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病因不明确,研究集中在其遗传特性。家系调查发现,若家族中有明确诊断者,一级亲属发病的危险度比正常人群高20~40倍,提示发作性睡病本身具有遗传特性。半数以上病例在出现首发症状以前,有特殊的外界因素存在,如情绪、压力、疲倦或饱餐等。目前认为大笑或暴怒最易诱发,但也有患者是在听音乐、看书或看电影等感到非常暇逸的情况下发病。有时仅在回忆快乐或有趣的往事时发作,也有病例并无明确诱因。
睡病引起的原因有很多种,很多是先天遗传的
睡病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由于夜间睡眠质量差或者时间短导致的,时间长了使生物钟紊乱。另外营养不足也会导致患者困乏爱睡,对于这种情况,平时的时候要加强营养,另外抑郁症、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导致白天过度困倦嗜睡。
如果是发作性睡病的话病因有功能性病变,这个是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等有关系,另外就是外伤的因素,可能是跟脑部外伤,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多发性硬化等有关系,另外就是遗传因素,传递模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如下:
1.功能性病变:
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也有研究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尽管在某些种族如日本人中发生率较高,但各种族和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在各种群中其遗传特征均与人HLA最小组织相关基因(DR和DQ位点)密切相关,发病机制为REM睡眠的调节障碍,对紧随在NREM睡眠周期后的REM睡眠的控制丧失,不论在睡眠开始还是在清醒期,进入REM睡眠的倾向均增加。
2.外伤因素:
Sandyk(1995)认为:松果体及其分泌褪黑素的功能失常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也有人认为可能与脑外伤,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有关,正常REM睡眠的发生有赖于脑干缝际核5-羟色胺系统对其他递质系统的触发,而此种触发的节律失调可发生本病。
3.遗传因素:
Yoss于1960年报告,在1个家族的3代中有12例(7男5女)发病者,动物实验显示,当狗的双亲均为发作性睡病时,所有一窝小狗都受影响,而这些狗和无血缘关系或血缘关系较远的狗交配繁殖的小狗不受影响,传递的模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同时发现,并不是所有种类的狗都显示出发作性睡病的遗传学传递,可能存在不同的病因。
4.环境因素:
Honda等报告,日本的发作性睡病患者100%表现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2阳性,欧洲和美洲的学者也证实,大多数白种人发作性睡病患者为HLA-DR2,DQWl,DW2阳性,但Guillinault等认为:发作性睡病的传递是多因素的,而且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病情分析:如果是发作性睡病的话病因有功能性病变,这个是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等有关系,另外就是外伤的因素,可能是跟脑部外伤,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多发性硬化等有关系,另外就是遗传因素,传递模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