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李自成攻陷京城前,欲迁南京,士大夫官僚们谏君王死社稷,国丈家财巨富,一毛不拔,众官鸟兽散,明亡!
这样的例子,大明确实有。
朱允文登基削藩,正是当时三大君子所为,一为黄观,黄子澄,三元及第,端地是学霸超级;二是方孝儒,绝对地儒学大师,仁义礼智信,呱呱叫;还有一位忘了。三人学贯古今,却不知削藩的风险,而汉文帝与晁错的推恩令三人似乎不知道,急乎乎地干起来。
当时别的藩王没什么,但燕王朱棣却是阴谋高手,一边大力练兵,一边于三位君子斗智斗勇,而三位正人君子在这一连串的阴谋斗争中,不似帮助建文,而似支持对方一样,处处失误,处处漏洞,作事不果断,用人不明,馊主意一连串,而且关键时刻,三人还起了內洪,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书生气多乎哉,直多也!
例派李文忠之子李什么,在优势兵力下,一路惨败,但朱棣打到南京之下,又让这草包指挥守城,——守个屁,直截开门举行欢迎仪式了。
这是标准的君子误国,君子误人,建文一声长叹,消逝在空间里。而这三位,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诛十族也不降,忠义千秋,不枉君子之名也!
这
谢谢邀请!历史上君子误国的案例不少。很有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宋襄公。此公笃信仁义道德,仁者无敌。一次和对手交战时,当敌军渡河还未上岸时,手下将军劝他半渡而击之,必能胜之。但老宋说:人家还没渡完河,咱就开打,趁人之危,那太不仁义啦,不是君子所为啊!于是,等到敌军全部上岸并摆好阵容后,老宋才命开打吧。结果宋襄公一方大败,老宋也受了重伤,落荒而逃。这说明:君子之道,如果被教条化了,生搬硬套,那就是伪君子了。
你这个问题问得不合理,孔子在回答学时给君子人格说了三个特点,谦称自己还在追求中,一点仁者不忧、二点智者不惑、三点勇者不惧,拥有此三者方为君子。如果盖棺定论有历史罪过,必是必是有忧有惑,就象王安石虽有大情怀也有改革方案,但不得势和时,加之刚愎自用贤臣远之,小人附势,自然有忧有惑,只算得半个君子。所以问题前提不正确推理也就不成立。
最典型的莫过于崇祯皇帝了,崇祯比起嘉靖皇帝,无疑是君子多了。崇祯本人也符合很多君子的标准,尤其是天子守国门,但是崇祯误国太多了。明朝还没灭亡啊,你特么抛下你的子民,抛下你的国家,急吼吼就去死了,不是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吗?这算不算一种逃跑呢?还是一种伟光正的逃跑。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看到题主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清末的翁同龢,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可谓颇受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器重,特别是他的弟子光绪皇帝,遇事多会向其请教!
而他本人也是满腹经纶,写的一手好字,且为官清廉,虽贵为帝师,却常年保持非常朴素的生活习惯,这也使得他长时间成为帝国的楷模,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书生误国的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对晚清一步步走向衰亡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翁同龢虽为官清廉,但却实际是一腐儒书生,身无大才却长期身居高位,特别是他帝师的身份,使得光绪对他十分信赖,因此,他的思想严重影响到了帝国的运转,但此人对自己又不能有清醒的认识,贪慕虚名,常常以圣人自居,因此,清帝国在这样一个顾问的指引下,其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就是翁同龢公私不分,眼界狭小,自己无才不说,还利用自己身份集结下面的言官对朝廷的封疆大吏指手画脚,行掣肘之能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当然,李鸿章的功过是非在这里我们暂且搁置,只就事论事,由于李鸿章曾参与弹劾翁同龢的哥哥
,因此背起怀恨在心,特别是在翁同龢贱人户部尚书之后,不辩是非曲直,处处对李进行刁难,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关键时刻,断发北洋海军的军费,使得本为大清建造的快艇被日军买走,北洋舰队在战争打响之时竟无炮弹可用,以至于甲午一败,清帝国再无起死回生之能!人爱其名是常情,但政治家却不可如此,而应该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正所谓个人可以玉碎,国家却必须瓦全,这除了需要个人的眼界外,更多的是勇气和魄力,相反,一个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是不可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明末的另一个政治家,他的名字叫朱由检!
很正确,毕竟君子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小人’。在满清‘文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多少人头落地。
颠倒黑白,带头搞特权,数亿国人都了解曾经的几十年,一人做官,一家人的花费全由国家买单,目光短浅。时间和历史终将把它冲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