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戴眼镜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眼镜几乎成了“睁眼看世界的标配”。这让我们不禁想到古人有没有近视的呢?在现代呢,一副眼镜就可以解决近视人群的日常困难,可是这要放在古代,古人又该如何让生活呢?
废话不多说,直接看图
再放大一点,这位戴眼镜的老人是不是很显眼!这是明代宫廷美术作品《南都繁会图》的一部分,说明咱们古人不仅有近视,而且也有眼镜!
“
除去古画,最早的关于近视的记录是出自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其卷十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想不到历史上记录最早的近视竟然是咱们宋代大文豪欧阳修!!!
”
另外,咱们熟知的司马光也是近视,他曾自述:“素有眼疾,不能远视”。现在咱们知道古人也是有近视的,而且这其中大文人还不少。
清朝著名文学家纪晓岚是近视眼。清史家邓之诚说其“貌寝短视”。另据著名学者纪连海考证,乾隆派纪晓岚查一起谎称自杀的案子。纪晓岚去了之后,因为眼神不好查错,回奏乾隆说,的确是自杀。死者家属不服上告,乾隆又派大臣和兵部联合审查,仔仔细细查遍,结果发现死者身上并没有自缢的痕迹。乾隆下圣旨说纪晓岚“目系短视”。这“短视”就应该是“近视”,只不过古代没有这个说法罢了。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记载:“国人之目多近视,文儒尤多,誉之者谓为伏案功深之证。亦实以案为平面,朝夕俯观,头低背伛而有以养成之,非若西人所用之案为斜面,可端坐读书,目与案之距离为均等也。金奇中亦近视,一日赴宴,座客戴叆叇者十八人,皆当世之号称第一流而与奇中有同病者也。奇中与十八人皆雅故,酒阑,奇中笑而言曰:‘国人方以无远虑有近忧为世所诟病,而吾辈且皆近视,仅具咫尺之目光,将若何?’”
看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知道咱们古人也是有近视的了,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据传,法国有一位君主也是近视眼。他每天看不清大臣如何治国理政?有大臣发现透过水晶看东西能够放大,于是找来一块天然水晶弄成碎块,供这位近视眼君主使用。
13世纪,意大利人发明了眼镜,用水晶磨制成镜片,耗费人力巨大,成本极高,普及率很低。
16世纪初,凹透镜问世被制成了近视镜,近视人群福音来临了。起初没有镜架,只能把玻璃镜片磨圆放到一个木片里,再做一个手柄用手拿着看书写字,很不方便。后来又把两只镜片用绳子或者皮条连上记在头上,
然后就到了现在,发明了镜架和镜腿,这才大大方便了广大的近视人群。虽说古人也有近视的,但是相对于现代人来说,不管是数量上还是程度上咱们古人还是不如现代人的。
当然有!四库全书里专门有介绍近视远视的事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这两句诗真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相信大家对于白居易的了解也是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所以今天,小亮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近视眼”白居易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目光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长期用眼过度不仅会造成眼部疲劳、衰老、视力下降,甚至还会增加患上青光眼的概率。但是在古代并没有电子产品呀,为什么大诗人白居易还会眼睛高度近视呢?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并列为唐代三大诗人,《长恨歌》、《琵琶行》等佳作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纵观白居易生平,他也确实是一个标准的学霸人设: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29岁中进士,此后官运即便说不上亨通也绝对是顺风顺水。早年是宰相候选人(翰林学士),退休前是太子少傅。
可以看出,白居易的生活水平应该一直都不错,不至于像匡衡一样“凿壁偷光”,在昏暗的环境下学习。那么,白居易是怎么近视的呢?
白居易生平作诗3000余首,其中关于眼病的就有40余首,因为白居易自40岁以后就深为眼疾所困,也常常思索患此病的原因。
诗王认为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如何”的无奈感叹!如:
一、《眼暗》: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二、《病眼花》: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花发眼中犹足怪,柳生肘上亦须休。大窠罗绮看才辨,小字文书见便愁。必若不能分黑白,却应无悔复无尤。
三、《眼病》: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由此可见,白居易的眼病十分严重。
从诗中描写的症状来看,“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白居易在四十余岁时写下了这样的诗词,描写的是在外界清晰晴朗的环境下,他却会看外界环境犹如“飘雪”、“见花”。
按现代医学的解读,白居易很可能是长期近距离阅读导致的近视,并在年过不惑时出现了明显的玻璃体混浊,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飞蚊症”。可惜古代医学手段有限,老白也只能靠写下“近视诗”来抒发自己的烦恼。
与古人相比,我们更幸运,面对近视有了很多科学的方法。不过保护眼睛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预防”:注意用眼卫生,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多参加户活动。
古时没有眼镜。古时读书人少。古时老来有眼疾。如,白居易,老来为了爱眼(有眼疾),就夹一本书,很少看,以方便行路,辨路。另一些细微工匠,终身细琢物件,近距离劳作,中外历史都有说法和绘图,提到这类工匠的不易。好。就说这些。谢谢。
有,看看《審視瑤涵》
有很多,有些古画上面有戴眼镜的人
古代关于近视眼记载的书,最多的就是《笑林广记》了。
《笑林广记》是中国古代的一本笑话集,成书于清乾隆之前,作者是游戏主人。书中关于近视眼的笑话,有十好几条,这里选取三条:
一近视迷路,见道傍石上栖歇一鸦,疑是人也,遂再三诘之。少顷,鸦飞去,其人曰:“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去了,我也不对你说!”北方极寒之地,一妇倚墙撒尿,溺未完而尿已冻,连阴毛结于石上。呼其夫至,以口呵之。夫近视而胡者也,呵之不化,连气亦结成冰,须毛互冻而不解。乃命家僮凿开,吩咐曰:“看仔细子下凿,连着直缝的是毛,连着横缝的是须。”一耗鼠在阴沟内钻出,近视者睨视良久,曰:“咦!一个穿貂裘的大老官。”鼠见人随缩入。少刻,又一大龟从洞内扒出,近视曰:“你行穿貂袄的主儿才得进去,又差出个披甲兵儿来了。”《笑林广记》中关于近视眼的记载都是讽刺人的,就像是今天的春晚小品拿瘸子结巴当笑料是一样的。
明代,有一个近视眼非常有名,他叫张弼。
大书法家,诗人。成化年间进士,做过兵部主事,晋员外郎。后来因为看不惯权贵,做了一首《假髻篇》诗讽刺他们,被当权者排挤出京城,去江西做了个知府。
《假髻篇》的大概意思是:有的美女是真头发,有的美女是假头发,但假头发的比真头发的受欢迎。
东家女儿发委地,日日高楼理高髻。西家女儿发垂肩,买妆假髻亦峨然。金钗宝钿围珠翠,眼底谁能辩真伪。天桃窗下来春风,假髻美人先入宫。张弼还写过一首诗,诗名就叫《自题近视》:
肉锁双瞳一望迷,读书须是把头低。路逢故旧初难识,笔落花笺或反题。先代太师欧六一,当朝学士宋潜溪。自惭驽钝非良骥,也与麒麟一样蹄。宋代也有一个近视眼,叫孙汉公,为当朝右司谏,就是专门给皇上提意见的官。
他每次给皇上递奏折,都要头一天把奏折的内容背熟,因为看不清折子上的字,怕到时候说的和写的不一样。
有一天,在朝堂上。
他不小心把自己的折子散了一地,慌忙俯身去拾,因为看不清字,把折子的顺序都拼乱了,然后呈给皇上,皇上看了非常的惊讶。他又吓得把笏掉到了地上,这是重大的失礼行为,有司就在皇上面前弹劾他,皇上没有追究。
因为这件事情,他压力太大,生了病,请求皇上把他派到外地,皇上没有同意,并且派了太医去给他治病。
太医说要给他针灸,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让针灸给扎破?于是不治身亡。
要说最厉害的,地位最高的近视眼当属唐朝的郑注。
郑注,是今天山西省翼城县人,出身贫寒,会医术。《资治通鉴》说他
眇小,目下视,而巧谲倾谄,善揣人意,以医游四方,羁贫甚。伯杨先生的《资治通鉴白话版》就翻译说他“眼睛近视”。《新唐书》说他“两目不能远视”。
郑注一生遇到了三个贵人,让他平步青云,位极人臣。
第一个贵人是襄阳节度使李愬。
李愬患有瘘病,表现就是肌肉无力。一个牙将引荐郑注给他看病,郑注用了一个偏方给看好了。李愬很高兴,就留郑注在身边。郑注常常给李愬出一些奇谋,深得李愬的器重。
郑注人品不行,贪污受贿,败坏军纪,大家都非常的讨厌他,于是就有人把他告到了监军王守澄那里。
王守澄是一个宦官,唐朝末年常以宦官监军,以此来节制地方将领。
王守澄听后很是生气,就找了机会把情况说给李愬听。李愬说,郑注虽然人品不好,但是他是个奇才。你可以和他交谈一下,不行再把他撵走。王守澄就把郑注叫来,结果俩人促膝长谈,相见恨晚。
从此郑注就跟了王守澄,王守澄是郑注的第二个贵人。
王守澄后来调回了宫廷里,郑注跟随。唐朝后期宦官当权,郑注自从跟了王守澄,那是平步青云,每天昼伏夜出,结交权贵,收受贿赂,卖官鬻爵。
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御史李款就上书唐文宗弹劾郑注。王守澄害怕郑注被别人害了,就把他藏在了右神策军中。
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也恨郑注,设计杀他。韦元素谎称自己有病,派人去请郑注来给自己看病,打算等他来了之后就把他杀了。郑注来后,对韦元素是点头哈腰,毕恭毕敬。然后一阵神侃,听的韦元素是聚精会神,不觉疲倦,拉着郑注的手,大呼我的男神。
旁边的将领一直给韦元素使眼色,让他下令杀了郑注,他就当没看见。最后韦元素还送给郑注大批金银,恭恭敬敬给送回去了。
后来唐文宗得了中风病,王守澄把郑注引荐给唐文宗,治好了他的病。
于是唐文宗又成了郑注的铁杆粉丝。
唐文宗是郑注的第三个贵人,当然这个贵人也是郑注的掘墓人。
唐文宗特别痛恨宦官当权,他就密令郑柱和李训帮他铲除宦官。有了新主子的郑注就忘了旧主子王守澄,帮着唐文宗设计把王守澄给弄死了。
郑注和李训密谋诛杀其他宦官。
李训祖上是宰相,自己又是进士出身,不得已才跟了郑注,但他心里面其实是看不起这个江湖术士的。
所以李训就想,诛杀宦官这件大功劳,不能和郑注分享。他于是决定单独行动。结果失败了,就是史上最著名的甘露之变。
李训失败后,宦官集团劫持了唐文宗,让他下密令处死郑注。
凤翔监军张仲清得到了密令,设计请郑注来自己的地盘吃饭。郑注来之后,刚喝了一杯茶,还没说什么呢,就被张仲清的手下一刀给砍了。
张仲清知道郑注的口才厉害,没敢给他说话的机会。
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都是有名的大近视眼。
经常在灯下忙于政务,批改奏折,加上古代没有电灯只能靠烛光或是油灯照明,所以导致勤政的清代皇帝大都眼睛不是太好,据清宫史书记载,康熙帝在频繁用眼过度之后眼睛总是模糊不清,于是乎,最先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两广总督听闻此事后,进献了当时最稀罕的物件-进口洋人的一副眼镜,康熙收到佩戴后视力恢复如初,十分开心,于是他命两广总督多多进一些以备不时之需。等大批的眼镜到达紫禁城后,康熙帝马上让太监把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找来,因为康熙早就听说他的这个儿子眼睛很是不好,把几幅眼镜赐给了他。
可以想见当年胤禛带上眼镜后美滋滋的神情了,当老皇帝故去,新皇帝胤禛接任成为了雍正皇帝后,下的第一个旨意就是让清宫造办处马上在多多的打造一些眼镜,以供他随时可以在不同的办公场所使用,据不完全记载,在雍正元年之后的7年内,内务府给雍正帝打造了将近40副的水晶眼镜,而且还是款式各异的,材质也不尽相同(有太阳镜,水晶的,玻璃的等等)
(此图为清宫雍正眼镜的文物,大家可以一睹其风采,话说还是听潮的嘛)所以平常的雍正就是上图那个样子的,可以说雍正是大清朝拥有眼镜最多的皇帝了。眼镜控非他莫属了~
少年嗜书谒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出自陆游的《夜坐闻湖中渔歌》
其中不光描述了近视眼这种疾病,连发病原因都描述出来了。读书时不正确的用眼习惯,是导致近视眼发生的重要因素。
古代的近视发生率很低,主要由于读书人群偏少,维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确实没有啥要用眼的地方。
而读书人中近视绝对是高发病症,有着“进士皆近视”说法,这是由于古人的读书环境更加恶劣。好点的只是烛火,差点的就只能囊萤偷光了。
白居易、欧阳修等人都受此困扰。甚至晚年的欧阳修已经沦落到要靠书童读书自己来听的地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宣统年间,近视镜传入中国为止。虽然此时它的价格昂贵,但并不算啥主要问题。
平民老百姓又用不着,需要使用它的主要是精英人群,他们有的是钱。比如加班狂魔,雍正同学,留下的画像里关于他戴眼镜的情景可是不少呀。
中国古代就有人使用放大镜以及戴眼镜了。十三世纪的元朝,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中国宫廷中有人戴着眼镜在“工作”,在社会上看到老年人戴眼镜看书上小字。他把这些见闻,带回意大利故乡威尼斯,此城开始大量制造各种眼镜,名声大震。中国一些古书也有这方面的记载。500年前明朝大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戴眼镜之人。清朝时期,皇家与百姓戴眼镜的也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