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孩子上小学后,一年带她去一个城市,看看那个城市的大学,你觉得有意义吗?

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走于各个地方,不但让孩子领略到了当地的优美景色,也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这比从书本中看到的更深刻,理解地更透彻。带孩子去参观当地的大学,了解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也让孩子对以后的学习有更明晰的目标和追求。不过,在到达每个城市之前,必须先做好功课,父母要先了解当地的人文景观和学校,当带孩子到达时才可以自如地向孩子介绍相关知识。这才是高效的旅行!


你的这种想法我非常赞成,尽管我觉得上小学就去参观略微有点早。

我一直赞成要从小就多带孩子去见世面。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让孩子了解世界是什么样的,明白学习有什么用。这个可不是通过单纯的讲道理或者去几个地方旅游一下就能明白的。

我想建议的是,多带孩子去大自然畅玩,感受生命的神奇美妙。

多带孩子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力量。

多带孩子去科技馆,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感受浩瀚的知识海洋。

默默支持孩子的一些异想天开,所谓的“不务正业”里包含着孩子对一切未知的好奇,对这个世界怀抱期待。不要让家长的功利之心打破孩子对美好的幻想。让孩子过早的收到成人思维的束缚,丧失探索精神。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前的应试教育是以记忆力教育模式为主,已经不适合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向了。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发散性思维模式以及冒险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家长教育孩子需要改变的地方。

你能有如此想法已经超前于我国很多传统型家长了。


可能因为我住在大学旁边,每年的寒暑假看到一波波的孩子来学校参观,有组团来的,有父母带着来的,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在大学门口拍照,许下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将来有一天能考进来,愿望是好的,仅此而已了。在孩子眼中这一个个的大学都一样,除了名字不同,环境基本大同小异。对这个学校的历史,底蕴,秉承的精神,孩子基本就跟逛景点差不多的心情。

中国的大学大多风景绿化都不错,还有花机票去美国瞻仰名校的,很多人都大失所望,没有在很好的区,还没有校门。学校真不是用来看的,学校的核心是人,什么专业是孩子喜欢的,哪位教授是孩子向往的,将来能拜入门下的,什么学术的氛围是孩子喜欢的,这才是大学的实质。如果具备了以上的条件,什么样的学校真不重要,教学楼不用很新,绿化不用很好,可有一帮跟自己一样追求知识的人,那就是最值得难忘的地方。


感谢提问,很高兴回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的教育目标。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的教育方针。

其中“平天下”和“游于艺”,指明学习要胸怀天下苍生,要游历天下人物,在游历践行走天下的活动中,学而时习之以格物致知。这种学习方式应该就是所谓的游学。

游学,或求学、或访学、或观学,是历代仁人志士必不可少的学习之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乎已成了游学的标准口号,千百年来,不绝于耳。

如果说,课堂教室里读的是有字书,那么游学路上读的就是无字书。

今天游学方兴未艾,且花样百出,千变万化,其中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府是颇受家长欢迎的。

如果每年能够带孩子游历一座城市,并参观所在城市的大学,这种从小就开始游学,会让孩子受益多多,意义深远,主要有三点:

1、增长见识

俗话说:见多识广。出去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因见无数人物;宽广胸怀,因交无数朋友。

孔子经常带着弟子外出践行学习,如祭祀、狩猎、春游,秋游等等,最有名的一次游学就是周游列国。千里之行,观景千万,阅人无数,上至国君,下至庶民,不仅一路宣传了自己的仁政治国理念,也一路让弟子们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三教九流,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接地气的基础。

不做方寸井蛙之徒,要做九天展翅鲲鹏。

2、培养活力。

有道是:活力在于运动。人要有生命活力,离不开运动。仅靠学校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孩子不论是身体动静、心胸眼界、还是思想表达,都蔫唧唧的,普遍没有精气神。好像只有打游戏、吃麦当劳可以刺激一下。这和圈养不运动不远行有极大关系。令人生忧。何以解忧?唯有游学。

我们发现,经常旅行的人,会从内到外,都有一种活跃的气质。身体有活力,因接触天地;思想有活力,因结交人物;说话行动、有活力,这是天地人和的必然结果。

从小游学,播下动感生命的种子,在知行合一的游学路上,能磨砺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龙马精神,能培养出开放、包容、平等的良好品质。

3、树立志向

古人言:有志者事竟成。

大学,尤其历史底蕴深厚的名校是大师云集之地。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做事风格,会影响后生后辈们,且代代感染沿袭下去。走进这样的校园,会感受到他们的气场。久而久之,白纸一张的孩子就会被感染和涂彩,渐渐内心就会种下向大师前辈学习的愿望种子,发芽之后会成为理想,进而树立为理想而学习的志向。

通过游学建立的理想,比起在课堂上发愿说理想,更接地气,更有感情和文化基础,不会成为空想甚至乱象。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女儿清华大学毕业,现在美国某大学教书。这位朋友女儿上初中时,就每年暑假带孩子去北京、上海、广州等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大都市旅游。每到一市,他们就钻胡同、进弄堂、溜街巷,聊土著、游名校,尽情漫游,尽心呼吸,一直坚持到孩子考上清华大学。

初始,孩子没有特别感觉,后又带孩子去普通大学。孩子感觉就来了。孩子觉得还是名校特别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校园,建筑悠久,有中有西,有古有今。园内绿树茂盛,花草芳香,园林秀美,人文气浓,有种莫名的吸引力,使人流连忘返。而普通大学就缺乏这种文化气场。还有那些新建的大学校区,虽高楼大厦漂亮,校园奇大无比,但缺少生气、绿色、人文,让人不愿多呆一秒。

朋友的孩子上高中后,心中的目标清晰明确了:立志考清华。其它大学一概不考虑,大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心。不过最后理想成真。应了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当然,如果带孩子游学只是走马观花,一路上,没有凝视、没有思考、没有提问、没有讨论,只是到此一游,拍照留影,这样的游学,只能算是一次旅游。


我也打算带孩子去大学里看看,去年我弟弟和弟妹就带孩子去了清华大学,开阔了眼界,给他们讲了很多出自清华的名人、学者、有杰出贡献的人,孩子们回来之后就发奋学习了,立志考清华,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非常有意义。古人语: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当你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带孩子去了岳阳楼,你才知道岳阳楼记是怎么写出来的,都不需要要求孩子去背诵,自然就记住了。

你去了橘子洲头,你才知道当时毛主席写庆园春——长沙,的伟岸思想是怎么来的。

来了四川,去看看剑门关,你才知道蜀道到底有多难。

去了孩子理想的大学,不要单单看校园环境,更多的去图书馆看看,去了解这所学校的历史,去了解学校的宗旨,去了解学校的底蕴,孩子才会有动力。让孩子去体验生活,而不用永远给孩子讲故事。


有意义!

我家孩子每年至少去省外旅游一次。

但是我们不止是游高校,我会带她见识城市原生态的一面,比如菜市,博物馆,与本地出租车司机聊天,品尝当地特色小吃等等。

高校我们也去,但是每次去旅游期间,也是各高校的放假期间,也只能看看大学景观。

一、假期游高校也有收获。

如上所述,假期旅游的时候,高校都已经放假了,看不到象牙塔学子们的青春勃发,意气飞扬的一面。

但是假期到高校去,也不是一无所获。

在孩子小的时候,外出旅游,确实需要爸爸妈妈把功课做够,尽量把学校所长专业及学校相应的故事,与孩子的已有的认知建立联系。

有一段时间,孩子和我一起追剧,其中一个女主人公是学金融的,她特别崇拜这个女主人公。

我就乘机给孩子介绍了我们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说这个学校的金融专业很不错!逛麦德龙的时候,我带她去看了这所学校。(小家伙回来后有点小小的失望,哈哈)

去北京的时候,又带她去看了对外经贸大学。重新捡回了一部份对金融人才诞生地的好感。

二、外出旅游,全方位让孩子了解这个城市。

我们去青岛,带孩子去了本地菜市场,四川孩子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爬行着的活海鲜,四面八方的蛤蜊都在喷水,可把孩子新鲜坏了。

孩子当天就写了一篇日记,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篇有趣的小文,记忆最深的一句是:还有动物向我吐口水,打水枪。

市场上的穿着水鞋,说着听不懂的方言的叔叔阿姨,海鲜市场特有的浓重气味,健谈的出租车司机,有特色的城市小吃,热闹非凡的旅游景点,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题材都进入了她的日记。

三、特殊的游记/日记记录模式

孩子外出旅游,我不会逼孩子用笔来记录日记。我和孩子一起发明了一个日记模式:手机录音。

让她把自己一天想说的话,用手机录制下来。

回家后,孩子心心念念想玩电脑,那就把这些录音,用电脑打出来吧。发QQ空间,微博都可以,我还会主动与她网络互动,增加她修改“文章”的动力。

她的同学朋友也会给她点赞互动,也增加了她的码字动力,发文的时候,她也会比较认真谨慎,因为好多人可以看见这篇文章。

其实说实话,孩子对高校的真正认识,是从高中开始的。

有小时游历大学的经历,孩子的目标感会更加强烈,学习上也更有动力,对大学会更有一份期待吧!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亲大学,观世界。

去各个城市的同时,去大学很好只是建议:

1.备好课,了解大学

去之前,先对大学的历史和相关专业,教育大家等进行了解,到时可以和孩子交流分享一下。

2.观大学,亲近人文

走进大学时,更多不只是让小孩看风光,更多关注到人文的成分。边走,边交流,尤其对于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可以多停留,感受到大学气息。

3.游玩后,再度分享

观看完大学后,和孩子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励孩子对于所见所闻进行深度分享,播种种子。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小孩多到其他城市走走看看其他城市的大学,不仅提高孩子的见识,体验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多跟孩子介绍不同的学校特色,感受大学的校园气氛,理解青春、朝气、博学、奋进、坚毅,树立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目标,激发孩子对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的向往和奋斗


有意义的,而且意义非凡。

“读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话虽然有点夸张,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重要。

一个孩子,除了网络世界,现实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其实并不大,哪怕在一线城市,家长,学校,游乐园,旅游景点……满是童真、乐趣,快活的童年就是这样子了。当他们上学了,开始吸收知识,梦想长大以后究竟要做什么。在他们性格志向定型之前,多看多了解总是有用的,而且是必须的。

读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我有个朋友,家境中等,儿子高中了还不思进取,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家长先是着急,再是气愤,接着无计可施。问题是按照他儿子的情况,考个三本是没问题的,但只要稍加努力,进步空间是挺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家长当时的无奈。

孩子眼里考上了就是胜利。家长思前想后,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让孩子停学一年,带他出去走走看看,再让他自己决定。

第一站是本地职高。

第二站是省城。一个二本院校,附近一个一本院校。

第三站用了一个星期时间。一个是清华,一个是北大。

完成了三级跳之后,就在宾馆里,父子俩平静的聊了一个晚上,谈了各自的感受。

出乎意料,孩子说懂了,回去重读,会努力的。家长问他为什么?

孩子说:通过这次到高校看了看,给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不同学校的学生,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究竟区别在哪却说不出来。清北学生给人一种令人羡慕的吸引力和优越感。

家长告诉孩子,这就是气质!气质来源于考上名牌学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年,孩子考上了省城的一间一本学校。虽比不上清北,但也尽力了。

由此可见,孩子需要认识了解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天外有天,才有前进的动力。

你说每年带孩子到一个城市的大学去看,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的,但问题不在于看了多少学校,重要的是每看一间学校,要让孩子了解不同城市风土人情和学校的特点、文化、校训,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刻怀有敬畏之心,由此鞭策自己,建立目标。

看了,懂了,世界就大,格局也更大。


这个要看你带孩子去看名校的目的了。如果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的话,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对于学习的目的,不应将考取名校当作一个目标,好像考上了名校就万事大吉了似的。人生的目标可以定得条远些,高考,名大学不过是另一个起点。

我也曾带孩子去看名校,不过我的目的是想让他了解一下各校的特色,未来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可以有更清晰的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去挑选城市及学校。

个人小小看法,请勿见谅。


非常有意义,孩子小学后,开始有自己的评鉴能力,带他参观大学可以帮他建立对大学的认知,树立以后考大学的目标,算是一种生涯游学吧。

偷偷地告诉你,我也是这么干的,每去一个城市旅游,必然会带孩子去当地的知名大学看看。比如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


首先,增广建文是好事!

个人认为是...去游历的过程中,家长引导些什么内容或愿景?或者是说价值观...有或者是简单通俗的道理...那更为重要。

既然都有目标和资金去做这样的事情,计划的最核心是:过程中孩子收获了什么?还有就是他能否真的吸收到家长的用意?!

所以,事前的准备更多在于:如果沟通表达?!说的太深,他肯定不懂...这或许会是您目标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我觉得有意义。尤其孩子上小学以后,正是孩子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带孩子去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生活,一方面可以拓展孩子的眼界,增添孩子的阅历。另一方面不同地方的城市,不同的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让孩子树立从小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向往那种学习的环境,那么带他不断感受学校氛围的过程中让他做出选择,同时确定自己今后的目标。这种经历对孩子身心发展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想想自己上学的经历,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有点没概念,尤其是对待中考。

那会也没有太多的成绩排名之类的,尤其像是校排名、市排名之类的都没怎么听过,就觉得自然往上升就行,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

中考还能顺利过去,考入不错的学校。但到了高考真的无数次的后悔自己的不努力,最让人后悔的就是没有努力就失败了。

但今天孩子们所面临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怎么说都应该要比我们当时懂得多。

而说起带孩子去各高校参观以督促孩子学习这点,现在还挺多机构专门组织这样的夏令营之类的活动,去的不仅是国内的高校,还包括国外的各大名校。

但说实话,小学阶段所进行的这些活动,对孩子而言,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个热闹。

在我自己带小学的几年里,也有跟同事、朋友聊过很多次,如果说6岁以前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足够的安全感,那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则是学习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整个小学阶段,比起去各类名校,不如带着孩子去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保持对知识的热情。

进入小学阶段,要费心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包括:对个人物品的管理(绝大多数书包塞的一团乱,书本卷页、撕扯的孩子,成绩也不会太理想),认真完成作业,对课本及时预习、复习,时不时查缺补漏。

此外,专注力是影响学习很大的因素。为了促进孩子的专注力,除开养成阅读的习惯,大量运动也是很重要的。

我带的一二年级小朋友,专注力不足的,我都是建议家长给孩子增加运动量,增强核心力量,坐的稳,才能专注听讲。大运动也是幼儿时期,感觉统合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意义,小学相对轻松一些,有一些人热衷于寒暑假让孩子学各种兴趣班,有人热衷于让孩子背起背包周游全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选择就别抱怨,都有收货,只要开心就好。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哦,走出去会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当你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对孩子说希望你长大了考上名牌大学的时候,他也许没有太多的概念,不明白为什么,但是当你带他亲自去体验大学的校园,他也许就会在某一次的一瞬间产生崇拜心理,喜欢上了某一个校园而为自己定下了目标。

我每年带孩子出去玩,都会去当地的大学参观。让他了解每所大学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看一看大学校园里面的环境,然后还会拍照留念。

等他长大了,说不定就会考上其中一所大学。这样的旅行小插曲既可以开阔视野,又能增长孩子的见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另外附上一个名牌大学的名单[灵光一闪]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去著名大学游玩即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习,它贯穿了学习、观摩、游览,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自己的文化。

孩子徜徉其中,加上家长或者导游的讲解,会被这种大学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灵深处种下一粒种子。

这种旅游,为孩子人生旅途上增添一笔无形的财富,增长孩子的阅历和见识、培养孩子不同角度的思维习惯;也为孩子以后考大学做好心理准备,留给孩子一份终生难忘的记忆,充分感受这种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带来的无尽乐趣。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其实,带孩子去各个地方看看最好的大学,城市,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地方,无形中对他是一个目标或者一个方向!人有了方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一种资历,从小见过了不同的风景,也会对思想、谈吐、处事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出门肯定要住酒店,订机票,拿行李!也是一种独立的锻炼!


非常有意义、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大学校园里的生活画面、顺便教育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这比天天在家催他写作业好几百倍[微笑]


原始地址:/yanjie/12381.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