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个榜样,比如不乱丢垃圾,不闯红灯等等。第二,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尽量耐心讲道理,让他知道为什么错,怎么坐才是正确的。第三,他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第四,他做了好事要赞扬。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唯一的答案。首先父母应该有正确的三观,就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你来这个世界的目的和任务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当你能够认识你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才知道如何去教育你们的孩子,像爱护一棵树苗一样除去那些残枝败叶,让孩子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其次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其实一个人最后能够变成什么样的人,最终还是依靠你自己的,孩子的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是依靠自己,父母只能看,指导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太高的要求只能导致失望和讨厌;三是做好自己,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孩子即使没有我们的要求,也不会偏离轨道太远啦!自己的生活道理只能自己一个人走,祝福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我儿子马上两岁,脾气大的不行,说他一句直接趴地上,按照祖传的方法,棍棒之下出孝子,一个字“打”,该打的时候不含糊,该疼的时候就疼,我觉得父母总的有一个能镇得住小孩的,看到好多小孩被惯的谁都管不住,我喜欢简单粗暴的。
很高兴能收到邀请,我还是一个单身青年,所以回答也许会没有深度,如果这样请原谅,毕竟还是个单身人士。
首先,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父母对孩子也越加爱护,因此出了许多所谓熊孩子,熊孩子的危害可大可小,但是无论出了什么事都不是身为家长希望看到的,所以对孩子的爱护,应该有度,想想幼时父母是如何教育自己的。有的时候我感觉传统的真的很有用。
其次,现在的孩子所接触的东西比我们那时多很多,毕竟现在的互联网发达,上面的信息应有尽有,现在的小孩子学习能力也很强,学会使用电脑不要太简单,应该教育小孩子,什么信息是可以接触的什么是不应该接触的,从小培养孩子甄别信息的能力让孩子懂得分辨好与坏,能够正确使用互联网。
最后,虽然现在生活压力很大,但是父母应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父母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虽然这一点是老生常谈但是的确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我一个单身人士对教育孩子的看法,也许我的看法很无用,请不要介意。
平庸的父母,在给孩子系鞋带时蹲下,看起来更像个奴仆;优秀的父母,懂得站着协助孩子自己穿衣,让孩子逐渐独立。
父母的本心都是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不希望成为孩子更好成长的障碍源头,我们也知道并没有完美的父母和完美的原始家庭,所以,爸爸妈妈要善于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识,才能给予孩子更多正确的成长指导。
父母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与孩子一起成长。年幼时,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导航,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长大相对独立后,如果只有孩子一方不断前进,父母原地踏步,那双方必然是貌合神离,久而久之与孩子就会脱轨。
父母要重视让孩子掌握生存技能与生活常识。先让孩子学会生活,具备自主生活能力,例如做饭、清洁、修理小家电、财务计划等,切忌急着让孩子享受生活。享受在先,容易让孩子觉得所有美好都是理所当然。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例如陪伴并鼓励孩子多参加竞赛,让孩子更清楚自己的差距,也更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对于自己存在的差距缺乏认知,孩子容易盲目自满、自大,一旦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又容易自卑、自弃,无法承受挫折和面对现实。
父母要善于放手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只有和同龄人多相处,孩子的自理能力、决策力、行动力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与发挥。
父母要不断鼓励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让孩子敢于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不仅可以发掘孩子更多的潜力,还可以激发孩子更活跃的思维和创意灵感。
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是80后,包括很多90后也都当上了父母,对于接受新潮的时代和高等的教育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孩子,一定要培养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即“情商”。社会上不乏很多偏激的观点,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素质,以及没有以前的那种淳朴。可事实是,社会上现在大多是年轻人,社会上的很多正能量的主角也大都是年轻人。
其次,掌握一定的知识很有必要,即“智商”。作为应试教育的大国,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要多读书,多学习,这是正确的,毋庸置疑。但是之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从书中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感官以及形成自己的认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中自有黄金书”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后,对于挫折后能够解决问题和调整心态的能力,即“逆商”。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很多波折,那么该怎么面对。教会一个孩子在跌倒后怎么爬起来,比扶他起来更为重要和好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上。
家里宝宝七岁,从小到现在经历过很多事情:我家宝宝刚生的时候十分健康,感觉哭的声音都比别人家的大可能是我心理作用!我照看孩子的方法是进行低危险度的尝试!孩子一两岁时候很淘也很好奇,什么都想自己碰一碰。那个时候最危险的是家里的开水,看是看不住她不碰的。有些事你就算告诉他她,他她不亲自尝试是不会停止的。我会倒一杯不太热的水(要能烫疼她还不至于烫坏的程度),告诉她水热,然后把着他她的手去摸,这时她知道热会让她疼了!以后再有水刚到倒上,我告诉她热她就不会去碰了。孩子大了以后要告诉她怎样保护自己,不要被陌生人欺负!!教会她什么地方不能被人碰!!!还要教孩子防范一些可能的危险。孩子有一次在商场走丢,平时教她的发挥了作用,她知道要找商场的门卫,告诉他她爸爸的手机号,门卫给我打电话,很快我们就汇合了!!!千言万语一句话,我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建立她面对任何事物的自信心!同时尽可能去维护她的自信心!!这一点男孩女孩都一样!!!!
最近被《狗十三》疯狂刷屏,电影中女主角李玩的故事引发了全网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更是感同身受,纷纷回忆吐槽起自己的童年遭遇。当我看到李玩的父亲在打完她后,又抱着她说:“爸爸打你都是为了你好”时,当我看到李玩被一群大人逼迫把别的狗当成自己的那只时,已经愤怒不起来了,只感觉很无奈很悲哀。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要“尊重孩子”,可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成人从未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我推荐每一位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都认真读一读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家庭中的儿童》(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首次出版),它虽然是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可书并不厚,也不晦涩难懂,作者从儿童、父母、老师和外界环境等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她对教育本质的观察、发现和思考,并形成了系统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书中的观念,推翻了过去传统教育的一贯认知和模式,她的理念即使放在当代,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反思。
蒙台梭利在书的开篇就犀利地指出:儿童都是生活在强权下的弱势群体,成人的强势和自以为是,成了控制和压制儿童的牢笼。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面对“不公平”,毫无还手之力,因为武力值悬殊太大!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件小时候被大人“压迫”的事:想自己用手抓东西吃,大人却因为怕弄脏衣服和地板,而坚持喂饭;想穿红上衣配绿裤子去上学,却被大人嫌丑,非要换上他们觉得漂亮的衣服才行…听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在孩子看来,这是剥夺他们动手的机会,否定他们自己的选择,刚开始孩子还会反抗,表达自己的想法,可在被一次次伤害和拒绝后,他们只能选择沉默和麻木。
孩子并非白纸一张,父母也不是生命的创造者,那些认为婴儿不只是行动上被动,而且心智空洞的假设,实在是错得离谱。每个生命都有他的神秘编码和力量,自出生那刻起,孩子就开始吸收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关注学习的事物也由易到难,这些并不需要成人的刻意教授。每到一个阶段,孩子自己就会为了解锁新技能而努力练习,并不需要专门去教;如果说肢体动作的发展只是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能,并不能说明什么,那细致的观察力,对情绪的敏感度,惊人的模仿能力又如何解释呢?所以,与其说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如说父母要引导孩子。我们先要了解孩子成长的方向,然后在旁边协助他,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陪伴,让他自己去发现、学习、感悟;相信我,这远比我们在孩子耳边不停地说“不对,你要这样”、“你看,你应该这样拿这样放”、“你画错了,天是蓝的,树是绿的……”成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看得起自己,太看不起孩子。
匹配的环境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人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环境,让环境更适合生活。但是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有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是以成人的使用作为参考标准,根本找不到适合孩子的东西。因为孩子周围的事物尺寸和他的身材比例悬殊,在这样不协调的环境下,孩子没办法灵活自如的活动,爬两步,被父母抱起来说危险,不能碰,容易磕着;刚踮着脚抓个东西,又被父母抢走,说不能拿。小的时候什么都不让拿不让碰,等孩子长大了又抱怨他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父母不创造适合孩子的环境让他去动手学习,锻炼能力,甚至阻碍他的每一次探索和好奇心,最后还让孩子背锅,这也太不应该了。
记得之前看到过一句话: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学习考试,唯独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就能上岗。育人这么严肃重要的事情,门槛却那么低!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还动不动就抱怨孩子不好养,太调皮,不听话,成绩差,内向不爱社交等等,好像都是孩子的问题,父母都没问题似的!追根溯源,几乎孩子的所谓“问题”都是成人导致的,可笑我们还不自知,还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有句古话说:“那双推动摇篮的手,掌握着整个世界的未来。”可好多双手却在无意识地“扼杀”未来,难道我们真的要做“那双掐灭希望的手”吗?如果不是,就请立刻改变对孩子的态度,“蹲下来”好好了解了解你家里那个小精灵,认真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吧!
在中国家庭中,爸爸们往往扮演的是社会性角色,在外奋斗挣钱,而妈妈们则担负了更多的家庭教育的责任。
“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一个缺位的爸爸、一个焦虑的妈妈和一个崩溃的孩子。”网络上流传的“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都是对这种现象的吐槽。
工作、家务和教育子女,以及父教的缺失,让很多妈妈焦虑抓狂,这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而且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
完美的家庭教育是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的,因为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家庭教育缺少父亲的参与,或者父母的家庭角色错位,就会造成孩子人格上的不完整,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释放自己的父格
植入勇敢
父爱如山,父亲的形象就是力量。孩子的勇敢特质主要来自于父亲,虽然母亲也能给孩子植入勇敢,但效果远远不如父亲。
父亲们要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打篮球、踢足球、爬山等,在这些挑战性的运动中,告诉孩子们人生的道理,教会孩子们勇敢的意义,鼓励孩子们不断尝试新事物。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父亲也可以教育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做一个勇敢、有担当的人。
很多父亲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或者感觉陪孩子很无聊,其实这些都是在找借口逃避自己做父亲的责任。
“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的梁启超家,你是不是很羡慕?革命家梁启超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对于九个孩子的教育,他从没有说过没时间,反而对每一个孩子的事都关怀备至。
面对这样的“超级老爸”,作为父亲的你是否感到汗颜呢?
执行监管
母亲对于孩子的监管常常是“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生生扼杀掉了孩子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心很大的父亲们对孩子的监管则往往比较“放纵”,他们能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与冒险,独立去尝试着解决问题,挑战更高难度的事情,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
同时,父亲在监管中会制定比较严格的规则,并确定阶段性的目标,督促和指导孩子执行。
家庭中的监管者角色应该由父亲来担任,如果母亲来做监管者,会让孩子感受不到母亲的慈爱和温柔,也感受不到父亲带来的规则感和目标感。
记得小时候我想学骑自行车,是那种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成人自行车,妈妈认为不安全,坚决不同意,我感到非常失望。
可是爸爸却很支持我,并制定了每天的练习计划和目标效果,告诉我不要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我心中十分美好和温暖的回忆。
做回母亲真实的样子
表达温柔
女性的温柔似水,更喜欢亲近孩子,母亲的形象也一直是温暖、慈爱和善解人意。
从十月怀胎开始,母亲便是与孩子相处最久的人,所谓母子连心,孩子很轻易就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对母亲更为依赖和信任。
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父教的缺失,很多母亲代替父亲担任起了监管者的角色,动不动就对孩子说教、大吼,像一块坚硬的水泥,让孩子感觉很受伤,很没有安全感。
如果母亲的性格很强势、情绪暴躁易怒,那么很容易会把这种性格和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把孩子复制成另一个自己。
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平定自己的情绪。当你想要发火的时候,照一照镜子,看看此刻的你是不是面目狰狞,是不是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母亲应该表现得温柔而坚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纵容。让孩子在明白道理的同时,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慈爱。
表扬鼓励
孩子在心理上是很依赖母亲的,也很在意母亲对自己的看法。可是很多母亲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以此来羞辱、贬低自己的孩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耻而后勇,然而由于得不到母亲的认可,却让孩子感到更加失落和沮丧,很容易使孩子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
在孩子前进的路上,母亲应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动力,成为他们信心的源泉。
平时,母亲要积极、适度地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多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支持孩子勇敢地面对问题。
父母应该保持步调一致,对同一件事,要采取同样的态度,一起表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这个问题比较大,一两句说不清楚。但它确实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我目睹很多年轻父母不会教育孩子,所以还是说几点。
首先,年轻父母最好自己教育孩子,不要依靠老人。隔代教育很少成功,尤其知识层次不高的老年人。年轻人有了孩子,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渐渐懂得疼爱、怜惜、感恩,也是一种成长。不带孩子的年轻父母永远长不大。
其次,不能放纵孩子的任性。人之初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改变邪性,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年轻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次,不能随大流。别人孩子学跳舞,你家也去,也不管你家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有舞蹈天资。如今的补课市场很火,其中有一大半家长是被裹挟着前进,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这样的教育,花了钱还没有收获,注定失败。
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想分享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深知做父母的不易,特别是要做合格的父母更不容易。
没有一种职业像“父母”这样,不需要培训,不需要学习就直接上岗了。做的还是一个无法推倒重来的工作。工作的过程直接决定了另一个生命的质量。
做人父母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前提是你得让自己变得更好。
没有一种感情像父母对子女一样,希望她长大又害怕她长大。最近读龙应台的书,感触更深了。
“如何教育子女”?这样的问题很多育儿书会给你答案。读龙应台让我更好地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的重要性。它会唤起我内心里想要成为更好母亲的渴望。要成为一个能配得上我身边这个小小人儿的母亲不容易,为此,我愿竭尽全力。
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发表多篇作品针砭时事,被形容“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读她的作品,既能感受到她在家庭之外的理性和犀利,更被她作为母亲和女儿的温柔感动。
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母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在这两种关系中,她给予无限的爱,也体验着无限的幸福。
孩子比较小的父母可以读读。
《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信,数封信既是母子之间的互动,又是两个成年人的坦诚沟通。
读这本书你能知道自己与父母之间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关系。也能知道该如何面对日渐长大的孩子。
人总是在特定的身份中才能感受到其责任与幸福。
身为母亲与女儿的双重身份,龙应台见证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日渐衰老,背影总是留给她很深的印象,父母与孩子一世的缘分终是目送他渐行渐远的过程。
读《孩子你慢慢来》体会母亲与孩子的彼此依恋。《孩子你慢慢来》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母子之间的无限温柔。其中有一篇文章《野心》让我印象深刻。朋友来家里看龙应台,问她生活是怎么过的。龙应台详细向朋友介绍了自己一天的安排:“早上七点多跟着儿子起身,伺候他早点,为他净身、换尿布、穿衣服,督促他洗脸刷牙。然后整理自己......到晚上九点他睡觉的时候,我差不多也在半瘫痪的状态。”朋友很同情地望着她,因为朋友知道在孩子出生之前,龙应台有很多的计划。研究文学、读大量的小说、旅行、写采访报道、制作电视节目,等等。做了妈妈以后,那些想做的事情很多都不能实现了。当朋友问龙应台是否后悔时,她只说“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面对事业型的朋友,单身主义者,龙应台没办法给她讲清楚孩子带给她的满足,相信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能理解她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理想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孩子带来的幸福,做母亲的总有不一样的体会。“她着迷似的想吻他,帮他穿小衣服时、喂他吃麦片时、喂他洗澡时、牵着他手学走路时,无时无刻她不在吻着娃娃的头发、脸颊、脖子、肩膀、肚子、屁股、腿、脚趾头......”那是她的安安,她愿孩子成长的时光慢一些,不愿错过小人儿每一次的成长,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她知道待他慢慢长大,他们之间或许就再不会有如此完全的联结。当他开始独立,不再那么依赖外界,作为母亲又能寻求一种怎样的安慰?
读《亲爱的安德烈》,体会成年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
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情商总是被利用到家庭之外的地方。因为是家人,所以多了很多任性,少了很多沟通。在感觉到孩子日渐远离自己,甚至不愿意与母亲沟通时,龙应台选择了用一种温暖的方式尝试打开儿子的心扉。她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完整性,《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他们交流彼此的童年、对历史的看法、对穷人的态度、对文化的感受,他们讨论关于得失、关于平庸、关于家......
他们是两代人、两国人,生活环境的差异是客观的,龙应台自嘲,在安德烈的环境里,美对他来说是一种涵养,而她只有一堆关于美的知识,却没办法把它变成一种涵养,因为涵养需要浸入式的体验。一个人身上有历史的痕迹,也有时代的痕迹。她说“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她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样的一母一子,母亲是文学博士,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现在的我不禁在思考:多年以后我怎么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只是聊些家长里短萝卜白菜,还是能纵论天下艺术人生?顿时觉得,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母亲,需要做的很多。首先就得让自己足够优秀,要不然都会感觉配不上那么好的小人儿。
读《目送》,体会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联结。如果说《孩子你慢慢来》写的是母亲对孩子的依恋,《目送》更多地展现了一个女儿对母亲的依恋。当老人逐渐变得像孩子一样偏执、简单、需要依靠、害怕孤单,女儿对母亲就像是她对儿子一样,需要细心照顾。母女的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美丽文字的背后,《目送》是不是也在诉说龙应台的孤单?全书最有名的一篇文章《目送》中,龙应台写了自己目送孩子上学,又目送父亲被推入火葬场。三代人之间的联结让人体会生命的轮回。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写母亲的老去,写父亲的诀别,写孩子的疏离,写人生的困惑;写经历失败的颓废,写成功过后的淡漠,写身处闹市的孤独,写面对生死的迷惑。每个人在《目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作为儿女的,或者作为父母的影子。
这是我在问答第一次长篇回答一个问题。感触颇深,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希望能和更多的年轻父母沟通育儿问题,欢迎关注公众号“宋小song”。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尤其是上小学之前的阶段。
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年轻的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家庭的环境中,用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
所以,父母才是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