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胆小,这是对你产生了依赖感,要让他多和小伙伴玩耍,减少他对你的依赖。
建议你经常带他到人多的地方玩耍,马上就会胆大起来。
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尽量不要留孩童独自在家,这样也不安全。
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许多做法不够正确,在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处理过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
给孩子选择年龄小的玩伴如果孩子胆小,大多数家长根据“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并鼓励孩子与年龄大一些且胆子大的伙伴交往,但对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结果反而不妙。在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接触中,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长切勿一厢情愿把孩子往优秀的群体中赶,“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情况,在教育中也会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最好就是为孩子选择一个性格开朗、身体壮实、年龄比你孩子小一些、其家长待人热情大方的小伙伴,让孩子经常与小伙伴在一起玩耍。这样的小伙伴容易与年龄稍大但胆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样,而且小伙伴的家长待人热情大方,保证了孩子去玩时,大人不会干涉。
多鼓励孩子吧,大一点的孩子因为接触的事物多了,想法也就多了,有时候会自己幻想一些可怕的场景等等。可以引导孩子说说为什么会害怕,然后根据孩子说的再想想怎么跟他解释能正面面对这个问题。再有我觉得平时身边的大人尽量不要用什么被警察抓走啊或者坏人抓走怎样怎样的话吓唬孩子,有些无形中的言谈举止会给孩子造成一些阴影。另外让孩子多跟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外出的时候适当锻炼让他独自去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外出吃完饭让他去结账,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独自去卫生间什么的,哪怕家人偷偷跟在后面,慢慢孩子会越来越有自信,再加上爸爸妈妈的鼓励,一定会有所改变的。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睿智的父母,都懂得给孩子独处的时间
假期的时候去公园游玩,看到这样的一幕:
一个小男孩在沙堆里玩耍,旁边的妈妈一会过去帮孩子掸掸裤子上的沙,一会问问孩子渴不渴,过两分钟又去给孩子脱掉外套,一刻也停不下来。
最后孩子都没了玩沙的兴致,吵着让妈妈换到下一个地方。
这位妈妈不知道,孩子的独处时间有多宝贵,她其实只需要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孩子会在这段时间里受益良多。
可是一切都被她不间断的“关爱”给破坏了。
父母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但是爱的表达多种多样,给孩子适当的独处时间,也是每一位家长需要学习的爱的方式。
1.能独处,孩子才会专注
有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聊过这个话题,“家里的老人一天到晚逗娃,一刻不歇,根本不给他自己探索的时间,孩子都烦了转移视线了还要硬逗,我知道这样不好又不知从何说起……”
我深知朋友内心的无奈。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大人多,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怕孩子磕着碰着,怕孩子没有吃饱穿暖,怕孩子一个人会孤单无聊······
大人们总是想当然地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却把握不好那个度。
在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待一会的时候关注过多,就变成了一种打扰。
有些孩子不喜欢安静,在书桌前坐不住,上课不专心,注意力很难集中,做事情三心二意,这与童年时代的玩耍受干扰有关。
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孩子专注力的培养,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打扰。
比如孩子自己一个人安静地搭积木,搭出各种样子,有时推了再搭,搭了再推,如此反复。
有些父母就会看不下去:“来,妈妈教你怎么搭”“你这样不对,看我给你搭个又大又好看的”······
不管孩子搭的好不好,他独自完成一件事的过程,都是一种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享受着专属于自己的时间,全方位体验着新鲜事物,对身心都是一种有效的成长和滋养。
这些善意的“帮助”和“指导”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打扰,打乱了孩子内在的秩序感,有时还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进度。
家长要懂得在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独立的玩耍时间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间。
2.能独处,孩子更独立
以前在观察幼儿园小朋友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有的孩子午休起床后就会哭闹,喊着要爸爸妈妈,要老师安抚很久才能平静下来;可有的小朋友就表现地十分乖巧,自己开心地在床上玩,等着老师过来。
还经常看到小区里很多小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总有一两个孩子抱着爸爸妈妈的腿不松开,一直粘着大人,不愿意和小朋友们玩耍。
不能独处的孩子,迈不开独立的步伐。
其实,这些孩子如此表现,大多源于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一旦没人在他身边,就无所适从。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太粘人,其实大可以反思一下平时是否给了孩子过多关注与呵护,导致孩子过度依赖。
孩子刚拿起水杯,“哎呦小心别摔了”,孩子在客厅跑着,“地上滑,小心别摔着”,孩子学着妈妈的样子洗袜子,“水太冰,小心别感冒了”······
本来孩子本可以独立,不过于依赖父母,只是家长这些一惊一乍的行为会让孩子感觉这世界是多么的不安全。
为了防止孩子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家长们束缚着孩子的自由和独处空间,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心理学家阿勒德认为,过度保护孩子会让他觉得非常自卑,他宁愿生活在大人的阴影下,也不愿意尝试自己玩耍。
能独处的孩子,即使爸爸妈妈暂时不在身边,也不会感到孤单,害怕,甚至会自己找东西玩,懂得规划时间。
他还会有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会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逐渐养成开动脑筋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父母。
家长们要学会放开手,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去感受和接触新事物,锻炼独立能力。
3.能独处,对孩子很重要
对孩子来说,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这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样重要。
在独处的这段时间里,他能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面对自我,感受到自己与外界发生着关联。
孩子1岁前,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和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
1岁多以后,父母就要学着观察孩子的举动,根据他的需求,给孩子独处的机会。
孩子自己待在一边,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会孤单或者无聊,其实你要看孩子的状态。
如果他很平静,全神贯注做着自己手头上的事情,或是发一会呆、思考一会,都是有效的独处时间。
孩子自发的、主动的独处,是不会损害安全感的。
所以,家长在确保孩子安全与健康的情况下,要允许孩子自己待一会。
孩子独处时,大人可以默默地在远处观察,或是做着自己的事情,时不时关注一下孩子的状态、确认环境的安全,这样足以给孩子安全感。
这样的陪伴其实最能保护孩子的天赋,我在你身边,你感受到安全,却不打扰,同时也给了孩子真实感受独处的机会。
我就是一个特别胆小的人,小时候一个人在家,一晚上都必须把灯亮着,电视开着才能度过难熬的夜晚!现在长大了也还是害怕天黑,夜晚!一个人在酒店,我一晚上基本都不睡的。但是白天我就是一条龙,没什么害怕的!
现在有了孩子,我胆子稍微大一点,但还是害怕一个人呆着,跟孩子在一起就不那么害怕了!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小时候,我爸爸特别喜欢看鬼片,大晚上的我也跟着看,当时不害怕,但是事后回想那些场景,我就吓得不行,根本不敢上厕所!日积月累就变成了现在的我!
这样,除了陪伴没有其他什么办法了,只要有家人陪伴,我就不那么害怕了!有安全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