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你怎么看?

夸张,例:飞流直下三千尺。

比喻,例:二月春风似剪刀。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对偶,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拟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代,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代酒。

设问,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双关,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互辞


首先想到的是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1.比喻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2)暗喻,即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3)借喻,即诗中惜喻体代指本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比拟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反复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通感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风雅颂,赋比兴!


古诗的常用修辞手法按现行教材的说法有三种:就是赋,比,兴。

赋就是叙述,直白地表达,但在语言上用骈句,也就是严格韵律的对偶句式或连珠句,依平水韵平仄押韵。

比就是比喻,有些事一句话两句话几个字是说不明白的,就举一些现实自然事例或历史典故的例子来表达,但要求读者广识事理,熟通古今才能会其意,故古诗词不容易读通多因如此。

兴就通过场景的渲染表达想要说的话,这种方法使诗词具有了很强的气势和寓味,给读者心旷神怡感和顿悟感。类似于我们现在写作中的状物抒情的修辞手法。

古人把诗词总结为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说的是诗词的体裁内容风格,赋比兴说的是诗词的修辞手法风格。还有其的修辞说法均是这三个手法的内容之一。


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能更容易让人理解,形象直观。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还有对偶,拟人,设问,互文等。


古诗的修辞手法主要是赋,兴,比。赋就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兴就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比就是一种比喻的手法。一般写诗这三种修辞手法並用,但在用的时候有侧重。写诗靠的就是修辞,没有修辞就成一般文章了。


非常感谢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古诗棠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说到常用的修辞手法,约为36种,称为辞格。如比喻,就有明喻,借喻,暗喻和隐喻之别。还有对仗,回环,顶真等。对仗,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偶句,即上下两句平仄,词性,事物对称,又有相关性。如毛主席诗词中:天连五岒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七律送瘟神》句),就是十分完美的对仗联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兼具回环与顶真的修辞手法。回环,即倒顺可读,顶真则是上句的末尾一字,即下句的起首第一字,恕不一一举例。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曾有一部大作,叫《修辞学发凡》,你可以拨冗研读,必有所获。


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借喻、隐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疑问、用典、叠字、顶针等等。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不同,因人而异。


古诗词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兴、赋等修辞手法,赋是对物象的赞美或描述,比是运用夸张、形容、对比等手法进一步借物言情,兴是抒发作者情感,兴怀有致。


首先想到的是互文。

1.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很久之前回答过的。

搬运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匿名用户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到哪写到哪。

首先想到的是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2,通感。

提到互文我们不能不讲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简单地说就是用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

最早提出通感这个词的该是钱钟书先生。

3,比兴

既然刚刚提到了比兴,那么我们就看看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4。用典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5。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6。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7,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8.借代。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9.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10。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11.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12,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13,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14。

顶真。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英文anadiplosis),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看了大的回答,很有同感。古诗中使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生动性、形象性。最常用的就是比喻、拟人、夸张等几种,有的朋友还举了例子。“互文”这种修辞,不容易理解,没有例子,我举两例:

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意思是:秦时的明月照着秦时的边关,汉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边关。

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意思是: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有的光荣牺牲,有的凯旋归来。


谢谢,我是号:每天一首诗,我来回答。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

修辞手法是为了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2、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3、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

6、反问

反问即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7、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8、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9、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10、排比

排比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它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数目和结构类型相同或相近、语言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和句子排列起来的表达方式。排比修辞简洁而富有节奏,整齐统一的语句格式,读起来既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齐美,又增强了语势的作用。

11、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12、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它通常是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典引用的恰当,可以增加词的容量,增强词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3、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以上是古诗的主要修辞手法,当然了,现代诗歌,也是大量的使用这些修辞方法,文相通。

回答完毕,不知满意否?


应邀简答: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有关修辞手法丰富多样。也有专著修辞书籍,如修辞学家陈望道的大作《修辞学发凡》。在修辞手法上很值得认真全面地去学习,掌握修辞知识,活学活用。更好地创作诗词,楹联。让我们的诗词文化,楹联文化灿烂辉煌,万古流芳。


古诗词采用的修辞手法基本分这么几种:一是夸张,二是比喻,三是比拟(拟人或拟物),四是排比,五是对偶,六是借代,七是引用。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三种,一是比喻,二是借代,三是夸张。

像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是李白惯用的修辞手法,那就是夸张。还有一例,就是他的《秋浦歌》中所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诗中写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有唐代杜甫的《春望》,其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像花溅泪,鸟惊心,抵万金都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因为古诗词的写作讲究对仗,故此,像对偶的修辞手法也是很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了。还有就是作者为了自我保护,在当时恶劣的大环境中,他们有话不敢直言不讳,那就多采用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就是暗欲,或是借代。

至于排比,引用,这都是正常现象,这些修辞手法也是很常见的,咱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原始地址:/rebang/1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