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玄学
史称“易、老、庄”为三玄。
三玄,乃有三道玄同之意,因不被理解,更不知应用,故多流于空谈。
实对三玄缺少贯通和梳理,不知其异同和浑融之道。
“易”无言以观象——易的八卦符号,不是言,只寓象数之理。
《老子》强言以明道——“道”本无有,是老子强为之名,作为他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最基本的概念。
《庄子》易言以齐物——易言,以流变不居的思想,表示天地万物是自由平等的。
《易》重测卜,原始于卜筮,是预测学。来占卜吉凶,指导人的行为的。
《老子》重道理,道理是大道之理,即自然规律。
《庄子》重思辨,即对自然规律和天人之际的思考。
《易》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易之主旨。
《老子》论有无,有无相生谓之道,是老之根本。
《庄子》辩是非,是非齐物谓之道,是庄之机枢。
《易》观朕兆,从事物反映的表象中,测度吉凶盛衰。
《老子》识几微,见微知著,知往察来,是老子的明察和前知。
《庄子》悟未始,知有无之变化,相是亦相非,而终归于无。
《易》得表象,得于事物外表的现象,是象徵式的。
《老子》得本质,以有无为基质。有无相生,是造物成形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庄子》得精神,老子知有无,皆物之变。庄子得其精神,才有自由生命的产生。
《易》不定,变化不测,使人难以把握。
《老子》肯定,肯定万物的规律,有必然的趋向。
《庄子》否定,万物之发展时时在自我否定之中,而终被否定。
《易》应然,是应该之理,但无法确定。
《老子》必然,必然不可易的,是自然之规律。
《庄子》超然,万物自是,无应然必然之说。以玄虚应万物,因虚己而超然物外。
《易》示道,显示了道理的存在。
《老子》明道,证明了大道的存在。
《庄子》同道,万物自身就在道中。
《易》生鬼神,阴阳不测,吉凶难卜,使人疑神疑鬼。
《老子》无鬼神,大道为帝象之先,道法自然。关死了宗教的大门,没给鬼神留一寸土地。
《庄子》泛鬼神,指万物生灭之现象,幽隐为鬼,生命为神,讲的是造物之理,和迷信无干。
《易》无迹,只是卦象符号,不是概念,不着语言的痕迹,故无单一的指向,沦为一偏。
《老子》有迹,道德五千言,解说纷纭,各自为政,有利亦有弊。
《庄子》扫迹,庄子以无言为言,言亦如不言,以合道为是,故无迹。
《易》无言,而能包容一切,弥纶万物,恒同于大道本体。
《老子》有言,因知“言”即不是,“非言”亦言,终非不言。
《庄子》言如不言,唯道为是。道无言,亦无不可言,万物自是,皆自以为言。
《易》以阴阳为道,开生命之门。
《老子》以有无为道,觅生命之迹。
《庄子》以齐物为道,得生命之灵。
仓颉循《易》理以造字。
文王演《易》以系辞,卜革命之机。
孔子传《易》以为说,开儒门之教。
老子自然主义,倡无为。
庄子自由主义,任自性。
孔子实用主义,崇王道。
老子尊道,法自然,故无为而质朴。
庄子贵己,任自然,故率意而天真。
孔子崇王,法权术,故多谋而致伪。
老子无为,以民心为心,以民意为真理。
庄子自为,追求个性解放,以人性为真理。
孔子有为,以王权代天道,奉圣旨为真理。
道家的思想体系,重自然道理和人性之解放。
儒家的思想体系,重皇权天授和圣人之教。
凡法自然,贵天真,倡民性之真朴,遵自然之规律,以民意为真理的,皆具道家精神。
凡宗经,读经,释经,以圣言治世的,皆孔门之徒。
三玄归旨,以庄子的玄学思维达至高之境。
天道人道合一,有人道才有人德。
任人人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是君德。
人德君德相统一,方有崇高的国格,发放人性大德之光辉。
贬抑人格,尊王崇圣的孔门之徒,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老庄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将如日月行天,普照天下。
三玄者,人间普适的大道之理,玄玄变化之无极,使人类的生命质量通向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玄学的起源
1、《金篆玉函》玄学的出处
在民间流传着一些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黄帝时期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天书以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这里所说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玄学者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的来历。
2、秘籍的传承
黄帝之后到了周朝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了《金篆玉函》,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结束了殷纣的统治。
战国时《金篆玉函》辗转了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后他将秘术分别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他的徒弟都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其中孙膑的《孙子兵法》流传至今,举世公认。
到了汉朝初期,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巩固大汉基业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以神奇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深得《金篆玉函》精髓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悟得《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失增删,或有分歧解释而发展成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例如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方法。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玄学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根据古老的阴阳八卦原理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方法。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针刺穴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5、玄学五术——命
命理,就是以人的出生时空,来推测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六亲吉凶信息。命理的历史可谓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随着历史的演变,命理术发展至今以日趋完善,在历朝历代都有深谐此术的谋士辅佐王侯将相,象周朝的周文王、姜尚、战国时期的孙膑、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明朝的刘伯温等.还有一些隐士,如陈老祖、野鹤老人、邵康节等等。
占星术——占星术包含《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上古时期因人类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底下不能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的穷通寿夭,于是就有了上天干下地支配世上和人间一切的思想。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后经儒家祖师爷孔子,这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及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后经孔子,这位极度信奉命里的思想家及其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我国命理术的起源大致始于两汉,主要见载在白虎通义和王充的论衡著作里。至唐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基本确定了以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来推定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后经五代宋初人徐子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出生年.月.日.时.四柱批八字,命理进入成熟和完善阶段。
所谓四柱即出生年份天干地支为一柱,月份的天干地支为第二柱,日期的天干地支为第三柱,时辰的天干地支为第四柱。每柱天干一字地支一字共八字。然后按照八字所含阴阳五行进行演算,就可推知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大致情况了。元、明、清以后批八字虽不断完善与发展,但基本的仍沿用宋初的基本理论未变。
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盘,四柱中命部分的典籍最多,主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后辈贤人倍出。
6、玄学五术——卜
说卜首先要说易经,易经-:自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总结规律,远取诸物、近取近身,模仿万物状况,画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方魔符--太极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后经夏商周各代先贤根据河洛体用的关系,及各自对先天易经的感悟,分别变化出《连山》、《归藏》、《周易》而称之为三易。易经为之三变,其中连山以周天28宿,参方圆之理,圆三、周四边七径七之数为用而创,《归藏》则用五用十,中央四方为五自乘为25,合于河洛天数,四方四隅加上下为十,十自乘为百,合大衍之数而成。《周易》是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羌里研习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变先天之体为后天之用,将对待之易推衍为流行之用,创立了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体现河图为对待,以生为主。后天八卦体现洛书为流行之用,以克为主。周易中包含了天地生克的体用关系。至此,整个宇宙的每一个布局都对应了这个与天地平行的圭表--八卦纳甲图,易经逐步完善了。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文王八卦经历代先贤的传承与发展,至宋朝以多数被民众掌握并应用,最有代表性的首推邵康节,其应用周易卜筮在当时几近于神,并推易演数创下不朽巨著《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以其简单快捷的预测方法,和简单而又深奥的理论基础,深受易学爱好者青睐并广泛应用。古时邵康节观梅花而占人事,后人称这种方法为梅花易数,其实邵康节当时已经在周易八卦预测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了周易占卜的最高境界以道观象,以象言事。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易数还很肤浅,还不能脱离象和数,所以破解邵康节当时观梅而知事的思维就错了,邵康节是观象而直接说事,我们理解为观象而起数,用数起卦,再用卦来看事就错了。邵康节观梅言事其实用的是以道观象,以道观象是预测的最高境界,比较典型的卦例有观梅占,观花占,寺匾占等等,其实邵康节当时根本没有起卦,直接用当时发生的事来说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后来根据象在具体看事件的结果。(以道观象另有专论,请关注弘易堂命魂内刊)这是易数的最高境界,世人常言:会易而不占,这个不占不是不预测,而是不用那样麻烦的预测形式,而是直接以象而言事。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人相,地相。
人相——人相包括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中国手面相学,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远在周朝(约在三仟多年前)中原各国即已普遍盛行着各类相学。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与相学关系最为密切,关于孔子与相学的记载,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翰子外传》中可见一斑。其中记载存乎人者,眸子不能掩其恶,脑中正,则眸子蚝焉。吸其言,观其眸子……从中我们可以从外貌、言行中看出其人的思想与行为。其中荀子曾写下有《非相篇》等著作。
到了两汉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以面相而名闻朝野的相学家。《汉书》中的周勃世家,《楚汉春秋》等书中保存了很多的相关记载其中以许负、吕公望等相学家最为著名。在汉代中以许负最为著名,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面相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根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着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
现在我们还常看到很多相书中提到的《许负相耳法》等的书,但应该大总分是别用其名而写的相书。如明代周履靖的《许负相法十六篇》就传为她的著作。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有《骨相篇》王符的《潜夫论》中就有《列相篇》对相学进行专的论述。又如《汉书》中就有《相人》24篇等,我们从中就能看到当时汉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学的理论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在《三国志》中我们就能常常看到许多相学人物事迹,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高峰期。隋唐以后相学进入成熟时期,其中隋代中的记载有《隋书》中的韦鼎、来和等,其中《隋书--经籍志》就有《相书》46篇,《相经要录》二篇等。唐代相学极其发展迅速。史料见于《唐书》中的袁天纲。唐代相学家有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其中著名的大诗人杜牧,翰愈、白居易也好相学。到了唐代的相书就有三十种之多。
到了宋代相学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记载的《宋史》中的陈抟就见于名上志记。相学家主要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宋代的相书很多,并且有很多流传至今的著名相书如《月波洞中记》、《玉管神照局》、《麻衣相法》等。
到了明代,元朝、清朝相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代记载的相书和相学名家相对较少,《人伧大统赋》就成书于此时。明代的相学名家就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就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代流传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的《神相全篇》就托名陈抟秘传,袁忠彻订正,相关的相学著作还有《古今识鉴》、《相法全书》、《贵践定格五行相书》。其中《麻衣相法》与《柳庄相法》对后世影响极大。《麻衣神相》初出于宋,成书于明,定形于清。
在明代相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相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清代相法著作主要有范文园的《水镜集》,云谷山人的《铁关刀》、栖霞山人的《金较剪》、白峰禅师的《灵山秘叶》、石亭的《燕山神相》、高味清的《大清相法》,据说为右髻道人的《太亿照神经》、陈淡野的《相理衡真》、云谷山人的《相图秘旨》等。其中以《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特点最为清全,是继《神相全偏》之后的集大成者。
至民国时候出现了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其它的相书有《中西相人探源》、《相法集成》、《手相学》、《成相秘籍》、《女相术》,《秘本相人法》等。
手相学既然称得上是一种学术,也跟其它学术一样,具有其独有的学理性、分析性和系统性。研究手相学的目的,是要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品德、魄力,明白自己的能力倾向,探知先天的健康状况及预测自己未来的命运,或者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或一生中的成败,加以趋避。
地相——地相,俗称风水,也叫堪舆,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
先秦的贤君盘庚、公刘、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并已应验了。先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还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彩。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有时日、方位、太岁、东西益宅、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百八、石兽、镇墓文。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移徙法》,《图宅术机》,《堪舆金匾》、《论宫地形》等有关风水的书籍。有个叫青乌子的撰有《葬经》,后世风水师奉他为宗祖。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上,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宫内摊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说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骨,洗骨除崇。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赏。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他撰者《相地要录》等书。
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当时,风水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当地流传一本《诸杂推五胜阴阳宅图经》书中提倡房屋向阳、居高、邻水的原则。
宋徽宗相信风水,曾听信术上之言,垫高西北地势,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厉伯韶等都很有名。传闻明代刘基最精于风水。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说当代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实事来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和阐释,从而更好地让其为人类造福。
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阳宅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现在的堪舆学已分成三元、三合、玄空、九星、范宗、水法等派别,每派之下,复分数小派。主理气,偏峦头,或重奇门,或重道功,其门户之见是根深柢固的,各门各派都标榜着所谓“独门”的“秘诀”;而事实上,无论是何门何派皆各有特点,其理皆一,只要深入的研究就不难明白,所以真正懂堪舆学的人,是将各派的特点,应当等量齐观,融合各派的特长,而发为堪舆的妙用。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我想一点也不为过!
时空统一乃真理凝思论坛话玄学
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所说具体的就是空间,事物处于何地;历史就是时间。时空统一就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那就是真理。
在预测学上,要求的就是时空统一,无论是何种预测方法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为某种事物建立起一部人神共识的信息符号系统,并从中解读出预知未知事物的信息。这种信息符号系统分属于不同的预测模型,它依据模型的运动规则从中解读。然而这种解读方法只是一种学问,并非科学,缺乏科学研究所必须的论证过程,归属玄学范畴。易经预测是玄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解释性思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为人们解释各种宇宙自然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进步意义,推动思想文化向前发展。但是,玄学由于缺乏论证思维的制约,会滑向无限制的解释,从而偏离事实真相,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走入误区。
存在即有道理?不靠谱!自然存在必有存在的道理才靠谱!“道理“是如何获得的?在劳动创造过程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揭示出来的带有规律特性的东西才称“道理“!其核心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为因素制造的存在才有可以反复借助其运行的规律或周期来支撑支持人的劳动创造行为与具体的事物契阖而生出共同的阖力来推动事物发展性运动!当然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还可以不同侧向的运动!至于“玄“是指这种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在某地用“玄“表述不确定的方言保持到文革时才很少用的!
玄学,是错误的定义,什么是玄学?玄,是宇宙的本色,真正的玄学,就是宇宙信息学。黄老易,不是玄学,而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就是这个学术的体系,就是这科的学问。不要以为原子弹就是科学,机械就是科学,种地同样是科学。所以定黄,老,易为玄学,是贬义词。黄是中医学;老是规范学;易是历史学。大家要正确的理解,不要自己愚弄自己,使自己觉的神秘莫测,这样好玩吗?真是不懂事而还要多事!
玄学其实不玄,玄学研究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只是你从来没有认真的倾听自己的内在,所以觉得玄。就像古人,觉得登月就是玄学,就像原始人,从来没看见过电视,就认为电视是玄学。你只要认真的往你的内在看,慢慢的你就习惯了,就觉得不玄了。
研究内在的学问,那就是中国古代文人乐此不彼的事情。包含中医,就是研究内在的学问。
研究外在的学问,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内在的学问,我认为就是宗教。宗教就是研究内在的学问。研究内在的学问是要靠个人勤而习之的,别人帮不了忙的。
只要明白玄的本意,就不用理解了。
玄,原意是细绳。后人用玄字有两个方面,1,直接意思细绳,比如,弦。就是弓上的细绳。
2,细绳搓制过程,那就是变化,无穷变化。比如,炫,就是火光变化。眩,眼睛看到的东西在变化。泫,铉,痃。。。
玄学,就是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学问。
玄学是古代皇宫贵族们预知未来的一种方法,它研究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天道是天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现在的天文学,地道是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指导人们如何劳作,适合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人道是人的思想变化要适合天道、地道,合平共处,和谐生存。就像古人预测未来梨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一样。它是有很多科学依据的,了解了它也并不神秘,假如在当时社会就是痴人说梦了,就是玄了。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新风堂堂主2017-03-2909:13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乡人浅学,孤陋寡闻,不敢罔言,惟有拜读!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第二章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庄子说:“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推崇的便是对于任何事物的不标榜,自然而然。有了标榜,有了目的,便已经变了味道,离了本身。
真正的善行,是没有痕迹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善事,他只是这么做了;得到的人也不会感觉这是他的善行对他造成的影响,也不会可以去感谢他。俗语说“积阴德”,我以前的感觉,“积德行善”是做好事,“积阴德”就是为子孙后代积德。其实实际的“积阴德”应该是“做一点别人看不见的好事”,有点接近“善行无辙迹”的意思。
真正的善言,是毫无瑕疵的。都是正确的,找不出一点毛病。
真正会算数的,不用筹、策(计数的工具),而是用头脑,用心。
真正的封闭,没有门栓(相当于锁)但打不开。什么东西没有锁却打不开呢?“谷”就打不开,因为它是虚空,你如何才能打开?
真正会打结的人,不用绳子绑住你,但是你怎么都解不开。思想,便是“无绳约而不可解”,正面的不说,现在满世界出现的恐怖袭击,我不认为有几个是被胁迫的,他们中很多人是被某个他自认为伟大的信念绑住了,无法挣脱,其实应该是根本不想解开,于是制造这么多令人发指恐怖事件。
得道之人——圣人——便可以做到以上五点。
所以说,圣人怀抱救助他人之心,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会得到救助,不会抛弃任何人。窃以为,这一章节所描述的“圣人”是对立于上一章的“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来说的。圣人也救助万物,而不抛弃任何一个物种,不会因为喜欢兔子,就把所有的狼全杀了。想想当年的“除四害”,有些可笑可悲!
这样做了,就是在沿袭“明”。袭,沿袭的意思,在“无辙迹”的状态下将“明”——“知常曰明”——向外继续延伸。
所以说呢,善人,就是不善人的老师(学习对象);不善的人,就是善人的参照物,也可以说是凸显善良的一种“资源”——没有不善良的人,何来善人之说?这就是老子的“道”,阴阳相生相克,“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辩证法”。
老子一直在论述不标榜,这里再次重申。“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管你是善人恶人,善物恶物,我不去崇拜你,你也别崇拜我;我不会喜欢你,你也别喜欢我。哥们我“燕处超然”。
虽然圣人(大智者)看起来迷迷糊糊,混混沌沌,但是这才是“要妙”。前面论述道为“玄妙”,这里论述做人的“要妙”。一个是针对道的妙,一个是道在“人道”中的妙,所以称之为“要妙”。
其中奥妙,只有人自己在现实的生活中去体会了。
很多人认为道家才算玄学,我并不这么认为,诸子百家都属于玄学。
不论道家还是诸子百家其实都来自传说的伏羲氏的河图洛书,然后连山,归藏,易经,不过是夏商周官方的解释。
顺便说一下,这些官方解释其实不如诸子百家中的很多家出名,诸子百家可以看做民间解释,其中最出名的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
很多人不理解我为啥提兵家,实际上在中国正面是儒家,背面就是兵家与谋略家。三韬五略三十六计,是个中国人都听过,很多人都会用。即便儒家在争权夺势的时候,也要用。
道家老子,用有无代替阴阳,毕竟这是老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他看到的不同,属于他自己的见解。
儒家孔子,则把阴阳看做一个整体,阴阳合起来看做中庸,讲究万变不离其宗,而阴阳的变化不过是表象。
从这点上看,儒家比道家要高级一些,用中庸解释老子的有无,有无是个整体,有无的变化不过是形式上的变化,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只有有无的形式上发生变化。
另外,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一点就没道理。
存在就是存在,他或他们认为有没有理,只是他们的事情,与那个事物是不是存在,没有本质必然的关系。
说白了,他太自以为是了,在地球上不过几十亿分之一,而地球对于宇宙来说,就是不存在。他们判断理,是很无聊的事情,也不过痛快痛快嘴,其它什么都无法改变。
存在不用谁去判断这个理,判断也判断不明白,只能胡诌八扯。
这种说法其实源自西方哲学我与宇宙的那都是,但强调我的存在。
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我思故我在,也不知道他刚生下来还没有思考能力的时候算什么,他在不在。
我是太阳。如果他知道宇宙星河系有千亿级别,而每个银河系还有千亿级的恒星,他说这话还是代表他啥也不是。
我的确是存在,这个与强调不强调没关系,即使他们把你说死了,你活着就好,反正他们也没说过啥真话。
我是存在的,但不用放大这种存在。就不用与宇宙,星河系比较了,与太阳系,与地球,我们都是忽略不计的。
在人群不过几十亿分之一,这也没啥好吹得,在中国还十几亿分之一。
接下来越小的范围,我的存在感才加强了,才有了我的存在。
我是我没有错,但同时我也要认知到我什么都不是,无论宏观宇宙,还是微观世界,我其实都不存在。
但我正常的视角中,一个人的视角中,我是存在的,而宏观宇宙与微观世界才是虚假的。
这是在我的参照系我能够得出的结论,而不同参照系大都相互否定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