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律,越幸运,越成功。
自律达人彭于晏每拍一部电影,他就会学会一个新技能:
拍《听说》,他学会了手语;
拍《破风》,他考下了专业赛车手证书;
拍《湄公河行动》,他学会了射击和泰语。
强大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高度的自律
帮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
北京卫视在之前有档《传承者》的节目,陈道明在节目中做点评时说:
“一个人,当他拥有了热爱的事业,他就找到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
都说认识自我会带来成功的机会,因为“认识自我”意味着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这种兴趣,会使一个人意识到抵制玩乐的诱惑,意识到把时间白白浪费掉的可惜;
这种兴趣,也会使一个人愿意制定计划,愿意坚定执行,因为他知道,这会让自己离自己热爱的未来越来越近。
合理规划时间,逐渐形成自律
心理学发现:2~3岁的孩子,时间观念才刚开始;6岁的孩子都不会认表,对于时间到底有多长,他们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由他律到自律,一般人都很难适应,更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想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有时候也需要家长的帮助。在疫情期间,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有张有弛的作息时间表,并在家长的帮助下严格执行。相信,孩子的自律性会在家长的影响下逐步增强。
帮助孩子树立规则的意识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规矩、规则、做法,要不然就会很难成功。
特别是教育上,家长应该从小树立守规则的意识,孩子长大后才能快速适应社会。
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规则的意识。
告诉孩子,如果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以后就会影响工作,甚至会给身边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一个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养出一个真正自觉的孩子。
天天沉迷麻将,或者回家就拿着手机玩游戏的父母,不要怪孩子学习不努力,因为你自己混乱的生活,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榜样的力量。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懂得自律,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做不到的。
谢邀。
你需要让孩子明白,自律有什么后果。
平时需要和孩子制定规则,有奖罚的规则,家长和孩子一起履行。
家长作为孩子的老师孩子的榜样,一定要遵守好规则,履行好诺言。
以自身来引导孩子自律。同时不要让孩子形成依赖心,要是孩子在没有家长的监督下没有完成好事情,就要有惩罚,用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或者最想要做的事情作为惩罚。
1.充分利用对秩序敏感的时间,养成孩子自律的习惯
要相信孩子越年轻,越容易养成习惯,就越愿意遵守。(另一方面)。
每个孩子从2岁到4岁左右都会有对秩序敏感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把周围的东西排成一行,同类也要放在一起。那时杰森喜欢摆鞋,他的各种鞋和大人的鞋按大小分类,喜欢摆他的车,各种汽车也喜欢排队检查,摆放得相当整齐。
2.消除责骂,给孩子们角色期待的教育
孩子们把玩具等扔得乱七八糟,很多父母会生气,大喊大叫,命令他们立即收拾东西,很多孩子面对指责不是心理上的,而是更加不合作。(另一方面)。
心理学角色可以期待教育。人物期待是一种心理契约。给对方设定的角色,不断加强,对方也会慢慢成为那个角色。
3.家长要让孩子认同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促使孩子自律
要让孩子知道: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爸爸的职责是努力挣钱,妈妈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那孩子的责任就是用功读书,长大了出人头地。这样孩子的目标就比较清晰,有了方向后就不会轻易抱怨为什么上班这么辛苦这么劳累,而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不断地努力,整个人也会阳光且积极。
最后,家长需要在关键的事情上培养孩子的自律,主要是修德兼修身的一些事情,包括做人的原则问题要恪守,有板有眼地去做。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自律也是人性的一种对抗,需要不断地克服懒惰,贵在坚持。
推荐阅读《如何培养自律的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律的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刚刚六、七岁,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而小学的学习方式、时间又与幼儿园的大不相同,他们一时还不太习惯,有时,前面说的,很有可能后面就忘了,今天说的,也许明天就忘了。家长的约束,有可能使他们一时害怕或胆怯,他们照做了,但其实未必全明白,全懂了。一旦离开了家长,他们就会变了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自律习惯没有养成。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一、制定规则。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想使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则,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他们心中有数。
二、严格执行。
规矩制定好了,执行不到位,也是白搭,所以,要严格按规矩办才行。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使制度形成虚设。孩子有了一次不遵守的经验,有可能就有第二次。所以,对没有按规矩办事的情况,一定要附有惩罚才行,以示警戒。
三、多教育,多提醒。
刚才已说过,小孩子贪玩,好忘,一定要多提醒才行。坚持一段时间,待养成习惯,自然也就记住了。
总之,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多提醒,有制度,违者罚。恩威并施,严爱有加,才能使孩子自律加强,形成习惯。
以身作则,老师和家长不能自律!让孩子自律就是天方夜谭!
首先家长自己要绝对自律,只要小学阶段养成自律的习惯,中学就根本不用管了,我家孩儿就是这样。完全不用我管,她自己把每天的学习安排的妥妥的。
导读:如何才能让孩子安安静静地把作业做好,怎样才能让孩子能够专心学习,如何让孩子像其他人那样能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这都是很多家长们会关注的问题。而这些内容就是孩子个人的学习自律性与习惯的内容,它们能驱使孩子获得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结果。
因此,当孩子上学之后,家长们总是希望能够让孩子获得好的自律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而对此我们又要如何来进行培养呢?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尚处于形成期,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状态呢?
在这里,自律和习惯是不能够分开来谈的,这两者之间必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良好的习惯能够促使孩子变得更加自律,而自律的能力提升也会反过来促进孩子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但要是想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生活,那么首先就需要从习惯的培养开始。
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又要怎样去帮助孩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呢?在这里,小编就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给孩子合理的学习安排
良好的习惯必然是有合理的行为安排的,想要让孩子的习惯能够更加持久,让孩子形成足够的自律能力,首先在行为习惯的安排上就一定要合理轻松。从微小的习惯开始慢慢培养,然后再形成一个更加良好的行为体系。
所以,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之初不要一张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尽可能地设计一些孩子能够完成的任务,比如看书半小时、每天背一首古诗等等,这些习惯也许很小,但胜在完成度高并且更能坚持。
2、忽视结果的需求而强调过程的执行
很多时候家长们在安排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比如只要你做好这件事情,你就可以去看电视,你做完作业就可以去玩等等。以结果为导向的约束让孩子在做事情上没有足够的持续力,也就是把事情做完之后,就再也没有动力去坚持了。
因此,想要真正将孩子的习惯培养起来,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律能力不用家长们过多的监督,就需要去忽视一些结果导向的需求,而重在过程的执行,重在培养良性的生活模式。
3、孩子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份认知倾向
很多时候,我们会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习惯,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想要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比如,我们要求孩子能够培养课后先做作业后玩耍的习惯,就需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份有认知,这样的习惯是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有的行为。
又比如孩子睡前会看书这个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自我认知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因此才有这样的习惯。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身份认知倾向,能够让孩子从主观意识上去规划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律与习惯。
4、良好的习惯和自律的形成需要有好的结果反馈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地去坚持做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的感受,而这就是正向的结果反馈,这样能够促使我们把事情坚持做下去。因此,想要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并且逐渐形成自主性的自律能力,家长们需要给孩子一些“奖励”。
适当的夸奖、亦或者是一些实质性上的奖励能够让孩子在某件事情上获得更多的正向反馈,进而刺激孩子有更多的动力去坚持一件事情。当然了,这些奖励是需要和习惯相关的,盲目地设置和给予反而会有负面的影响。
重要提示:想要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形成强大的自律能力,在孩子习惯的培养之初就需要注意合理的安排,从微习惯开始改变生活,尽量避免结果导向而转向过程自信,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身份认知,更需要不断给孩子好的行为结果激励。
今日话题:你们家的小孩多大了,平时都有什么好的生活习惯?欢迎留言讨论。
我也是一年级孩子宝妈,跟你有一样的烦恼。其实现在一年级就有自律习惯的孩子几乎没有,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是很正常的。我来说说我的经验。
一、塑造孩子的自信,爱孩子,不断激励,鼓励、正面夸奖孩子
樊登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一个人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性越强。我想有太多家庭的父母是这样,如果自己家孩子学习不好,就老是抱怨自己家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然后自己家孩子就越来越不争气,成绩越来越差。太多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讽刺、挖苦、贬低、打、骂……孩子不断自我催眠,觉得自己真的比别人差,越来越没自信,就自暴自弃,这样自然而然就没有自律性可言。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多鼓励孩子,让他尝试接受新的挑战,当孩子经历成功后,他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获得自尊感,做事就会更积极、更主动、更愿意参与。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去惩罚他,试着理解孩子犯错前后内心真实的感受,在同理的前提下去规范和指导孩子的观念和行为,避免因惩罚破坏孩子的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尊性还有很多点,比如正面回应孩子的需求和情感、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意见及想法、发自内心的爱孩子,接纳孩子等等。
二、为孩子定下每天的作息表
现在是疫情期,孩子都在家里,我为他制定了每天的作息表,也让他参与了制作作息表,这样既给了孩子发言权,也给孩子提供了一次实践的机会,他自己制定出来的作息表遵守起来也比较容易,不容易轻易反悔。会把作息表贴在他房间显眼的地方,随时都可以看见,当他顺利完成作息表上的任务时,孩子会感到莫有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制定作息表有利于孩子更快的养成好习惯,从小会有时间观念,制作作息表会给孩子提供学习有效管理时间和生活技能的训练,让孩子从小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自律。
三、家长要做好榜样
我们都说,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至关重要。如果在家里,家长每天懒散,没有自律性,没有原则,做事情随心所欲,喜怒无常,那孩子何来自律呢?所以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事要有原则性,并体现在行动上,在孩子潜移默化中,孩子会慢慢模仿,会对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模仿作用。
四、规则意识的建立
规则的建立来源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得和孩子谈多种规则,也就是讲道理,比如:垃圾需扔在垃圾桶,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饭前便后要洗手……一旦建立了规则,违反了就需要一定的惩罚,这样他就会学着约束自己,自律意识就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大概就是这几点,这是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努力,一起坚持的,大家一起加油吧!
这是很正常的,家长不需要焦虑。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上才刚刚起步,这时候需要大人的扶持非常合理。
现在一年级的学习任务其实不轻松,至少相比我们当年要困难很多。一方面现在学习的知识多,另一方面现在的竞争大,要求高,这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要想让孩子自律,家长首先要自律。家长的言传身教才是最有力的方式!当然,光家长自律还不行,对孩子行为上的指导和调整同样不可或缺。
一般,一年级就能自律的孩子很少。如果你看到有孩子学习很自觉,我劝你也不要焦虑。这些孩子大部分先天就有静的一面,加上父母早期培养得法,自然比同龄人要显得“自律”很多。
我们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普通人,他需要我们的悉心指导,慢慢走上自律之路。
1、让孩子把学习变成习惯
什么时间学习,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这些都是需要大人规定的。当孩子形成习惯之后,他反抗的可能就小了很多。
2、调心
要想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想学习,光靠强制、讲道理等方法是不可长久的。所以调整孩子的内心非常关键。孩子得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有收获。当然,如果孩子能到有乐趣那是最好不过,不过这非常难,大部分孩子是无法感到兴奋的。而且学习的时候,平静的内心就已经足够了,保持内心的平和有利于思考。
3、和孩子一起学习
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有利于孩子形成学习习惯。一开始可以一起学习孩子的课本,慢慢地,父母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自己可以在一旁看自己的书。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些孩子快一些,有些孩子慢一些。如果孩子心里遇到困难,父母要扶持孩子,又不能让孩子形成依赖,这非常难把握。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为主。如果孩子退缩了,那么父母一方面要陪着孩子去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孩子,慢慢走上独立之路。
小学生刚开始进入学习的轨道,如果不想孩子走偏,父母就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你可以给孩子规则,但是不要贬低孩子。打击的方法只适用于那些内心比较强的孩子,而内心比较脆弱的孩子是经受不了太多打击的,这些孩子比较需要支持,而不是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