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引导内向孩子主动社交?

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交往互动,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社会交往认知经验。通过引导孩子去做她能做可做的事,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能力,让孩子经常享有成功的自豪感,从而加强了自信。经常给孩子鼓励表扬。




有时候想想,为人父母,真是要面临太多焦虑:孩子太闹腾了,又怕是多动症;孩子太安静了,又担心他自闭。

从初心来讲,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无病无忧,健康成长。无论他们有怎么样的焦虑,都是因为对于孩子倾注了太多的爱,所以这些焦虑本身都是无可厚非、值得理解的。

不过,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却不一定建立在对孩子的了解基础之上。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容易停留在外显行为上,而不了解孩子的真实内心;另一方面,父母即便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却也未必能够给予完全的接纳。

正如一个天生内向的孩子,特点就是不会主动与人交往、情绪比较内敛,对外界的刺激也不那么敏感。但如果父母不愿意接纳孩子的气质,而是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去看待孩子,就容易产生“孩子是不是自闭”的疑问。

心理学上,将孩子的天生气质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多血质:一般表现为活泼好动,对事情足够敏感,反应快,对人热情有朝气。乐于主动社交和分享。但做事情的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怕吃苦,比较浮躁,情绪相对来说也不够稳定。

粘液质:多为温柔、被动型,性格一般比较安静、乖巧,不会主动去辩解、讲道理。情绪稳定,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注意力相对集中;但这类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是不够的,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缺乏主见。

胆汁质:精力充沛,非常外向;重感情、为人热情,目的性和独立性都很强,甚至不太愿意别人伸出援手。但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冲动、粗心,不善于控制自己,不能踏实安静下来,自控力比较差。

抑郁质:对事情和外界敏感度很高,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深刻。抑郁质的孩子为人很谨慎,思考事情透彻;但性格比较优柔寡断,会比较胆小,不爱讲话,缺乏自信心。

气质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每一种类型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在社交中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并非外向型的孩子就没有社交烦恼。

性格内向的孩子,天生更加关注内心世界,而且专注力较强,不容易被外界影响。

他们并非对于社交的积极性低,相反对于社交的质量要求比很多外向型更高。无论是对于亲情还是友情,他们往往更喜欢深刻交流的关系,多过流于表面的泛泛之交。

内向的孩子专注于发展深厚的关系,可能导致他们较少地将精力投入到一般社交活动中。

同时,很多内向的孩子都有些害羞、敏感。他们或许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主动与感兴趣的陌生小伙伴建立社交,又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交友愿望。

当父母发现孩子在集体社交中,表现得不活跃时,与其自行为孩子“下定义”、“贴标签”,不妨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了解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舒适的,再来给予孩子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父母要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喜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处世方式和节奏,他们有独立的自我,不喜欢被随便干涉和改变。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社交模式。一些父母可能过于严肃甚至严厉,又或者常常带有消极情绪管教孩子,让孩子难以树立关系中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孩子的主动社交。

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用更加亲近与温和的态度与他们相处,给予孩子合理的共情,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孩子更能体会到积极关系的美妙之处。

另外,父母还需要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多用语言表达,对于孩子的表达不当之处不要给予直接负面评价,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改进。孩子才会有主动表达自我的勇气和自信。

让孩子寻找合适的玩伴,对于孩子而言也很重要。内向的孩子对关系的质量更加看重,又生性谨慎,在下决定之前总是表现出更多的观察和判断。因此他们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懂得如何“挑选朋友”。

因此,父母若想提高孩子的社交主动性,其实不必强行让孩子去和他人建立社交关系,而是多和孩子交流他们在与不同的人交往时的情绪和感受,创造环境让孩子结识更多符合他“交友风格”的小伙伴。

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社交,父母也需要教给孩子一些小技巧。比如教孩子礼貌打招呼、教孩子表达对他人的真诚赞美:“你的衣服真好看”“你玩得真棒”;分享和交换,也是一种主动社交的方式。

如果孩子不敢踏出第一步,那么家长也可以试着向孩子示范,在孩子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一起模仿。肯定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告诉他“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只有了解和接纳孩子的特点,使用和孩子气质匹配的教育方式,帮孩子提升社交技巧,才能让孩子主动去享受社交的乐趣。

分享一个适合学龄前儿童用得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家里或者身边有适龄儿童的话可以去下载一个试试哦,这里面有丰富的童话故事,还有有趣的冒险任务,孩子可以和喜欢的童话人物一起学习汉字,不知不觉中对汉字产生兴趣。

更多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




孩子社交障碍,不爱说话,不爱表达,真的是内向吗?我不信,你给孩子一个智能手机试试!

科技高速进步的当下,网络改变了生活习惯,改变了社交方式,那么这些对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为什么不善于交流的孩子那么多?

在对很多拥有千人学生的校园调查中,有五分之四的小学高级教师都对小学生们糟糕的社交能力和语言障碍表示担心。

很多教育学家与语言学家这样分析:十几年前的育儿需要我们做好陪伴,做好抚养。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比我们父母那一辈更尽心竭力的教导孩子交流技能。

为什么?因为智能手机出现了!父母可以不停的点击屏幕切换场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语言的沟通、社交能力,但孩子们还没有。

“我们太沉迷于使用这些设备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隔离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完全没有自制力”,不可否认,我们全部都天真的被吸入了“网络黑洞”里,在2017年一个调查中,超过一半的父母承认电子设备让他们更难进行有意义的亲子交流。,在帮助孩子辅导功课时,有三分之二的父母依赖电子设备。

我们用互联网代替了孩子开口的机会

我们通过网络查看孩子的一举一动,我们通过网络建立老师和家长、孩子的日常联系,我们和孩子有限的陪伴时间里,可能是一起玩电子游戏,刷动漫而已。即使在公园和孩子玩耍,抓拍了一张有趣的照片,也要迅速上传网络,炫耀一下,很快这种自我娱乐方式就会被孩子熟练掌握,在这里看到同学最新发布的东西,一个又一个。仿佛只花了几分钟,但这些时间累积起来,没有交流,没有你来我往,没有分享话题,没有家长的榜样。

这跟语言障碍、社交障碍什么关系?是不是过于夸张了?其实,没有人确定,有多少面对面的交流是“足够”帮助孩子发展他们需要的社交技能,但有人确实研究过,缺少面对面的交流,确实会影响语言交流,有的时候面对陌生人不敢表达,不是过于胆小羞涩,而是因为语言匮乏。

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出现这些社会交流障碍:

几乎没有朋友或者外出玩耍的时间

经常崩溃(通常表现为无法表达需求)

语言受限(2岁应该可以把两个词连起来说)

不说话(2到3岁的孩子应该能看着人说话,被提醒时能说出“你好”“再见”和“请”),不会表达(4岁后能够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交流,表现出不喜欢或者开心的情绪,或者表达需要某样东西。)

善于交流的孩子一定口语能力超强:

1、理解非语言的暗示,轮流说话,不跑题。

2、他们在学业上更专注。拥有基本的社交技能帮助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能够在老师指向黑板的时候集中精力,上课时不走神。也许并不让人意外。

3、有项调研显示,口语能力差的孩子在小学里出现阅读障碍的可能性比正常超出4到5倍。这些障碍的影响会直到成年。

4、他们能够为自己站出来争取发言权,知道怎样和他人对话。不仅仅能寻求帮助,还能避免朋友间的误会,避免被欺凌。

90%的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沟通能力欠佳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孩子面前需要改变自己使用电子设备的习惯。




首先找出内向孩子不喜欢社交的问题所在。

一般来说内向的孩子话不多,没有自信和安全感,这些都是不喜欢社交的影响因素,让自己孩子和一个外向孩子在一起,家长多观察两个孩子在一起说话、学习和游戏的区别,然后对于自己的孩子性格问题总结一下。

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学会去和孩子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可能只是在家长面前表现出内向和不喜欢交际。所以首先要让自己和孩子去做朋友,不要给孩子压力,特别孩子还内向,陪着孩子和差不多年纪的一起去玩或者旁边看看别人玩也是可以的,慢慢去发现孩子的表情变化,去鼓励孩子,让他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让孩子能感受到你的关爱和坚持,到后来孩子肯定是会有所变,还会主动让你带他出去,虽然内向孩子不能马上改变,但是也能让他慢慢喜欢交朋友和对外界不抵触。




家长的亲身示范是最好的方法。遇到熟人家长首先主动打招呼,并告诉孩子这是基本礼仪,每次去都给孩子讲解强化他的意识。另外创造机会偶遇熟人或者带领孩子接触朋友,让他有勇气去社交。对于他的一点点进步给予鼓励和赞赏,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向的,从而继续坚持。




如果想帮助内向性格的孩子主动社交,您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六个字:不惊扰,不强迫。

内向的孩子不主动社交,是因为他们往往心思细腻,乐于观察。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或陌生人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中要处理很多信息,比如是否安全,对方是什么性格等等,当他们对对方或环境足够了解后,才会放开自己去行动。比起外向的孩子,他们更倾向掌控全局。

因此可以看出,外向、内向没有好坏之分。外向的孩子能更容易与他人交际,内向的孩子同样有适合他的方式去社交,这离不开您的引导和帮助。

您可以在行动前给他提供详细的资料,或是和他一起了解。让孩子提前掌握信息,当他面对新环境和陌生人的时候,就会更加从容了。

如果孩子面对环境或人的时候,表现出了退缩、拒绝、紧张。此时您一定要谨记我最开始说了“六字诀”,万不可强迫孩子主动加入,更不要强迫孩子变成外向性格。您要知道,外向内向是孩子的先天气质,强行改变只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使他变得自卑、胆小。

您可以在一旁陪着他,接纳他的情绪,如果孩子情绪好转,可以鼓励他和自己一起上前,并且您给他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内心感受到被关注和安全感,这样他才会愿意尝试自己迈出那一步。

如果您有0-6岁的孩子早教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或讨论哦!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号或微信号。




孩子天生都是活泼可爱,上蹿下跳不能安静一会儿的,如果孩子太内向的话其实也算一种病,具体应该说成内向的孩子应该是心理出现了问题,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生活消费也高,一些普通家庭负担日常的生活开支,再加上一个孩子的各方面花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为了这些,做父母的肯定会拼命的奔波赚钱,于是就没有时间陪孩子,也许孩子内向这个心结就是来自父母的忽视;另外还有一些父母是思想上的不进步,往往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生活上、物质上得到满足就够了,孩子内心孤独或者不开心这些父母根本不理解,日复一日,这些一点点的不重视、不陪伴加起来就会造成孩子的内向;另外有的孩子天生就胆小、不自信、内向,往往这些孩子比普通孩子更敏感、更聪明,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以及老师更加呵护、重视、关爱,才能一点点的将他们的自信建立起来,他们才能主动进行社交。朋友们,你们都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内向孩子主动社交呢?




我家二宝曾经也是这样,在家嘴巴没停过,一会放音乐自个舞起来乐一番,一会邀请我观看他的手指谣、唱歌、讲故事等的“才艺”表演,在家是个乐观、开朗、自信的聪明宝宝,但一到外面就变了样,胆小、不敢说话、内向,为此我也曾一度苦恼。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自信满满、落落大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孩子一到“外面”就怕生的状况呢?

孩子“怕生”的原因

首先,孩子怕生,可能是由于遗传自父母的性格。

科学研究表明: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能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比如:胆怯、害羞、外向等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他的脾气像他爸爸一样倔强,她的性格像她妈妈一样乐观。一般来说,孩子的性格中的某些方面会相似于父母中的某一方,即遗传因素。孩子的胆小除了天生遗传使然,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父母需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学习一些相关的技巧,让他们在自己的个性范围内轻松愉快地与他们进行交往。

其次,如果在宝宝自己社交的时候,家长总会先入为主的认为宝宝怕生,而过度保护。代替宝宝和别人交往,或者总是出面干涉他和小朋友的互动,那么宝宝很可能会发展出过于依赖家人的性格。一旦自己面对,就会觉得紧张怕生。

孩子在外面胆小在家里却很活跃,应该如何帮助她改变?

如果孩子在家里给人很积极的印象,那么其实就可以说明,在放松状态下,孩子是很活泼的,并不是性格内向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轻松的去社交呢?下面这三点可以宝爸宝妈可以尝试。

给孩子融入新环境的理由

有时候我们带宝宝到游乐场或公园里玩,看到旁边小朋友玩得特别开心,自己的小宝就有一种想过去和小朋友玩的渴望,却又不敢走过去,有些家长就顺手推孩子一下说:“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吧,没事的,小朋友都很友好,不怕的。”这样看起来是帮助孩子融入新环境,鼓励他认识新朋友,但孩子往往更不敢跨出第一步。

遇到类似情景,家长应有耐心地陪伴孩子,让他慢慢适应,再引导他融入其中去。比如:有一次我带二宝去附近游乐园玩,在积木区小朋友们在玩积木,玩得不亦乐乎,二宝很想进去一起玩,但又不敢,我陪着他看了一会,跟他说:“你看,那个小朋友一手固定积木,一手在忙着找积木搭进去,有些积木离得太远,又够不上,你去帮他拿过来好不好?”开始他不敢去,要拉着我陪他,我陪着他参与进去,等他逐渐和小朋友玩好了,就退到一边。

其实,有时候宝宝的胆小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跟新朋友打招呼、交流,需要大人稍稍帮一把,就有可能打开了孩子社交的大门。

父母的示范作用

平时我们带着孩子外出,碰到熟人的时候,我们都聊上两句,但很少顾及宝宝的心里想法,从意识上也认为,孩子不懂,不需要作介绍。

父母可能没有意识的是,自己认为的熟人,在孩子的眼里却是陌生人,他会不由自主产生害怕心理,父母应主动与对方打招呼,先聊上几句,让孩子知道“原来是妈妈的熟人”,来缓解他见到陌生人的不安心理。再为他们做相互介绍,引导孩子与刚刚认识的“陌生人”打招呼,拉近距离,减少胆小情绪。日积月累后,宝宝到外面玩时将慢慢变得大方、自信、主动与人打招呼。

适当贴上胆小标签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胆小,就比较注意不给孩子表明,不在外人面前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以免孩子会强化这种慢热心理。实际上,家长想一想,自己可以做到不给孩子贴上慢热的标签,但能阻止家人或其他人不给小宝贴慢热的标签吗?那不如从心底坦然接纳孩子的这种慢热性格,把他的胆小只当用一件普通的事情来陈述,而不作任何评判,同时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仅转移了其他人和宝宝的注意力,在另一方面来说也给予了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自信心。

有一次和朋友约好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玩,我带上了二宝,当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时,我说:“我小宝有点胆小,但他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并且对小朋友很友好。”这样就淡化了他人和孩子本身对胆小的注意力,而是突出了孩子“友好”的优点,给其他小朋友和孩子能“友好”地玩,增强了信心。

总之,面对陌生环境显得胆小,并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爸爸妈妈尽量别反应过激,让孩子觉得压力山大,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其实我个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胆小、怕生心理,只是在不断的社交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让自己放松的平衡点,这种心理表现出来就不那么明显。

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高级育婴师,一位儿童心理学专业的二胎妈妈,专注孕期、育儿、早教、喂养与护理知识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原始地址:/wenti/6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