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接触国学经典?

前两年国学启蒙好像都是通过诵读,这两年感觉书法也起来了。我之前一直在找有国学启蒙内容的练字帖,感觉让孩子练单字或者那种词语就比较枯燥没啥价值,后来找到一款真的就是国学启蒙+练硬笔的字帖,看了一下产品详情页,说什么日本水写技术+特制笔,就买回来试,小孩反馈挺好的,叫华德博才儿童水写练字帖,某宝有卖。


身边处处是国学,保持孩子的天性,善性就是最高的智慧


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被动读国学经典到主动读?

指导师:这个问题,我想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其实我自己也非常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过渡到从被动到主动这个阶段.

但是我们要知道所有的事情我是要去激发他的内心的,只有他是自己想要的时候,他才会自己自动自觉地去做,对吧?

但是我为什么会觉得我要自动自觉地去学呢?

肯定是因为我能够在这个上面有收获,我能够收获我的自信;

如果说我没有这样的收获,谁会愿意去坚持呢?

打个比方:我们今天读经典,就像你,你什么时候能够变成被动学经典到主动学经典?

你可以自己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程,你是为什么会从一个被动学经典的状态过渡到主动学经典的状态的?

就好像我们最早走进育心都是因为孩子,对吧?

我想在家长这个层面,很少有家长能够做到一开始学习经典就是为了自己,成长自己而来的.

我们最早的时候其实都是被动地学习,是吗?

我们是因为希望我们的孩子学,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对我们的孩子好,所以我们会去学.

尽管我们不喜欢,我们不热爱,但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喜欢,能热爱,我们会让自己坚持下来.

但是什么时候,我们大人会意识到这个东西,我是主动地要去做了,

就好像你今天在群里面也有汇报,我今天读了哪些经典,到多少遍了.

或者您可以告诉我,您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

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您用了多久?

其实我觉得我们很多家人都需要这样去问自己的.

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我们说很多的话,去说别人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一旦回到我们自身,我们就会发现不是那么简单,是吧?

因为说跟做永远都是有很远很远的距离的,知道到真的去做到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非常远的.

那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他不能够被动变成主动?

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那至于你家里具体的情况,你提到了你的孩子是在寄宿学校的,孩子跟父母的相处时间是非常很短的.

那我想你可以从几个方面去着手:一个是亲子关系.因为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之后,你们现在虽然每天都有接孩子回来,但是会很赶时间.

孩子接到家里面,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而且要8、9点钟,甚至可能9点钟才到家.

那这种情况下,孩子本身已经很疲累了,已经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这个时候,你还想着逼着孩子去学习,又要完成学校的功课,还要完成经典的学习,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种负担.

那我觉得这是时间方面要去调整的,我们先要找出原因,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他不愿意读经典?

我们不要什么事情都把它往态度方面引.

其实我们会发现,我们孩子如果有态度问题的话,那是非常好引导的,但是很多的时候会发现不是态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一个是能力问题,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没有去激发他.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时间安排的问题,多方面原因导致最后孩子觉得这是一个负累.

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从大人这边来着手,去改变我们.

比如说时间,很多的家长之前就跟我反映孩子回到家做个作业要做到很久,拖到很晚,9点钟、10点钟才做完,这个时候再去读经典,孩子会很疲累.

其实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知道,我们的顺序弄错了.

你明明知道9点钟、10点钟之后,孩子精神状态不好,你还让他来读经典,那是不是难为了孩子?

我们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过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合理的?

还是说我们站在我们的角度上,不去体谅他,反正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而最后变成了督促他,这是我们要去看的,我们的安排是不是合理?

另外一个,我们的亲子关系是不是很好.

其实读经典很简单,我们所有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天生喜欢读经典的,真的,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喜欢读经典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

刚刚我们讲了,大人从读经典到最后喜欢读经典,到能坚持读经典,这有个很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得到的.

所以如果是说,我们不是因为爱,不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可能这些经典的书根本碰都不会碰.

那孩子跟我们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他不是因为有妈妈陪着我们读,有爸爸陪着我们读,不是因为他爱爸爸妈妈,他也不会去读的,不会主动去读的.


可以读名著,也可以报名国学班~多跟这类兴趣爱好的小朋友交流~


觉这个话题我有说一说的必要。因为我的孩子就是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看我的帐号名称就知道。一些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说的就是七宝,哈哈。欢迎大家围观七宝学诗词的视频。下面就说说怎么学习的吧

接触国学从时间段上分:分从婴儿时期开始的,或是从上幼儿园时期,或是更晚。

首先,当然在我看来是越早接触越好,从孩子开始和你有眼神交流开始,大约六个月左右就可以听一些三字经这样的经典,因为它有一种韵律美,象唱歌一样,宝宝很容易接受。有说爸爸的声音更吸引宝宝,但我家只是我一直带宝宝听到更多的声音是我的。以致于现在男娃说话也象我很柔和。再有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可能会一直陪着他。

根据宝宝的接受程度一点点的,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再以后简单短小古诗一点点增加难度。其实刚接触,只要每天固定时间陪宝宝读10分钟,日积月累,语言也会丰富,到开口说话时,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宝宝可能出口成章哟。这可是经验之谈。这样的话以后就不怕宝宝不爱学国学。

因为七宝就是这样成长的,现在主动去学习论语,道德经。其实就是主动去读,因为有些知识内容当家长的也未必都懂,只能通过以后在社会实践,学校学习中去理解体会了。

当然有人会说那么小,学完就忘了,但是别忘了学习是要温故而知新的道理。

学经典从小抓起,很容易。

其次就是,从上幼儿园时开始学。

这个时候孩子几乎都在三周岁左右,正好也是一个语言暴发期,学习什么也都很快,当然这个时候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孩子,有喜欢玩的,压根儿就是一个字也听不进去,有的听话的孩子,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习什么。这类似乎是少数。

对于那些喜欢玩耍的孩子,你可能没办法让他安静的坐下来学习,这就要针对不同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方式了,这个时候父母再去读他可听不进去,选择一些音像制品辅助,用有音乐节奏的伴读或许可行。

最后,是再晚就上小学接触国学的。

最后,是再晚就上小学接触国学的。

这个就是学校老师的内容了,老师教导有方,就算从未接触过的孩子,也可以学得很好。


背三字经


个人感觉接触国学经典和学习外语的方法大同小异:

第一,沉浸式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家里墙面或孩子手眼接触到的地方,可以布置一些国学类的挂画书籍,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涉及一些国学知识及经典的话题,使国学成为孩子家庭生活中十分正常的一件事。

第二,激发孩子的兴趣,如果硬逼年纪尚小的孩子去读一些枯燥难懂的古代经典,死记硬背,难免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失去兴趣。最好的方法是可以通过在游戏玩乐中,融入国学,例如参观有趣的书院博物馆,观看生动的国学动画,或者家长自己在家,和小孩说一些国学趣事、玩一些类似飞花令这样的游戏,充分激发孩子对于国学的兴趣。

第三,该背的还是要背。对于一些国学经典书籍,背诵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没有背诵和记忆,何来掌握理解?但是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还得掌握方法,平时在大脑的记忆库中多提取,多重现,多理解,多应用,这才是使背诵记忆牢牢掌握的关键。


首先营造家庭氛围,国学经典包罗万象,参杂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找些朗朗上口的文章来读一读,很有节奏的那种,小朋友非常喜欢。还有有些动画片,例如《二十四孝》等!

不给孩子造成压力,找些小故事都很好,先让孩子对国学有些潜在的了解就好!

智慧妈妈的你,真棒!


给孩子买一些国学经典书籍,家长跟孩子一起学习国学经典。儒家、道家、佛家方面的经典书籍。像《易经》、《道德经》、《六祖坛经》、《论语》、《大学》、《中庸》、《左传》、《尚书》、《礼记》、《菜根谭》、四大名著、等国学经典方面的图书。

看国学经典书籍不分年龄段,父母要言传身教,让小孩子从小要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小孩子越早看国学经典书籍,对以后孩子走入社会越有好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读书是最好的家风,一个藏书多、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不光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家长,最好的学校是家庭,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动画,听故事,或者音频。

注重垂直类的APP或者公号,比如凯叔讲故事,等等都有类似的国学课,渠道总是很多的!这些都不重要!

孩子学国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育过程,要秉持正确的理念,采用得当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词组,与大家共勉:

关注过程、习惯为先

长期坚持、少量每天

读中领悟、家庭共学

点滴浸润、逐步沉淀

提醒的是:学习的持续性比学习内容的选择更重要。


听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很好,让孩子在“听”中成长,不用“死记硬背”,孩子没有负担,能记住很多,然而“学以致用”,家长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国学经典里的句子帮助他理解意思,如每次孩子跟大人大声说话,我会立刻提醒他:“尊长前,声要低!”


中国虽有几千年历史。但落后世界其实已经快1000年了。除了春秋战国时期,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大多是愚昧,守旧,迂腐,权术或者无病呻吟的东西。如果真想学,读读就读一读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其它可以直接跳过了。


两会直通车,很明显释放了一个信息,国学教育将会被越来越重视,在高考分数中也占一席之地,所以从小给孩子启蒙国学教育,激发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尤其重要,无论是在应付考试,还是成人后做人处事都非要重要,但如何让孩子接触国学经典呢?

以个人建议有三点:一是首先激发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着国学的气氛,如房屋装饰以中式为主,墙上张贴些经典的国画等,无论用不用的上,都要在家里备上文房四宝等等;二是给孩子以故事的形式讲《三字经》、《千字文》,讲山海经故事,小孩子都是爱听故事,如果强硬要孩子以死背硬记这种枯燥的方式学国学,结果只会令其丧失学习的兴趣;三是多带孩子参与一些与国学有关的户外活动,如国画展、古典音乐会等,让孩子在视、听、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国学经典的教育。


最好还是兴趣驱动,现在的孩子发育早,相对的逆反期来的也早,培养国学兴趣这种事最好别从死记硬背开始,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我就不赞成早早的让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这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对其中的魅力有信心,个人建议从历史故事入手,比如准备一些史记资治通鉴故事之类的连环画或者动画片让孩子看,对现在的孩子而言了解历史比读书经意义更大。另外,有个让孩子喜欢学习的小技巧,学校要教某个成语或者古诗词之前,家长提前给孩子讲一下,小孩子都喜欢炫耀,上课的时候因为他提前了解过相关内容而出了风头,孩子学习的兴趣会大大加强的


一是创造环境,多接触。每天都吃饭,不用想分几步就自然把饭吃进肚子里,每天多接触国学,自然就一回生二回熟了。

二是不要担心听不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孩不懂没关系,多听,多诵读,等大了就明白了。


孩子就像一块璞玉,最终成品如何,全靠父母及家人的雕琢。

例如楼主所问如何让孩子接触国学经典,那就是环境和氛围。现在也有很多的国学幼儿园应运而生,但是短短的3年并不够,也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也不算是早的。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家庭的力量,简单说就是家里要有氛围,要有榜样,即言传身教。我家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坚持的很好,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第一步:购买书籍

国学的内容涉及的很多,不是停留在《三字经》、《千字文》等,有的父母可能还简单地认为是《唐诗三百首》。其实它涵盖很广《论语》、《道德经》、《诗经》、《庄子》、《老子》等等。

第二步:氛围

家长也要学习,榜样的力量。另外,刚开始学或许大人也会感到枯燥。在家里可以播放相关的音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耳熟能详”。我家儿子就是利用这种方法,背下来了很多的内容。这里有个小技巧,音频你打开就行,千万不要强行让孩子听,甚至你说你可以不听啊,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结果他玩着玩着,就会自然而然的跟音频的内容走了。

第三步:多看相关内容的电视节目

家长和孩子多看这类节目,会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也是我的小建议,或许不是最成熟,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这是个很重要、带有普遍性的话题。

当今教育,专业分工日细,而社会终是一体,以细琐的专业所学,去应对繁杂的社会整体,往往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即使基础教育阶段也是:重智力训练,轻情商培养;重外语,轻母语。总之是重视“成才”,而忽略了“成人”。这种现象的后遗症,有的己经凸显,有的尚在“潜伏期”。

孩子的成长应身体、智力、情商并重。没有完整的生命成长,不足以在当今社会中凌波微步、自如自适。所以,开启孩子们的情商萌芽,引领儿童少年完整的成长,就是国学启蒙教育的根本所在。

做为孩子的家长,对国学启蒙教育有了最起码的认知,才能重视和引领孩子,配合幼儿园、学校把纯正德行扎进幼儿的心窝。

如何有效的做好孩子的国学启蒙教育?如何让孩子乐于学习接触国学经典,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横向成长”和“纵向成长”要了然于胸

1、横向成长:即,身体成长、智识成长、灵性成长。

就身体成长而言,它应包括体育锻炼、养生、生活常识的学习,以及生存能力的培养等。

就智识成长而言,它应包括对真理的好奇、热诚的喜爱,对美德的敬重、体认和践行,以及在艺术方面的审美、熏陶和涵养。

灵性成长则应包括精诚的、恰当的情感,坚定刚强的意志、审美的情趣。

2、纵向成长: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幼儿养性

0岁至3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童蒙养正

至13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少年养志

13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成年养德

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二、家长如何让孩子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取得好效果

选好书类:(根据孩子年龄阶段选书)第一类“诗词文学类”,如,《给孩子的古诗词》。里面有220余首适合孩子的古诗词,《新学堂歌》有3卷,吟读起来让孩子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书内收录180首诗篇,带着孩子旅游时,可灵活施教,让孩子有亲历感,过而不忘。

第二类“知识典故类”,如,“千字文”的配合教材《写给儿童的启蒙经典图画书》系列丛书,也可以选择更适合低幼宝宝的版本。

第三类“中华传统常识类”,如,《绘本中华故事•传统节日》系列,《绘本中华故事•名人圣人》系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等。

第四类“历史类”,如,《一梦五千年》。

结语

总之,国学启蒙教育关乎千秋万代、涉及亿万民众。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培情、养趣至关重要。愿通过每个家长的辛勤努力,使我们的孩子在国学经典的滋养下,会主动认识、认可和乐意学习、实践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成长为德行皆优的、利国、利民、利家的可塑之材。

最后,祝孩子们“儿童节”快乐!

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孩子从小耳然目睹,可以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尤其对未来的学业会大有裨益。那么,如何让孩子接触国学经典并让孩子们喜欢上国学经典呢?首先,需要环境的熏陶。也就是说,家里面父母要喜欢并要有一定的氛围,让孩子不自觉受到影响。很难说,一个不喜欢读书的父母,孩子会有多大的兴趣喜欢读书?其次,需要兴趣的培养。刚才也说过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声读物,经典动画片,喜闻乐见的国学玩具,加强孩子的认知和兴趣培养。再次,需要方法的塑造。诵读是培养锻炼语感的最好方法,每日花一定时间诵读经典,有利于语感的培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声韵格律类: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比较普遍的国学启蒙经典读物,我们现在小学一年级,这两本都在老师推荐的每天课外阅读打卡清单里。

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声韵协调,朗朗上口,小一点的孩子能通过韵律动感启发智力,大一点的孩子更有助于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

书籍有儿童注音美绘版,水墨画风格的冠文卓文版,据说凯叔还出了图文点读版,在喜马拉雅或其他音频电台里也有诵读和吟唱版本,可以下载来给孩子日常磨耳朵听。

2.唐诗宋词类:

音频:也是可以从音频朗读或者吟唱版本磨耳朵开始,我们是5岁生日的时候朋友送了凯叔小诗仙,一个萌萌哒古典装扮的凯叔,静心挑选的古诗有正常轮流播放模式和念上30遍声音逐渐减弱的哄睡模式,孩子很喜欢模仿,当时幼儿园也会教背诵一些古诗,他就会学着凯叔朗诵诗词的语音语调。

视频:百度的好看视频里面做了不少唐诗宋词的小视频,朗诵讲解的同时,还有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背景音乐,迅速吸引孩子,听多几遍也很快能背诵下来。

氛围:视频仅仅是兴趣引导,最好是家里能创造朗读诵读的氛围来帮助孩子坚持,家长也参与和带动,我们经常会和孩子做个诗词背诵闯关小游戏,看看互相能闯到几关。

绘画:读诗背诗的同时引导孩子天马行空地进行绘画和联想,把作品保留下来,一段时间拿出来回看甚至是润色提高

记录:寒假期间孩子坚持了每天睡前十五分钟的诗词朗诵,用的是《小学生必备诗词75+80首》,因班级读书群里大家都在录音打卡,在手机里下载了个录音的app,孩子每次自行操作,坚持的不错。

3.电视节目:

平时带孩子多观看一些和国学启蒙有关的综艺节目,这几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节目内容都非常有专业深度,带着孩子看,他也非常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应该说家喻户晓,主持人董卿是公认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节目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到了康震、蒙曼等知名学者和教授,从节目里面也走出了武亦姝、陈更等励志选手,其中的飞花令、通过图片或画作猜作品更让大家看到诗词学习并不只是想象中的枯燥和古板。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文化音乐节目,它的特色是将古典诗词与音乐结合改编,由经典传唱人现场演绎,再由现场四位鉴赏团嘉宾做出欣赏点评,主持人是我们的老熟人,撒贝宁。经典传唱人更是有很多大家都很喜欢的明星,如王力宏的《三字经》给经典启蒙读物赋予了新的声明、王俊凯的《明日歌》据说已经进入了不少小学校园、美国企业高管的2个女儿用中文演唱全新版的《声律启蒙》,除此之外,还有带着从大山里走出的一群孩子们演唱清朝袁枚的励志诗歌《苔》,孩子们清新脱俗、纯真而又嘹亮的嗓音,配以这首小诗背后的深意,真的让人听了感动落泪不已,也让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上了热搜。

4.大语文课程:

进入小学以后,建议尽早开始接触学而思或其他机构的大语文课程,网课或者面授课都可以。

大语文题材涉猎广泛,能在国学启蒙的入门基础上,让孩子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和直播互动,更加深入地了解经典读物背后的主人公及其故事脉络,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也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历史启蒙。我们家孩子从小灯塔学堂学了《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历史人物故事后,对春秋战国、三国人物、楚汉争霸等故事和人物都很感兴趣,在学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向我解说,脱口而出就是“项羽过了江东也是死”,说明他会联系着学习,记忆也就牢固。


原始地址:/redian/3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