古代人死了怎么办理后事?

“人生自古谁无死?”所以说,从古至今,严格来说,自有生命以来,死亡就随之而存在,所谓有生必有死。但是在万物中,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对待死亡的态度却跟其它生物是不同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这大概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最值得纪念的活动了。于是,有了文明的人,对待死亡的看法和认识,甚至处理方式也是极为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于,动物死了任其腐烂或被其它猎物当做食物,但人类不同,人类在死亡之后,会有一套体现文明的仪式和处理方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古代史上,人们是如何处理死后之事的,古人处理死后之事讲究非常多,总体大概有以下几条。

第一条:将死。根据《礼记-丧大记》记载,人在快死的时候,不叫将死,而叫“属纩”,(在古文中,这两个字念zhukuang)。那么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分开来看:“属”在此处是安放或放置的意思,而“纩”则是指蚕吐出来的新的丝绵。那么这到底是干什么用呢?这个用处可是非常重大的,关系到了一个人的生死。古时候,一个人将死之前,或者说临终之际,要把新的蚕丝放在人的口鼻之上,以确定看他是否彻底断气。因为新蚕丝很轻,能测试一个人是否还在呼吸,免得造成误会或伤害。

第二条:初死。在古代,一个人刚刚死去的时候,家里要安排人爬上梯子,来到屋顶,面朝北方为逝者招魂。古人把这个仪式用一个字概括:复。意思是先为逝者招魂,如果能够把逝者的灵魂叫回来的话,那么死者就能复生,如果反复叫了,还没叫回来,那么就得开始准备办理丧事了。

第三条:沐浴。在《礼记丧大记》中记载,一个人死后,确定要办理丧事的时候,首先要跟逝者进行沐浴,通俗一点就是洗澡,当然沐浴听起来仪式感更强一些。这个习俗在历史上延续了很久,以至于到今天。但是在晋代有个人叫王祥,他可能生平不喜欢洗澡,所以在临终前只好特别进行了一番交代,在《晋书王祥传》中有记载,他告诫儿子说:“我死后只洗一下手和脚就行了,不要给我洗澡。”其实这个事例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般情况下,古人在死后都是要进行洗澡的。

第四条:敛。敛这个仪式也非常讲究,敛分大敛和小敛。小敛就是给逝者穿上衣服,普通老百姓穿三套,穷困者甚至一套,但是贵族则会穿很多,而且是地位越高,穿的衣服也越多,大概都能穿成一个衣柜。而大敛则是把逝者放进棺材里,而且在装进棺材中嘴巴里必须得含有东西,最早一般都是稻米之类。《战国策》有一则记载为“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可见含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不含东西,死后大概就是要做饿死鬼的吧。在清末有一个女人叫慈禧,她死的时候,入殓时嘴里就含着东西,是一颗无价的夜明珠。古人也有把玉含在逝者嘴里的。

第五条:殡。逝者沐浴、小敛、大敛后,等着埋葬叫殡。《论语乡党》有这么一句话,叫“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有个朋友去世了,但是在埋葬之前,或坟墓没有挖好之前,却没地方安放他的尸体,或装着逝者的棺材,于是孔子就说,就停放在我家里吧。

第六条:出殡。等墓穴选好挖好之后,就紧接着开始下一道程序:出殡。出殡就是把灵柩或把逝者送往目的地进行埋葬。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尤其在中国的农村,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重视这个程序,但是在古代传统社会人们非常看重。如果是望族,出殡的场面就会非常隆中。如果是德高望重之人,连普通老百姓都会自动去送行。如果是皇帝,那场面就更是大到惊天动地了。当然皇帝、贵族出殡的具体程序恐怕得列一本小册子出来,其中繁琐细节,恐怕今天的人想都想不到。

第七条:送葬(送葬其实是包含在出殡整个程序之中的,单列只为分开来说而已)。古人繁缛礼节太多,送葬也有很多讲究,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送葬的规矩,各有不同。二是挽歌,这个挽歌是在历史记载中显示,最早是挽柩之人唱的歌,走在灵柩旁走一路唱一路,算是唱给逝者的歌,但其实也是唱给生者的。关于这类歌曲,比较有名的比如曹植的《薤露行》,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再比如陶渊明的三首《挽歌》,比较有代表的句子如“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看到古人的送葬唱歌,似乎更悲壮、更真诚、更有对生和死的敬畏感。

第八条:埋葬。在历史的早期,殉葬制度很可怕,一个贵族或诸侯去世,都会让大量的奴隶进行陪葬。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渐渐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的可贵,就把活人殉葬制度进行了改进,用土佣等物做代替。除此之外,还会在墓葬中放置大量的金银玉器等等,地位越高,陪葬品越是奢华。比较有代表的比如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不仅有代替千军万马的兵马俑,还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再比如海昏侯墓,被考古专家发掘后,光文物都有1万多件,可见其陪葬的规模之宏大、物品之富足。

当然这是皇帝或贵族的埋葬,搁在普通老百姓,那就简单多了,主要因为丧葬是一项开销很大的事情,一般老百姓多半是没有经济能力支撑的,所以都是以节俭方式埋葬。这还好,如果遇上灾年,连节俭安葬都无法实现,只能挖沟壑埋掉就行。

结语:看了历史上古人的死后处理方式,虽然讲究很多,但却揭示了另一个真相,那就是死后是一个仪式,其实人活着的时候,也不过天天是在仪式中残喘。


古人为什么生许多孩子?因为在古代,孩子多不代表养不起,而是孩子多可以在老人去世去才能送葬的起,花的钱是海量的!不明白请参照《大宅门》白老太太送葬场面!


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复而不醒,然后办理丧事。古人死后,要给他沐浴,这个风俗一直持续到后世。

死后有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使给死者裹上一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此时死者口中需饭含。

入殓后要停丧待葬,叫做“殡”,等待送葬。

送葬时的规矩是穿白衣,并且亲友帮忙拉灵车,但后世出殡,演化成在送殡人两旁拉两根带子。

贵族墓里大多有椁,椁是外棺用来保护棺材免受腐蚀,多的可达四层。普通百姓死了最多只能稿葬。至于合葬的流行也是西汉中叶以后的事了。


第一条:将死。根据《礼记-丧大记》记载,人在快死的时候,不叫将死,而叫“属纩”,(在古文中,这两个字念zhukuang)。那么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分开来看:“属”在此处是安放或放置的意思,而“纩”则是指蚕吐出来的新的丝绵。那么这到底是干什么用呢?这个用处可是非常重大的,关系到了一个人的生死。古时候,一个人将死之前,或者说临终之际,要把新的蚕丝放在人的口鼻之上,以确定看他是否彻底断气。因为新蚕丝很轻,能测试一个人是否还在呼吸,免得造成误会或伤害。

第二条:初死。在古代,一个人刚刚死去的时候,家里要安排人爬上梯子,来到屋顶,面朝北方为逝者招魂。古人把这个仪式用一个字概括:复。意思是先为逝者招魂,如果能够把逝者的灵魂叫回来的话,那么死者就能复生,如果反复叫了,还没叫回来,那么就得开始准备办理丧事了。

第三条:沐浴。在《礼记丧大记》中记载,一个人死后,确定要办理丧事的时候,首先要跟逝者进行沐浴,通俗一点就是洗澡,当然沐浴听起来仪式感更强一些。这个习俗在历史上延续了很久,以至于到今天。但是在晋代有个人叫王祥,他可能生平不喜欢洗澡,所以在临终前只好特别进行了一番交代,在《晋书王祥传》中有记载,他告诫儿子说:“我死后只洗一下手和脚就行了,不要给我洗澡。”其实这个事例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般情况下,古人在死后都是要进行洗澡的。

第四条:敛。敛这个仪式也非常讲究,敛分大敛和小敛。小敛就是给逝者穿上衣服,普通老百姓穿三套,穷困者甚至一套,但是贵族则会穿很多,而且是地位越高,穿的衣服也越多,大概都能穿成一个衣柜。而大敛则是把逝者放进棺材里,而且在装进棺材中嘴巴里必须得含有东西,最早一般都是稻米之类。《战国策》有一则记载为“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可见含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不含东西,死后大概就是要做饿死鬼的吧。在清末有一个女人叫慈禧,她死的时候,入殓时嘴里就含着东西,是一颗无价的夜明珠。古人也有把玉含在逝者嘴里的。

第五条:殡。逝者沐浴、小敛、大敛后,等着埋葬叫殡。《论语乡党》有这么一句话,叫“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有个朋友去世了,但是在埋葬之前,或坟墓没有挖好之前,却没地方安放他的尸体,或装着逝者的棺材,于是孔子就说,就停放在我家里吧。

第六条:出殡。等墓穴选好挖好之后,就紧接着开始下一道程序:出殡。出殡就是把灵柩或把逝者送往目的地进行埋葬。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程序,尤其在中国的农村,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重视这个程序,但是在古代传统社会人们非常看重。如果是望族,出殡的场面就会非常隆中。如果是德高望重之人,连普通老百姓都会自动去送行。如果是皇帝,那场面就更是大到惊天动地了。当然皇帝、贵族出殡的具体程序恐怕得列一本小册子出来,其中繁琐细节,恐怕今天的人想都想不到。第七条:送葬(送葬其实是包含在出殡整个程序之中的,单列只为分开来说而已)。古人繁缛礼节太多,送葬也有很多讲究,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送葬的规矩,各有不同。二是挽歌,这个挽歌是在历史记载中显示,最早是挽柩之人唱的歌,走在灵柩旁走一路唱一路,算是唱给逝者的歌,但其实也是唱给生者的。关于这类歌曲,比较有名的比如曹植的《薤露行》,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再比如陶渊明的三首《挽歌》,比较有代表的句子如“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看到古人的送葬唱歌,似乎更悲壮、更真诚、更有对生和死的敬畏感。

第八条:埋葬。在历史的早期,殉葬制度很可怕,一个贵族或诸侯去世,都会让大量的奴隶进行陪葬。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渐渐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的可贵,就把活人殉葬制度进行了改进,用土佣等物做代替。除此之外,还会在墓葬中放置大量的金银玉器等等,地位越高,陪葬品越是奢华。比较有代表的比如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不仅有代替千军万马的兵马俑,还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再比如海昏侯墓,被考古专家发掘后,光文物都有1万多件,可见其陪葬的规模之宏大、物品之富足。

当然这是皇帝或贵族的埋葬,搁在普通老百姓,那就简单多了,主要因为丧葬是一项开销很大的事情,一般老百姓多半是没有经济能力支撑的,所以都是以节俭方式埋葬。这还好,如果遇上灾年,连节俭安葬都无法实现,只能挖沟壑埋掉就行。


古人死之后的礼制,就称为丧(sāng)礼。(即身后事)

丧礼又大体分为三种,丧礼、葬礼以及祭礼。

今天主要回答丧礼中下葬前的仪式。也就是死者的身后事是怎样办理的,其他不做赘述。

丧礼步骤

丧礼的步骤是这样的:

初丧→复→设奠立帷堂→讣告,为位,为铭→吊丧赠禭→沐浴→饭含→袭→设重→小敛→大敛→成服

当人初丧以后,死者家属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复”。复,即招魂。古时人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之后,其灵魂就被称为鬼。因此,在人初丧后,为了验证死者是否真正死去,也为了安慰未亡人,会进行招魂仪式。

招魂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拿着死者最重要的衣服(若死者生前为官员,就拿朝服),站在最高的屋顶(方便鬼魂看到)的西北角(西北方是一个很特殊的方位,也是易学中主宰命卦的首卦,所以建筑风水学中,西北这个方位为乾,为天),连呼三声死者的名字,然后将衣服扔入院中,此时院中有人用箱接衣,再将衣铺在尸体之上。若死者并非真正死去,而是暂时魂魄离体,成为生魂,那么他就会因为受到惊吓从而回归。

若是死者没有回魂,那么就进行下一步,设奠帷。这一步骤和现代的葬礼相似,就是布置灵堂,立奠。

再之后就是讣告。讣,也同赴,就是由死者家人告诉旁人死者已逝,并告知凭吊的日期,让他们做好前来吊丧的准备。同时,也要做好死者的牌位,这就是为位。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为铭就是做好墓碑。

第五步就是吊丧赠禭。赠禭是向死者赠送衣衾的意思。

第六步是沐浴,就是将死者清理干净。有些地方会增加洗口愿环节。请法师替死者诵经,用湿纸替死者擦拭嘴唇,这就是洗口愿的意思。

第七步是饭含。饭含就是把珠、玉、谷物或钱币放入死者口中。饭含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忍死者虚其口,不能再吃到美食,二是让脸颊丰满,显得好看:人死后脸颊会逐渐消瘦,而饭含可以让人脸颊充实。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饭含有不同的材质。

第八步是袭。看字形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一步是给死者穿内衣、裹脚布等。总共要穿三套衣服,内衣不算在其中。

第九步是设重。设重在事实上等于为铭。

第十步是小敛。小敛亦作小殓,就是为死者穿上一层又一层的衣服。再用布将死者裹上。

第十一步是大敛。大敛是在人死之后的第三天,给死者栓绳结,防止衣服散开,再将死者放入棺中。

最后就是成服。成服也是在第三日,死者的亲属换上丧服,此前衣服发饰等并不改变。

居丧:在死者下葬以后,亲属要居丧,也就是守丧,但守丧与守孝不同。守孝,亦称丁忧。只有父母死后,子女需守孝三年,其间不得婚嫁,不得参加庆典,且为官者并须离职,但儒家的实际守孝时间为27个月,因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而守丧的时间按与死者关系而定。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事,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从哇哇坠地到呼出最后一口气,才结束了精彩而又漫长的一生。

人死亡后,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葬礼习俗,而且有很多需要注意的规矩,都是为了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能生活的更好。让活着的人多一份心安,今天和大家说说我们这里的葬礼习俗。

1.穿寿衣

家人会在人死前或着死后给穿上一件新的寿衣,让死者干干净净的上路,到另一个世界能更体面一些。

2.通知亲属到场

人去世前会想见很多亲人,尤其是子女孙儿等,一定要陪在身边,这样死者会走的安详一些,如果死者一直惦念的人没到场,就会走的不安心

3.找支宾

我们这儿这样叫,就是找懂得操办葬礼的人来按习俗准备一些东西。找喇叭将,安排村里人帮忙操办跑腿等杂事。

4.安置死者

在农村都是三间房,东西俩屋住人,中间是厨房,找两个板凳放在厨房,然后在上面放上门板,铺上褥子然后把死者放到上面,再盖上被子。

安置好死者后,还要找三块瓦片放在死者的肚子上,找一根扁担放在墙边,是为了防止死者诈尸,诈尸的时候用扁担把人压住,以防失去控制发生危险。

5.点长明灯烧纸钱

用高粱杆做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两个面用黄纸糊起来,用碟子放上油再用棉花撵成线点燃,长明灯不能灭,一定要注意防风。

6.缝孝

找会缝孝的妇女给家属缝制孝衣,按性别和辈分缝制的孝衣各不相同,儿子要披麻戴孝,所以儿子的孝衣规律最多,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做完整套。

7.购置棺材

一般家庭棺木都以杨木松木为主,早些年代都是死亡后就开始找棺材匠制作,如今都是直接买现成的,而且木质种类繁多,雕龙刻凤样式好看

8.选择墓地

人死后,家属都希望能找一个风水好的墓地,会请看风水的先生选一块比较好的地方,然后找人在出殡的当天开始打墓

9.入殓

家属亲友跪在外面,抬死者进棺木,亲属们要放声大哭,这样死者会看到亲属们的不舍,自己也会安心上路。

盖棺盖后钉钉子的时候,钉左面亲属要喊着向右面躲躲,意思告诉死者小心点别伤到了,钉右面同样往左面躲。

10.接祭品

就是亲属为死者准备的各种食物,一般人家都是花钱让专门做祭品的师傅给做,用面做出各种动物和水果的形状,在有帮忙的人抬着桌子从一个路口抬回家里,这些祭品出来排在第一位的不能抢,其它的上完香可以被村民拿去吃

11.出殡

一般都是16人抬,找32个壮汉16人一组轮换,因为要在村里游行,让死者在看一眼村子和乡亲们告别。棺材抬起来不能落地,休息的时候要在下面垫上砖头或者石头。

12.下葬

喇叭将开始吹起,亲属跪地磕头大哭。烧花圈插上领花,填坟的过程中要向上拔三次。帮忙的填完坟后要用高粱杆在四周围一个框,意思是给坟盖房,再用黄纸把坟铺满,然后点燃。

葬礼就算是完毕了,大概就是这样,地区不同习俗也不尽相同。


原始地址:/xinwen/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