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尝试,怎么破?

泰国的广告总是很走心,有时候一条广告看下来,你总会不经意间恍然大悟:“天呐!原来这是一条广告”、“原来这是卖×××的广告”……

曾有一则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公益广告刷爆了朋友圈,广告的剧情大概是:小女孩的妈妈在市场卖菜,她虽然只有四年级的文化水平,却将小女孩培养成了博士。

在满足小女孩好奇心而一起种豆芽的过程中,她们遭遇了重重困难,然而菜市场妈妈总是耐心地对小女孩说「我们试试」这四个字,不仅呵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启发了孩子的探究精神,让孩子明白「做一件事情无论是否成功,我们都要不断去尝试」的道理。

这个小女孩叫Ju,她生活在泰国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妈妈是以卖菜为生。

有一天,小女孩一直盯着豆芽摊位看,妈妈注意到了便问她:“你在看什么呢?”

小女孩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那么好?”

妈妈回答说:“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

小小年纪的她就非常有商业头脑,问妈妈:“那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有点迟疑,但还是想了想说:“嗯,我们试试。”

就因为这样一句话,小女孩和妈妈开始兴致勃勃地种豆芽。

很可惜,第一次尝试种的豆芽都枯死了,她们都很伤心。

可能在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就会和孩子说:“算了,我们种不好豆芽的,还是不折腾了”。

但是这位妈妈却不一样,即使家庭贫穷,她的反应还是:“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她们找来一本专门介绍豆芽种植的书来读,即使妈妈只有四年级的学历,没办法认字和写字,但她还是跟着女儿念出书中关于种豆芽的方法一起探索和实践,改进了种豆芽的方法后,小女孩问妈妈:“这次会成功吗?”

妈妈的回答依旧充满了力量,说:“我们试试。”

然而,第二次尝试还是失败了,小女孩和妈妈陷入了沉默。

妈妈看到存折上为数不多的存款,心里很发愁,但是当她抬头看到女儿闪闪发亮的眼睛时,依然说出了充满魔力的这四个字:“我们试试。”

于是她们继续在书里寻求答案,发现原来是没能按时浇水。

这时,妈妈抬头看到屋顶正在漏水,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收集回来的废弃塑料瓶上戳很多个洞洞,做成一个自动浇水的装置。

最后,在母女俩齐心协力和不断探索下,终于成功种植出了豆芽。

这位妈妈口中的每一句「我们试试」,犹如魔力一般,满足小女孩好奇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励着小女孩进行探索。

小女孩看到长出的豆芽,简直乐开了花,妈妈看到开心的女儿,问道:“我们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

小女孩在妈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也说出了一句:“我们试试!”

仅仅3分钟的公益短片,却传达出了深刻的育儿道理。

其实,故事中的小女孩是有人物原型的,现实中的她现在已经是一位科学家和博士了,正在瑞典继续她的研究,她的妈妈虽然小学没毕业,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没有出色的家庭背景,却培养出了一个读博士的女儿。

可以说,女孩的成就离不开妈妈的言传身教。

「我们试试」这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着无穷的教育智慧,不仅教会了小女孩学会坚持、不轻言放弃的精神,还呵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

并且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菜市场妈妈也给予了小女孩「高质量的陪伴」,共同解决了种豆芽时遭遇的种种困难。

或许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总是会提出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和问题,大部分父母总是对孩子进行打压和否定:“没用”、“不行”、“麻烦”等,这样不仅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扼杀了孩子内心对知识的渴望。

面对孩子各种脑洞大开的疑问和想法,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他们,而要多一点耐心,大胆鼓励孩子:“我们一起试试”。

这样一来,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就不会从根本上否定自己,而是凭借自身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地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坚毅乐观的性格。

积极应对孩子的问题

在孩子的世界里,世间万物充满着许多神奇的色彩,他们常常为了探究出个所以然,会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

虽然很多问题会让大人觉得“幼稚”,甚至是被问倒了答不上来,但这却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父母们切莫心烦、敷衍应对,而是应该针对孩子的提问,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门早就指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孩子智商发展的主要动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对孩子未来自主发展并积极适应社会至关重要。

孩子学会提问,是一种很有效果且很重要的思维锻炼方式,能够让孩子深入理解一件事情,通过提问发现更多的问题,挖掘更多的解决方法。

就如爱因斯坦说的一般:“如果我有一个小时解开一个命运攸关的问题,那我会用55分钟去确定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

鼓励孩子勇敢尝试

前阵子,吴尊9岁的女儿neinei因为在亚洲国际芭蕾舞大赛中失败而落泪,吴尊的一条微博刷爆了爸爸妈妈的朋友圈。

从爸爸吴尊的微博可以看出,这场比赛的失败在他看来早有预料,但他还是让女儿尝试参加了。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曾说过,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

我们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不断去尝试、勇于去试错,因为生活中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孩子运用智慧和韧劲去迎接挑战的每一步,这将会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影响孩子的未来。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我们可以注意到,当小女孩与妈妈第一次尝试种豆芽失败之后,妈妈还找来了一本书,尽管妈妈只有小学四年级的知识水平,她还是跟女儿一块研究,一块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总是鼓励父母多多花费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可很多父母陪伴孩子就是单纯地陪着,与孩子没有任何的互动和交流。

在辩论节目《奇葩说》里,辩手颜如晶就曾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从小到大,她的爸爸就常年在外,因此她与爸爸都没有怎么相处过,以至于在她已经26岁时,收到了爸爸送的礼物竟然是冰雪奇缘和小猪佩奇,而她真正想要的礼物是拳套和脚靶,她的爸爸却一无所知。

缺少的陪伴与沟通,只会造成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不懂父母的局面。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时父母付出的真心和用心。

「我们试试」,简单的四个字,却包含了无尽的教育意义。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尝试与试错的过程。

我们要向公益短片中的妈妈学习,要让孩子学会坚持,保持好奇心,要让孩子明白: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去迎接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多和孩子们说说「我们试试」吧!相信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

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小马快跑国际早教!




孩子因为自己完成了一件事而感到喜悦时,哪怕是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成功,我们应表现出与孩子同等的喜悦。最大限度地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并鼓励他们倾注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去争取新的成功。这样,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下,孩子的自信心就得到了发展。针对发展较为滞后的孩子,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1)针对孩子现有发展水平适当降低要求,夸大孩子进步。(2)在技能上适度进行“超前教育”,适当、适时、适度地帮助孩子掌握一些知识或技能,以便为孩子与同伴一起学习时减少障碍,帮助孩子排除导致不自信的消极因素。总之,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最低程度的帮助,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方法。




这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那该怎么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呢?

1、向他征求意见

如果孩子委托你画一幅画,在你动笔时让他给你描述这幅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他没什么想法了,就启发他(“你觉得这儿该不该有个小女孩儿?她的头发该是什么颜色呢?她现在在做什么呢?”)。比如你们一起拼图时,问他下一个地方该放哪块拼图,或者征求他的袜子是该拉上去还是该脱下来。

2、教他做

你的孩子犹豫着不敢尝试也许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做。以一个压力很小的方式,向他示范该怎样去拿玩具,把袜口敞开等着他脚伸进来,用颜色和形状来拼拼图。家长也可以在孩子面前示弱一下来鼓励孩子完成简单的事情。

3、邀请他来帮忙

让孩子为太阳或者沙滩上的海浪涂上颜色;把最后一块拼图拼好;或者把手上的香皂冲洗干净。如果孩子犹豫着不去,也不要勉强他,但要继续给他机会做些不威胁他的安全和比较容易成功的事。最好能保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帮忙做事的机会。例如,把你掉在地上的书捡起来,把购物袋里的罐装食品取出来放到橱柜里,帮忙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或把衣服从甩于桶中拿出来,在你推着手推车要出去时帮你开门,你提了很多东西时会帮你分担一小部分。帮助家长的忙可以使孩子增强自己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4、小小的贡献也该表扬

当孩子在你的画上为蓝天涂上颜色时,在他自己拼上最后一块拼图时,在他自己费力地穿袜子而没有放弃时,在他完成任务交给你时,家长一定要对他的表现加以赞扬。如果他自己端着一杯果汁,几乎走了从吧台到桌子边的全程距离而没有摔倒,果汁也没有溅出时,一定要表扬他“真棒!你几乎走完了全程。”而不是责备他“走路时能不能使果汁不溅出来?”。家长对其努力的肯定将激发孩子的自信促使他下次更加努力去做。

自信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家长,对待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如果孩子不敢尝试,也不要责备他不“你怎么这么胆小呢,怎么就不敢做呢”,慢慢引导孩子,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带班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只要遇到一点他不太熟悉的玩具或活动,就会说“我不要试!”“我不行!”

每当这时,我都会很自然地鼓励他,“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老师看好你!你再试一试。”

可后来我发现,这些话不仅不抵用,反而会把他惹毛,最后直接甩给我一句:“你说什么都没用!我就是不行!”

……

面对这种局面,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纽约时报》家庭栏目撰稿人JessicaLaney写的一篇文章里说:“Somechildrenhaveaneedtomaintainanimageofeffortlessperfectiontoteacherorpeers”(有些孩子需要在老师或同学面前,维持一个不需要努力就很完美的形象。)

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孩子不愿尝试,很可能是他想要你知道,他聪明绝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件事干好,而不想让你看到他努力的过程——努力多不酷啊。这让我联想到这个孩子曾经做过的一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有一天我看到他自己一个人在搭积木,一边想,一边比划着一边搭,非常地认真。

可是我刚一走过去他就哗一下把所有的积木都推倒了。我俯下身问他,“你刚才搭的很好啊,要不要试试再搭一个?”可他直接扭过头去大声说,“我不行!”“我不要!”

这一系列的举动实在让我困惑不已,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明明有能力、有信心重新搭建一个比之前更好的,但正是我的出现,让他连试都不肯试了。看了Jessica的观点我忽然明白了,其实他心里很担心让我看到他努力的过程,因为他想让我觉得,他轻而易举地就能把一件事干好,可在评估了当下我对他的要求,觉得自己不努力就不能胜任时,干脆便选择直接拒绝、逃避。

于是,我开始反思老师们一直以来对他的态度。他确实是我们眼中特别出色的孩子之一,特别机灵,总是一点就透,一学就会。平时和他说话的时候,老师们也会总忍不住地称赞他“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好像很少会对他的过程做点评,比如“你搭建得真努力,我特喜欢你这样专注。”

可能久而久之,就引起了他对于自己“完美”形象的警惕。当他有了“我不要让别人看到我努力”的意识之后,那么我再说“你真努力”的话,反倒不好使了,这会更加剧他对我的反感,他心里八成在想,“怎么又被你看到我努力了!我就是不要你看到!”从而变得更加容易发脾气。

看到这里,你也许不禁扼腕叹息掩面而泣,直恨自己一直以来都夸错了!

那好,我们再说说从现在开始该怎么往回扳吧!

我们可以协助他一起重构对于“努力”和“结果”的看法。

1不着急做好人,让孩子正视“努力”

一般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完美形象的孩子,在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先会藏着掖着不让你看到。一旦超过他的尝试次数和忍耐极限的时候,他就会缠着你说,“妈妈,这怎么搞,你来弄!”

这时父母基本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直接教,但很多时候都会使用第二种——鼓励他自己再尝试一下。但这往往会招致强烈的反抗,“我都试了,就是不行嘛!就得你来!”如果你再多说两句“加油”,反倒可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恶化,最后逼得要么全家鸡飞狗跳,要么父母服软就范:“好好好,我教你。”

为什么父母原本正常的鼓励反倒使这些孩子如此介意和恼怒呢?其实是因为他们心里知道,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事情总是不成,他们担心再这样下去反倒会被人看扁,所以干脆不想去尝试。

让孩子释放过激情绪的时候,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插话,等他稍微平静些了,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妈妈看到你很沮丧,很理解你。你可以把玩具给我,虽然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玩,也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才知道怎么玩,就算最后玩不出来我也觉得很开心。你可以在一边看和学,但是妈妈觉得如果你自己探索会更有趣,无论最后结果怎么样,只要你努力了妈妈都会为你骄傲!当然,要不要看妈妈玩,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也不强求。”

语气要做到两点:“calm”冷静+“firm”坚定。

如果说完这番话,孩子把玩具从你手上再抢回去,但没过多久又还回来的时候,你一定要给他一个台阶下,比如说,“这样,我们要不一起努力看看,到底我们俩能否一起搞明白这玩具如何玩。”

这时你依然有意识地让孩子来主导,你只是作为一个陪伴者,让他心里可以更有底气。不管最后有没有做成,你都要反复给他强调“妈妈看到你在努力,真好!”

2扭转你自己的思维,跟孩子一起正视“失败”

孩子害怕努力,不敢尝试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一直期待一个成功的结果,只有成功了才说明他们的努力是有用的啊!如果不具有十足的把握,就根本不会去尝试。可问题是,我们怎么可能保证每一次努力过后都会是好的结果呢?

所以孩子不愿让你看到他在努力,很可能也是因为对于失败,他是打心底里看不起的。自己假装不努力至少心理可以得到安慰——“我是因为没有努力才失败的”。如果别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可还是失败,那就直接证明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了,这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的。

他们这种对失败错误的认知基本都是从自己周围的大人那里学来的,想要改变,父母和孩子都需要重新认识失败——失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是只有成功才能证明孩子的能力。

在美国上研究生的时候,我最常听到的导师说的话就是“learnfromfailure”——从失败中学习,言下之意就是“失败”并不是不好的,反倒是笔巨大的财富!我们的马云爸爸就说过,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因此失败的经历才更宝贵,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获益更多。

为什么文章开始说的那个孩子拒绝再搭一次积木给我看呢?他的潜意识里,可能就是认为“失败”是不好的,只有“成功”才能获得认可。因此他才会去想用一些不被人看到努力的方法获取成功,一旦发现我注意到他在搭积木,就马上推倒。如果说这个孩子知道其实“失败”也没什么的,他也就没有动机去遮遮掩掩自己的努力,或是拒绝和躲避了。

根源都在家长怎么做,你是怎么看待失败的?在孩子尝试失败的时候,你通常的做法都是怎样的?你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失败”很有用?多举一些例子,分享自己努力了很久却依然失败的经历,并且跟孩子一起分享从失败里学到了什么,这些都可以重新构建起他对于“失败”的认识,从而变得不再害怕尝试和努力。

真正的输家,是那些害怕失败,连尝试都不敢的人。




孩子为何胆小?

很多父母经常对我抱怨,孩子胆小:什么都不敢碰,干什么都谨小慎微。有一些情况是家长夸大其词,比如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欢做摇摇车,有的孩子就是怕有音乐的玩具,有些孩子怕毛绒玩具。

除了遗传的因素,可以说孩子的胆小与父母营造的环境息息相关。

很多孩子几个月开始,一旦在好奇心驱使下摸摸家里的东西,家长就紧张兮兮的对孩子吼:“这个不能碰,扎到你怎么办?”“你怎么上那去,摔到你怎么办?”“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听话,你站在那里多危险呀?”其实,更多的时候,孩子是被家长的紧张兮兮的表情吓到了。

甚至有些高焦虑值的妈妈,总是担心孩子出现意外。陪孩子玩玩具,小零件不见了,要扒开孩子的嘴反复检查,担心孩子把玩具吞了;还有些家长,孩子成长路上怎可能不摔跤,可有些妈妈就是忍受不了孩子摔倒,为此过度保护;还有些时候,家长为了图省事,孩子贪玩不回家,就吓唬孩子说:“一会大灰狼来把你叼走了”等等……

可以说,胆小的孩子大部分是被父母吓大的。不是营造一个外部危险的环境,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编织谎言。

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表现的胆怯的时候,通常是小朋友抢他们玩具的时候。家长又开始着急了:“你去抢呀,你怎么那么胆小”?事实上,孩子的心理能量已然不足,更需要父母的理解与呵护。

孩子为何磨蹭?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磨蹭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但是,几乎所有抱怨孩子磨蹭的父母手脚麻利、甚至做事雷厉风行。为什么孩子和父母反差这么大?那些动作不那么快的家长的孩子为何反而不磨蹭?

其实,恰恰是因为家长过于急,缺乏耐心,缺少共情能力。总是用自己的节奏要求孩子,孩子做不到就指责抱怨。

长此以往,孩子有苦难言。孩子心里的不满无处发泄,不得不被动攻击:你越催我,越着急,我就越慢。所以,磨蹭的孩子也是家长一手逼出来的。

孩子为何邋遢?

小时候我摔倒了,腿出血了,不敢告诉我妈,怕我妈骂我把丝袜摔破了。直到她发现我的腿伤了,心疼的抱起我,我才知道我妈爱我胜过爱衣服。

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她也总因为我衣服脱下来没有及时挂;衣服破了没有及时缝;做饭的时候不及时穿围裙渐上油点了等等习惯表达不满……

她在很多人眼里是洁癖,我在她眼里邋遢。但是,她不在,我反而更爱护衣物。

我发现,就是因为她对衣服的整洁程度过为关注,而且在我心里留下了很多不好的感受。我就故意与她作对:“你越是要求我,我越不收拾。”

教育是自我修行

每个人心都有向善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有积极成长的动力。很多时候,磨蹭、胆小、邋遢其实都是一种无言的反抗,真的是故意跟家长对立。

因为孩子处在弱势的位置上,家长总是威逼利用,吆喝训斥。孩子内心的那种抵触无处言说,他们无力反抗,就只能用糟蹋自己的方式控诉家长。

做家长的别总把劲使在孩子身上。最近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家长一些当猪,却希望孩子成龙”。这个真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态。一个家长问我,我特别担心我孩子脾气急,因为我脾气就急,怎么办呀?

她是怕孩子像她一样脾气急。答案就是改自己的急脾气!

把孩子比喻成庄稼,家长就是土壤。可是很多家长只喜欢在孩子身上下功夫,如果你自己就是块盐碱地,还期待长在你土地上的庄稼枝繁叶茂,你觉得可能吗?

另外一方面上面的几种问题的共性是家长有偏颇。《道德经》告诉我们否极泰来的道理。不要一味的追求勇敢、快、整洁,甚至达到偏激的程度。

教育是耳濡目染的过程,好的习惯无需用力孩子都可以继承。

顺着每个生命自然的轨迹成长。

把劲收回来,用在自己身上吧!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




YoKID优儿学堂心理专家李娇老师:

5岁的宝宝害怕尝试,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宝宝之前有失败的经历,而且带给他的体验很不好。我举个小例子简单说明一下。宝宝之前可能特别想去拿衣柜顶上的小箱子,尝试了各种办法,最后,他找来了一个小凳子,踩着凳子去拿,正当拿到箱子的瞬间,脚踩空了,摔倒了,而且特别疼。箱子没拿到,自己摔倒了,凳子也烂了。宝宝没有完成他之前的目标,但是带来了非常糟糕的体验。还可能是宝宝喜欢小狗,想养一只小狗,可能是养育不当加上小狗不适应,造成小狗的死亡。这两个小例子都是给宝宝的尝试造成了不好的体验,让宝宝不愿意再去尝试。

还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我给大家说一个生活场景大家就明白了。由于宝宝还小,手脚发展的还不是很稳定,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宝宝把杯子摔了,把垃圾筐踢到了,家长看到后,很生气,大声指责宝宝,因为家长看到的是宝宝做错了事情,必须得纠正宝宝得行为。但是家长忽略了一点,他不知道宝宝为什么做错了,可能是他想给妈妈倒杯水,帮妈妈倒垃圾,但自己手脚还不是很利落造成了失误。宝宝心里就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他觉得他的尝试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试问,宝宝怎能不害怕去尝试?

还有就是宝宝得性格使然,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得漏洞,都会造成宝宝害怕去尝试。

家长先不要心急,慢慢引导宝宝。可以让宝宝逐步去体验。比如宝宝不愿意尝试坐过山车。家长可以先给宝宝示范,再邀请宝宝一起,千万不要强制宝宝去尝试,这只会增加他不愉快得体验。




不着急做好人,让孩子正视“努力”

一般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完美形象的孩子,在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先会藏着掖着不让你看到。一旦超过他的尝试次数和忍耐极限的时候,他就会缠着你说,“妈妈,这怎么搞,你来弄!”

这时父母基本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直接教,但很多时候都会使用第二种——鼓励他自己再尝试一下。但这往往会招致强烈的反抗,“我都试了,就是不行嘛!就得你来!”如果你再多说两句“加油”,反倒可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恶化,最后逼得要么全家鸡飞狗跳,要么父母服软就范:“好好好,我教你。”

为什么父母原本正常的鼓励反倒使这些孩子如此介意和恼怒呢?其实是因为他们心里知道,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事情总是不成,他们担心再这样下去反倒会被人看扁,所以干脆不想去尝试。

让孩子释放过激情绪的时候,我的建议是最好不要插话,等他稍微平静些了,你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妈妈看到你很沮丧,很理解你。你可以把玩具给我,虽然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玩,也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才知道怎么玩,就算最后玩不出来我也觉得很开心。你可以在一边看和学,但是妈妈觉得如果你自己探索会更有趣,无论最后结果怎么样,只要你努力了妈妈都会为你骄傲!当然,要不要看妈妈玩,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也不强求。”

语气要做到两点:“calm”冷静+“firm”坚定。

如果说完这番话,孩子把玩具从你手上再抢回去,但没过多久又还回来的时候,你一定要给他一个台阶下,比如说,“这样,我们要不一起努力看看,到底我们俩能否一起搞明白这玩具如何玩。”

这时你依然有意识地让孩子来主导,你只是作为一个陪伴者,让他心里可以更有底气。不管最后有没有做成,你都要反复给他强调“妈妈看到你在努力,真好!”

扭转你自己的思维,跟孩子一起正视“失败”

孩子害怕努力,不敢尝试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一直期待一个成功的结果,只有成功了才说明他们的努力是有用的啊!如果不具有十足的把握,就根本不会去尝试。可问题是,我们怎么可能保证每一次努力过后都会是好的结果呢?

所以孩子不愿让你看到他在努力,很可能也是因为对于失败,他是打心底里看不起的。自己假装不努力至少心理可以得到安慰——“我是因为没有努力才失败的”。如果别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可还是失败,那就直接证明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了,这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的。

他们这种对失败错误的认知基本都是从自己周围的大人那里学来的,想要改变,父母和孩子都需要重新认识失败——失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是只有成功才能证明孩子的能力。

在美国上研究生的时候,我最常听到的导师说的话就是“learnfromfailure”——从失败中学习,言下之意就是“失败”并不是不好的,反倒是笔巨大的财富!我们的马云爸爸就说过,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因此失败的经历才更宝贵,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获益更多。

根源都在家长怎么做,你是怎么看待失败的?在孩子尝试失败的时候,你通常的做法都是怎样的?你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失败”很有用?多举一些例子,分享自己努力了很久却依然失败的经历,并且跟孩子一起分享从失败里学到了什么,这些都可以重新构建起他对于“失败”的认识,从而变得不再害怕尝试和努力。

真正的输家,是那些害怕失败,连尝试都不敢的人。




我儿子小时候也胆小,要相比同龄的孩子来说他要胆小的多,我记得他已经三岁了,还不会蹦蹦床,不敢从高处往下跳,无论你怎么劝他都不敢。是过年的时候,家里来了两个同龄亲戚,三个人疯玩了有半个月的事,我儿子就敢于从高处往下蹦了,会蹦蹦床了。

所以多让他和同龄的孩子接触,他看到别人能跳,我知道这个东西是不危险的了,所以他就敢了。

你还有一个孩子比我儿子小,他就比我儿子更胆小一些,追究原因是因为他的妈妈就比较胆小,然后他妈妈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会大声的喊,哎呀,这个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这样不行,这样太危险了,所以孩子就很胆小。

还有就是长辈包办代替的太多了,孩子没有自己的亲自体验过,所以他对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一个很好的判断。

所以,多和小女的小朋友一起玩儿,家长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给孩子多鼓励,相信你会看到孩子的变化的。




宝贝不喜欢接受挑战,遇事退缩,爸爸妈妈予以鼓励本身并没有错,宝贝在这种无力和沮丧的状态下的确需要最为亲近的人的理解与支持,但鼓励的态度和方式非常的重要,涉及到几方面的因素:

1.爸爸妈妈需要放平心态。宝贝很容易捕捉到我们的态度、表情等这类非语言信息,面对宝贝的“自暴自弃”,爸爸妈妈焦虑、急躁的态度和表情更容易给宝贝增添压力,相反,理解、信任的态度和表情更容易让宝贝重拾信心。

2.接纳、共情感受。宝贝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先共情感受,再给予鼓励。比如“搭了这么久的积木,却倒下了,的确让人很难过。”先让宝贝感受到理解,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之后,再鼓励宝贝去找一下积木坍塌的原因,或者重新再搭一次,这个时候,宝贝也往往更容易听得进去我们所说的话。

3.用选择的方式鼓励宝贝重新尝试。与单纯的鼓励宝贝再试一次相比,用选择的方式鼓励宝贝尝试,让宝贝拥有一些主动权,更容易帮助宝贝恢复自信,如“你觉得在底下铺上两层还是三层的宽积木可以让房子更稳固?”

4.让宝贝小步前进。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接受挑战和遇事勇于克服困难的,有的人喜欢稳步地前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鼓励宝贝每一次的微小进步,而不是突然让宝贝去完成一个力不能及的目标。也可以把一个有难度的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单元和模块,让宝贝分步、逐级来完成,帮助宝贝逐渐、稳步地建立起自信。

5.使用描述性的鼓励。鼓励的方式对宝贝的自我评价与自信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还是以搭积木为例,假设对宝贝说“太棒了!”“你搭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些评价式的赞美不但不会让宝贝充满自信地迎接挑战,反而会削弱宝贝的自信。对于有些宝贝,他们很担心万一下一个搭得不好是不是就代表自己不够聪明和不棒了?宝贝会因此增添压力。出于压力,可能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反正这样做事情足以获得赞美,为什么还要冒险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事情呢?另外,“你又成功了!”更在意的是事情的结果,万一失败了呢?是不是就没有人来赞赏自己的成功了呢?为了避免失败,干脆什么也不做了。

所以,鼓励宝贝尽量用描述性的方式,如“我看到你在下面搭了两层宽的积木,这个房子的底下更稳固了。”描述宝贝所做的努力和所经历的过程。




前段时间,女儿学校举行运动会,女儿一项活动都没有参加,包括拔河。

女儿不喜欢竞争性的游戏或活动,由来已久。

不管如何劝说引导,女儿仍固守已见,害怕失败,害怕被人批评。

我安慰自己,这事,急不来,时间久了,给她的鼓励多了,女儿可能就自信了。

于是,英语课上,老师反映女儿不参加游戏,得到花卡奖励没有比别人多。

我和老师交流,女儿是慢热型,不勉强,她不愿意参加就算了吧。

围棋课上,老师说女儿下棋不够自信、大胆。

我央求老师多鼓励她,多给她机会。

班主任说,你女儿不太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我私下对爱人说,相比以前,女儿现在好多了,至少会主动去找朋友玩。

与此同时,我时常旁敲侧击,鼓励她大胆参与。

比如,趁两人心情愉快之时,我对女儿说,你如果上英语课不愿参加游戏,那就别上,妈妈尊重你的想法。但妈妈希望你能享受到游戏的快乐,这比站在一边看,好玩多了。

后来,老师反映,女儿一度比以前更愿意参加游戏,但积极性仍没有别的孩子高。

我征求女儿意见,是不是买一个围棋软件在家里练?

女儿把头点得像小鸡啄米,还跑过来对着我的耳朵说悄悄话:“妈妈,我上围棋课不敢上去做题目。”

“那我们在家把围棋练好,就敢上去了,对不对?”

“嗯!”。

这个时候,我庆幸女儿还会跟我说实话。

就连学校运动会,虽然女儿没有参加项目,我还是带着女儿给运动员们加油。

看了激动人心的拔河比赛,女儿说了几回,“下次我也想参加拔河。”

垒球比赛上有几个同学扔得不好,我趁机对女儿说:“我觉得你扔得会比她们好。”

我不确定我所做的,是否对女儿有用,可能收效甚微吧。

因为一个人的自信,除了靠他人的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有成功的经验。

只有在一个个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自信的高塔才会坚固结实。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父亲写给孩子的信。

这个父亲的孩子考试得了九十九分,老师批评孩子粗心大意,不该丢了这一分。

孩子的妈妈不乐意了,一百分和九十九分有区别吗?值得这么较劲吗?

孩子的父亲针对这件事,写了这封信给他的孩子。

而这封信,其实也是我一直想说给女儿听的。

这位父亲写道:

第一,我们活在世上,他人的看法和批评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无论你多优秀,都会有人觉得你不够好。这些人,你不妨把他们全部当作老师,因为他们教会了你一件事: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第二,这世界上,总有人有资格批评你,这是他们的职责跟权利,可能与能力无关。你不必完全认可他们,但要绝对尊重他们。

第三,批评和侮辱是两回事。批评是指出错误的一种方式,愿意批评你的人,希望你进步。你考99分,老师表扬你,意味着在老师眼里,99分是你的上限,如果老师批评了你,代表在他心里,你值100分。

而侮辱是另外一种东西,它有时候跟批评长得很像,但会像刀一样伤人,你要格外警惕。无论什么人,站在什么位置上,都无权侮辱你。老师说你没考好、粗心、上课不听讲,这是批评。如果老师说你笨得像猪,讨厌得像苍蝇,让同学不跟你玩,这是侮辱。

遇到后面这种情况,一定要告诉家长,我们与你一起反抗、战斗。

儿子请你记住,任何事情你做得好不好,评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有没有全力以赴。

第四,希望你坚信,一分之差,在人生的考场上不重要。

老师觉得一分很重要,因为他们只负责你人生中以分数论英雄的那些年;父母觉得一分不重要,因为我们明白人生更多的岁月,不以分数论英雄。然而,也许这辈子你会有一次摔倒在一分面前。比如考高中、考大学,因为一分之差,而上不了你想去的那个学校。

如果有那么一天,希望你不要怀疑自己,而是保持初心。你要坚信一分之差不算什么,上不了最想上的学校不算什么,甚至过不上理想的人生都不算什么。生命是个充满惊喜的过程,你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却不一定是你期待的那种回报。期待之外的结局,不算失败,而是惊喜。

这位父亲说出了我的心声。

很久以前,我也是个敏感的小孩。

每天,我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仿佛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人在看着我,我十分在意别人的的看法,在意自己在别人口中的评价。

只有独处的时候,我才感到是放松的,轻松的。

这种感觉持续到我成年,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这无处不在自我窥视。

直到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波折,直到我终于有了不在意他人的勇气和能力,我才如释重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女儿遗传了我的性格,她的敏感慢热同我如此一辙。

但是女儿会比我幸运得多,因为我会把这封信,连同鼓励和支持给害怕失败、厌恶批评的女儿。

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女儿成长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认真做自己的人。

硬广:关注微信公众号好奇号飞船,回复关键字育儿,送你1000G育儿学习资源。




孩子害怕尝试,说明家庭教养肯定出了问题。

在3~6岁的孩子中,很多被人们贴上“不良行为”的标签,其实这些所谓的“不良行为”更多地与其情感、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家长不理解,误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故意捣乱,因此就使家长与其孩子行为发生摩擦,然后家长大打出手进行权威压迫或者惩罚。

3~6岁这几年,是人一生中最兴奋、最忙碌的几年。因此,我们采取传统的惩罚的教育方法,如说教、吼叫甚至打骂,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孩子当时停止下来,只是屈服于家长的权威,并不是由衷欣然的接受。为什么呢?

在我们学习中心,有一个小孩,平时父母很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接送、吃喝以及一切的日常管理都由阿姨全全代办,但是,当孩子发生了某些家长认为不对的行为时,这个妈妈会介入,采取的方法就是惩罚,这其中包括打骂、罚跪。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管教方法下,就对外界产生了敌对心理,具体的表现就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用自己不良的行为试探,看看周围人的反应;再有就是与学校幼儿园老师是以敌对方式接触,老师越不让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看看老师怎么办。还有就是家长惩罚多了,孩子会变得胆小了,什么也不敢尝试了,什么也不敢体验了、畏手畏脚。所以,惩罚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有问题,起不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惩罚解决不了问题,家长就要采取管教的方式。这个管教跟惩罚没有任何关系。管教是管理与教育,是家长通过管理与教育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这就决定了您在管教小孩时需要怎样做、并且在之后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到底,而不是期待这你的孩子“守规矩”。父母怎么做呢?

一、相互尊重。父母首先要尊重自己,并且让孩子明确的能够看到并感觉到。例如:说话算话,父母一定要坚持,既然说了就要这样做,既是对自己尊重,又要让孩子看你的坚持,在这个过程还要通过尊重孩子的需要和人性,让孩子体会到温柔。这就是温柔的坚持。举例说明:九月开学,三岁的宝宝开始幼儿园的生活,孩子不愿意去时,父母的态度一定是坚持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上班,宝宝上幼儿园,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是必须去的。并且温柔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我们也会想你。

二、有效的沟通。主要在于父母和孩子都能很好的地倾听,并且要用尊重的话语去跟他们沟通。这时父母就会看到,当孩子们思考并参与,而不是告诉他们要想什么和做什么时候,他们会更好地听。举例说明:孩子在玩乐高时,不会搭了,这时家长如果去了解倾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在试图提出几个解决方案,孩子会很高兴的。如果家长只是一味的说不会搭好好想一想吗?自己想,动脑筋。或者告诉幼儿这样做那样做,那这种沟通就是无效的。

三、发生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发牢骚、进行责备永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将要决定如何解决问题,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父母将学会与孩子一起找到互相尊重的、有益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当孩子打翻了水,我们一定是跟孩子商量怎么处理,谁擦地,谁擦桌子,而不是去指责他怎么不小心啊等等,这样不但会让孩子的情绪很糟糕,还没有学会解决问题。




原始地址:/rebang/6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