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氓》中的女主人公?

《氓》既是我国文学史上“色衰爱弛”这一文学母题的发轫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至今熠熠闪光的不朽名篇。

作品以故事诗的形式,以人物自叙的口吻,塑造了一个因色衰而致婚变的妇女形象。

这一形象一经产生就吸引了众人关注的目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乃是主人公有着相当鲜明的个性:既有大胆炽烈的爱情追求、勤俭操持的恋家美德、理性清醒的自省意识,更有刚强自立的人格精神。可以说是个女性意识的早醒者。

主人公与氓的相识始于一次集市贸易。也许是她的美貌吸引了氓的注意,氓“来即我谋”,向她示爱,而氓表面上的忠厚老实也获得了她的好感,于是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恋爱后的女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完全陶醉于爱情的漩涡之中。清人方玉润对此有精辟的评论:“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一个“痴”字,活画出主人公对氓的爱是何等之炽何等之烈。

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的。虽然西周时期有上巳水边祓禊,男女相会于山野、水滨,“奔者不禁”(《周礼·媒氏》)的风俗,但在时间上仅限于早春三月,且有取悦神灵以获得子嗣的意思。

至于婚娶则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齐风·南山》),“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豳风·伐柯》)。《诗经》中的女子有“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郑风·将仲子》)的腹诽,也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怨愤,更有“之死矢靡慝”(《鄘风·柏舟》)的抗议,就是很好的证明。可见,不经媒人、父母允许的自由恋爱是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非礼”行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氓》女主人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匪我愆期,子我良媒”,但善良的她禁不住氓之一“怒”,更因为那荡漾于胸的强烈的爱,让她答应“秋以为期”与其结婚。这种置被国人、父母“贱之”于不顾的行为,可敬可佩;这一冲破封建习俗的壮举,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婚后的生活是拮据艰难的。

然而女主人公并未有丝毫的怨言,更未因此削减对家的爱恋,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承担起建设美好家园的重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可以想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她是怎样地按捺住孤寂、失落、贫穷乃至痛苦!有人说,这位女主人公是活在爱情中的,爱情给予她无穷无尽的力量,是她生命中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确,她之所以如此勤俭操持,从本质上讲,是她视爱情高于一切的必然选择。她所追求的已浑然超越了婚姻本身而直指爱情。恋家缘于恋人,恋人才会有矢志不移的持恒之举,才会有宵衣旰食、含辛如饴的美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这位女主人公又何尝不是为了氓的幸福高兴而拼命劳作呢?

然而,女主人对爱情的付出,并未得到氓的认同与感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能够“静言思之”具有理性自省意识的女性。她一方面陈述了情变的事实,另一方面又不忘检讨自己。导致氓“至于暴”的真正原因,不是自己有过错,也不仅是氓的心愿得到了满足,而是因为自己人老珠黄,色衰爱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的意象起兴,有“一念之差,所托非人,以致不忠”(方玉润)的懊悔,也有劝谏他人莫被情误的愤激,更有看清氓之虚伪本质的彻悟。基于这样的认识,她最终不再心存幻想,毅然选择了决绝,“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思不是,亦已焉哉”,何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而刚强自立的人格精神更让这一形象永远不朽。

随着男权意识的渐趋强化,女子退出支撑家庭的历史舞台,男子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可氓的家庭却是由女主人公支撑维持的。“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个耐人寻味的句子。语意表层显示的是家庭贫困、女子勤劳的信息,而深层上反映的恰是女子的那种不依不靠自立自强的人格精神。这样的人格精神,也就决定了她在失败婚姻后是那样地干练果决。既不会有“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郑风·遵大路》),抓住对方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媚态;也不会有“我躬不阅,遑恤我后”(《邶风·谷风》),归路难寻的彷徨;更不会有“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中谷有蓷》)的长吁短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长袖一甩,刀起麻断!这是古代女子身上少有的豪迈气概,伤不落泪,哀不乞怜,情断不失品节,爱弛不损人格,何其壮哉!


受害者,悔悟者。


首先,我非常不同意你同学的观点,她根本就没有学到这首诗的精髓,也不懂为何会将这首诗选入语文课本,我认为此诗中的女子根本不需要人的同情,她值得我们的尊敬。

《氓》作于先秦时期,此诗叙事性非常强,给我们展现了古时一个天真热切的女孩的感情生活,其中女主人公的对待感情的方式值得现今很多女生学习,将它选进中学语文读本中自是想教育学生,让我们仔细看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从粗体字可见,这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嬉皮笑脸地向女子求亲,却不正式请媒人,女子守礼不受其骗,则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而划线部分可见女子待男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以桑树起兴,描写随着时光的推移,以桑叶从油绿润泽到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由年轻靓丽变得衰老憔悴,爱情就如甜蜜的桑葚,鸟吃多了桑葚会醉,女人沉迷爱情的亦会醉,且不像男生就算沉溺也容易解脱。如女主嫁过去几年,与氓的关系越来越差,幸而她回了娘家后回顾婚后生活,并未一味怪罪自己,而是清楚是男子“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回忆自己嫁过去后日夜操劳,而丈夫则是越来越暴躁,兄弟还嘲笑她,想想曾经信誓旦旦说的相爱到老,而今几年时间就已对女子越来越暴虐。幸而女子决定不再等其回心转意,决定一刀两断。

恋爱其实也是我们一生中重要的修行,诗词中的女子虽最初没有认清楚氓,最终被其所虐待,但最终能够果断地放弃这段不幸福的婚姻。因此,女生能突破时代的局限,勇敢地当断则断,不需要同情,值得我们尊敬。而现在很多女孩子在男生甜言蜜语的攻陷下沦陷了,一旦男生不再悉心照顾她的感受就只顾着如何才能挽回对方,且为此不顾一切甚至失去自我,再不顾自己的甚至为此自残轻生,在这种情形下,更应该学习这种诗词,早日培养孩子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别人。


《氓》这首诗我给学生讲了四年,每年的主题都是:这首诗,讲了一个女人悲惨的爱情故事

但事实确是如此吗?其实细细想来,也不尽然。

请先来看一下这首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如果按照“老学究”的翻译,我想你应该既看不懂、又觉得无聊,那我用“故事体”来给你翻译一下:

Allen老师怪力乱神、胡编乱造、搞的跟真的一样的故事大会现在开始……

话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晚上,一个叫氓的男人敲开了我的房门,当我打开门的那一瞬间,发现眼前这个男人傻傻呆呆、一脸老实巴交的抱着手里的布,说想来换我的丝。没说两句话,他就向我袒露了心声,原来是看上了我,想跟我结婚,但我好歹也是黄花大闺女,你没有明媒来正娶我啊!于是我把氓送过了淇水,到达了氓的家乡顿丘,我告诉氓:请不要生气,其实我也是想嫁给你的,但是需要媒人,若你能办到,那我们将婚礼就定在今年的秋天吧。

到了秋天,我还是带着嫁妆嫁给了氓沿路走去,满是思念。转身望去,似远似近、若有似无的家乡,换来了我若哭若笑,近乎疯癫的迷惘。在那个充满了封建迷信的年代,我们找了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我们的婚姻是否幸福,算命先生淡然的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好的,结吧!于是氓将礼金送到了我家、我也带着嫁妆坐着马车、满心期待的到了氓的家。

婚后的某一天,我收到了母亲的信,信中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女儿啊,你看那桑树的叶子,当它还挂在树上、碧绿幽青时是多么的美丽,正如同现在年纪轻轻的你一般。但女儿,在如此美好的年华里,你选择了婚姻,但你绝对不能沉迷于此,你总要给自己留有空间、留有余地。我们女人总是苦的,我们沉湎在爱情中会很难自拔,可男人却恰恰相反,总能轻易跳脱出一段段的感情。

事实好像真的如同母亲说的那样,现如今的我,早已过去了那个美好的年纪,如同落下的桑叶一般,皱皱巴巴、枯黄无助的散落在了地上。自我嫁给氓已有三年,这三年过的太过困苦,虽然我不在乎这种那般的困苦,依旧坚信爱情,但氓却早已有了“贰心”,而且有了“贰行”,但氓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在我看来,爱情是忠贞的、矢志不渝的,他在外面接二连三的女人,近乎是直接的告诉了我,“忠贞”这两个字对男人来说就是一句谎话。

三年里,我对这个家庭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角角落落没有一点放松和懈怠,每天很晚睡、每天很早起,这一切的操持,都是为了这个家庭。每当你喝完酒回到家时,我总会告诫你“少喝点”、但每次一旦你觉得我说错话,就会打我!我终究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忍无可忍后,我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们,希望他们能来帮我劝劝氓,不要再这样沉沦下去,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哭诉和祈求,却换来了哥哥弟弟们无端的嘲笑。今晚的月亮很高、照的大地一片亮堂堂的,一身酒味的氓早已在屋里打起了呼噜、而我却一个人坐在草堆上,望着满眼月光、内心却一片昏暗。

我还记得婚礼的当天,我穿着洁白的婚纱、你单膝跪地,告诉我:“无论生老病死、我都愿意照顾你一辈子!”现在想来这句话,终究沦为了“笑话”,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成年的我们,早已过去了“早恋”时对爱情只有“美好”二字的定义的幻想!但事实已尽是如此,思来想去,我又能奈何?

这是对《氓》全诗大概意思的翻译,直观看来,或许你的想法也是:这个女人,好无助、好可悲、好可怜!

可是,当你细细想想呢?

这3000年前的故事中,有谁对了,有谁错了?或者,真的有对的那个人吗?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氓这个”混账“男人!

那是一个隐藏在”忠厚“外表下的“心机鸭”。先把自己伪装的傻傻憨憨去欺骗女主人公,原本可能是想单纯的“约一下”就完事了,可在女方“保守”的坚持下,无奈的只能“明媒正娶”,得到后开始展露了自己的本性,每天过着“二三其德”的花花日子!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哥哥弟弟们

家人永远是自己最亲近、最为信赖的人。小时候,我的哥哥总会牵着我的手去上学、照顾我、关心我,可是为什么当我回家向他们诉苦时,他们不但不去帮我,反倒要笑话我呢?

我的哥哥弟弟终究也是男人!

或许、他们和氓是一类的男人。

他们也过着和氓一样“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生活,所以他们将自己立场建立在了氓的周围,认为“男人”本就如此,你们女人都是活该!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算命先生

这是发生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故事,那时候的“封建迷信”往往以准确著称。按照正常来说,尔卜尔筮之后,算命先生应该准确的预知了氓和女主人公结婚之后一切的不幸和挫折,但为什么算命先生会风轻云淡的说“体无咎言”呢?

还记得我对氓的评价吗:一个隐藏在”忠厚“外表下的“心机鸭”

他不可能毫无准备的在半夜敲开女主人的房门,并说要娶她!这样做不符合逻辑,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氓早已暗中观察、悄悄调查之后才会展开行动,把自己伪装成一副“道貌岸然、忠厚老实”的模样去欺骗女主人公。

若按此推断,氓肯定为了能够顺利娶到女主人公,提前“贿赂”了算命先生。因为那个年代婚姻能否进行,不仅要媒妁之言、明媒正娶,更需要“上天的成全”,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言人”,算命先生在其中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再加上氓肯定知道如果真的去算命,算命先生肯定会告诉女主人公自己的本性是如何不堪、婚后生活又会如何的痛苦,所以“心机”氓决定先下手为强,贿赂了上天的代言人-算命先生。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之后才出现的母亲

文中母亲对自己女儿的告诫是真诚并且实在的,几乎是具有预见性的警告了自己的女儿: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人一旦沉湎于爱情之后,是无法摆脱的。后面自己女儿的一系列经历也确实佐证了母亲的担忧,特别是全文的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思来想去之后,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只能甘于认命,无奈度日。

或许你想再次说这或许就是母爱的伟大!

但是,你忘了,母亲的这句话、或者说这封信也好,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那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氓已经把自己的彩礼送到女方家,母亲收了,并且自己女儿已经嫁给氓之后才说出了这番极具预见性的话。

细思恐惧吗?

如果真的是一位爱自己女儿的母亲,她为什么不在第二自然段就说出这番话,或者断然拒绝这场婚姻,反倒要将这番话放在女儿已经出嫁后的第三自然段呢?

女主人公,难道只有悲惨而没有错吗?

文中的女人在3000来一直被认为是可怜而悲惨的,无论是专家学者都会告诉读者:《氓》这篇文章揭露了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可在我看来,一切错误的根源不在氓,而在这个女主人公!

文章开篇说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但女主人公推开房门后,发现了“傻傻呆呆、忠厚老实。”的氓,氓表面上是手里抱着布,来换女主人公家里丝的,可没说两句,氓就展现出了真实的意图,是想来娶女主人公的。

换句话说,女主人公从一开始就识破了氓的伪装和心机,从一开始就知道氓是个骗子,从一开始就知道氓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她一开始什么都知道!

还是“一开始”,如果从一开始女主人公识破氓的伎俩之后断然拒绝氓会有自己今后悲惨的经历吗?

肯定不会!

那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女主人公悲惨的人生、婚姻经历,一切都来自于自身的“自欺欺人和咎由自取”呢?

当然,一切的分析、揣测,都是我自己想法,如果有什么不对的,欢迎大家指正!

【我是Allen,原创不易,欢迎评论、点赞、收藏、转发,谢啦~】


《诗经·卫风·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内容是写一位女子在男子的追求下堕入爱河,迅速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女子勤于操持家务,但因年长色衰,男子移情别恋,两人婚姻出现裂痕。最后,女子毅然决然同男子决裂。这是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女子和男子相知相识但结合,应该说,他们之间的爱是真诚的,这也包括新婚之后的一段时间。女子也感到了婚姻的甜蜜和幸福。她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想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子容颜渐渐衰老,男子此时移情别恋,另觅新欢。女子在家勤劳操持家务,无怨无悔。对于男子的背叛,女子内心充满了怨愤,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经过一段时间反思,他决定抛弃这段没有爱的婚姻,不愿再维持这有名无实的婚姻。

《氓》中的女子端庄贤淑,任劳任怨,是一位传统女性形象。他性格刚毅,头脑冷静,对婚姻和爱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敢于冲破传统,坚决维护婚姻的忠贞,这种决绝和勇气令人动容。事实上,我们现代人也未必能做到。


这是一个让人感慨的故事。

因为不管如何,女子的人生浪费了那些年。

话说现代还有多少小姑娘在重走着氓的老路啊。

国家也是用心良苦把这篇放到课本里,只可惜不爱学习的小姑娘太多了,等到懂了悔之晚矣。


其实说这是“弃妇”诗实在有失偏颇了。

虽说最后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终结,以分开收场,但是通篇看下来,更多的是女主自己的选择,并没有“贱妾茕茕守空房”的那种。极致哀怨。

尤其是最后那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口吻上就能感觉到,女主已经想得很通透,也自己做好了决定,这个决定是女主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来源于渣男丈夫单方面操纵下的被迫承受。

如果和孩子们说清楚这一点,孩子的反应应该就很不同了吧


女人的命运古今如出一辙。

男人的德行也如出一辙。

万物皆有灵,除了男人


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爱得热烈,分得决绝;

她是一个温婉的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她是一个坚毅的女人,走进婚姻,敢出家庭。

她爱过,恨过;

她忍受过,暴发过;

她埋怨过,抗争过。

她是女人一生最真实的注脚,也是时代最烟火的味道。

她不应该是弃妇,她只是不愿一直将就。


如何看待《氓》中的女主人公?我是忆平生里@忆平生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分为三个阶段来评价《氓》的女主人公,分别是婚前、婚后和决绝三个部分。

一:婚前的女主人公天真浪漫,情深意笃,感情专一

诗中,“氓之蚩蚩”说明女主人公觉得男子憨厚老实,天真的相信了男子的为人,而没有深入探究其品德,可能是受光环效应影响,忽略了男子的缺点,或者男子刚开始也是喜欢女主人公的,只是后来言行不一。女子被氓的表象所欺骗,挣脱封建束缚,要嫁给这个农家的小伙。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一句说明男子急切的想娶女子回家,婚期被延误后竟然对女子发怒,这里隐隐写出了男子后期暴力行为的前兆。男子连像样的媒人都没有,就想把女子娶回家,也说明他并不是很重视他们之间的感情。但是女子有些愧疚,便温柔的安慰他,那就以秋天为期吧。这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个善解人意、温柔的人。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明女子很想念离开的男子,每天都在等待男子回来,前面的哭和后面的笑形成对比,写出了女主人公对男子的思念之深,爱之真切。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一句说明女主人公完全的陷入了和男子的恋爱中,她一心一意的爱着男子,体现了女主人公深陷感情,无法自拔。

二:婚后的女子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没有过错却被施以凶暴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意思是自从我嫁到你们家来,多年穷苦受尽了煎熬。说明男子家庭条件不好,让女子跟着受苦,却不懂得帮女子分担。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说明女子嫁来之后,没有过错,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心了。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婚后坚守负担,日夜操劳,任劳任怨。女子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妻子了,为了这个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可男子却变本加厉,丝毫不懂得珍惜。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男子愿望达到了,家业也有了,本性全部都暴露出来了。他对糟糠之妻施以凶暴,他不在珍惜这个陪他吃苦的妻子,这就是典型的忘恩负义,凶险狡诈。女子此时无依无靠,娘家人也不帮着撑腰,可怜至极,她这么多年真心的付出,到头来却什么也没得到。

三:认清男子为人后,女子坚强应对,决定割断与男子感情上的联系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想起之前与男子白头偕老的誓言,如今还未老就已经让她生愁怨。女子如今不再相信那些甜言蜜语。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年那些海誓山盟还环绕在耳边,哪里想到竟会反目成仇,始乱终弃。既然如此,就不再回想过去违反的盟誓,既然已经恩断义绝,那就算了。女子追求自主婚姻却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幸福生活,心中悲伤不已,但她看开了,既然如此,那就斩断情仇,不复相见吧。

最后,女主人公的悲剧婚姻是当时女子命运的一个代表。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女子们因为在家庭中经济不独立,沦为男子的附庸而落下悲惨的结局,这是在当时礼教束缚的大环境下普遍的存在。

放在当今社会,女子如果做到了经济独立,不依赖于男子,那么,就有了尊严,有了话语权,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婚姻的悲剧。


这是一个生长在温饱环境里的、用情专一,勤劳能干,追求幸福生活的女子形象。

婚前她被‘氓’热烈追求过,婚后她被丈夫遗弃,但还能冷静处理婚变,是一个坚强的女性。

这个形象除了揭示人物性格之外,也揭示了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婚嫁必须有一定的仪式和过程,那个时代男尊女卑,丈夫可以随便休妻,女子被休是名声不好的。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具有诗的特征,而且如小说一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情状。更出色的是它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一种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1.恋爱中的单纯痴情

《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大多数少女一般,显得单纯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得极为虚伪做作。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口,别有用心地骗取了女子纯真的爱情。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女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男子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气,使女子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很快,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爱情的泥淖不能自拔。

总之,恋爱中的女主人公还是单纯的、痴情的、浪漫的、理想的。她没有对男子做进一步的了解与考察,亦没有对生活做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她毫无心机,毫无思量,只是沉溺于当前的甜蜜与温柔之中,追求着自己理想的爱情与婚姻,结果埋下了必然使人悲痛伤心的种子。

2.婚后的勤苦忠贞。

在经过一番甜蜜的浪漫与彻骨的思念之后,他们终于品尝了婚姻的圣果。作为一个传统的普通下层劳动妇女,《氓》中的女主人公勤劳刻苦、忠于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她起早贪黑,日日为家务而辛苦劳作,而且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的贫穷困苦的生活之中,她仍然恪守妇道,忠于丈夫。

但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竟然是在妻子没有任何差错的情况下,最先背弃妻子,背弃婚姻。我们可以想到这位勤苦忠贞的女子在当时所受的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与伤痛。命运之苦,竟然连她的兄弟们也不了解,反而都讥笑她,真是雪上加霜。

《氓》中女主人公的这种勤苦忠贞的品性正是我国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们的共同品质,并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道德标准、人格操守代代相传。

3.弃妇的怨恨清醒

一个旧社会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对于这一切又能如何呢?对于大多数弃妇而言,亦只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在痛苦不幸之中独自伤悲。《氓》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但难能可贵的是,她除此而外,更多更充分地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怨恨伤痛之气与清醒决绝的态度。

女子并不自私,在这令她十分伤痛的时刻,她不仅仅悔恨自己当初坠入情网,不是只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发牢骚,而是在向广大妇女同胞们发出呐喊,告诫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要她们正确对待和处理男女感情。

她可能是要让天下的妇女们进一步认清那些薄情郎、负心汉的真面目,于是又带着十分强烈的怨恨与伤痛之情控诉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位卑鄙的男子开始只是垂涎于女子的美貌,并表里不一、居心叵测地骗取了女子的身心,然后就三心二意、负情背德。这样一个丑陋的面孔,真真枉费女主人公曾经的热恋苦思,亦枉费女主人公的勤苦持家。这首诗歌就是一位弃妇在自诉婚姻悲剧,所以从头至尾不论是在回忆什么,都始终充盈着弃妇的伤痛与悔恨。

一个本来对生活充满无限期盼、对未来充满无限渴望、对丈夫充满无限爱恋的女人,在一切遭到毁灭之后,她又该如何呢?《氓》中的女主人公头脑清醒、处事果断决绝。她在回忆了过去的种种不幸遭遇之后,在对天下女同胞们提出了一番忠诚的劝诫之后,她毅然决然地与那个薄情寡义的负心汉决绝了。

4.《氓》中的女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这一切又都集中统一而又顺畅连贯地展现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成为古代广大普通劳动妇女的悲剧缩影,成为当时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强的典型意义与现实意义。


《氓》选自《诗经.卫风》。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

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

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

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卜筮的结果没有不吉利。你用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唉那些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哎年轻的姑娘们呀,不要沉溺在与男子的情爱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劳动没有不干的。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你的心愿实现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道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静下心来细细想,只能独自伤心。

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终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里料到你会违反誓言。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诗中男女双方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斗争。这一斗争所显示出来的思想,不管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有鼓舞人们反抗恶势力、追求自由的进步意义。

这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氓》诗一、二章,用赋直陈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据女主人述说,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养蚕、缫丝卖钱为生的乡间桑女。在生产品交换的集市上与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触相识。她追忆说:“当初那氓说用他的布来换我的丝,其实是借故来向我谋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朴实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与他相处。每次相会,我都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恳求我嫁给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释说: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还没有选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礼。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那么咱就把金秋作为婚期好了。”通过相处,一个热烈追求,一个痴心相爱。经占卜问筮、说媒请亲之礼,男娶女嫁,终成婚眷。女主人公对这一段恋爱生活,是那样痴情向往。

诗中第三章,为全篇转捩点,采用比而兴和插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张本,来表达她的感情已由开始的爱情得意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开始你对我发誓,夫妻要白头偕老,如今老来却使我恨怨。淇水虽宽尚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惟我之痛苦无限?回顾少年未嫁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的负情百思不解、自寻苦恼呢!对此,她并不徘徊留恋,愤而决绝大归,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细分析一下女主和“氓”从相识到分离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他俩的故事从古至今都不稀奇啊,一个单纯的女孩遇见了一个外表忠厚的男孩,被他的追求打动,不嫌弃他家里没钱,宁可顶着父母的反对也毅然嫁给了爱情,结果却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逐渐消磨了激情,丈夫有了外遇且死不悔改,娘家人也不理解她甚至还出言嘲笑,但女孩依旧忍无可忍,决然提出离婚或者是答应离婚——这样的戏码和时代、女权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关联吧,古今中外这样的婚恋悲剧不是一抓一大把吗?就算放到男女已相对平等的今天,也丝毫不违和呀。

所以我觉得吧,女主的悲剧并不是她婚前识人不明草率许婚,被“氓”忠厚的外表和热切的追求所骗,毕竟谁也不是神仙,做不到能掐会算,谁又能保证自己看人从来不走眼呢?何况还是缺乏社会阅历的年轻时代?再者我也不觉得“氓”在追求女主时就没有付出过半点真心,更不能断言他从一开始娶她就是为了骗婚,诗里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只能说他是在婚后慢慢变了心,对妻子为家庭的辛勤付出习以为常,在生活有所改善之后遇到了更多诱惑,而他又没能战胜这些诱惑,更没能战胜人性中喜新厌旧的劣根性,这才导致女主的婚姻失败,但平心而论她在这个过程里并没有做错什么,相反她一直表现得很坚强很有主见,包括她意识到丈夫的心已不可挽回的时候,即便她曾经“与士耽”,但也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或是走上绝路,而是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誓言,勇敢的与过去告别——讲真她这样的结局真的算悲惨吗?比起那些软弱怯懦对命运低头的女子,或是被夫家抛弃后寻死觅活、彻底失去自我的女子,她已经算很好的了,起码她敢于及时止损,也坚强的活了下去,总比被夫家气死、打死或自杀而死要好得多了吧?

人生在世,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既然知道人性复杂多变,而且往往经不起考验,那就长出一颗强大的心脏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结婚也好离婚也罢,随时都能为自己的决定买单,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结尾。

后再说说如果我是那位女主我会怎么做,我想我即使嫁给了追求我时忠厚靠谱的“氓”,也不会在婚后毫无保留的为他付出吧,爱他的同时我也会好好爱我自己,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对我的爱上,一旦发现他变了,我也会及时止损,不会为那些沉没成本委曲求全,维护住自己该得的利益,输也输得起,焉知更好的会不会就在下一个路口等待我呢?不先离开错的,又怎么跟对的相逢?《氓》中那个婚姻不自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女主的那种决绝和勇气,跨越千载,却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啊。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卫地汉民歌,共6章,每章10句。以女主人翁口吻叙述了自己一段婚姻的过程。首先,要明确“氓”的身份。根据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民也。詩。氓之蚩蚩。傳曰。氓、民也。方言亦曰。氓、民也。孟子。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爲之氓矣。从中推知,孔子在将这首民歌编入《诗》,其目的就是表现平民百姓之间的事。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先秦时君王听取民意的途径。先秦前的君王为了听取民众意见,设立了采乐机构,派采诗官下去收集民歌,谱上曲,唱与君王听,君王从民歌中了解民情,以便能改进自己的统治策略。因此,《诗》中的民歌大多是“确有其事”的,只不过经过了润色,“原貌”基本没有变化。

其三,后世对《诗》的阐释“变了味”。

北宋欧阳修说,《氓》,据《序》是卫国淫奔之女色衰而为其男子所弃困而自悔之辞也。今考其诗,一篇始终皆是女责其男之语。凡言子言尔者,皆女谓其男也。(《诗本义》卷三)欧阳修定调为“淫奔”。

到了南宋朱熹,就这样说了,刺時也。(衞)宣公之時,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男女無别,遂相奔誘。華落色衰,復相棄背,或乃困而自悔,喪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風焉。美反正,刺淫佚也。这就上纲上线了。

现在来看看女主人翁。

第一,她是一个劳动妇女,但不是一个底层的劳动妇女。她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家族,“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是一个讲究“规矩”的家族,家族并非反对他们的婚姻,反对的是不守“规矩”,女主翁也遵从规矩而“愆期”。后来男方践了约,女家也应允了,而且很隆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男子按礼仪以“车”相迎,女家以“贿”相赠,都是按“规矩”办的事,不存在“淫奔”。

第二,女主人翁确实是“自由恋爱”,而且爱得真挚,爱得热烈。“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温柔善良,善解人意。


原始地址:/wenhua/1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