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就到来了,开始逐渐形成物权意识。意识到自己与外部环境是分离的,而不是依附于成人的。
不分享不等于自私
每当亲朋好友带着孩子串门时,家长总会要求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若是孩子说不,便会觉得孩子很自私、不懂事。可同样的孩子,却会将握在手中的心爱饼干,分享给父母,分享给自己亲近的人。
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面对的小朋友都不认识,又谈何与他分享呢,在孩子的认知里是没必要的,所以并不认为这东西不与他人分享是错的。
占有欲
占有欲是一种心理现象,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会很珍惜,只允许自己触碰,别人就算靠近一点都会不爽。
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慢慢不断的增强,当他认识倒这个玩具是属于自己的,就开始产生了占有欲。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是很单纯简单的一件事,我的东西就应该是我的,不存在将自己东西往外分享的理由。
登门坎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当孩子不愿分享自己玩具时,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走,而要循循善诱。可以询问孩子不玩的玩具分给他人好不好,告诉孩子“你不玩的玩具,别人却很喜欢,既然这玩具在别人那能发挥他的作用,那送给有需要的人,好不好”。
家长要用商量的语气去交流,孩子才能觉得这件东西还是自己占主导权,是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分享,比大声命令而被迫分享更让孩子容易接受。
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满足
只有一个苹果,要求孩子与他人分享半个;而拥有十个,拿出五个与人分享,往往后者更容易让人接受。当孩子拥有的东西多了,便不会太过在乎与人分享后自己的得失,也就使孩子更愿意与人分享。
孩子对很多人情世故都还不明白,家长不要急着给孩子打标签,应更加耐心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找找孩子开心的事,环境,兴趣,和他共同参与,我想会有不同的分享。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孩子开始了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也有了自己的领域,知道那些东西是自己的,那么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去分享自己的东西呢?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1、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幼儿有自己特别珍爱的东西时,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那么不要强迫孩子与人分享。有小伙伴来家里时,孩子如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允许他提前收起来。
如果没有,那么就代表他的玩具都是乐意让小朋友分享的,等小朋友真得要玩的时候,就不可以“小气”不给别人玩。
2、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父母在引导孩子学习分享的时候,一定不要让你的孩子与别人相比,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会对孩子造成坏影响的。
3、告诉孩子分享可获得更多快乐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
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互利。
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孩子表现出分享,就设法肯定孩子这么做的价值,让孩子感觉良好,感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
当孩子得到别的孩子或大人的分享时候,就告之这是他人对孩子分享行为的回报,别人也同样感到温暖和快乐。
4、以身作则
父母要自己做好榜样,而当孩子缺乏分享意识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旁边及时提醒,当孩子有分享的行为后,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恰当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
这样孩子的“自私自利”行为就能逐渐得到改善。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都会分享,分享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还能分享别人的快乐和情感,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分享可以得到快乐。
未来宝宝的早期教育不要忽视哦~学龄前的儿童推荐用“猫小帅学汉字”这款识字软件,这个软件的课程丰富,生动形象的图画和声音,更能激起宝宝对学习汉字的兴趣。更多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小评果快乐育儿】
一、父母要在观念上正确引导孩子,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
有研究表明,通常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儿童往往能更好的处理社会性问题。儿童的分享行为总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3岁的儿童较为缺乏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观念。4岁时,儿童的分享行为随着心理理论的逐渐成熟开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由被动分享慢慢转向主动分享。
各个阶段,家长应首先为幼儿营造出一种亲密的精神氛围,使父母与幼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起深厚的的感情,让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感到快乐。其次,要为幼儿创设较为宽松,能够自由交往以及游戏的环境,促进幼儿分享意识的产生。比如角色游戏,父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具体而言,家长可以预先设计故事情节,然后通过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来体验角色的情感与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想象自己在相似情境中的感受。通过这种游戏的训练,不但可以促进同伴互动,而且能够帮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进而促进其分享意识的产生。
二、父母需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因为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素材。教育者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时,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必须确保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比如愿意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当被他人分享物品时,要做出礼貌的回应。
家长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分享观念。如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对于幼儿向其分享物品这一行为往往会从成人的角度出发,从而习惯性给予回赠,然而这种行为容易导致幼儿对分享行为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即使我跟别人分享,别人也会回赠于我”,这种观念往往使幼儿对分享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
此外,幼儿长期接触的书籍以及电子刊物也会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因此,教育者在对相关读物选择时要注意符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况。
必要的是帮助幼儿将内在的分享意识逐渐转化为外化的分享行为,幼儿对榜样的学习由主动到被动,由模仿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抓住机会,帮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逐渐形成并发展分享行为。
三、父母要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的任何行为都需要强化,强化在塑造并保持行为的过程起着的关键的作用。当家长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保持支持、鼓励的态度时,幼儿会将外在的他人奖励机制逐渐内化成自我奖励的内在机制。当相关行为再次出现时,幼儿会自动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好的,类似行为也会更为持久。
强化物以及强化手段亦是多种多样的,如常见的强化手段有语言强化(当幼儿表达出分享意识或产生分享行为之后,家长给予积极的口头评价)、非语言强化(家长采用肢体动作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肯定)、符号强化(家长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小红花、小贴贴等方式来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代币强化(当幼儿表现出分享行为之后,家长给予一定的代币,当幼儿的代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家长可以满足幼儿的一个愿望)等等。
对于强化物的选择往往要取决于幼儿的兴趣。不同类型的幼儿适用的强化物以及强化手段不用,因此,在具体强化的过程中,家长要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且有效的强化物及强化手段,尽量避强化效果不明显。
孩子不愿意分享可能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到了,在这个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开始区分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他会慢慢把自己和世界区分开来,如何区分呢就是靠占有,他会把所有和他有关的东西都占为自己的,也不愿意分享也不愿意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形成了自我的这个概念,他开始明白自我和周围世界的区别。这个敏感期一般在孩子2岁到2岁半这个时间段,家长可以参考一下看看孩子是否进入了这个敏感期。如果是的话就不要打扰孩子,不要强行要求孩子一定要分享,让孩子平稳的度过这个敏感期,大概2-3个月左右。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再放在一件物品的归属上时,说明自我意识敏感期基本过去了。如果孩子不是在这个敏感期里,只是因为小气或者是不合群才不愿意分享的话,大人先可以增加孩子的交友面,多带孩子到同龄人多的地方去玩玩,从分享食物和玩具入手引导孩子通过这些举动去交更多的朋友。只要孩子因为这件事情而快乐了,那么他肯定愿意去按照你的意图发展。首先要给予孩子爱和快乐,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在开始有物权意识的时候,会开始不愿意分享,只想自己拥有,原因在于,这种自我的意识,让他有安全感和感到愉快。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分享所得到快乐,而不是在孩子分享后,只是得到失去了自己东西的结果。
比如,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出去,要让孩子同样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他获得分享的快乐和家长的鼓励赞扬。
小朋友不愿意去分享可能是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等,家长们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1.利用空余时间多带小朋友去小朋友多的地方去感受分享的乐趣
2.需要语言沟通,与小朋友分享有趣的故事,事例从中获取一定的领悟
3.观看小朋友分享视频,让小朋友从中体会到分享的心得,其实有些东西还是以学习为主的,孩子的日常行为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平时多多沟通交流,让孩子充分感受家庭中的爱,慢慢的孩子也会很随和,大度,做个小大人,让你有意外惊喜
在家里从让他分享自己的零食水果开始他吃的每一样东西都问问他要不要分享给爸爸妈妈然后把自己手里的水果蛋糕等也分享给他或者爸爸妈妈先分享给他和小朋友说:爸爸妈妈分享给你了你要不要分享给爸爸妈妈呢?你看你本来只有一个可是分享给别人之后你得到了更多所以要分享时间久了孩子就学会了分享不过孩子有一个时期是不喜欢分享的所以也不要过多的干预让孩子自己决定就好
分享行为的发展,对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道德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则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分享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年龄相关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有些孩子还没有形成“分享”的含义,还不懂得分享的意义;有些孩子缺乏分享的技巧。这些都需要家长来帮助和引导。
1、要正确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在整个学前期,孩子的行为都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难以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护食”和“护玩具”是很正常的现象。千万不要给孩子冠以“自私”、“小气”的帽子,更不要因此而惩罚孩子。要从正面鼓励分享,帮助孩子意识到,分享行为本身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往往比“独占”更加快乐。
2、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点滴细节,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亲眼见证这种行为。孩子是从父母那儿学习如何友善地对待他人的:来客人的时候,带着孩子给客人准备点心和水果;和别的家庭外出游玩的时候,与他们分享食物、用品……这些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
3、要给孩子营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弥补家庭结构的不足。
如今的孩子往往较少兄弟姐妹,且物资非常丰富,很多家庭的孩子不需要与他人分享,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也会尽量满足自己唯一的孩子的需要。因此,孩子的分享意识比较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努力给孩子营造有“兄弟姐妹”的环境:可以经常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家庭相互串门,也可以相约一起外出游玩,通过家庭间的交往,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分享和友爱。
像你提出的这种问题,一般上孩子12岁以上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怎么让孩子能和你分享他身边发生的事。
首先不要过度的去问小孩或过度的唠叨孩子,作为家长这个必须要控制自己,不然孩子很难打开自己的心扉。
其次通过一些亲子活动(孩子自愿参加那种),和外出旅游提升孩子对您肯定(依赖)。
最后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注意场合的用语,话术语的运用,夸奖话语等,根据孩子所做事所说话去应用。(这个是孩子很闭塞的时候)
祝家庭和和睦睦,幸福美满!
首先代入孩子的角色,思考是否是自己平时的一些事情伤到了孩子,让孩子害怕自己,所以孩子才不愿意和你分享。平时多和孩子沟通,不要用大人的口气去和孩子聊天,要尽量和孩子当朋友,潜移默化中孩子会慢慢敞开心扉和你聊天的;孩子不愿意聊的时候不要强迫他。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过度强硬,要懂得适当的换位思考,不要拿自己曾经的事情来说,因为时代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所以家长的经历是不能运用到孩子身上的。
谢谢邀请!
大家好,我是柠檬老师,专注宝宝科学喂养,身心健康成长!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要什么都有什么,习惯了什么都是我的。而小朋友又有一个特点就是“越是别人的玩具才是最好玩的”,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分享呢?
第一,尊重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自己的玩具,1-3岁是孩子物权意识的敏感时期,对于自己的物品都会比较在意,而不愿分享也是孩子的天性。分享一定要遵循“自愿原则”。我带宝宝出去的时候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几个孩子玩沙土,总是喜欢拿着别家小朋友的铲土工具玩,当然都是有家长陪同的,家长看到自家宝宝想玩别家小朋友玩具,就会告诉宝宝,我们先要问问哥哥(姐姐)同不同意?(这里我补充一点,如果宝宝会表达了,家长最好不要做”代言人“,这样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遇到问题,只会看家长,让他自己去说,这也是一种锻炼)。然后没等那个小哥哥(小姐姐)同意,小哥哥(小姐姐)的家长又开始说了,让小弟弟(小妹妹)玩吧。这种真的不提倡,不支持的,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物品是否要分享,如果孩子不愿分享,请尊重孩子,不要指责孩子“小气鬼”,“不懂事”,这种的指责或者强迫分享的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讨厌那个小朋友而争抢物品。
第二,让宝宝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当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难免孤单,当另一个小朋友想要玩的时候,可以告诉宝宝一起玩才更有乐趣。比如一起搭积木,铲沙土,各自分工,体验了共同玩耍的乐趣,以后自然就不会独享玩具了。
第三,对于孩子的分享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把自己的食物或者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给予表扬,让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第四,爸爸妈妈要给宝宝做个好榜样。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当孩子看到父母经常分享东西帮助别人,而给大家带来快乐后,孩子也会耳濡目染的学会。
孩子的教育成长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愿分享也是成长的一个阶段,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批评指责,孩子也需要时间去接受,适应和学习!欢迎朋友们有问题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