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在历史教科书中,很少介绍南北朝?

因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艺术觉醒”和“独立”以及“文艺理论奠基”之时代,也是大讲“玄学”之时代。故属于比较“阳春白雪”或说“曲高和寡”,不那么适合“大众口味”,多数人可能不大感兴趣。本人所撰的【布衣学人*闲话】内中有不少谈论”中国艺术”为何”高妙”之话题,但看到关注的读者不多,由此亦可知其原因矣。


因为南北朝比较混乱,而且那一段历史是汉民族的耻辱,汉文化遭受到很大的摧残,因此很少被人提及


因为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新很快,很多只经历了一两代就被覆灭了。且多是前朝余孽作乱,南北十六国大多是由外族所建,所以历史书上记载甚少,其实史书记载的也不多,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且南北朝时乱世,不能突出表明我国古代的繁荣和民族特点。


南北朝是南北分裂对峙时期,都是小朝廷,并且大部分普遍短命,还有连年战争,人口经济都是历史的低谷期。所以看点不多!影响力远远比不了大一统王朝!


为什么史书上很少介绍南北朝,是因为这段历史时间既短,战乱也多,社会进步甚少,国家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这段时间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成就均比其他朝代要少很多,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提及很多了。唯一还能拿的上台面的就是那么几首诗歌了和主张及时行乐和空谈的玄学了。

1、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

1)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共历八帝、60年。

2)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共历七帝、24年。

3)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共历八帝、56年。

4)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共历五帝、33年。

2、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2)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的儿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3)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公元557年为宇文觉(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4)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5)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为隋杨坚所代,共历五帝、25年。

6)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代,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北朝包含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因为长期维持对峙形式,连年战争,故称之为南北朝。南北朝时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也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

因为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南北朝时历史上政权更替较为频繁的时期,所以存在的时间也不长,但是这一时期却四中国文化受到了特别的影响,尤其是道教、佛教的兴起,以及波斯、希腊等文化的进入。而且南北时期文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数学方面刘徽和祖冲之,著作有《九章算术》,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地理郦道元的《水经注》,诗歌方面有《木兰辞》,《敕勒歌》等。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不是面面俱到的。

这段历史的朝代更替繁杂,而且数量众多,对于不仅仅学习历史一个学科的学生来讲,记忆起来是一种负担。他们不是历史专业的,也没必要学这些。

学习这些意义远没有学习汉唐文化来得重要。我们学历史就是为了以史为鉴,您觉得学生学习大篇幅的南北朝的历史会对他们的历史成绩提升的大吗?

我认为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再说了历史学家尚未对那段历史研究的很透彻,写出来的东西似乎说服力不够。就像我在上面说过的“这两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还没有完全从历史学著作中独立出来”。等学生上了大学就会发现关于这段的说法南辕北辙。。。

我觉得既然没确定的东西,就应该删繁就简。作为研究课题来说它是不错,但写入教科书就过于狭隘,容易将学术思想流于一致。。。


现在的历史多是根据历代史记、官方文献编撰而来。

自从晋武帝立傻儿子晋惠帝为东宫以来,就为中原分割战乱埋下了伏笔。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又开始。最后北方无立足之地后,跑到南方建康,衣冠南渡建立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的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

至于介绍南北朝的感觉比较少,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处于军阀分割,战乱频繁,朝庭政权更替快,多数执政在一代二代帝王内,只存在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大量的史记书籍无法得到有效保存传承。还有就是北方的朝庭多数是少数民族创建,用汉字记载的史记只字片语,甚至有些民族整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有留下详尽的参考价值的史料。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北朝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奉南朝为正统。


我国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一个时期,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大致存在时间是公元420年至589年之间。

这一时期我国基本上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你方唱罢我登场”是这一时期的形象描述,各个势力集团此起彼伏。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充斥着各种篡位、依仗武力胡作非为、荒淫奢乱等不太光彩的事情。

因此,我们教科书中以正能量为主的话,确实不应该多讲述这个时期的事情。教科书中,目前主要讲述这一阶段的农业、文化、科学与艺术成就,例如二十四史中该阶段的几本史书、《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等著名文学佳作、几个石窟佛像艺术、《齐民要术》等农学典籍等。。

等到了大学阶段及之后,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素养,心性也足够坚忍,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有足够的提高之后,如果感兴趣的话,再对这一阶段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迟。


我觉得问主的感觉有点偏差。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老教师来说,南北朝历史虽然分裂战乱,在中学教科书中篇幅虽小,历来也不是高考的重点,但相对还是比较丰满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一章长期表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阶段恰恰是中国古代历史两大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大融合最重要的阶段。南朝和南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考中多次考查两南经济,甚至与美国南方的开发建设结合进行横向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也曾多次与炎黄、春秋战国、元朝等时期的民族融合进行专题考查。同时还用《齐民要术》考查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另外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六朝文学及北方民歌)艺术(书法绘画及佛教艺术)科学技术(数学农学等)也是可圈可点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发展,影响深远!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南北朝时代,应该算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了。正是因为太过混乱,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就连我们的教科书,也因为篇幅有限的原因,相关内容相对较少。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简单来说,就是中原南北双方长期分裂对立,期间又各自改朝换代。

北方先是由北魏政权统一,而后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变成了北齐,西魏变成了北周。再之后,北周灭了北齐,隋又取代了北周。

南方则是宋、齐、梁、陈这四个政权,依次接替。等到隋朝取代了北周之后,经过数年准备,大军南下,灭了南陈政权。到这个时候,南北朝才算是彻底结束。

想要说清楚南北朝的历史,我们还得从西晋灭亡的时候说起。话说当年西晋末年,因为西晋高层常年内斗,导致边疆防务松弛,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最终攻破了长安和洛阳,西晋就此灭亡。西晋灭亡后,残存的司马家皇族,逃往南方,在士族们的支持下,再次建立了东晋政权。与此同时,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纷纷建立政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名义上算是统一的,而北方则是群雄割据,各自为政。在此期间,虽然也曾有前赵和前秦这样的政权,努力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但却都没能彻底统一北方。而且,这些政权的巅峰期都比较短,往往只能存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之后,就灭亡了。

直到东晋十六国后期,公元386年,随着前秦政权衰落,鲜卑族拓跋部落,开始建立北魏政权,而后逐渐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政权,也进入了政权尾声,农民起义开始爆发。在这个过程当中,东晋的年轻将领刘裕,开始崛起,逐渐掌握了大权。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东晋皇帝禅位,自行登基。从这一年开始,南北朝时代,正式开启。

刘裕登基的时候,北魏还没有彻底统一北方,更北方还有柔然牵制。而且,刘裕篡位之前,经历有点类似于三国时代的曹操,常年征战,手下军队极强。这个时候的刘宋政权,其实是最有希望成功北伐,彻底统一天下的。

但可惜的是,刘裕登基之后,身体迅速恶化,只能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再也无力北伐。而刘裕去世之后,继承者刘义符又是少年登基,很自然地出现了权臣掌权的现象。直到后来传到了刘义隆手里,皇帝才算是通过政治斗争,掌握了大权。但刘义隆本人不懂军事,虽然派出大军进行北伐,却依然没能取得什么大的战果,反倒是导致刘宋政权,国力折损严重。

刘义隆一共进行了三次北伐,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战果。而在刘义隆之后,刘宋政权又多次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并且开始不断出昏君,再也无力进行北伐。到了这个时候,北魏和刘宋长时间对峙的局面,已经彻底形成了。

与此同时,北魏那边,则是彻底统一了北方,国力进一步提升。不过,统一之后的北魏,却开始遇到胡人和汉人相互对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魏开始进行各种改革,逐渐将北魏从一个游牧政权,变成了一个农耕文明政权。

因为刘宋政权不断衰落,北魏越来越强大,所以双方的形势开始逐渐变化,从原来的南强北弱,逐渐变成了北强南弱。而刘宋政权这边,在持续衰落了数十年后,出现了一个叫萧道成的将军。后来,萧道成靠着内斗,成功掌握了刘宋大权,最后终于在公元479年的时候篡位,建立了萧齐政权。

萧齐政权开国后,身为开国皇帝的萧道成,同样是仅仅在位三年之后,就去世了。萧道成去世后,他的儿子萧赜继位,开始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接下来的十一年里,萧齐政权国力越来越强。但就在萧齐政权刚刚恢复过来,有能力进行北伐的时候,萧赜死了。然后,萧齐政权内部,又开始长时间内斗,自然也没能力北伐了。

至于北魏这边,当时则是在进行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为了解决国内矛盾,开始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自此之后,北魏从一个游牧政权,彻底变成了一个中原政权。

公元502年,萧齐政权皇族成员萧衍,起兵反齐,最后攻入建康,篡取了皇位。因为萧衍是萧氏皇族偏支,所以篡位之后,只能改国号为梁,这就是历史上的萧梁政权。

当南朝这边进行改朝换代的时候,南方极为虚弱,其实正好是北魏南下的大好时机。但问题是,此时的北魏,进行了汉化改革之后,却已经开始进入了政权后期。虽然民族问题开始缓和,但是土地兼并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这种状态下,北魏自然也就没能力南下了。

南梁开国之后,萧衍在位前期,一直休养生息,也恢复了一些国力。但后来,因为萧衍本人信佛,三次将自己卖入寺庙,再让国家去赎买。另外,萧衍还开始大肆提升世家大族的权力地位,最后自己搞乱了国家。

南方进行休养生息的这段时间里,北魏则是开始逐渐爆发农民起义。公元523年,北魏部署在北方的六座军镇,起义反抗暴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镇起义。此后,北魏为了镇压六镇起义,不得不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实权,最后导致权臣尔朱荣崛起。

尔朱荣崛起后,很快把持了北魏大权。接下来,北魏皇族为了夺权,刺杀了尔朱荣。但尔朱荣死后,北魏中央难以控制地方的局面,已经彻底成型了。此后,以高欢和宇文泰为首的两大集团,开始崛起。高欢把持了北魏中枢,而宇文泰则是雄踞关中。

接下来,北魏皇帝为了摆脱高欢,逃离了京城,逃往关中地区,希望在宇文泰的支持下,重掌大权。可惜宇文泰也不是什么善茬,后来直接挟持了北魏皇帝。而高欢这边,也是另立新帝。于是,北魏就此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此后的数十年里,东魏和西魏相互征战,但谁也奈何不了谁。与此同时,萧梁政权开始衰落,大将陈霸先开始掌权,后来成功篡位,建立了南陈政权。与此同时,北方的高欢和宇文泰先后去世,他们的子孙也先后篡权,东魏变成了高氏北齐,西魏变成了宇文家的北周。

再之后,又过了十多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大力进行改革,终于灭了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但是,就在宇文邕即将南下灭陈的时候,却忽然病逝。宇文邕死后,北周这边再次陷入乱局。后来,外戚杨坚开始掌权,并且最终篡取皇位,改国号为隋。

在北方改朝换代的时候,南陈政权却再次陷入了混乱。南陈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是个有名的昏君,根本不理朝政。所以,杨坚经过数年的准备之后,先是击退了北方的突厥,稳固了北方的安全。而后派杨广和杨素等人领兵,大军南下,彻底灭了南陈。

公元589年,隋军攻入建康,南陈彻底灭亡。而随着南陈的灭亡,隋朝终于统一了中原,彻底结束了长达179年的南北朝时代。


原始地址:/xinwen/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