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其他回答,回答者很多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及教育系统的专家。我从成人的学习方法上,再提一点补充建议。
首先,老师讲课,跟我们平常说话一样,他是要把头脑中树状结构的一个小知识体系,一点一点讲解出来,变成线性的,有前后顺序的一个个知识点,传达给我们。我们作为听讲人呢,要从这有前后顺序的线性内容中,抽象总结出这些内容的逻辑脉络,在自己的头脑中还原出老师的那个小知识树。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老师,我懂了。
可是我们的大脑,因为临时存储空间有限,经常会发生前面听,后面忘的情况,光听讲,是很难把老师的知识树还原好的。
所以好的老师,会在黑板上画出知识要点的层级关系,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而学生呢,也需要通过做笔记的方式,记住全部重点内容,帮助自己做知识树的还原。
这里推荐格吕宁《超级快速阅读》这本书中介绍的两个工具:三栏笔记表格,和视觉卡片。它们可以帮助你记录真正的笔记要点,并且转化成清晰的知识树。
三栏笔记表格
它的作用是记要点的同时,也记录层级关系,及相关的零散想法。
表格左边,记录当前的纲目;中间记录这个纲目中相关的关键词;右边记录辅助理解和记忆的一些零散内容。
这样,老师讲课的时候,你随时可以把握,当前内容是属于哪个主题的;这个主题的要点有哪些;关键点有啥,值得注意的有啥,下课后专门请教研究的内容有啥。
三栏笔记表格,已经做了一个转换,它把有前后顺序的线性内容,部分转化成了前后顺序不敏感的层级要点内容。用这个表格,可以很容易制作一个视觉卡片(思维脑图的一个变种),从而彻底还原老师的知识树。
视觉卡片
视觉卡片就是围绕着当前主题,手画的一个思维脑图。它高度关注当前的焦点,既不关注过分的细节,也不强调当前主题和其他主题的关系,它只是把当前的这点事儿,用最清晰简明的方式表达清楚。一段时间后,我们看到这个视觉卡片,稍微联想一下,就可以恢复当时老师讲课的大部分要点内容。
三栏笔记表格,配合视觉卡片,非常适合听讲座、读书时做笔记用,它可以确保你保存大部分的知识树,留待将来复习。《超级快速阅读》里,还有一个“记忆文件夹复习法”,专门复习笔记用的,也是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因为本主题式关注“听课”的,所以不展开介绍了,大家可以找来书自己了解一下。
我是猎旗,专注个人生产力提高,公众号:迟到的精进,欢迎您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有用的知识点。
学校内搞静音模式,老师讲课要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永远记住一一句话,最用心的学习就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不管学什么,学时一定要用心,再一个一定及时复习,拖的越久时间越浪费!
上课中学之后,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开始有了较大差距,上课听讲要注重效率,一堂课每一分钟都要保持聚精会神听讲也不现实,要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重点难点上,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另外就是课堂笔记整理时也要注意老师的讲课进度,不要为了记而记,记笔记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如果因为太过专注记笔记忽略了课堂重点,往往适得其反,除了笔记外,也可以安排一套类似《黄冈360定制课时》《教育世家状元卷》这样的辅助资料,方便自己归纳和巩固课堂知识点。
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课前自学带着问题进课堂专心听讲记好笔记不懂就问整理好笔记独立作业系统小结反思成功与失败不懂不会错过的题一定要反复再现。
学生的高效听课,离不开老师的高效讲课。本文尝试从老师讲课的角度,来回答楼主的问题。
对于学生听课,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不过,有了课堂改革,讲课的人,除了老师,还可以是学生;讲课的地方,除了讲台,只要你愿意,还可以发生在课室的任何一个角落;讲课的规模,除了面向全班,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甚至是一对一。不过,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听课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听课虽然重要,但是提高学生的听课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平时交流发现,教快班的同事表示无论谁在讲课,底下似乎都没有人理你,大伙都在忙着做自己的研究;教慢班的同事也表示无论谁在讲课,底下在听的人同样是寥寥无几,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有时忍不住,发一通火,或者处罚几个学生,听课率会有所”回血“,可是“回血”的大概率只是学生听课的样子,而不是真正的听课。
为什么学生看起来不像我们那样重视听课呢?在教过不少的班级之后,我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和学生最初的几节课上,无论你上课讲什么,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直勾勾地看着你,不管你问什么,底下马上就会响起整齐响亮的回答,让你感觉成就感爆棚;可是,等学生跟你熟悉了以后,听课的人就渐渐地少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渐渐地弱了,有时一个问题需要重复好几遍,底下才零零星星地有点回答,你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才能勉强维持学生的听课率。
听课率不高,有的教师觉得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于是刻苦钻研教材,勤奋备课,力求讲课精准到位,却发现对听课率的改善并不明显。有的教师觉得是因为自己的课不够生动有趣,于是四处搜索好玩的素材,收集搞笑的段子,讲课时随手拈来,学生的确被吸引住了,但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课堂的好玩,一旦哪节课没那么好玩,听课率依旧低下。有的教师觉得因为是学生的态度不端正,于是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严加看管,学生稍有不慎,就大讲纪律,动用处罚;老实点的学生,会选择配合老师,摆出听课的样子,倔一点的学生,会选择我行我素,无视老师的提醒。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导致他们在听课中没办法得到足够的成就感,于是,学习好的学生觉得自己不需要听,学习落后的学生觉得自己没必要听,总之都觉得听课不划算。
相比之下,如果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课率,我们除了打磨自己的备课和端正学生的态度,更重要的,或许是帮助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著名的教育学家严济慈也说过:“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要想学得好,首先要提高听课效率。”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呢?首先,我们得了解学生为什么要听课。
学生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思考问题。从信息的角度看,思考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从外界和大脑的已有知识中,提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一并放入大脑的内存中进行重新组合,然后输出结果,概括地讲,就是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
学习的效率,取决于思考问题的效率。而思考的效率取决于两点,一个是大脑已有知识的质量,比如有的学生面对扇形的面积问题束手无策,而有的学生记得公式,立马就算出结果;另一个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有的学生见到“102×98”,就找草稿纸列竖式,而有的学生立马想到平方差公式,迅速得出“100²-2²”,三两下心算就得出结果,思考的效率高下立判。
由此可得,提高思考效率的基本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寻找更优质的信息,另一条是寻找更高效的思考方式。听课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两条路径。学生在听课时,可以看到别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调用了什么样的信息,动用了什么样的思考方式,通过交流、对比和借鉴,自己的已有知识和思考方式也会得到迭代升级,思考的效率自然跟着提升。一般而言,老师是大概率拥有优质信息和高效思考方式的人,所以听老师的课,对学生来说,通常是最具价值的选择。
从本质上看,听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优质的信息,和更高效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的。
第一步,是选择问题。
高效听课的前提,是学生对问题已经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有的教师喜欢一上来就讲课,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被动地接收大量的信息,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就放弃听课了,而有的学生觉得太简单,也放弃听课了。更好的做法,是先给学生一组问题思考,然后针对问题来讲课,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听课做准备。
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老师来讲呢?不是。有些问题很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解决,所以没有讲课的必要。有些问题稍难一点,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解决,这时我会选择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最多三个人,把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分散到每个组就行。
一个问题,如果能解决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那就有必要面向全班讲解了。当然,讲解的不一定是老师,只要有一个学生能解决问题,就可以请他来讲解。我曾经这样“懒”过一段时间,发现学生的讲解总是比预期差一点点,这是因为他一直在努力清晰地表述自己的做法,至于背后的思路,他自己也想不出,觉得“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可是,对于听课的同学来说,思路显然不是明摆着的事情。
本来我以为只要多给机会,学生讲解的功力就会提升,结果发现学生只是胆子大了,经验丰富了,讲解的功力还是那样。后来细想也对,我自己都还没找到讲解的方法,对学生的讲解自然缺乏系统的指导,这样即便机会再多,也很难练出什么功力。于是,我决定把讲解的机会全包下来,等形成一套有用的讲解方法,再慢慢地交给学生。
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呢?我的做法,是在学生独学时来回巡视,观察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解答题比较方便,毕竟学生需要写出详细的过程。选择题或填空题比较麻烦,因为只有答案,但也不是没办法。一个办法是根据学生的答案追溯他的思路,另一个办法是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简单写出推算过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让学生把思路告诉我,我就试过好几次,指着一道题问思路的时候,学生很老实地说:“我是蒙的……”
第二步,是输入信息。
选好要讲解的问题后,我们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和学生确认:“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
别以为这样做没必要,审题不仔细的学生多的是,有的学生甚至题目没读完,就开始凭感觉写过程。好些时候,我讲解到一半,有的学生才突然醒悟过来:“噢,我还以为要求周长,原来是求面积啊!”
确认完问题,接下来就是输入相关的信息,其实也就是从问题中找条件。
有两种做法可以选择:
一种做法是,带领学生逐字读题,读一句就问一次:“从这句话能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学生接着回答,等题目读完,条件也找的差不多了。
另一种做法是,直接问学生:“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学生会把自己发现的条件列出来,顺序可能乱,但没关系,重要的是反复地提问:“还有别的信息吗?”等学生答不上来的时候,自己在看情况做些补充,条件也就基本找够了。
两种做法的共同点,就是反复使用启发式提问与学生互动。有的教师喜欢从头讲到尾,这样信息只能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效率如何无从而知;而采用提问互动的方式,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应适时做出调整,效率相比更高。
有人可能疑惑:“如果你提问,底下没几个人回答,怎么办?”我的做法就是反复和学生沟通,解读听课回答问题的价值。听课最重要的是跟上老师的思路,而回答问题,是确认自己跟上的一个办法,你答得上来,说明跟得上,答不上来,说明仍需努力。学生觉得有点道理,就愿意做出尝试,回答的声音就慢慢多起来了。
通过上述两种做法,首先找出来的,是题目直接提供的条件,不妨称为显性条件。对于有些题目,显性条件就足够解决了。那不够的怎么办?我们还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比如看到圆,往往意味着有相等的半径;另一种选择是构造新的条件,方法是提出假设和作辅助线,比如连结某两个点,做某条线的垂线等。
找条件的过程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个细节是只找条件,不做推理。有一次,题目中有提到“平行四边形”,我在提问时,有的学生立马就喊:“那两条对边相等!”
能如此快速推理当然不错,只是有两种风险,一种风险是容易陷入“对边相等”这个信息,忘了“平行四边形”这个原始条件,而解决问题可能需要的是“对角相等”;另一种风险是容易陷入推理,忽略了还没找到的条件,导致思考不顺利,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学生,一道题苦想半天,一听课就大叫:“噢,原来还有这个条件,早说嘛!”
另一个细节是,如果题目带有图,最好把找到的条件都在图上标注出来,比如给相等的边画个小圈,给知道大小的角标上角度,给特殊的图形简单加粗,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标注完后,可以抛开题目,直接在图上做分析。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标注的条件和分析的信息。有的学生对带图的题目感到无从下手,很大原因是不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对应到图上,所以标注条件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习惯。
第三步,是处理信息。
找完显性条件,就可以着手处理信息了。处理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问题与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关系对信息进行整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处理一道题的信息,我们有三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从经验中搜索,参考过去处理类似信息的做法。比如看到“科学记数法”,有的学生立马就想到移小数点;看到分母有根号,有的学生立马就想到分母有理化......对于大多数常规问题来说,参考经验可以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减少思考的阻力。
有的问题靠经验解决不了,我们可以选择第二种做法,就是从问题和条件中的关键词出发,提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试错。比如看到题目的图中有圆的直径,就尝试找它所对的圆周角,因为会有直角出现;看到题目中有三角函数,就尝试找相应的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线段的比......通过有知识点支撑的试错,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可选的关系,提高思考成功的概率。
如果试错还是解决不了,我们还可以考虑第三种选择,增加条件。增加条件有两种做法,上文也有提到过,一种做法是挖掘隐含条件,比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圆的半径等等;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假设或添加辅助线,构造新的条件,比如设一个未知数,添加垂线或平行线等等。增加了条件,我们就能找到更多的关系,推动对问题的思考。
在讲解信息的处理时,我会和找条件一样,采用启发式提问:“从这些条件中,你能得出什么关系?”学生跟着列举自己找到的关系,我会顺着学生的回答,用同样的问题层层推进:“这个关系怎么用,你还能得到什么关系?”等学生答不上来,我就找到了他们思考的难点所在,这时我会放慢速度,一步一步地说出自己下一步的思考,学生通常也会格外仔细地听,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有自己当下最需要的信息,和最需要的思考方式。
第四步,是跟进输出。
在跟随老师输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优质的信息,见识到更高效的思考方式,宛如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解决问题的思路,通常会顺带着总结出来。
这时,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更危险的是,有的老师也跟着舒一口气,以为自己把题目讲解完,学生就会做了。遇到不少同事吐槽:“这道题讲过五六遍了,一到考试还是做错,无语了!”
其实,知道不等于做到,在学生“听课”之后,我们还需要继续跟进,直到他们大概率能够“做到”。跟进的核心对象,就是学生的输出,一是听课的输出,二是解题的输出。
在找条件时,我会利用投影展示题目,跟着学生的回答,把条件一个一个地标注;在处理信息时,我也会跟着学生的回答,把必要的推理和演算过程,一个一个地写出来。学生在底下也不能光听,他们不仅要跟上我的提问,还要跟着做笔记,而且尽可能和我同步。
听讲、回答和做笔记,三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和动觉,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听课的质量,可以通过笔记的质量反映出来。有的学生会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有的学生会写上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为了应付了事,会随便写点零碎的东西...
对于有做笔记的学生,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同时,我们可以展示一些有逻辑和有个性的笔记,让学生有个学习的标杆。你想每个学生都能一下子写出好笔记,明显不大可能,但只要做起来,在行进中不断地调整,学生的笔记会越来越好,听课的质量也会跟着越来越高。
笔记是听课的输出,但笔记承载的,只是解题的思路,学生还需要靠自己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才算完整的解决问题,因此,在讲解完一道题后,我们除了跟进学生的笔记,还得跟进学生的解题过程,这是解题的输出。
学生在完善解题过程的同时,其实也在脑子里重演对问题的思考,这样能起到加深记忆的效果。我们可以来回巡视,观察学生的进度,适时提出帮助;有时讲完题目,下课铃就响了,这时学生往往更愿意选择休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后上交,然后检查质量。
做完这两件事,就意味着学生过关了吗?当然不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学会了思考,还是只记住了答案,我们还需要提供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检测。课前小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骡子是马,一测便知。如果反馈不错,我们可以切换下一个关注点;如果情况不理想,或许我们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刻意练习。
有的人可能发现:“怎么好像只是让学生听课,没有让他们学会质疑呢?”我过去也经常鼓励学生要学会质疑,后来发现,质疑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先理解别人的思路,否则就是抬杠。其实,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当我在讲自己的思考时,有些反应快的学生就会立马举手提出质疑,有时我不小心说错,举手的人就更多了。
有的人可能认为,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甚至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都没问题。这点可以理解,但是许多时候发现,我们把舞台搭好了,学生的个性也释放了,可是讲解问题的底层逻辑倒是没建立起来,而这才是学生值得学习的硬功夫。
选择问题、输入信息、处理信息和跟进输出,可以作为讲解问题的一个思维框架,我们在自己讲解的同时,可以有意培养一两个学生,等他们上手了,就自然地把讲解的机会交出去,然后借机大加赞赏,发动更多的学生学习。不用担心,思维框架不会束缚学生,反而会让学生的个性更有效率地释放。如果有学生能打造出自己的思维框架,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是蓝色winds,一个初中数学教师,专注于数学教学、家庭教育和个人成长的方法论。
-End-
家有中学生的宝妈来说一说,中学生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预习;
很多人対预习不屑一顾,认为第二天老师还要再讲,何必多此一举?其实预习对于中学生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学校都是留下预习作业,然后让预习完做题。如果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一旦老师开始留预习作业,重要的是预习完之后做题,很多学生就不会,因为老师还没有讲啊。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预习之后会知道哪里自己不太明白,听课时也会更加有针对性。
记笔记;
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重要的东西记下来。因为手在写,肢体的动作会排除你思维的走神。而且记录让你在听课时也会捋出一条主线,方便记忆。
想想一天7到9节课,孩子们难免会在某一刻走神,如果走神时正好讲到某个特别重要的知识点,可能会影响后面好多知识点的学习。而记笔记,可以提醒他哪一点没有认真听,让他查漏补缺也容易了很多。
积极回答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积极回答问题在老师那里会增加印象分,从而得到老师更多的青睐,所以做为家长要鼓励孩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这样答对了,印象会特别深刻;打错了,也会把精神集中起来,更加认真的听课。聚精会神才能达到高效!
不懂就问;
鼓励孩子不懂就问,现在有些老师的讲课方法跟过去不同了,因为课外班先修的越来越多,有的老师只拣重要内容讲,小问题没人问就不讲了,这不能怪老师,一般老师都会问还有问题吗,没有就往下讲了。这时如果你不问,恐怕就失去了一次解惑的时候。正视自己的不知道,勇敢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进步才是最关键的。
以上是我在孩子成长中总结出来的,不知你们认同否?如果你还有更好的方法,欢迎与我分享!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讲大道理,家庭环境不好,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家庭环境很好,你可以有很多路径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认真学习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才能开阔眼界,才能让你走得更远。同样卖猪肉,北大才子就比普通人卖的好。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还要明白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但获得的结果却使人愉悦。你没有特别的天赋,就要用坚强的意志保证学习,因此,意志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才是学习方法。课堂上不仅是要背熟相关知识,更有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后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并且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老师上课,一般会暴露思维过程。除了听讲以外,你更应该根据老师的要求去操作,如读写算画图等。
当然,如果上课时一秒钟都不走神是很难办到的,但你至少要明白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再按老师的要求做就行了。
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学习好的前提。
我的学生有人在上完课之后,我们学的英语课文在没要求背诵的情况下几乎一字不错地背下来了,语言点也都掌握了,下课之后,我都惊讶了。
谢谢邀请!学生上课往往思想分散,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搅乱了,上课注意力集中不了。绝对多数学生都愿意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首要的是懂得上课学知识是为了什么?大道理不说了,实际作用也不大,我们当教师的就得花时间了解学生,把学生当朋友、亲人一样谈心,甚至到他家庭中了解现实情况,以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与谈心交流。记得有个我曾经的学生,在多年没见面时,他就说谢我,谢我那一次与他共同分析他家庭状况,指出他必需努力的方向。现在能走出困境,改变了家庭生活,是被我那次的结合他家庭社会现状进行分析。他说就是那次谈话后,他上课就能安下心来听课,成绩逐渐上升。
一言以蔽之,回归传统。关掉手机,注意是关掉,不是静音。是不是担心一关手机就一定会错过重要电话?这感觉是不是很像偶尔一次逃课就觉得老师今天肯定点名了?说白了就是焦虑,焦虑才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罪魁祸首。而焦虑的源头,一个是手机,一个是网络。合上电脑,不要用所谓“或许我看到了什么需要查一下呢”这种理由开着电脑,你的时间只会“陆陆续续”浪费在网页上,更不好的是你的阅读思路被打断,注意力重新衔接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真的有要查询的东西,记录在一旁,最后一次性查询。平时多看看长文章,没错,长时间阅读是个需要练习的技能。而网上的短消息,配图的段子看得越多,再次阅读只有文字的长文章时越容易产生焦躁感。然而,真正的干货只存在于后者,前者能让你哈哈大笑,让你毅然转发,让你茶余饭后谈论,然后在三天内迅速被下一个代替从而永不记得。建议阅读长文件最好打印出来或者买纸质书,笔者本人尤其讨厌在电脑上用PDF看书。真的,那不叫看书,一时的感想,领悟不能立刻写在旁边空隙处的感觉太糟糕了。而且对眼睛也不好,更造成了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5秒揉一下眼睛你让我怎么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休息10分钟,这10分钟是让你活动关节伸伸懒腰不至于腰痛,是让你打开窗户看看外面车水马龙,不是给你刷微博和知乎的。否则那些五颜六色的新内容会立刻充斥大脑,再次集中起注意力又要很长时间。
中学生想要提高听课效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一节课40分钟,如果一直全神贯注的听讲很少有人能做到精神集中这么久,所以提前预习很重要,因为预习了,你就知道了哪些是你自己看会的,哪些是自己看不会需要听老师讲的,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自己不会的就可以了,这样自己听课主次分明,还可以劳逸结合
2:课堂上要集中精力的听讲,如果预习了,知道要听哪些内容,那么这部分内容就要全身投入的去听,如果这个时候开小差,那么很可能就错过了老师讲的精彩部分。
3:课后复习,课堂上听老师讲的时间是有限的,经典例题也就那么几道,所以要保证学会,达到举一反三,那么就要靠自己课下多做题,多总结,多琢磨,才能悟出老师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