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教育培训机构成为暴利行业?

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关注的孩子学习成绩。因为毕竟中国是一个一次考试成绩定终身的状态,比如我们的高考,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你就踏进成功一半了,没有考上的只有去打工。而且打工老板也要看文凭。所有家长为了孩子就会去报教育培训机构的补习班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差


1、应试教育下的产物,社会对于学习好坏的不同看法。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并且越是教育层次越高的家长会越重视孩子的成绩,而教育层次越高的家长往往经理能力较好,他们能负担的起培训费用,也更乐意支付孩子教育方面的费用。故城市补习机构火爆,教育机构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在台湾,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区更加普遍。

2、家长不愿让孩子落后的心态。看到别的孩子在补习,而自己孩子不去,心里便会着急,害怕孩子学习因此而吃亏,这导致了一些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长也硬着头皮把孩子送进补习班。

3、教育机构繁多竞争激烈,致使教育机构在宣传,广告等费用上的增加,这加大了教育机构在人群中的普及程度,也夸大了教育机构的作用,使得一部分家长盲目跟风。


谢邀。个人观点:一方面,家长迫切希望孩子提高成绩,疯狂报班,甚至直接全日制,都在培训机构里上课。只要孩子成绩不好或者一个阶段下滑就报班。另外,教育培训机构也会传道授业解惑,尽到老师的职责,但是培训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许多机构疯狂招生,大班小班一块上,大肆扩大机构场地。最主要,教育培训机构的收费,以我上学的地方来看,初中大概一个小时50到70,高中80往上,高三毕业班更高,我宿舍就有两小伙在教育机构代课,身边还有好多同学也在带。所以我认为这些因素造成了这些教育机构成为了暴利行业。我认为孩子可以报班,但要尽力而为,最主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否则,报班也没用,白白浪费钱。


这是家长摧残孩子的一种方式,不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不理解学习的规律,一味用蛮力,把孩子当成是工业产品,最后培养出来的不是道德缺失、感情淡漠就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长自身的问题,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如何教育,只能盲从社会上的理念和方法,所以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会幸福。


人的大脑都有趋于稳定,回避风险,追求短平快的特点,现在的培训班正是迎合了人类的特点。

家长们眼光短,孩子也不懂,报班是最快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又没有风险,报班后家长的心里也得到了宽慰,看,我挣钱给你学习,我尽力了。

正因为大多数人逃避风险,追求安逸,所以大多数人都富不起来,富不起来的家庭是报班的中坚力量,一代一代的循环。

资本市场经常去迎合人类的特点去赚大多数人的钱,比如,烟,酒,房等。


算不上暴利,现在的家长有补课的需求,才会去报辅导班。

要么是补差,要么是提优,要么是出国,要么是学才艺,有的是根本在家没人管,所以才送去托管。

你猜,谁最痛恨学校老师开班辅导?是家长么?有的家长巴不得老师去补呢,又便宜(大班的话很便宜,老师又可靠)。辅导班的老板最恨学校老师开班。

学校老师一开班,辅导班人数就少。有人说,学校老师给辅导班介绍学生,我就呵呵呵了,介绍一个提成很高的。

要说暴利,就是那种新东方式的大班,一个班几十人还超贵。


减负的结果。本来该在课堂上讲的,不讲了,只能课后补。想要成绩好,主要靠自学。课外辅导是没办法的办法。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有几个是能踏实下来自学的?家长看别人家孩子上辅导班了,自己孩子也得上,还得更好,生怕给孩子钱花少了对不住孩子。其实,真正的学习,就是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20年前考大学的,鲜少上课外辅导班的,一样学习成绩好,一样考清华北大。现在就是有钱了,不知道该怎么花了。不爱学习的孩子,除非自我发现,否则提分非常难。给孩子花钱,不如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都需要少给孩子瞎花钱。家长们要求减负,小升初摇号了,孩子们升学没有压力,老师也没有压力,小学学的东西就与初中脱节了。差的东西,只能校外补。初中也减负,课时严格要求,课堂内容也严格要求,自觉的孩子回家做实验班之类的提高题,拓展视野,大部分孩子没这个自觉性,所以就得补课。高中由于要高考,所以难度又提升了,上了高中才发现,还是脱节,学习一般的孩子上课听不懂课了,然后,补课。什么原因?眼高手低。社会竞争这么激励,当爹妈的应该记住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会孩子适应社会的残酷竞争,这种竞争从小就该有,什么事都靠家长摆平,就出现了大量的啃老族,当家长们老到管不动时,就开始抱怨、指责、谩骂,无能。也只能这样了,听天由命吧。教育机构暴利,是盲目的爱造成的,无他。


教育资源是稀缺资源,整合资源才是教育的命门。一所上规模上档次的私校,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阻止不了趋之若鹜的人们。漂亮的校舍电子白板电子阅览室等设施现代化的乡村学校却留不住学生,家长再没钱也要去城里租个房让孩子去挤城里的大班额。这一切说明人们的教育观早不再是免学费,更需要和期望的是孩子在今后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不会败得一塌糊涂。


谢邀!这个应该分为几个方面回答。其一、学生类,其二、成人类。

首先说说学生类培训机构吧!大家都知道,现在孩子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哪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知识教育上,而学校又是大众化教学,且课程门类多而紧凑,遇到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根本就跟不上,如此只好选择上个补习培训班。另外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攀比之心理,也是成就教育培训机构暴利原因之一。

现在教育培训辅导可谓五花八门,其实有许多课程,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有益。但没办法,现在社会氛围就这样,如果不是学校有张毕业证书,也许有的父母可能会让其孩子直接上培训辅导班。在此种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不想暴利都难。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学校未尽到教育改革,可以说学校根本就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其次说成人教育培训,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技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着,之前学的知识想跟上时代,已感吃力,如不赶紧“充电”,就有可能被时代抛弃,被工作淘汰,为了不被抛弃不被淘汰,也为了更上层楼,只有不断地学习培训,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教育培训机构能产生暴利的原因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特别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培训机构,收费一般都不便宜,所以利润也自然水涨船高!

为什么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类培训机构去学习?

1.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在学校教学水平是大锅饭,平均水平,不会有专项提升训练。其实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还需要去补课,这类在学校都无法跟上老师学习进度的学生的补课我们称为补差型,而这种补课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效果,而很多时候都是花了大量的金钱之后,却没有取得任何学习成绩上的提升。

2.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觉得老师讲课的内容很简单的孩子补课也是一个趋势,这部分孩子本身学习能力就不差,在应试的阶段追求更高的成绩,这样的补课是我们称为的“补强型”,孩子的补课不仅仅是为了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对学习有更多的期待和要求,而这部分的孩子的补课会越补越好,家长也会觉得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

3.针对性的展开的个性化的教育培训,很多家长开始有这样的意识,未来对孩子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一定越来越高,而只有更多的展开个性化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真的能够赢在起跑线,赢得未来,虽然未来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多尝试、多努力总是对的。

基于这几种情况,而这几种情况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老师都无法给予更针对性的、甚至一对一的专项培训,家长只有花钱给孩子报班,有了这样的需求,市场自然火爆,这是经济学的规律,在哪个行业都是如此。


为什么现在教育培训机构成为暴利行业?毫无疑问是教育培训机构抓住了大众的心理,其实这是恶性循环的结果,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畸形产物!是国人的悲哀!为什么这样说,要先从幼儿开始说起,我们现代年轻的父母们大部分都是因为生活节凑快,工作压力大而喘不过气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符合大众的心理,都想为自己的孩子想找一个好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宁愿自己苦,也不让孩子苦,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有更大的出息,幼儿园的老板们看到这一商机,纷纷开办幼儿园,优质的环境与服务来吸引年轻的家长们,其实年轻的家长们心理就是自己俭省节约,也不能让孩子低人一等,所以幼儿园的老板们抓住了年轻父母们的大众心理,以高昂的收费,大发横财!

小学中学阶段,补习班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什么舞蹈班,古筝班,钢琴班,书画班,游泳班,跆拳道班,武术班,英语班等等,为什么这样盛行呢?聪明的人不难看出,好像就是老师教学生要留一手的意思,这一手就是暑假让孩子们补习,既然家长们肯让孩子花钱补习,那老师何乐而不为呢?既然老师能在暑假捞到外快,谁还原意在教学期间下大功夫呢?我昨天听说今年暑假一个小学生报了八个补习班,八个呀,什么概念,补习班是两天一节课,一节课两个小时,他爷爷负责接送的,从早上起来,一直到晚上,在高温下陪着孩子一个班接一个班的接送补习,简直就是受不了的节凑!呜呼哀哉!家长们你们是怎么了,天气炎热学生放暑假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休息玩乐,怎么变成都在紧张的补习了呢?谁要是在暑假期间不让孩子去补习班补习,好像都说不过去,在暑假期间孩子们能学到东西吗?然并卵!父母永远想让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掌握更多的知识,再一个就是孩子上高中选择学校的问题,有的升学率高的学校,录取学生是按分数录取的,低于他们学校的规定分数,按每低一分拿钱,你的孩子要是分数低,想上好的学校,你就拿高昂的费用来补齐吧!

其实,在大学期间正是年轻人学习的最佳时期,然而在大学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的踏踏实实的学习呢?你们这些大学生们都在干些什么呢?你们在大学期间吃着家长的喝着家长的,花着家长的,轻松愉快,碌碌无为的度过了几年的美好时光!你们在大学期间学到了什么呢?(我说的是大部分现在,但也有一小部分在大学期间刻苦努力学习的,在这里我为你点赞,你就是国家栋梁之才)

大学毕业后他们走向社会,感觉到自己学的东西太少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开始寻找培训机构学习培训,但培训是要花大价钱的!现在的人,该享受童年乐趣的而拼命的补习,该好好努力学习的时候而去拼命的玩,该好好工作的时候而去花大价钱去培训,这已经成为病态,而且病的不轻!


现在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孩子补习呀,提升呀就不会被落下,因而补习的需求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在职教师不允许办班补课,这就乐坏了校外机构,求大于供,怎能不是暴利呢?


因为太多的娃子习惯被培训


这是教育产业化背景下下的一个必然趋势。首先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一个教育氛围是这样的,以前都是主动有需求的时候才选择是辅导,而现在其实大家感觉是在赶趋势,好像报辅导班是一个必须的行为,如果不报就是你潮流,而你潮流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恐慌和压力。

第二就是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急躁的社会,这个社会大家都在追求名利,争夺更好的资源,攀比之风严重,逢年过节互相打听一下各自收入然后就是小孩儿成绩了。所以就是咬牙也要给小孩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第三就是计划生育后遗症,加上二胎政策的开放,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初为人父母,不仅要负担四个老人还有可能不止一个小孩,所以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就没有时间把心思放在小孩学习上,只能委托给外面的机构帮他们承担。所以可以预见除了小孩儿产业,老人产业在接下来几年也会很有市场和规模。

第四考试制度在我们文化思想中的根深蒂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国家,因此考试制度挂钩的是以后的工作,收入,以及家族的名望,即是是在目前大学生满大街的情况下还是这样。

以上是个人认为的教育机构发现的原因,在我写的文章中也会涉及到这些,我是一个从事教育机构行业的工作者,以后也会陆续发表自己关于教育行业的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们可以互相探讨,同时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快速提分”、“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名师助阵”……教育培训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使得很多学员掉进虚实难辨的骗局中不能自拔。而庞大的教育培训市场崛起之后,不仅扰乱了家长[微博]和学子的心灵,也扰乱了整个教育市场。

快速发展的教育培训市场在兰州展开火拼之势,目前已覆盖中小学及考研[微博]班、公务员[微博]辅导班、计算机等级等所有考试拿证的科目中。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培训市场乱象丛生。

6月18日,记者通过一家培训机构的“办证”QQ,联络上了对方。

“我想办个研究生毕业证,可以吗?”“要哪个学校的?我给你一张研究生毕业证办理报名表,你把表填上发给我。”

“不上学可以吗?”

“可以,你交上钱之后我们向你所要求的学校提出申请,就能办下来。”

“多少钱?”

“在职研究生毕业证一万二,全日制的一万五。”

“我要全日制的,能否优惠一下?”“最低一万三。”

“博士研究生毕业证可以办理吗?”“请问你当前是什么学历?”“本科!”

“办理博士毕业证需要先办理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博士研究生证书多少钱?”“三万六!”

按照这位“王老师”的说法,他们学校没有办不成的证书。“我们已经做了好多年了,如果不诚信早就关门了,不可能在这里跟你聊。”王老师说,办好的证书可以通过任何权威部门查询验证,确保证书的真实性。

大量虚假信息招摇过市,网络成为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泛滥的主要阵地。一些培训机构通过建立网站,将大量信息投放到网上。这些培训机构公然打着名校的旗号,以“名师助阵”和“保过班”等幌子招揽生意。记者采访得知,这些所谓的“名师”其实都是高校兼职老师或在校大学生。

大学校园也成了虚假信息泛滥的主要场所,考研、计算机考试等方面的培训广告更是铺天盖地。这些广告宣传往往夸大其词,让人真假难辨。记者发现,一家教育培训学校打出了“外语教育”、“计算机考试”和“快速学历”的招牌,而且“100%推荐就业”,这些诱惑性很强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

兰州某家大型培训机构的薛老师说,“我们的机构已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12年专注1对1教育,在全国70多个城市有300多家学习中心,1万多名优秀教师任教……”这样的夸大宣传几乎代表了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的惯用语,而夸大其词的背后是更多的人掉进“速成班”、“保过班”和“快速证书”的陷阱里。

“利用虚假广告骗取生源,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一些受骗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随着教育业的发展,教育培训市场成了大产业,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可信度并不高。而这些受骗学生中,已有人多次上当。

调查:培训机构暴利惊人

教育培训机构犹如雨后春笋,生长发育速度很快,竞争也十分激烈。培训机构为了招生往往不择手段,其背后都是暴利在驱使。“投资小,见效快,产出高。”一业内人士说,现在的培训机构几乎成了暴利的代名词。而由于进入门槛低,越来越多的创业者看好这个市场,大量的资本开始向培训市场转移。

“招生靠跑关系”,成为很多培训机构的口头语。伴随着招生过程中的恶性竞争,一些培训机构除了利用节假日和各类考试大量发放宣传单页、向媒体投放广告外,甚至将触角延伸到了大中小学校园。

“我从甘肃经贸学校毕业后,学校设有同兰州某高校合办的高职班。”甘肃经贸学校毕业生陈薇薇说,他们一起的四个学生没有考上该校组织的成人高考[微博],但该校高职班办公室李主任让他们先报名上课,以后有机会补考。不料三年之后,他们都没有拿到成人高考的大专毕业证书。虚假承诺使得陈薇薇等学生深受其害,不但耽误了三年学习时间,而且浪费了很多钱财。来自农村的陈薇薇说,三年来12000多元的学费也是家庭的重大损失。

而一些会赚钱的培训机构将公务员考试看作赚钱的好机会。每年的省考、国考或者地方招考中,培训机构都要打出高额“保过班”的幌子迷惑考生的眼球。所谓的“保过班”就是保笔试、保面试,采取一周时间的封闭式培训,包食宿,费用从6000元到12000元不等,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研究生考试,价格基本一样。

一位兰州英语培训学校的老师透露,高中各科培训老师的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学校给带队老师的回扣为40%到60%之间,例如某生培训费为1万元,学校就要给带队老师4000元到6000元的‘回扣’,这已经成为行规。”这位英语老师说,培训科目很广泛,包括了初中、高中教学阶段的全部学科。一对一辅导高一、高二、高三每课时的收费分别高达180元、190元、200元,初中收费分别是140元、150元、160元和170元。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考试培训。

“无论哪种类型的保过班都是骗人的,这是一些商家的赚钱手段,打着高校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一业内人士说,无论考公务员还是考研究生,考试题都是从题库中调的,题库中的每门科目都会有上百个老师出题,出题人针对每套科目都要出20—30套题编入题库,而且要求每套试题之间的知识点重复率不能超出一定限度,所以“命题老师主讲”显然是个谎言。并且,培训机构目前普遍存在虚假承诺现象,多半承诺都无法兑现,遇到家长学员追问则千万百计推卸责任。正是由于虚假宣传、无序竞争和失信办学,导致教育培训市场混乱不堪,行业诚信度下降。

原因:监管乏力存在漏洞

培训市场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背后,缺失的不仅仅是制度化管理,更多的是商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

事实上,教育培训机构泛滥,反映出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涉及教育、工商、劳保、民政等多部门,各家单位管理分工不够精细,导致监管职能弱化,培训市场进入混乱状态。

“培训市场杂乱无序,使得很多学员盲目跟风迷信,导致劳民伤财。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整治,要办考研辅导班,就要办出水平,不要给考生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一业内人士说,培训机构课程漏洞百出,宣传夸大其词等,使得许多学员遭受损失。培训行业亟须引导和规范,不仅仅要依靠行业自律,更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才能使教育培训市场规范化发展,从而发挥教育培训的社会性作用。否则,危害社会、误人子弟,也会污染教育这块净土。


没办法,公办老师负责的学生太多,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苏州一个小的辅导班就有一百个学生,家长报名都能等一个小时,交钱也等,有些学生成绩确实提高特别快,两个月从80分到113,家长都乐坏了,说是要报一年的,现在家长都忙,根本没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都是有钱人,一个夏令营一个星期一万多,当然也有普通工薪阶层,我当时真的很心酸,她一个老实巴交的妇女,一个月吃苦受累两千多块钱,给儿子报英语兴趣班12节课1920,说是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过的这么艰难


在中国有两个行业,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依然活的滋润流油!这就是教育和医疗!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人极度的焦虑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所以人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培训,是不计代价非理性的投入,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培训业的混乱暴利。。。


过去的课外辅导需求,公立学校教师即可满足,突然扩大的需求一下就炒高了公立学校名师的价格,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限制公立教师的课外辅导活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从别的地方寻找课外辅导资源。新毕业的大学生群体恰好填补了这个需求缺口。为了支付昂贵的高等教育学费,大学生纷纷从事兼职家教,学而思教育的创始人正是这个庞大的大学生家教团队中的一员。与从事培训中介机构起家的学大创始人不同,学而思的创始人是真正从事培训工作拥有核心技术的体制外教师。中介机构总想的是如何扩大规模,招来更多老师和学生从而获得更多收入;而体制外教师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扩大自己的影响,培训更多的学生。因此,当优秀的家教发现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被一对一学生占领还是不断有新的学生要求加入培训时,小班授课模式就产生了。到本世纪初的若干年,小微机构(不纳税、无执照、不受监管的“小黑班”)已经出现了澎湃发展的态势,但能够做大做强的机构只是极少数。小微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创始人无法再吸纳更多的学生时,就招聘培训自己的师弟师妹们作为新教师参与到机构教学中来。随着机构的壮大,即使是极具理性管理能力的学而思也不可避免出现了教师流失现象。有的兼职教师大学毕业了,就自谋发展离开了机构,有的教师小有名气后,拉走自己的学生独立创业。小班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续班制度,学生跟着老师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往下续班,而老师一旦留不住必然会对续班体制产生极大冲击。大部分的小班机构就在这些冲击中淹没于历史的洪流。学而思创始人也为此头痛不已,但经过一系列事件总结经验后,他们发现教师只会在自己的教学能力可以独当一面时才会出走,学生家长更关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发展性,关注的不完全是这个教师本身。于是他们改革了对教师的教研培训方式,创造出“学而思教学模式”,这是学而思成功的四大关键性要素之一。另外的三个要素是“网络平台”“奥数背景”和“培优营销”。由于学而思创始人自身有教学研发能力,他慢慢建立起一支区别于教师团队的教学研发团队,其实就是教材编写团队。教材内容精心选取学校考试和竞赛中的最新试题,按题型分类归纳,难度由浅入深,同时编写出详尽的答案解析。这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几乎难以靠教师个人来完成。而一个教师只要自己能弄懂教材的例题,并依次讲解给学生,就能保证学生收获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由于例题本身就选自学校考试的题目,而每年学校的大型考试题目都有和上一年类似的部分,学生学完教材后自然会有一定的提分。学而思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使用这本统一的教材,其实大大降低了教师的门槛。学而思的教师不需要有极强的讲述感染力、也不需要有极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只要按教材授课,就能成为让学生和家长接受的教师。因此学而思在培训教师的时候,只要求他们能按培训内容讲清教材例题,不强求他们提高授课的其他能力。这种模式的好处有两点:第一,降低教师能力门槛,学而思只要选择有解题能力的人即可。这样的人群本身有另一个制度帮着挑选——就是高考制度。学而思只愿在清华北大招聘大学生兼职教师,因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在解题能力上一定能过关。第二,学而思多数教师因为没有独立的课程设计能力,很难脱离去单干。由于教材的连续性,即使是再换一个教师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要求教师全职化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能降低自己教师队伍中的清华北大比例。既然学而思的模式有这么多优点,其他机构就可以大量复制。但是如下几个问题是难以复制的:1.机构负责人具有教学研发能力。那些培训中介机构起家的公司就望而却步。2.“学大”把钱砸在了咨询顾问上,“学而思”把钱砸在了教材研发上。学而思号称每年花费7000万用于教材研发,学而思中学教师的平均课酬不足新东方中学教师的二分之一。能力与收入成正比,缺乏独立课程设计与授课技巧的教师只能留在学而思发展。3.学而思除了有这个模式的先发优势外,还有其他几个要素的支撑,复制者很难全面跟进。到目前为止,类似这个模式在北京市场能有较好发展的机构也仅高思和杰瑞而已。

学而思的弊端是无法大量产生有全面教学能力的教师,导致了学而思在对综合能力要求高的高考课程以及对教师表达能力要求高的英语语文文综课程的发展上产生瓶颈。

在上世纪末众多的语言培训机构中能持续发展扩张最终做到行业老大的是新东方。有人说新东方重视教学研发,有人说是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品质和魅力,还有人说是新东方独有的励志元素。其实这些都只是逆向推导出来的表象,不是真正的原因,像第一条,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都不敢不重视教学研发;第二条,也不存在没品的领导人能把培训机构做大的先例;第三条,新东方也不是以卡耐基式的激情励志来征服学员的第一家;那个时代,还有一个名气更大的品牌“疯狂英语”,然而“疯狂英语”创始人在尝试培养新教师时却屡遭失败,要不是新老师缺乏资质培养不起来,要么培养起来了就很快跳槽走人了。一气之下,疯狂英语几乎变成了创始人的独角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由自己亲自授课做讲座,既是老板又是员工。如果培训机构只是一个人在做,那就不可能做大做强。要想构建一个培训帝国,如何留下优秀教师是所有的培训机构不得不去解决的课题。

新东方与学大、学而思不一样。新东方的创始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没留住的教师”,第一次是做为北大英语讲师没被留住。大多数人认为,北大讲师是一个非常骄傲的职业,但在当时固化的体制下,仅凭一份荣耀,无法体现一个受欢迎的教师的价值。于是,他离开了北大,进入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当时的情况,那家培训机构开出的酬劳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于是再次成为一个“没留住的教师”,脱离机构,自己亲手创立了“新东方”。这段特殊的经历成为新东方初期发展的宝贵财富。推己及人,更容易想到属下教师的内心想法。因此新东方在建立自己的模式时,会比学大、学而思更有远见,从一开始就想办法处理教师的培养和流失的问题。回顾新东方创始人两次跳槽,第一次是钱没给够,第二次是自身要求发展。所以他能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钱给足了,优秀老师也未必能留下来。“新东方模式”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下诞生的。在90年代中期,英语大班教学已经非常流行,一个班坐满100人、300人、500人都不足为奇。这样的大班课程不一定能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一定能保证授课老师的收入。当时的新东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号召力,招来学生不成问题。同时新东方又是以针对留学考试短期突破为主,是一次性消费,很少有学员重复学习,更不可能出现像中小学课外培训那样连续好几年报班的情况。所以新东方的老师即使离开也带不走学员。“新东方”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1.满足教师的成长感;2.即使优秀教师流失也不会导致口碑流失。而在实际操作上,“新东方模式”也就是两点:1.树立标杆;2.教师搭班。

只有教师在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独当一面时才有可能离开。而是否能独当一面往往缺乏准确的标准,于是教师通常会把自己跟机构里面最出色的教师做比较,如果认为自己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说自身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样的老师是愿意留下的,不仅还可以成长,而且知道跳槽后也做不过原东家。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这个机构的顶尖水平了,那这个老师就有离开机构的可能了。许多机构往往缺乏教师之间衡量比较的标准,常常导致教师错误估计自己的实力而跳槽。新东方有一套操作简单的打分评价体系,把老师的授课能力数值化从而可以有效比较。由于创始人自身的教学实力,新东方起步时基本以他自身作为标杆,往后细化又推出了各个英语单项的标杆。这种树立标杆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跳槽速度,把企业文化引向个人崇拜,使现有体制减缓了改革的速度。“新东方模式”第二个操作就是教师搭班。不同课程之间教师搭配早已有之,但是单独的英语课程中让不同的教师搭班授课,是新东方的创举。一般的机构不会采取搭班授课的模式,因为管理难度太大。教师差异太大,学生会投诉;教师之间有竞争,会出现相互诋毁的现象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新东方顶住压力力推该制度,带来的好处超越了制度设计者原本的想象。搭班制度将英语课程分四块教学,每个教师只负责其中一块,并在打分制度激励下不断磨砺自己的课程,力求达到授课的极限水平。从表面上看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只能教授某一单项,缺乏独立完整授课的能力,这样的老师即使水平很高也不敢轻易离开新东方独立创业。换句话说,即使这个老师离开了新东方,他既带不走学生,也带不走口碑。学生不可能因为一个老师的出走而放弃在新东方学习语法、阅读和写作。而四个顶尖单项教师因为在一起搭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看法,他们同时出走的概率比一个公司四个副总裁同时抛弃了总裁出走的概率还小。有读者问,这些老师傻呀,干嘛不自己什么课都带一带呢。他们一点都不傻,只是这个模式有个巧妙的陷阱。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什么都教,你的每一个单项必然没有只教一个单项的教师水平高,你达不到标杆的程度不敢走。如果你只教单项,你无法独立完成全部课程,你还是不敢走。

在新东方模式下,所有教师都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压力,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以追上标杆或者在搭班打分中有出色表现。这些老师除了注重教学外,别的事务较少触及,又陷入另一个陷阱。你想跳槽出来独立得具备管理能力,而你注重管理时,你的教学水平又会不可避免地下降。你想维持住教学的高水平,你就不得不放弃管理方面的事务。所以从新东方跳槽出来的老师,除非能找到模式和制度的创新点,否则很难做得不错。

新东方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搭班打分使得老师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迎合学生口味之间来回摇摆,一会儿当心灵导师,一会儿又当娱乐明星。惟结果导向的打分制度使得过程标准化变得并不重要,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可以完全不同,造成两个教相同课程的老师相互攻击对方的教学方法。新东方模式对于少量精英教师以及不需要续班的大班课程非常有效,如何将其优势引入需要大量教师、需要续班、而且是小班教学的中小学辅导上,是影响新东方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三、“创造”需求产品是教育培训业发展的保障。

教育培训业是一个独特的行业,“培训”是重点,是目的。教育培训包含两个内涵不同的词语。“教育”指的是培养受众成为社会需求人员的一个过程;“培训”指的是具体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培训”是产品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服务交易,添加上“教育”两个字,使培训增加了社会属性的价值,包含了大众对这个行业的期望。因此,教育培训业面对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要被社会大众所关注。与绝大多数行业不同,教育培训业中的中小学课外辅导业这个产品的消费者还不是一个独立主体,它的购买者是家长,使用者是学生。面对三个立场不尽相同的群体,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从业者往往会陷入痛苦的纠结:提供的教学产品讨好了学生却不一定能讨好家长,让家长满意了却不能让社会大众满意,被社会大众认可了却又不被学生认可。这类对自己的产品定位不清晰的从业者,就算是有出色产品的新东方课堂体验、完善的学而思课程标准、到位的学大个性化服务,也未必能赢得市场招来满意的学生。事实上真正的成功者不仅仅是去迎合了市场的需求,更多的是“创造”了需求。通过率先提供能满足他们所“创造”的需求的产品,而牢牢控制着行业话语权,进而成为行业的领航者。

我们知道需求是由社会发展背景、国家政策所决定的,为什么还可以被行业“创造”出来?因为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主导了需求的势能,商业机构可以通过影响消费群体的意识、想法、观念来加强需求的动能。这就是所谓的营销。以学而思为例,众所周知2003年建立的学而思是靠奥数起家,但是奥数的需求早在学而思成立以前便存在。1998年,北京市进行教育改革,取消了小学统考改为就近入学与重点中学自行择优录取相结合的现行小升初模式。其中,择优录取中的“优”主要指的是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取得的优秀成绩,以及在各重点中学自行组织的以奥数题为主的测试中表现优异的。可以说,这场教学改革已经为以后的奥数热提供了势能。然而新政实施的最初几年,奥数的需求并没有全面扩散开来。家长们各有各的想法,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小学就过于辛苦,有的家长面对小升初复杂的体系安排和诸如“派位”“推优”“坑班”这些高深莫测的名词也懒得应对,还有的家长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是那么优秀未必要去名校当末尾生。因此,学习奥数的学生占比大约在10%-20%之间,基本上是每个班级成绩前若干名的学生才会去学习奥数。这个时期的奥数培训机构也是迎合这类优生而开设课程。然而学而思及其奥数网的崛起几乎颠覆了所有人的看法。

学而思的创始人在仔细研究了小升初政策后,敏锐地发现奥数市场的无限前景。他们依靠着部分重点中小学的渠道关系,同时借助奥数网成功运作了奥数需求的网络营销。奥数网原本是各类教学资源的发布网站,慢慢也成了各类关于小升初小道消息的汇集站点。在这个网站上,你能看到小升初家长们各种心得体会,有些内容耸人听闻:例如:如果你孩子学不好奥数就一定进不了重点初中,进不了重点初中就考不上一流高中,考不上一流高中就等着上三本吧。推荐的文章会举数据、列事实、讲道理,让人不得不服。网站的文章还会为家长进行分析讨论解疑答惑:如果你认为孩子不应该在小学就这么辛苦,它会告诉你辛苦一时幸福一世;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学不了奥数,它会告诉你奥数有方法有技巧学了总比没学好,学了还有进名校的希望,不学一点希望都没了,即使没有进名校,学了奥数也可以锻炼智力,会对将来在中学的学习有帮助。同时,还有一些文章会以优秀学员的身份来讲述自己学习奥数之后的成功经验。大部分的家长看到这样的文章都会形成孩子应该学习奥数的观念,奥数的需求迅速从少数优生扩散至大多数学生。到2007年,在学而思影响力集中的海淀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奥数的比例据称达到了80%。大部分小学也都会使用一本名为“思维训练”的册子,实际是教授奥数知识。奥数网的网络营销对奥数热潮的推波助澜可以算得上是教育培训业的经典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大家就明白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同时消费者也是可以被“教育”出来。要想成为教育培训业某个细分市场的领头羊,必须学会“创造”该领域的消费者需求。通过学而思的案例可以发现,要成功创造消费,必须要有“逻辑”和“实证”。逻辑就是告诉消费者在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需求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岗位少,人员多,参加培训就会改变命运,不参加培训,命运就不能改变。而实证就是用真实的案例来证明上述逻辑的正确性。大家也可以同时在学大和新东方的发展历程中看到类似的情景。通常人们会认为新东方赶上了留学热潮的好时机,而事实上新东方不断进行的讲座营销和课堂营销也在推动留学热潮的发展。在1995年,中国当年留学总人数在2万人左右,而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达到了8.4万人。其中70%的出国留学人员都曾在新东方听过讲座。新东方教师,特别是留学归国的教师在讲座和课堂上不断以自己为实证,通过国内外大环境建立逻辑,强化大学生的出国意愿,进一步推进了出国需求的动能。而学大则是通过平面媒体,传单,户外广告等方式不断营销个性化教育的概念。事实上,在学大的不断努力之下,社会大众对“个性化教育”的认知几乎等价于“学大教学模式”。

四、营销之道是教育培训业面对市场的重要手段。

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保障的需求,也就是传统所说的衣食住行。第二个层次是方便和舒服的需求。它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吃饱饭是第一个层次的需求,而吃美味的饭则是第二个层次的需求。第二个层次的特点是不受文化、观念、信仰所影响,只要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需求就会产生。第三个层次是满足观念、意识、信仰的需求,奢侈品和嗜好品就属于这类需求的产品。这一层次的特点是,不一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但会强烈受到社会文化、潮流、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可替代性。比如,使用手机属于第二层次的需求,而使用什么颜色什么品牌的手机则是属于第三层次的需求。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需求是无法人为控制的,只要能生产出这两种需求的产品,就能抢先获取胜利。而第三层次的需求是可以人为影响的,甚至是可以人为“创造”的。经典的案例有1951年智威汤逊芝加哥公司为戴比尔斯公司营销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将钻石与坚贞不渝的爱情联系到一起,人为放大了钻石的需求,也使得戴比尔斯这家南非钻石商在往后的六十年中独占鳌头。

对于教育培训业而言,其实包含了教育业和培训业两个概念。教育是第二层次需求,但培训业细分领域却属于第三层次的需求。第三层次需求受文化、观念等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属于发达国家且都存在入学测试制度的日本和美国,日本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发达而美国对该行业的需求小很多。对属于第三层次需求的培训业,只要能敢于去“创造”别人尚未发掘的需求,就能成为该细分领域的领航者。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教育培训行业老大们其实都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改变社会人群想法观念“创造”或者扩大了培训业的需求,而他们所使用的影响观念的“工具”就是“逻辑”与“实证”。

“创造”出了需求的公司机构实际上把握住了行业趋势的话语权,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将培训需求导向自己擅长提供的产品。例如学而思成功地营销了“培优”概念,颠覆了人们以往所认为的优生不需要培训的观念,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来上补习班。而从奥数起家的学而思最擅长的便是讲解难度较高的课程,即使是中学课程的教材也充斥着大量超越了中高考难度的竞赛题,这恰好又能满足成绩优秀学生的口味。再如学大设计的个性化培训概念便是大家现在普遍接受的“N对1”方案,不断向学员和家长强调定制服务的重要性,强化学管顾问的作用,弱化教师的影响。而一对一课程最大的特点本身就是难以量产高素质教师。还如新东方的高考课程,会不断宣扬应试技巧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激情励志激发兴趣对于考生的积极作用,而这两方面正是新东方最擅长的大班课程所能提供的。

这些教育培训机构老大们所“创造”的需求和开拓的市场都是“非特异性”的,换言之就是其他机构也可以踩着这些大佬们的肩膀沿着被开发出来的道路分一杯羹。自己辛苦开创的基业却被人轻而易举窃取当然不是这些培训业开拓者所愿意看到。摆在他们面前去避免上述状况的方法只有两个,要么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布局和扩张,要么借助已经掌握的话语权强行将该细分领域与自己机构“特异性”挂钩起来。学大在起始阶段选择了前者,但显然他低估了当今社会信息流动的速度,大批的模仿者迅速崛起。于是学大不得不重视后一种方案,并成功推出了“提分快,到学大”这样简单易记的营销口号。虽然这个口号很快也被模仿了,但消费群体更容易接受先入为主的观念,谁先提出来了,谁就占有优势。相比之下,学而思考虑得更周到一些,从一开始就在学员和家长中建立“学奥数,到学而思”的观念,当初中发展起来后,就开始迅速转化为“学理科,到学而思”。这些成功推广的口号都有如下的特点:品牌挂钩、简单易记、合情合理。学而思极具战略高度的品牌营销方式令人敬佩。虽然他将业务领域已经推广到了中学除了史地政外的所有科目,但并不盲目地扩张为“学全科,到学而思”,这反而增长了学而思营销口号的可信度。甚至在学而思的营销中,会非常“大气”地向家长和学员推介学英语就去新东方。这种合情合理的营销口号,会强化“学理科,到学而思”的观念,挤压其他机构的空间。同时众所周知的是,理科包含了“数、理、化、生”四门课程,而英语只有一门课程,这样的营销绝对不会使学而思在与新东方的竞争中吃亏,而且还有可能抓住时机在理科课程的掩护下悄悄拿下英语课程的市场。

要将营销口号彻底植入消费者大脑中,还需要进行全方位、重复化、统一性的宣导。在这一点上,学大一对一培训机构和学而思等注重网络营销的机构都做得不错。再以学而思为例,如果你去询问每一个学而思的学员和家长关于该机构的情况,他们都会整齐划一地告诉你,学而思的教材不错、老师的学历高。事实上没有几个家长真正研究过学而思的教材,也没有几个家长能了解所有教师的学历,只是学而思的论坛、教师、客服、教辅资料都会这样跟学员和家长宣导,听多了也就深信不疑了。

五、居民收入的增长促进教育培训业的发展壮大。

2007年以来,一线城市中小学培训市场高速发展,中学生培训需求呈现繁荣景象,进入了非考试年级学生课外补习常规化的时代。学生补习习惯从“家教时代”转入“机构时代”。现在可以看到的市场上的重量级培训机构都是在2007到2009这三年中成长起来的,包括学而思的初高中部、新东方的优能中学、杰睿学校以及赶上末班车的高思教育。到了2011年,部分二线城市如杭州、西安、成都也进入了培训市场的黄金期。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地方人均GDP达到5万元左右,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一定会呈现快速增长的景象,如果再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便会出现一定的火爆场面。快速发展的培训市场同时也在促使消费者们成长。2007年以后,60后的家长们孩子面临高考,自己经历了高考制度的恢复,也接受了“学历改变命运”的洗礼,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赢得成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有了负罪感,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自己的孩子获取机会。他们不一定相信培训机构能百分百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如果他们不做尝试的话,他们就无法原谅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心在有意无意中被教育培训产业绑架和利用。一拨从未给自己孩子报班的家长,在不了解机构背景、不知道教师出身、不关心课程内容的状况下就给孩子报班了。是这些家长们纵容出培训机构的坏毛病:随意更改班级容量;临时改变班级或改变班级地点、改变授课教师;协议中的霸王条款;对课程结束后学员的实际效果漠不关心;用毫无经验和没有接受过培训的老师授课。直到今天,在部分培训机构中仍然有这些问题。没有经验的家长和孩子成了刀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一时间许多人用少量的资本就涌入这个“低门槛、高回报、零风险”的行业。

应该是知识型的教育培训业变成“低门槛、高回报、零风险”的行业。除了与培训业特有的学费先付课酬后付的原因外,还与消费者的低期望值有关。10年前的学生家长对学生提分的期望并不是很高,在家长调查表中,“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兴趣”是家长为学生报班的主要原因。家长们把培训当成教育了。如果学生上了培训班成绩真的提高了,超出了家长的期待,立马成为该机构的口碑传导者。这也恰好说明了教育培训产业缺乏“科学性”。即使学生参加了培训机构成绩提高了,你也无法证实这是培训机构带来的影响;即使学生参加了培训机构成绩没有提高,你也无法证实培训机构没有效果。普通的家长无法获得机构真实的统计数据,看到的是毫无意义而又醒目的高分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培训机构掌握了话语权和解释权。有一个段子说:古代有个送子神医,有人求他,就开一包宣称能生下男婴的药剂给孕妇吃,并承诺如果生的是女儿就保证退款。结果他就成了神医。今天大家知道他就是一个骗子,但是古代人并不知道生男生女的概率各为50%。如同现在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不参与培训机构的情况下,也会有一定的概率自发地提高学习成绩,要判断培训机构是否真正有帮助,需要去对比培训与不培训人群成绩提高的概率差别。然而不可能有人去做这个实验,而且由于个体差异太大,即使做了实验其结果的可信度也是相当的低。同时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出能使学生成绩肯定提高的方法,甚至连准确判断出哪些学生能提高成绩、哪些不能的手段也没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暗箱环境中,机构比消费者占有强烈的优势,使得家长们盲目地相信部分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10年前有眼光的资本陆续注入培训产业,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开始加剧。学员和家长们开始相互打听信息,开始选择机构和教师,开始注重服务质量。竞争加剧使得培训机构被迫进行转型,变得更加关注学员及其家长的真实需求,并竭力提供更好的服务。资本市场上曾经有个说法:如果扫地的大婶都开始谈论投资股票,那么距离股市灾难就不远了。现在的状况是,房产业的大亨和保险业的大鳄都投资教育培训机构,这对教育培训业来说绝对不是好的征兆。做投资不是做慈善,有投入必然要求有回报,更何况这些投资者脑中的培训业还停留在过去的黄金时期,以为成倍的利润可以滚滚而来。当承受着巨大回报压力的培训机构发现做教学不如做服务有效,做服务不如做销售来钱时,原本的一丝底线便消逝得无影无踪。虚假的宣传信息、过度的销售承诺、恶劣的售后服务、无人问津的教学质量使得原本零风险的教育培训行业变得高危起来。最终导致了央视所曝光的英孚和安博现象,可以说存在这些现象的培训机构不仅仅只有英孚和安博。

---------------------------------------------------------------------------------------------------------

文章来源:飞翔的梦的新浪博客

阅读后受益匪浅,在此向本文作者致敬。

---------------------------------------------------------------------------------------------------------


培训机构给予的应试教育的提分,更像是缓解家长焦虑的“止痛药”!

成长,最重要的老师其实是家长。


因为希望和梦想是无价的。这个社会泡泡糖最贵,只关心色彩,不在乎滋味。很多人已不需要生活,只追求奇迹。那就让他们去上上贵重的一课吧!


原始地址:/tuijian/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