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埃里克森人格理论,儿童需要体现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多鼓励引导!少消极的批评!
婴幼儿在1.5~3岁之间是自我意识敏感期。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1岁半左右的小宝宝不再像以前那样任由父母“摆布”了,他们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
有些宝宝有自己喜欢的衣服、玩具,父母拿走以后,他们会哭闹;
有些宝宝会吐出父母喂进去的食物,因为他们不喜欢。
等到2岁左右,孩子自我意识慢慢的确立了,语言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就会说:“这些东西是我的”,“我想做什么”,“我想要什么......”
还有就是对父母的安排表现出逆反,抵抗,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不听,我不听!”“我就要,我就要”!
他们不再是父母怀里的乖宝宝,还想四处“闯祸”,对一切都好奇,给父母带来无尽的麻烦和疑惑。
国外把两岁称之为“terribletwo”,也是这个原因。
国内有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把两岁左右开始的这种叛逆叫做“第一叛逆期”,当然这种“叛逆”虽不像青春期的叛逆那样的激烈,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方法,也会让父母感到焦头烂额。
其实这种所谓的“叛逆”本身是一种“虚假的叛逆”,是孩子内在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也是孩子在不断的探索环境,试图在验证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但是,孩子毕竟年龄幼小,经验不足,能力和力量也不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可能就会表现为,哭泣,发脾气,破坏,逆反,当然还有些孩子有退缩的行为,这就引起了发展中的“危机”。
这样的情况在自我意识敏感期表现的尤为突出。
这跟我们大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应付外界压力而导致的内在“危机”是一样的。
那么,对于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的种种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对应呢?
试着来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和做法吧。
首先,家长和父母要意识到这是孩子生命发展的必由阶段,是一定会出现的过程,这是因为孩子内在生命力在蓬勃生长着。我们把这个阶段看成是必然的过程,从心理上接受它,在面对时,内心就平静的多,处理起来也会有智慧的多。
我始终觉得,对于孩子的各个敏感期,我们都应该等待,就像等待一颗小苗破土一样,等待它们自然的到来。
其次呢,家长和老师要保护,帮助和支持孩子。在他们探索时,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提醒它们潜在的危险。还有,就是帮助孩子,教给他们一些正确的方法,这样孩子在探索起来,就能更轻松的解决困难,对探索的态度也更积极。还有,就是支持孩子的探索,不要过度禁止他,他想自己吃饭,想自己穿衣,想自己尝试,尽量给他机会。这个阶段支持孩子的自主行为,对于他的人格发展也是有益的,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此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阶段,如果父母和老师支持孩子的自主行为,不断的鼓励他,帮助孩子建立对环境的自主感,以及内心坚定的意志力。
最后,家长和老师在面临和孩子的冲突时,一定要先调整自己,这是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自觉和责任。不一定要让孩子处处听我们的,我们有时候可以退让一下,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弹性地调整,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时期,让孩子得到良性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各位妈妈和育儿专家的指正。
也希望和妈妈们一起成长。
自我意识敏感期躲在孩子幼儿园时期,老师要对待每个孩子平等尊重,并且从他们心理发展过程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不同的,引导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培养,教导他们认识自我,区别父母和他人,区别自我和自私,更多的需要和父母合作教导。
教导内容包括不限于:
帮宝宝了解自我
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培养宝宝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需要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让宝宝掌握一些生活技能
感谢邀请并欢迎关注本(学信银行考试资讯)
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大约在孩子1-2岁或2-3岁时,孩子分清你的,我的,他的,这样的所属问题。且在这个时期孩子能分清周围人对他的批评、鼓励。
所以,进入自我敏感期的孩子喜欢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来表现自己的喜好及讨厌的事物。有些孩子甚至通过一些言语,肢体形态来讨好别人,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喜欢、认可,从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孩子在3岁时一般开始进入幼儿园,3岁时也是孩子自我意识敏感期表现最明显的时候。这个时期有些孩子会有不顺从的执拗叛逆行为。
幼儿园教师在孩子这个时期需要注意合理教育孩子。如,有的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与别的小孩分享,家长和老师既应该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又需要引导孩子与别人“友好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并让孩子感受到与别人一起分享物品所带来的快乐。
有些孩子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喜欢通过做鬼脸、制造恶作剧来取悦别人。这时的老师和家长需要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合理的制止,并及时教育孩子哪些事该干哪些事不该干。否则,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坏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三岁左右是使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
孩子在2~3岁开始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开启建立独立意识。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什么表现呢?
1、物权敏感期,东西都是“我的”。玩具是“我的”,书是“我的”,好吃的是“我的”,甚至不是自己的东西,抢到了手里,也是“我的”。孩子通过使用练习“我的”,逐渐和“他人的”区分开来,开启自我意识第一步。
美国有一首儿歌《幼儿所有权法则》,里面的歌词生动的描述了宝宝物权敏感期的表现: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从你手中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
东西我刚拿过来,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远不会看来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积木,所有的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
2、喜欢说“不”。不管大人说什么,有没有征询他的意见,他都会说“不”,“就不”。甚至很多时候孩子嘴里说着“不”,行动却已经按照大人的意思做了。
我女儿刚上幼儿园时期,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我看她在家里无聊,提议:“咱们出去玩儿会吧!”
女儿不假思索的抗议:“不行。”
“那咱们在家里画画吧!”
“不行!”
“那你想做什么?就这样玩吧!”
“我不。”
孩子在说“不”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感,一种反抗大人的力量感。孩子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对成人的反抗中,自我意识逐渐清晰。
自我意识敏感期时期的孩子确实让人头疼,老师们对于孩子应该怎么做?
1、不强迫孩子分享。对于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管是吃的,还是玩具,不强迫孩子分享给班里其他小朋友。保护好孩子的物权敏感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孩子才能在4~5岁时自然过度到分享期。
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出门玩,看到两个老人骑自行车带孩子碰到了,一个应该是刚买了一袋吃的,奶奶热情的拿出零食给另一个孩子吃。结果这个孩子不乐意了,哭着喊:“我的,不给他吃。是我的呜呜……”
不强迫孩子分享:
(1)建立孩子安全感。孩子知道我的东西不会被别人抢走,也不会被强迫送给别人,从而确定以安全感。
(2)保护好物权敏感期,孩子才能顺利进入分享期。
2、给孩子确定界限。在保护孩子的物权敏感期时,对于孩子乱拿别人的东西,要正确引导:“这是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可以拿来玩。”通过引导,让孩子明白“我的”和“他人的”,逐渐能够区分清楚界限。
2、对孩子说“不”,不能回应以情绪。如果老师对于孩子的各个阶段敏感期都很了解,那么心态自然释然,就不会在孩子对自己话语的否定时产生愤怒情绪。而这也是作为幼教老师最基本的要求。
我女儿幼儿园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案例:吃午饭时间到了,有一个小朋友坐在旁边不动,老师邀请他坐到餐桌旁,他有点倔强的说:“我不吃饭。”
老师语气温和的说:“看来你现在还不想吃饭,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现在要吃饭了。等你想吃饭的时候就和我们坐在一起吃吧!”
结果没一会儿,这个小朋友自己主动坐到了小餐桌旁边,开心的吃了起来。
3、对于敏感期表现明显的孩子,多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一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养育孩子,从来不是简单的交给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家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还记得我女儿刚入幼儿园时,主班老师经常在中午孩子午休时,甚至是晚上下班后,在家长群里讲述孩子发展阶段的各种特点,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等;园长建立了一个全园家长群,经常定期请一些有经验的园长和老师讲课;家长们也会主动组织读书会,研读有关儿童成长的书籍。
不管是孩子自我意识敏感期,还是在以后的成长阶段的其他敏感期,保护好孩子的敏感期,不限制、不制止,不破坏,使其顺利度过,才是对于孩子真正的爱。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