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如何和孩子沟通?

站在一个平等的对立面,而不是以父母的角度。




大家好,我是二宝妈珍珍。很高兴能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二个孩子的妈妈。我认为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是需要艺术的,主要表现在倾听、发现、童心未泯、老谋深算、哪壶先开提哪壶、说话算话6个方面。

1.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来孩子一串串心里话,使沟通变得很容易。有一位家长向我咨询孩子太不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和我谈起汽车来却是口若悬河。后来我终于发现原因就是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内,只听见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讲,又被母亲抢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到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天才!。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2.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常常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

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3.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着夹生饭。

和所有的友谊一样,两代人的沟通关键是一个信字。说话算数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肯学习曾子杀猪教子,那就只能在家中成为整天高喊狼来了而无人理睬的可怜虫,哪里还谈得到两代人的沟通?

4.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时候喜欢跟家长说些学校里的事———谁惹老师生气了,谁和谁打架了等等,可孩子上了中学后,话就变少了,家长问起学校的事,孩子也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还行!”

为什么到了中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好像有了一条鸿沟?怎样才能走近孩子呢?

我们在做调查时曾让学生用五分钟写出家长常说的话,出现频率高的是:“快起床!都快6点了!”“你真不争气!你要是有×××一半我也没白受累!”“上课注意听讲!”“嘴皮子都磨破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别磨蹭!快写作业!”“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怎么又考这么点分!”“不是这道题错就是那道题错,就没有全对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有什么好看的!”家长可能觉得这些话都是必须要叮嘱的,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这种简单的说教在内心世界日益丰富的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天天讲,月月讲,不把孩子说烦才怪呢!

5.许多聪明的家长非常注意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能耐着性子听,让孩子说出心里话,使沟通变得很容易。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时,要赞赏,要表示受到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6.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要“童心未泯”,又要“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下面是几个实际可操作的方法:

1.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

2.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3.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4.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5.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

6.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

7.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

8.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话的方式以及对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都喜欢扮演评委,警察或是法官的角色,一上来就讲道理,实际上孩子是很难接受和家长这样沟通的。为什么有些事情孩子愿意和自己的朋友说,而不愿意和家长说?这是因为和朋友说了,朋友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孩子交流,去体会孩子对于这件事情的感受;而家长却总是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待孩子讲的事情,根据事情的利弊和孩子讲一些大道理。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在意一件事情的利弊,而是更加在意自己的感受,所以很多孩子就因此越来越不喜欢和家长沟通。

因此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尊重孩子,不要总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指责孩子。例如孩子说今天考试很难,很多家长第一反应都会指责孩子平时学习不用功。事实上,就算真的是孩子学习不用功,那考完试再指责也晚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对孩子说的情况进行肯定,然后再鼓励孩子,让孩子不要太难过,但是接下来一定要认真学习,下次考试不要像今天这样。

后一种说话方式和前一种,其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对孩子来说后一种更容易接受。

同时,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建立合理的边界。不要什么都管,不要什么都说。要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权。家长应当在选择存在优劣之分的时候提供帮助,仅此而已。尊重孩子有利于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家长也不会太累。




我的女儿也已经进入青春期,这里有6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和孩子做朋友

跟朋友沟通的方式交流,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小,听不懂,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决定孩子的事情,却忘记这是孩子的事,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想法,只要你知道他想什么,才能去很好的引导。

2.话语引导

我们与孩子做朋友,知道他的内心想法后,帮助分析,告诉他做的后果,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么想的。

3.话语权在自己

话语权在自己,你怎么选,我们都支持,我们相信你的选择。给予鼓励,建立处事思维的同时,学会处事态度。




看过很多父母与孩子相处的书,最重要的沟通是爱和理解。

很多时候和孩子闹不愉快,无非就是孩子不听话,淘气,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习惯不好,等等。每个熊孩子后面都有一个熊家长,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孩子身上的毛病其实都是受家长影响,越压制,越反叛。孩子成长的快,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也多,但是孩子没有分辨的能力,需要家长引导,也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想。




和孩子沟通用好这三个方法




一、眼神和肢体交流

眼神可以表达出人内心丰富的感情,以及人体其它肢体语言所代替不了的部分,例如:自信、关怀、愤怒、勇敢、宽容等各种含义,它是一种无声的信号。当你和孩子交流时,也许孩子听不懂你讲的道理,但是他能读懂你眼神传递的信息。沟通不只限于言语上的沟通,也可是肢体和情感上的沟通。在孩子伤心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拥抱对孩子的情感安抚上来得更直接更亲切。

二、放低身位

这里的身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物理上的高度,另一个是指态度和关系上的高度。

做个实验,父母双方面对面站着,爸爸或者妈妈其中的一方蹲在地上,站着的一方用非常高傲的态度训斥蹲在地上的那位,比如“今天你怎么把房间弄的那么乱”?

然后请蹲着的那方思考一下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会有害怕、恐惧、不想沟通、逃避等感受?同理,当我们会孩子斥责时,孩子也是同样感受。

三、先聆听,认同孩子的感受

交流的本质是双向的,而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我们总想着成为强势的那方,特别是在父母生气的时候,耳朵会处于自动过滤的状态,过滤掉一切孩子说出的那些我们不想听的东西,然后开始以家长身份对孩子进行问责。

无论是和孩子一起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做情感沟通的时候,家长都应该做到多聆听,让孩子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从而才可以进一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四、少一些欺骗,恐吓

这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不懂事时经常说的话,通常立即见效,因为恐吓和欺骗是最直接逼迫幼儿做原本他们不想做的事情的方式。会造成孩子对沟通目的暂时性退让,一旦孩子发现父母说的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的时候,将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使得而后的沟通变得更难。




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时,最忌讳的就是——训斥或居高临下的态度。这种不平等的方式,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从而使孩子不敢、不愿和父母沟通。

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聊天,真的很简单,无论孩子说什么,都请在心里先对自己说上一句“我们是朋友”,再对孩子说上一句“我理解你”吧!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帮助。

因此,当孩子在向你诉说时,父母不妨先停下手边的工作,静心倾听,然后给予最贴心的反馈。

例如: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时,你应该也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如果他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可以称赞说,“哇,真棒,妈妈也替你感到很开心”。

即便孩子向你诉说的话题,你不感兴趣,你也应该表现出你的关注,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如果孩子说出了一些令你反感的事情,切记要“不动声色”——声调平常、假装毫不在意。在尚未明白事情真相,或尚未想出如何应对时,先保持朋友般的倾听,是很重要的!




和孩子沟通,要把孩子放在独立的个体上,他是他,你是你,别动不动就是他小不懂事去审视孩子,孩子不管多大,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尊重他,建立一个平和环境,不要什么事用成年人的角度去定义他的想法,固化他的思维,孩子之所以能够比我们更有希望,因为他们思想的空间还有开发潜力,别让孩子毁于我们的固化思维方式里。要承认的是,有时候,我们确实还不如一个孩子。沟通是信任,更是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可以放下自己的架子跟孩子沟通交流。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一句六月寒。不仅仅在我们在职场中如此,在家庭教育中,沟通同样占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听了愿意去做,做了又能做好?这对每个家长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对于和孩子的沟通,我们以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为例子:

第一步:调整态度和语气,真正尊重孩子。

这一点看似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我们很多时候把孩子物化了,觉得你是我的孩子,就像你是我的车子,你是我的房子,你是我的宠物一样,我让你干什么,你就要干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其次,就是因为你是孩子。如果我们站在这样一个视角,父母就没有真正的做到尊重。因为孩子是你的孩子,但是她只是经有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她不是一个私有物品,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它有灵魂、有思想、有情感、有属于他自己的未来,所以当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做到真正的尊重,就要摒弃你应该……你必须……等等的命令的语气,而改成“你可以……你能够……等等协商的语气。

无论你的孩子多大,如果你做不到真正的尊重,采用控制、威胁、命令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在孩子小的时候,你会看到越是控制、威胁、命令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越是调皮捣蛋,又或者看上去唯命是从,但是到了青春期绝地反击,像突然变了个孩子。

所以,父母和孩子沟通的第一步,调整你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第二步:表达事实,不给孩子贴标签

当我们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准备去和孩子沟通,那么第二步我们就要开始表达了,表达的时候要注意你要表达真实的事实,而不是一开口就表达孩子是非对错,对孩子的行为给与很多负面的评判。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要精确到分钟,孩子具体在多长时间写了多少作业。就像照相机一般,只描述你看到的具体事务而不给与任何形容。

第三步:表达感受,传递关系和爱

当我们表达完基本事实以后,我们接着表达父母内在的真实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感受以爱为出发点的感受,而不是负面的想打他想骂他的具有不良教育意义的感受。比如当你看到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你感觉到很生气、很愤怒、很失望、很郁闷……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你爱孩子。而不能是“我感觉想你欠揍、感觉要骂你才开心……”等等的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的感受,因为这些感受你只是在发泄你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表达你对孩子的爱;

第四步:倾听孩子,引导孩子实话实说

当我们陈述完事实,表达完感受,父母就要停下来,认真倾听孩子怎么说,他这么做的原因具体是什么?是因为太难了不会做?还是心情不好有什么心事?还是现在很想玩游戏没有得到满足?

第五步:同理孩子,建立约定

当我们倾听完孩子以后,去同理孩子的内在感受,假如孩子真的是想玩游戏,这也是人之常情,就像女人特别想买衣服一样,对吗?当你真的去接纳他的需求,同理他特别特别想做这件事情的感受,然后和孩子一起商量出一个好的策略,既能满足孩子,又能让孩子满足之后全身心的去写作业,然后和你一起商量出一个很合理的计划和约定。

这里我们针对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的案例,给大家做一个父母良好沟通的展示:

“孩子,妈妈看到你1张试卷写了2个半小时了还没有写完(陈述事实),妈妈感觉很生气、很失望(表达感受),你可以告诉妈妈,是什么原因吗(倾听孩子)?”

如果孩子说他现在特别想玩游戏,建议家长不要批评孩子说出的真实感受,因为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心门关闭什么也不告诉家长。同时也建议父母同理孩子的感受,可以这样说:

“孩子,妈妈上班的时候也特别想出去逛街,但是因为妈妈在上班,妈妈有责任,所以妈妈必须做好工作了等下班再去逛街,妈妈知道你特别想玩游戏,那你是想要先玩30分钟手机再写作业,还是想先做完作业再痛痛快快的玩手机呢?”

这时候由孩子自己决定,然后和孩子商量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安排,这种情况下,孩子愿意按照约定去做,也会很认真的把作业写完,同时也学会了时间管理。

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也充分的链接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最大力量的挖掘了孩子的内在自我驱动力!也能让父母说了,孩子愿意听,听了愿意去做,做了又能做好,这就是父母和孩子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近日,吴尊在一档节目中展现出来的教育方式再次赢得好评。他与老婆林丽吟计划单独去澳大利亚旅行结婚,而第一步就是要说服两个孩子留在家里。父母一走就是七八天,显然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太能接受。

吴尊先是用手绘的童话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没想到,两个孩子异口同声、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以。接下来,不管是表明爸爸妈妈没有办过婚礼有多遗憾,还是承诺拍了结婚照会带回来给他们看,孩子们还是满口拒绝。

夫妻俩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吴尊突然想出了“杀手锏”,在家里藏好多份礼物,让他们每天找出一个,玩“寻宝游戏”。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游戏的玩法,孩子们瞬间来了兴趣,立刻被说服。网友们纷纷点赞:

夫妻俩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小朋友的父母太棒啦。懂得换位思考真的太难得。他没有强硬粗暴地告诉孩子,必须留在家里。而是懂得沟通,考虑孩子爱玩的心理,让等待的煎熬时光变成了一场期待的游戏,孩子自然更乐意接受父母的建议。难怪吴尊的育儿观一直被津津乐道,他对孩子们真的超级耐心,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

他支持孩子追星,陪她看偶像的演唱会。他在NeiNei芭蕾舞比赛失败后,看到孩子伤心也跟着哭泣,讲述自己失败的经历来宽慰女儿。

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换位思考是亲子间沟通的桥梁,能让父母和孩子保持同频,真正赢得孩子的心,因为它的另一个名字是平等和尊重。

换位思考=中国家庭面前的大山

我们苦口婆心,孩子油盐不进,心里好像上了一把锁,父母干着急走不进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知乎网友@科研狂人讲起小时候的事情,仍心有戚戚。她把早餐找零的几毛钱存下来,存了好久买了一本漂亮的本子,兴冲冲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的第一句话:你哪来的钱?第二句:你钱多没地方花是吧?她的喜悦顿时一扫而光,憋着泪默默走开。

跟妈妈一起去买衣服,都是陪她逛,看她试穿,等她砍价。给自己买的时候,她觉得好看的衣服,妈妈从来不买。“这个不好看”、“你小孩子知道什么”。此类的情景还有很多,渐渐地她不愿意与妈妈谈天、聊心事。

妈妈则质疑:别的母女都无话可说,为什么咱俩就成这样了。“我不是天生不愿意跟你沟通的”,她把曾经的事告诉妈妈。换来的仍是责怪:这么小的事,你记仇到现在,你有没有良心。

这大概是很多亲子相处的缩影,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孩子想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得到的却是质疑和嘲讽。

所有的渐行渐远,不过是心灰意冷。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谁都不希望被控制、界限被侵犯。

家长居高临下,武断地贴标签,毁掉的不仅是亲子关系,更是对父母的信任和孩子的自信。当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再好的教育也无法发挥作用。换位思考,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稀缺品。

有多少父母苦恼: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就有多少孩子叹息:爸妈如果懂我,该多好。亲子沟通问题有多难、多普遍,换位思考就有多重要。

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二次人生

一位母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丈夫,是她独自一人,把孩子抚养长大。从小她对儿子的管教就非常严格,小到吃喝拉撒,大到专业学习,升学考试等,但是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并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反而成为了儿子弑母的原因。

不把自己的孩子看作自己的二次人生,尊重他的人格和独立性,这是身为父母我们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只有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才能做到对谁换位思考。

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步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健身房的走廊里,一个两岁男孩趴在地上,又哭又闹。在公众场合吵闹,换做其他父母,肯定不是一顿打,就是直接把孩子拖走。可男孩的妈妈却没有这么做。她和孩子一样趴在地上,让自己的头和孩子的头连成一个水平线,连鼻子也碰到了一起。

神奇的是,孩子的哭声渐渐降低,变成了耳语。两三分钟后,孩子和妈妈一起站了起来。孩子拉着妈妈的手,平静又快乐地离开了健身房。读到这里,小编不禁感叹,这位妈妈真是智慧。她深谙“共情”的神奇作用,用爱和温暖融解了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孩子总是很无奈,不管是讲道理或是发脾气,孩子依然把自己关在自我的世界中,简直是油盐不进。

其实,应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共情。所谓共情,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你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适当发泄,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恢复平静。

这种共情的能力,对于父母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步。可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爱孩子的父母,却很少有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我们总是沉浸在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中,却不知道,缺乏共情的爱有可能只是伤害。




原始地址:/rebang/5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