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今年初一了,学习没有自觉性怎么办?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大江之上,风浪不息,铁索连舟,如履平地。顺其自然,良性引导。




孩子初一大约13岁,年纪还小,家长想完全依靠孩子自觉性去学习估计会失望的!

自觉性应该来自好的习惯,而这种好习惯是要靠培养的,很多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如早睡早起;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先完成作业,按时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玩耍;不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免得他们沉迷游戏;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舞蹈,绘画…等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当这些好习惯形成自然,就成了孩子的一种品质,你可以说是自觉,好习惯受用终身!

初一了自觉性不够,还不算太迟,只要家长能坚持原则,和孩子讲清楚道理,他也听得懂,然后规定好措施,监督执行,家长一定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相信一段时间后会有改善,坚持不懈,一定会成功!




我们总在找方法,却忽略了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观念。

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我们只是觉得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但却很少去想孩子为什么会没有自觉性?

孩子之所以没有学习自觉性,那一定是没有培育他自觉性的环境与土壤。

孩子学习自觉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意识和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那么,这种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必然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土壤。而这个适宜环境和土壤在哪里?

当然在家庭。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以身示范,科学合理的引导,是孩子形成学习自觉性的根本。




只有家长多督促。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差异:

1、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小学步入中学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2、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

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初中学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小学是学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反,有些小学时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后来居上成为学习冒尖者。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

(2)初二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一般来说,经过预初、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尤其到了初二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时学习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状况。

(3)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工夫所呈现的差异。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3、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也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他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并帮助其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4、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电脑游戏、武侠小说、通俗言情小说,乃至有些不健康的读物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成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有些学生自制能力比较脆弱,还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就能保持相对持久和稳定的学习状态。总体看来,初中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家长要注意经常帮助孩子排除干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使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巩固。

初中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虽然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非智力因素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学习的习惯、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课前预习新课的习惯,可以在教师教授新课之前大致了解课程内容,有助于把握重点带着问题听课,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作业认真书写的习惯,不仅可以保证作业的美观整洁,提高作业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反之,不良的习惯也会成为学习进步的绊脚石,不少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脑子都不笨,但往往上课心不在焉、作业马马虎虎、做事丢三四。

1、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学会听课

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学会听课,对初中生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四十五分钟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也许有的家长和学生会想,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听课谁不会呀。其实不然,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呢。学会听课,对初中生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要集中注意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的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对于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

其次,要带着问题、开动脑子听。有些同学听课不善于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看似目不转睛,但一堂课下来心中却不留痕迹。俗话说: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

再次,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教与学应是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学生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是说边学习边动笔的好处。笔记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复习旧知识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发现新的问题。很多家长感到对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无从了解和把握,其实,每天查看一下他们的课本和笔记,就是一种好方法。

2、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时间是个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几个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处理好的关系

玩与学的关系,主与次的关系,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

这里,家长必须帮助指导孩子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不是初中学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把孩子的闲暇时间安排得严严实实,不让孩子有娱乐和活动的时间;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课余活动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要指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学习时专心致志、静得下心来;活动时生龙活虎、放得开来。学习和玩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初中阶段学习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学科之间有差异,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初中学习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学得扎实。学科内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主,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是主,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就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中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兴趣也往往不够稳定,有些孩子对兴趣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表现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光凭兴趣学习,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就敬而远之,结果就成了“跛脚”。其实,初中的学习是整个人生学习的基础,首先要学好每一门功课,初中学习过了关,高中阶段就可能比较顺利;即便是通常被认为是“副课”的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实际上都是将来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培养兴趣必须以打好基础为前提。

(2)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

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规律给我们指导孩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规律的心理学家艾客浩斯发现,学习刚结束,遗忘就相伴开始了。第二天忘得最多最快,第二天需要复习的时间较长,如果第二天复习了,第三天就遗忘少了,需要复习的时间也较短;如果第三天复习了,第四天遗忘得就更少了……。总之,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规律给我们指导孩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及时复习。初中生学习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随学随丢,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了事。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从头开始复习。要改变这种前学后忘,到后面问题成堆的现象。

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科逐渐细化,各门学科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规律。理科类数、理、化学习重抽象思维,要善于融会贯通;文科类语、史等重知识积累,要善于联系实际。只有把握各学科的特点,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夭地学好各门功课。




在形成一种新习惯或摈弃一种旧习惯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开始时具有尽可能强烈的和坚定的积极主动精神。要利用你所知道的一切手段来帮助孩子创造成功的开端。2、永远不允许一次倒退发生,直到新的习惯牢牢地扎根在孩子的生活中。3、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要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去实践你的要求,并造成每一个情感上的鼓舞,只有在决心和渴望产生动力的时候——而不是在它们形成的时候它们才会向大脑传导一种新的方向,按照詹姆斯的劝告,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改变某些习惯,那么就要让他和旧的行为彻底决裂。

一、引导他们用对比法。从两个方面去对比:其一,对比自己一段时间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进步了,继续努力,退步了,加把劲赶上。其二,与榜样对比。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所树榜样作出具体对比,充分认识自身差距和产生差距的原因,与榜样一起共同确立努力的方向,找出消除差距的具体途径,并在学生努力进取的过程中,引导他们随时对照,促进提高。

二、激励他们的信心。有的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成绩提高和习惯养成一直未见起色,又缺乏自信心。我总是及时给以激励、帮助,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唤醒自信。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表扬,促进其进一步努力。

三、用耐心促进步。有的学生在自觉性形成的过程当中会出现间断或反复,但我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总是平心静气地想怎么跟他们谈。我发现,越是这样,学生越能接受,越能增强自觉性。

学生的自觉性培养起来了,这将使我们家长或者老师都会变得轻松起来。自觉性有了,学习呢,自然也就提升上去了。




孩子学习没自觉性,我们确实要自我检讨。真正的学霸,父母从小就要与孩子同频共振才行,要坚持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与孩子共同学习。多诱导孩子树立独立及谦虚的性格,确定正确的目标,构建人生规划,并为之奋斗。




这个的话很正常,因为初一的科目增加,且学习难度,习惯也不同于小学,有不懂的一定得问,上课不要分神,初中进度快,一般是一天一课,数学一定一定要在初一打好基础,英语也是,多鼓励孩子,培养兴趣,孩子喜欢哪门学科自然自觉性高,成绩也就上去了。




第一是要给孩子信心。进入初中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加之学习压力陡增,作为家长,要适时引导,给孩子树立信心。第二是要培养孩子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最为重要,还有与老师、同学相处的习惯等等。第三是给孩子鼓励。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适时予以表扬。四是要与孩子做朋友。尽可能缩短与孩子的距离,不以家长或大人自居,勤与孩子沟通与交流!




孩子今年初一了,学习也不自觉,我想这个问题,1000个家有一千个说法,我想小孩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爱好吧,兴趣爱好吧!那么如果是我是家长,我会选择从他的兴趣和爱好方面着手和引导,自古以来都有一种说法,如果你是一个人才,无论你走到哪里金子都会发亮




1、注重习惯的养成。光跟孩子讲道理是不够的,乏味的说教会破坏学习的气氛,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靠一次次重复以成自然。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

2、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的习惯。孩子自控能力不强,开始要天天检查,再开始慢慢的隔天天检查,一星期检查一次,直至养成习惯。

3、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的学习自觉性有了提高后,可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让孩子学会自觉.主动的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说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没有掌握各科好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读小学的时候,孩子落下的内容比较多,导致孩子越学越不会失去学习信心,所以说想要从根本性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一定要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上来,孩子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的窍门,他自然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就会爱上学习,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要不孩子落下的越来越多,最后想要弥补挽回,可能就很困难很多了




原始地址:/rebang/5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