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缺失安全感的孩子内心很敏感?

孩子出现这个状况,是一步一步而来的。

~~~~~~~~~~~~~~~~~~

第一步、【安全感的缺失来源】

孩子在0-1岁的阶段,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防止怀疑感。具体说来,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间,什么都是陌生的,就连母亲也是逐渐认知的。

那么,如果父母对孩子爱护有佳,对孩子很好。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信任感。这种感觉让孩子长大后,会相信他人,是【阳光】的人生。

而如果父母失去了自己的责任,对孩子不理,或者没有时间照顾,逗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他人是不可信任的,会有【安全感的缺失】认知。

第二步、【因为不信任,从而很粘人】

性格中有了【怀疑】的标签,成长中就不会轻易相信他人,总觉得他人靠不住,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怀疑那个人。

而如果有人对自我比较好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感。一面,依然是不信任,除非这个人可以24小时守在自己的身边。

一面,却又担心这个的离去,所以特别敏感这个人的情绪、行为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欢看他人脸色而进行判断。

第三步、【敏感升级之后就是抑郁】

没有哪个人和别人接触,可以接受那个人对自己进行【监督式】的约束,时刻都得向那个人报道行踪。

而当个体得到的安全又再次失去后,会更对他人存在怀疑感,内心的大门是关闭的,不会轻易对他人敞开。

情绪低落、自卑、压抑、孤独这些负面情绪会接踵而来。直到情绪泛化,彻底的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就变成了抑郁症。

~~~~~~~~~~~~~~~~~~

时光不能倒回,我们不能重新活过小时候。只能用爱去理解敏感型人的心态,积极的去引导,正向面对过去。

我是木林,心理领域创作者。喜欢我的老铁们,欢迎点赞、转发、评论,能给个关注那就更好啦,期待每一位朋友的认可。




表现出看脸色或者敏感,缺失安全感不是原因。敏感、看脸色、缺乏安全感,都是表现形式,背后大多都是父母从关爱的需求上没有给足,很大可能是父母营造的氛围问题。

举个例子,假设这个孩子的主要抚养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之是和孩子相处很多的人),是一个或者几个脾气阴晴不定,喜怒无常的人。或者父母是很严格的,且很容易生气,孩子总是被责骂的。

孩子为了避免不被责骂,为了避免不要惹爸妈生气,为了讨好父母开心,所以就会看脸色,会小心说话,小心做事。也许,父母或者抚养人,需要自我反省一下。

孩子只是白纸,很容易教育和改写。孩子也是镜子,映照出父母存在的问题。







这本事就是同一件事,特别敏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个表现形式之一,而一般造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是小孩子在1~3岁这段期间被父母,特别是母亲忽略,没有很好的照顾到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和及时的反馈以及身体上的触摸,如果要改善增强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可以通过爱抚、及时满足基本需求的方式来增加和孩子的亲密度,比如变身柔软的毯子抱住孩子,轻轻抚摸她的头,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好的”“勇敢的去做吧,只要是对的事情,妈妈都支持你”“失败了也没关系,妈妈是你的后盾”。要让你的孩子知道,无论在外面经历了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委屈,都可以回家告诉家长。

一般来说,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得到满足了,他们自然有勇气向外探索,回避行为(过分敏感)也会自然消退。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要用爱和关心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与信任的世界。




敏感是缺乏安全感表现。包括自我评价

儿童期在心理发展上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2、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升。

3、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4、同伴交往更具有意义。

5、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心理发展影响比重增加。

6、人际交往发展趋势发生变化。

这个阶段,儿童的管理模式从家长、老师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化。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比重逐步提升,与家长交往逐步减少。

但是作为参照,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评价和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在我评价和自我管理。

因此,如果儿童处于负面评价体系中,会影响自我的评价水平。表现为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敏感多疑等。

在这一阶段,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从而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

当发现儿童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时,家长应及时纠正自身的问题。多给与孩子积极评价和指导,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帮助儿童渡过这一人生重要的阶段。




安全感,就是安全无虞的感觉。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寻求安全,就如同从林中的小野兽,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和敏锐,凡是稍有风吹草动,立即如临大敌,四处奔逃。

对于孩子来说,相较于成年人,他们属于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处于一个人人必须经历,但是又非常特殊的时期,在生活方面,他们还不能自食其力,必须依赖于父母亲属的抚养,在心智方面,他们正如同小苗处于萌芽时期,在对世界的接纳和认识方面,他们如同破壳而出的小鸡,眼前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像童话世界那么美好,童话里都有大灰狼和恶毒的后母,现实世界更是充满了各种有心的,无心的,有意的无意的伤害,尤其是在不和睦的家庭,家庭暴力带来的影响,将如同烙印一般,伴随孩子的一生。

面对这一切,孩子没有抵抗的能力,缺乏生活的自主能力,无法分辨事件背后的善恶,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更多的表现为无力感,和不可控感。

所以孩子的心智和触觉,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寻求渴望稳定、安全无虞的心理需求方面,也是一种和自身无力感的对抗。

正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孩子对外界一切变化,对周边人的一切举动都异常关注,而且反应很快,他时时刻刻担心会受到伤害。

所以缺失安全感的孩子内心很敏感。




所谓安全感,本质上是一种获得满足、确定和控制的心理体验。

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主要是身体需要、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情感需要几方面能够获得满足感,确定感和控制感。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安全的需求是基础,仅次于吃喝拉撒的基础生理需求。

这两个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身心才有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愿望和能量。

而缺乏安全感,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对危险和威胁的心理体验。身体、物质、社会和情感某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被侵犯、被剥夺,失去确定、失去控制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内心很敏感呢?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敏感?

一是感官的敏锐,表现为善于感受和捕捉周围环境(包括人的言行举止内心世界)的变化。

就好比常常被猫追逐的家鼠,比生活在田间地头的田鼠,更善于捕捉猫的动静,环境需要它对潜在威胁时刻保持专注,始终处于蓄势待逃的状态。

人也是如此,在缺乏安全的环境中,感官只能时刻维持敏感,身体保持紧张,如同拉紧的弓弦,随时处于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状态。

二是表现为对危险和威胁的放大、夸张,甚至想象。

长期的不良心理体验,会在大脑建立一系列相关的神经通路。通路被反复刺激,让激活变得更为便捷和容易。微小的刺激便能驾轻就熟地产生一系列链接,激活原本与事物本身无关的那些部分,也就是记忆中的不良感受和情绪。从而在无意识中,在想象中,放大和夸张事物的威胁。

威胁的加重刺激身心更加敏感和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以上,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而不仅止是孩子,往往内心敏感的主要原因。

这种匮乏的思维与行为,起初只是一种精神因素。但是长期以往,便会形成我们大脑的某种加工程序,参与我们的生命调控,从而影响甚至掌控我们的生命方向。




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在跟直接抚养人互动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他们从妈妈对自己的回应中感受自己是不是重要的,自己到底够不够好,爸爸妈妈是不是爱自己,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安全的。在每一次跟身边的人、跟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小孩子都在不断形成着自己的答案,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这些认识。

假如这个过程中得到“足够好的妈妈”的照顾,被看到、被肯定、被欣赏,小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是一个自信满满的状态,遇到任何事都更容易积极地面对。

如果身边重要的家人对自己的需求总是忽略、评价、责怪的态度,孩子的会内在自我就会很弱小,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受伤,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更敏感。

所以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父母和照顾者能够更多地觉察到孩子的敏感,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陪伴,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到无条件的接纳,以及对他的欣赏和肯定,他也会慢慢地拥有更好的安全感。




原始地址:/redian/6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