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让艺术创作变成游戏的一部分:给孩子提供稍粗一些的便于手握的蜡笔或马克笔。如果担心纸张的浪费可以让孩子在废报纸上画画,或者将旧的购物纸袋剪成纸张,在每天的游戏时间中和孩子一起享受绘画的乐趣。
第二、不需要任何指导,让孩子自己探索:这点非常重要,有学者说过:“创新意味着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立的创造过程有助于孩子自信性格的形成,帮助孩子在日后成为更有能力、有智慧的人。
第三、重视过程,而非结果:我们常常称赞孩子在绘画中取得的成绩,但也常常因为类似于“树是紫色的”的问题而感到头疼。我们总想着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但其实在这个阶段,孩子在过程中所能收获的要更多。因此即使是在过程中也要多多称赞孩子,例如“宝宝涂的颜色很好看,让人心情很好”、“这朵花好特别”或者让你的孩子为你讲讲画的内容,你会从他的分享中更了解你的孩子。
第四、将孩子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可以不用像贝克汉姆那样把小七幼稚的涂鸦变成自己的纹身,但至少要对孩子的作品表示尊重,收集起来或者是挂在家里作为摆设,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重要的。
文化,通常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产生作用,在早期绘画能力培养阶段,依然要坚持“融于生活”的原则:可以随时与孩子探讨颜色、线条、形状等,与孩子一起欣赏高质量的美术作品等。
两个不要:
一、不要模型:孩子的关注点往往在抽象的线条和形状上,不要急于给孩子提供模型,让他们照着画。孩子并不具备那样的能力,这样的做法会大大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二、不要问“这是什么?”:你可以让你的孩子来描述自己的作品,而不要简单粗暴地问“这是什么?”,这种表达看起来并不积极,家长应该更多采取正面的鼓励式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绘画”这一简单行为在孩子身体和情感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绘画通过孩子自主的体验和表达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孩子的运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可以说绘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种种的好处。不过不要功利地看待这些好处,这只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美术能力,说到底是人对美的感受及创作能力。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论小孩或大人。那么,如何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创作能力了?
1、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当孩子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他会更好的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发现生活中不经意的感动,这是创作的源泉。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去爱,去更好的爱,这样的品质终将灌注于孩子未来的人生作品集中。2、打开孩子的眼界
看过世界的孩子更明白自己是什么,更懂得生活是什么,美在他们心中的定义会有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3、提高孩子对美术的兴趣
让孩子爱上美术最好的途径是,让他对美术产生兴趣。不要限制孩子的作画方法和形式,孩子眼中的世界有着不同于成年人固有思维模式中的世界,孩子的思想更单纯、更简单,更容易打破思想对空间的限制、对时间的约束,这样的表现更具张力和创造空间。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若孩子的作画形式确实不大得体,家长可适当引导,千万不要打消孩子作画的积极性。
会美术的孩子是幸福的,拥有一个会美术的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
孩子的想象世界和我们成人是不同的孩子们涂鸦出来的我们大人看起来似乎毫无意义乱七八糟可是那正是孩子想象的世界所以万万不可以家长的观点规范或教授孩子什么东西应该怎么画让孩子尽情的去创造去展示他们的思维世界另外孩子画完之后也要给予及时而具体的反馈比如今天的画色彩很丰富很鲜亮今天宝宝画画的时候真的很认真等让孩子对画画充满兴趣到了六岁以后(小学后)就可以适当参加兴趣班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了
对于孩子来说培养美术能力首先要动笔,从简单的线条,再到简笔画,逐步的引导,开始不要在意画的像不像,主要是让他发现绘画的乐趣,那种从无到有的成就感。家长平时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一边讲一边画,画一些简单的小动物啊等等。一边画一边交流,家长与小朋友都会进步。平时多看看儿童绘本,笔画里面又简单,颜色也鲜艳,也有故事性增加趣味。家长也不怕自己画的太丑而不敢动笔,不管如何你都是孩子的英雄,当孩子觉得你画的不好看的时候说明孩子审美慢慢的成长了。
胡乱涂鸦并非无意义。
“他拿起一只马克笔,稍显费力的拔下笔盖,之后就开始在纸上涂抹。他的小手紧紧的攥着马克笔,一下向上、一下往下,来回重复着逐渐他慢慢的加快这一动作,身体随着节奏晃动着并发出咯儿咯儿的笑声。”
在旁观者眼里,这只是孩子的胡乱涂鸦而已:他的手部动作是随机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他甚至不用看着纸……但实际上,以上一些列动作就是这个孩子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感情实践了一次“绘画行为”。
宝宝最初的绘画行为通常出现在宝宝15个月左右。这个阶段的绘画行为我们通常看作是宝宝肩部运动的结果。宝宝通过蜡笔的触感、气味、以及在纸面上滑动的感觉来获得感官上的反馈。
宝宝2-3岁时,对手指及手部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变得更强。他们可以重复的画出曲线、直线、斜线、横线以及竖线。逐渐,他们可以用食指和拇指握住蜡笔、马克笔等等绘画工具。
可以说,在0-3岁期间,宝宝“绘画能力”提升的过程,其实是宝宝对手部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提升过程,这是日后绘画艺术创作的最基本能力。就像学习语言必须经历牙牙学语的阶段一样,涂鸦,是帮助孩子们学会控制和协调肌肉的天然通道。
而真正具有意义的创作出现在宝宝3岁左右,孩子的思维过程将通过有形的图画展现给我们:例如用一个圆圈代表人的头,用两条直线当作腿。这代表孩子已经可以开始用符号来表示现实中的物体。直到4-5岁,孩子已经可以开始通过图画来讲故事或解决问题。
鼓励胜于教导。
培养宝宝的绘画技能,家长在这一阶段要做的更多的是遵从宝宝的天性选择,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那么宝妈们,你们能做些什么呢?
第一、让艺术创作变成游戏的一部分:给孩子提供稍粗一些的便于手握的蜡笔或马克笔。如果担心纸张的浪费可以让孩子在废报纸上画画,或者将旧的购物纸袋剪成纸张,在每天的游戏时间中和孩子一起享受绘画的乐趣。
第二、不需要任何指导,让孩子自己探索:这点非常重要,有学者说过:“创新意味着有能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立的创造过程有助于孩子自信性格的形成,帮助孩子在日后成为更有能力、有智慧的人。
第三、重视过程,而非结果:我们常常称赞孩子在绘画中取得的成绩,但也常常因为类似于“树是紫色的”的问题而感到头疼。我们总想着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但其实在这个阶段,孩子在过程中所能收获的要更多。因此即使是在过程中也要多多称赞孩子,例如“宝宝涂的颜色很好看,让人心情很好”、“这朵花好特别”或者让你的孩子为你讲讲画的内容,你会从他的分享中更了解你的孩子。
第四、将孩子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可以不用像贝克汉姆那样把小七幼稚的涂鸦变成自己的纹身,但至少要对孩子的作品表示尊重,收集起来或者是挂在家里作为摆设,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重要的。
文化,通常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产生作用,在早期绘画能力培养阶段,依然要坚持“融于生活”的原则:可以随时与孩子探讨颜色、线条、形状等,与孩子一起欣赏高质量的美术作品等。
两个不要:
一、不要模型:孩子的关注点往往在抽象的线条和形状上,不要急于给孩子提供模型,让他们照着画。孩子并不具备那样的能力,这样的做法会大大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二、不要问“这是什么?”:你可以让你的孩子来描述自己的作品,而不要简单粗暴地问“这是什么?”,这种表达看起来并不积极,家长应该更多采取正面的鼓励式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绘画”这一简单行为在孩子身体和情感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绘画通过孩子自主的体验和表达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孩子的运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可以说绘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种种的好处。不过不要功利的看待这些好处,这只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我以前自己的小孩在哭的时后我就画画给他看他就不哭了,以后也是这样,他就`慢慢的喜欢了画画,小孩现在也是中央美院的学生,现在也是一个教美朮的老顺了。
好吧,这个问题我还是有发言权的。我老爹曾经是画家。后来因为有了我们,为了生活放弃了绘画。那时候我爸经常作画。然后我就耳濡目染,小小年纪的我跟着老爹瞎画,喜欢上了绘画。偶尔我爸也会给我讲解怎么处理一些绘画的问题。比如怎么去勾勒一个人物,动物的大概形状。小时候,主要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不能强求一个个体去喜欢他/她不喜欢的事物。主要还是看他/她自己喜不喜欢。先让他们接触一下,了解一下。然后问他们到底喜不喜欢。如果喜欢有兴趣的话。他们自己会坚持自己的喜好。先培养兴趣,发现他们的喜好。再决定要不要让他们坚持。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所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几年的美术教学经验得出: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分为无意识、潜意识和有悟性的即有意识绘画趣味。零到五岁前无需老师或家长指导、规范。完全发挥孩子自己的想象空间,随意涂鸦。六岁至十岁间开始规范孩子的绘画习惯,包括用笔的方式、坐的姿势、画与人的距离等。开始找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临摹样本即动画片、游戏人物、日本动漫少男少女形象等开始有程序的临摹。开始教她们观察方式、构图、透视、形的准确度等。十一岁后可以开始接触简单的素描,包括钢笔素描、钢笔水彩、石膏几何组合、静物组合等。逐步加深要求……
在教儿童画画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引导孩子的绘画兴趣。只有孩子感兴趣了,才能去谈怎么教孩子画画。
对于幼儿,可以先让孩子进行涂鸦式绘画,让孩子对物体和色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渐渐地,可以让孩子画自己喜欢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动画人物,这样也能让孩子对画画感兴趣。还可以带着孩子进行美术手工制作,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孩子在画画创作中的灵感。家长如果有时间的情况下,尽量多带孩子去户外去接触大自然,感受天然艺术美,让孩子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接着有能力去创造美。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家长在孩子画画的时候,不要去打断孩子的创作思路,将自己的意志添加给孩子,这样就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阻断孩子的创作力。家长可以在孩子画完后,跟孩子探讨交流自己的观看感受,但记住前提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不要过早的培养孩子的技法。试想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一根直线都画不直就开始练习排线,画石膏静物这样枯燥需要耐心的东西,反而产生了逆反无趣的感觉。兴趣是第一老师。看漫画,看好看的图片,培养他画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训练技法。系统学习。
不请自来。
看到了这个问题我忍不住来回答。因为现在的幼儿美术的坑越来越深。我自幼学习美术,直到大学再到硕士,到参加工作,最后辞职出国读博也是选择的艺术理论方向。做过两年美术老师,所以以我的亲身经历与经验。对于艺术教育还是颇有体会的。在此和大家分享。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存在问题。老规矩,先问有没有再问对不对。把问题拆分为两层结构。
1.该不该培养孩子的美术能力?
这是个经常被家长忽略同时又复杂的问题。先说美术能力,何为美术?美术一词涵盖甚广,但我们通常理解为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绘画雕塑等等)的综合。让孩子欣赏美并创造美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肯定应该培养孩子学习美术。但问题是孩子的审美是什么样子呢?日本教育专家专门研究过,孩子的涂鸦是什么。孩子为什么这样画?孩子的审美与成人的差别是什么?一条随意的拙劣的曲线在成人眼里什么都不是,毫无美感,但在孩子的眼里可能就是爸爸或是一件具体的事情,这让成人很难理解。孩子的眼里是没有成人眼中的具象图画,也没严谨的逻辑思维。所以先要了解孩子的审美,才能去引导孩子创作。如果我们还没搞清楚这些就盲目的让孩子画画,在教育方法不得当时,往往是给孩子强加成人的审美模式,干预孩子自主自由的思考,让孩子机械的模仿老师画出幼稚又具象的病态图画。轻则让孩子厌倦纸张和画笔,重则从小就培养出病态畸形的审美。使美术教育完全失去了意义。这也是很多孩子不爱画画的根本原因。
2.如何培养孩子美术能力?
这又是非常复杂而科学的课程,建议家长参考日本教育家鸟岛昭美先生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书。里面有科学详细的讲解。千万别买本什么《儿童简笔画方法大全》之类的。
还有提醒各位家长,选择幼儿美术机构需谨慎,幼教美术老师不是谁都能做的职业,并且国内滥竽充数的不在少数。如果听到类似在我这学两个月就能画成这样之类的宣传口号,您就要小心了。花冤枉钱是小,误导孩子是大。
美术教育带给孩子带来的不是什么证书奖状的荣耀,而是帮助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生命与自然之美,为他们未来漫长的人生中多撒下些美丽种子,等待它们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原创不易,手打很累,喜欢请点赞。谢谢!
孩子对画画的兴趣有些是与生俱来,有些则需要后天启发和培养。学习画画的第一步应该是兴趣,在孩子还没有对画画感兴趣的时候,我们需要诱导启发,怎样启发呢?孩子喜欢模仿,最好的模仿对象当然是父母啦,我们自己多在孩子面前画画,画的好看不好看是一回事,不过我们要让孩子感觉画画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也可以让孩子去看其他人作画的过程,等到他想学画画了,我们就进入下一步,训练手的灵活度——涂鸦。
刚开始孩子是不会像大人那样握笔的,也不会像大人那样分得清哪里是画纸之内、画纸之外,所以,要给孩子一张足够大的画纸,如果可以的话,给他一堵白墙,而且随便他怎么拿笔,随便他怎么画。孩子刚开始涂鸦的时候,对色彩的选择可能很单一的,可能就挑一种色彩画到底,也会没有耐心,画两笔就跑了,玩玩其他的又再跑回来,而且画来画去都是圆圈。因此,看孩子涂鸦是很考验我们耐心的,这个过程急不来。画画属于精细动作,精细动作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依靠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成熟,也就是骨骼、肌肉的成熟;另一是教育训练。而涂鸦会帮助孩子眼-手协调,增强手的灵活度。
这时候我们能给他的就是微笑与肯定,让儿童保持一定的自信,要经鼓励孩子,比如,当孩子面对画纸发呆时,并非说明他们脑子里空空如也,相反,他很可能想到了许多要表现的事物,却不知该选哪一个,对此我们可以适当地诱导。很快你会发现孩子可以把那堵墙画到你找不到空白的地方。如果孩子手的能力就练出来了,就可以把他交给专业的美术老师,开始正式学习画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