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有真实的历史吗



思维模式就是这样


司马迁之后无历史!


周瑜跟诸葛亮一辈子没见过面,杀华雄的不是关羽,赵子龙没有指挥过大型战争,华佗的死是求官不成用医术再三要挟曹操,三国归晋导致了五胡乱华,樱花是从中国传到曰本去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但不是印度人的信仰,张学良听过周杰伦的歌


明朝的历史不够详细,对疆域控制力。


貂蝉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都别信了,反正也没这方面知识,不用纠结。

历史是后来人修的,一般来说,少则二三代,多的数百年,更有前朝历史由后来的敌对者书写,还貌似历历在目,连人家床第间的私话都惟妙惟肖,这是穿越回人床底板下偷听的?

如果隔的太近,或干脆不要脸如李世民那样自己写,又不愿意说自己坏话,于是史实有时又比演义还演义,比小说还坑。

再者,就是真把史实给你看,你也不一定能看明白,都知道统治者在某个时期实施了一些政令,衍生可怕影响,这有些在后来人看来无法理解,甚至调笑他们集体失智,怎么说也当了几十年的官,为何连引自己破灭的后果都不顾了,这又是为何呢?

史实是要结合当时的局势、人文、财富,甚至信仰来演变的。

比如,两个不同地方的不同习俗产生冲突后发生的一系列后果,你要怎么论,为什么北方更易发生兵祸,而南方少有,就是有也不足为虑?为何南方军士多酱油,而文风盛行呢?

你这些全不懂,读了也白读,看也看不懂,但要你从头看,任务又太重了些。

所以说,还是别纠结了吧。


有些人不是不知道,是不愿意相信,是想走回头路。


宫廷剧里演的那些


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在圆明园的库房里有英国赠送的国礼:当时英国最先进的步枪。也就是说中国在1800年前就已经有了步枪。而中国的火器营一直在用燧发枪。


李清照是赌神,她赌博成性而且每赌必赢。她的赌术和她的诗词一样的风流潇洒。

她吹嘘自己在赌博事业中的贡献:“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打马是麻将的前身)

她流传后世的文章非常稀少,但关于赌博的就有三篇。她在《打马图经》中写道:“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徒,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她曾说:“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在自己的文章中列出20多种赌博游戏,一一评价。有的博戏她嫌鄙俗,有的她嫌凭运气,有的她嫌太难找不着牌友……她就是“赌博专家”。

李清照研究金石,经常缺钱。她夏天当冬衣,冬天当夏衣,是当铺的常客。有时钱太捉急了,就去赌场走一圈,由于她赌技出神入化,一般都是满载而归。当时赌场的老板,知道她名动天下,也不会跑去为难她。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实际上是赌神。怎么样,没想到吧?


在宋朝,有一条特殊的法律,御史可以根据民间的传闻来弹劾官员,也就是说如果民间有传闻说一个官员犯了法,他如果被弹劾了,就必须自证清白,这是典型的人制而不是法制。对于现代法制社会来说,这也许就是天方夜谭。然而,我们现在依然有法官判案不是根据证据,而是根据案件本身的社会影响或民间的风向,这与古代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因此,中国现代法制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我这里就列举几个历史冷知识吧:

古代“剩女”要处罚

古代剩女不嫁是要罚款的,战国时期,女子超17不嫁,父母要定罪。明朝明太祖规定,女子过了14岁不嫁人就要罚款。汉朝孝惠帝规定,女子15岁以上没嫁人,罚款600钱,唐代女子15岁以上未嫁也要处罚,地方政府还会给这些剩女们安排对象,促使早点成婚。这多好的政策啊!

高俅原本是书童

高俅原本是苏东坡身边的小史(就是书童),为人乖巧,擅长书写,后来苏轼调任中山府时,把高俅送给了王诜,有一次王诜要送一把梳子给赵佶,就派高俅去的,当时的赵佶正在玩蹴鞠,高俅就借此良机大秀球技,赵佶见高俅如此了得,便把他留在了身边,后来赵佶登基为王,高俅自然就成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吃醋”的起源

话说唐朝的房玄龄很怕老婆,唐太宗知道后故意送了几个美女给他做小妾,房玄龄是有色心没色胆,哪里敢要。于是唐太宗便让皇后去开导房玄龄的老婆卢氏,谁知道卢氏是雷打不动。这下把唐太宗气的下不了台,便命人送去“毒酒”,还对房玄龄老婆卢氏说:要么同意纳妾一事,要么就喝下毒酒。谁知道性格刚烈的卢氏不受威胁,端起毒酒一饮而尽,喝了才发现不是毒酒,而是酸甜酸甜的浓醋,于是“吃醋”一词便流传至今。

魏晋时期的“美男子”是“伪娘”

魏晋时期评价一个男子是否叫美男,得看他是不是长的像美女,是否拥有女性的温柔美。于是魏晋的男人便拼命往“伪娘”路线上发展,贵族子弟更是镜不离身,打粉底,抹口红,喷香水,画眉....简直比女人还会打扮,都到了男子不化妆就见不得人的地步,当时著名的“伪娘”有: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曹植、潘安、玄学大师何宴等等

类似于此种历史冷知识的不胜枚举,说也说不完!


见过这样的人吗?用一句“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把史记、汉书等等等等一竿子都掀翻,说全都别信。即使他一个字都没看过。

见过这样的人吗?用一句“西方人拿神话当历史,中国人拿历史当神话”,把山海经、拾遗记等等等等一笼子都装回来,说全都要信。即使他也一个字都没看过。

在他看来,历史该不该信,不看记载和证据,而是看他本人愿不愿意信。他愿意信的就是真的,不愿意信的就是假的。反过来他却会说“真的我才信,假的我不信”。


对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历史上的事要嘛听不懂,要嘛全不信!


宋真宗的皇后是二婚


没有。。。


如果没有历史知识,或者说没有知识,那么,对大千世界,人世百态会是一个怎样的认知呢?

他会觉得地是方的,天是圆的。夜郎国是最大的,天掉下来怎么办?

太可怕了,幸亏我个小,还有个高的人扛着……

总之,由于认识的局限,会产生种种误判或错误的结论,非常有趣。从哲学上来解读,这是认识论。

而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提升的。随社会进步而不进步,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要举例是举不胜举的。

不过,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意思。

本人说一个军史上许多人还不太了解的事,不远,也就是抗日战争。

铁道游击队,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

为什么叫铁道游击队呢?

你如果说是有铁路啊?

那等于没说。

那有山的地方,就是山里游击队了;有水的地方,就叫水上游击队了。城市里的游击队,叫什么呢?战斗在大街小巷,是叫大街游击队呢,还是叫小巷游击队?

还真难了。

所以,山东枣庄并无“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是小说名。

但小说源于生活。抗战时期,枣庄到薛城的铁道线上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铁道大队。

这个故事被作家刘知侠写成了小说,风靡一时。又拍成了电影,又拍了电视连续剧。又有广泛的宣传,又有景区红色旅游。所以,“铁道游击队”张口就来。

而历史上的“铁道大队”反而很少有人说了。

这就是典型的文学作品对人们意识的影响,非常有积极意义。


“烽火戏诸侯”,我不相信这个典故。诸侯国远在千里,如何能看到烽火狼烟,并且派军队在一天内抵达周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编造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贬损周幽王和褒姒。


原始地址:/faxian/9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