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到底有多大?该如何去面对?

这是害人的理论。本质上是因为同一个家庭具有类似的思维模式和三观,尤其是一些家长把自己错误的思维模式和三观灌输给天真的孩子,毒害孩子,或使孩子压力过大。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只要改正错误的思维模式和三观,问题自可迎刃而解。可以看下我的文章。


相亲后怎么看对方有没有看上你?

同事给介绍了一个对象,加上微信后也一直没有打招呼,(原因是刚做了手术,不能盯着手机看)本来以为就直接凉了,过了两天,突然说要过两天约出来吃个饭,然后昨天晚上就一起吃饭了,之前也没有聊过天,也没有了解过,但是给我的感觉是很帅的,条件也很好,我自卑了!!本人不善言辞,加上第一次见面也很尴尬,比较羞涩,也一直是男问什么答什么,感觉自己当时就是个s子,吃完饭后男送我回来了,晚上回去后只是发了个到了,说了2句话,今天也没有联系,是不是凉了呢,我觉得自己是个女生也不好主动啊。。感觉对对方感觉挺不错的,该怎么办?

分析:

说个扎心的,就算对方看上了你,你也是不知道的。

但是你的行为会让对方觉得,你对他没意思,那么对方也就可能撤了。

结果就是,你在不断猜测对方到底喜不喜欢你,不断的纠结他到底看没看上你,而对方却认为你不喜欢他,哪怕你心里很喜欢对方,对方也不知道,那么他接下来的行为大概率就是撤退。

这就是很多内心自卑,脆弱,害怕受伤,被动的女生在感情中的投射性认同。

她们一碰到自己喜欢的男生,内心就怂如狗;

和自己不喜欢的男生互动,反而能大方,自然,自信的表达自己,反而会让那些她们不喜欢的男生来更加的喜欢自己。

因为,她们在碰到自己喜欢的男生的时候,内心的潜意识其实是在求着男生喜欢自己,伸手向别人要东西的话,当然内心就会没有底气,这也是她们内心的不配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就会不断的去测试对方,而不去主动和对方建立链接。

因为她们会认为主动很丢脸,主动很掉价,主动不矜持,拿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来说服自己不主动。

她们会说:“不是我不主动哦,而是这样主动不好。”

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当然只能想象自己是否中了彩票一样,我什么也不做,对方就能喜欢我,来追求我,这样,我就不用主动了。

但是如果他们真的在一起了呢?

她们也依然不会相信,男生会喜欢她们,所以她们在相处中,还会不断的给予男生测试。

比如,1、是否记得我曾经说过的话?

其实,我觉得,就算你妈都不一定记得你昨天说过什么。

2、明知道对方今年没钱买房,还拿不买房的事情,去压迫对方,说他不爱你。

这哪是不爱,而是明显超出了对方客观现实的能力,这本身也是一种测试,而是女生希望男生可以跪舔乞求证明,这就是女生内心的需要。

等等。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觉得,恋爱了就幸福了,恋爱和幸福不是必然的联系,结婚和幸福也没关系。

幸福只和自己有关。

这种不配感会伴随你亲密关系的始终,这就是你大脑的工作模式。

这种“你觉得对方不会喜欢我”的不配感,关系里,你就就给不了对方好的反馈,对方收不到你的正向反馈,也会认为你不喜欢他,所以他就撤了。

但是正是你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就没底气,就被动,玻璃心,脆弱等等,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我喜欢的爱人,结果就一定会印证这个“你不配拥有”的结果。


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过这样一种「神秘力量」:即使远离家乡,和家人沟通越来越少,却在性格或者行为上和父母越来越像。虽然有时候,你并不希望这样。

不可否认上一辈带给了我们很多优良品质,可终究有一些我们不希望具备的特点。人们这时会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认为都是原生家庭的错,还有句话叫「父母皆祸害」;而原生家庭则会觉得:我们都是为你好,你还好意思有阴影?看热闹的七大姑八大姨,会把这种现象归为「遗传」:谁谁那臭脾气,和她爹-妈简直一样一样的………

这「锅」到底是谁的?

是父母的?

诚然,原生家庭的互动方式对人成年后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影响,比如我在需求一文中提到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均是在婴幼儿时期打下的基础。而这显然是我们自己所无法控制的。

抛开「做合格的父母有多难」这件事,既然童年经历对现在有如此重大的影响,那么我们成为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真的是父母的错喽?

可父母的「锅」又该谁背?

父母也有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甚至比我们的更多:我们的父母辈一般有更多兄弟姐妹,而生活条件又远不如现,儿时被忽视、缺乏关爱似乎是难免的。

再上一辈呢?祖父母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更低,生儿育女又早,还经历过社会动荡、饥荒等,祖父母们经历的创伤可远不止来自于家庭。在生活都如此不易的情况下,谈何关注心理健康——先填饱了肚子再说别的。

这样看来,我们的父母及祖父母,童年似乎更加艰难。既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被适度关爱」是怎样的体验,那么怎么有能力给我们想要的关爱?他们之所以成为了现在的人,并以这样的方式来养育下一代,似乎也不是他们的错。

那么,这个「锅」也不应该由父母来背。

谁的「锅」真的重要吗?

那我们要去怪年代吗?怪大环境吗?……这样追溯下去,好像也没有个尽头。这个锅到底谁来背,成了未知数。

可是就算知道了应该怪谁,又能怎样呢?我们把「锅」甩给原生家庭,来减轻一些自我责备,给自己的挫败找个理由。可自己终究是应该而且能够对自己负责的那个人。

错到底在谁,其实并不重要。

了解过去,是为了前行

既然谁错了不重要,为何还要对原生家庭的印记进行追溯呢?

认识到我们现在的行为其实是对过去的回应,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地跳出过去,真正地回应当下。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第一步是重建自己,而重建需要结合过去经验,去觉察和改变

代际传递,需要有人来打破

父母的过去经历在他们的性格中留下烙印,他们又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烙印也打在了我们身上。可想而知,如果不去主动打破循环,这个烙印又将被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现在,既然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可以选择跳出来,打破这个循环。不过要清楚,做出这个改变不是为了别人,最终还是为了让自己受益

打破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并不是去远离、抨击或者唾弃它。而是让我们从过去经验中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也成为真正的自己

觉察是改变的根基

我们曾被原生家庭伤害,却不知不觉学会了这种伤害这自己的思维方式。于是即使离开了原生家庭,我们也会继续以同样方式来伤害自己:比如一个从小很少被父母表扬,时常被以「高标准」要求的人,不管在外人看来多么光鲜,也很难有能力由衷地接纳和欣赏自己,而总会盯着达不到的目标,不停地自我责备。

可如果我们可以觉察到,自己当下的反应其实是基于过往经历,而非当下真实的体验时,我们就已经走在改变的路上了。

举个例子-恐惧权威

比如我一直比较害怕权威。而这可能受到早期经验的影响:儿时的我,面对体积和音量都高出我三倍的成年人,我的反抗永远无效、服从是唯一选择、不顺从就会被吼,于是产生深深的无助与恐惧感。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觉察现在对权威的恐惧,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依然觉得我是弱小无助的,没有选择,只能服从,如果没有让「权威」满意就会被伤害或抛弃。

反观现实,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权威」也是和我平等的人,真的「权威」也不需要以这种方式来树立威信。另外,我才是自己生活的主导者,即使被不合理对待,现在的我也有能力和权利选择对抗/离开。可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在延续早期对「权威」的反应。觉察它之后,我才逐渐发现:我其实是有选择的。如果我希望,我就可以选择为自己而活,而不必继续为他人而活。

那么如何重建自己呢?

如果列出曾让我们「留下阴影」的事,然后一个个去规避,那么不但劳心费力,而且效果甚微。提供一种思路:我们可以把行为作为切入点,发觉其背后隐藏的思维模式,再从思维入手,在根源解决问题。

从情绪入手,觉察行为

怎样觉察行为呢?

我们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习以为常,习惯到难以觉察。父母正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可以在和他们的互动中去感受,他们身上的哪些特质是我们不知不觉习得,但是想去改变的。

负面情绪是个有效的切入点。无论引起情绪的事情多么微不足道,当一件事让我们觉得「宝宝心里苦」时,我们可以:

虽然上一辈的一些行为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但其实我们可能也用相同方式对待着别人。试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曾对父母表达过诸如「不是已经教过你怎么用xxx了,怎么还记不住!」「那些都是谣言,你们怎么还传!」……但生硬责备的背后,想表达的却也是关心或渴望

改变藏在行为背后的思维

为何要从思维方式开始改变?

行为千变万化,而思维是驱动行为的根本。改变思维,行为自然会产生变化。

举个例子

比如,A小时候总被父母拿着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A非常不爽,发誓以后有了孩子绝对不会这样做。他把这一条戒律铭记在心,但是并没意识到,「和别人比较」这个行为给他带来的创伤,根源其实是:觉得自己总无法让父母满意;只有「比别人强」才是值得被爱的。那么如果A依然带着这种思维,即使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也会不知不觉用其他方式给下一代带来同样的影响

可见,如果想破除自己内心的自卑感和讨好的人际模式,A需要扭转父母用行为传递给他的观点,去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而非依赖「他人评价」;并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想转变思维方式,的确不简单,但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这条路将很漫长,至少,现在终于知道了前行的方向。

知道了这些,依旧无法原谅,怎么办?

没关系,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去原谅。重建自己是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第一步,用新的自己去和原生家庭重建关系是「高手进阶」。我们可以闯过第一关,变成了更强大更真实的自己后,再去攻克「进阶关卡」。

一步一步慢慢走,其实是最快的方式。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成家前与父母组成的家庭。因为原生家庭是孩子快速全面学习的年龄段所处的环境,对孩子的性格,价值观,消费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生活为何总是不顺心,不如意?怎么我的毛病总是改不了?为什么我的性格障碍总是克服不了?我怎么总会遇到那些接人待物的门槛?

曾经有一个实验,追踪收集了将近7万个孩子的基因,以及从出生到长大的交往对象和生活状况。实验发现父母很重要,这是一种投射效应。他们的人生观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复刻式的。孩子的人生起点越低,他的父母对未来的期待值往往不高。孩子小时候不健康,少表达的习惯,形成了他往后的自身保护机制。这容易使孩子自卑,虚荣甚至影响他的婚姻。这些情绪和习惯容易影响身体,出现肥胖等健康问题。

最近热播的《小欢喜》里的英子因为父母离婚,她从小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明白母亲独自扶养她长大的不易。所以她不断地逼迫自己,满足母亲的严格要求。以至于困在了抑郁的感情里,想跳海自杀。

东野圭吾曾经说过:“谁都想生在一个好家庭,可父母是无法选择的,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1.直面自我,不做虚拟的假设。

当你逐渐长大,就该明白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在你身边,所以不要把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归因于原生家庭。不管你的原生家庭境况如何,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并且接受你的父母,不要陷入自己的幻想里,才能更好的生活。

2.觉察自我,不做虚假的自己。

当觉察到自己没有目标时,要提醒自己,做出选择或决定。明确自己目标的人,会聚集自己的力量前往自己的目的地。这样的人往往会更真实,活得更真诚,更坦荡。当觉察到自己压抑感情,郁闷痛苦时,要对自己真诚,放松一下。学会给自己父母般的爱,每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往往更阳光,更开朗,更幸福。

3.肯定自我,不做负面的批判。

当自己处于一个新的环境,要相信在外界的刺激下有机会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自己可以借助环境不断克服性格障碍,期待自己的未来。可以模仿美国戒毒互助协会的形式,寻找同样陷入原生家庭的困境的人,互相鼓励,讨论并且解决问题。中国有句古话: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不肯定自我,就算别人向你伸手,也很难帮助你摆脱困境。

4.远离自我,不做一层不变的自己。

远离不是逃避,不是违背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而是放下自己心中的执念,跳出原生家庭设给你的圈套。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是也可以选择放下。父母没有办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改变。放下心中的执念,改变自己与他们的相处方式,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跨过原生家庭的障碍。


原生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性格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儿童未成年钱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识发展也不完善,必须依赖别人,处于生存的本能都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生活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父母早期生活的生活模式,无意识的带到了自己成长的生活中,并且自己还觉得理所当然,关于原生家庭或亲子关系的话题,其实灵音心图一直像祥林嫂一样不断向大家提起,是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是对我们大家的情绪状态,我们无法逃避,也无需逃避,因为只有我们有勇气面对过去时,我们才能更好的享受现在,迎接未来,


原始地址:/yanjie/1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