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效的陪伴,陪伴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决定陪伴的质量,职业女性,忙碌的工作之余,如果能有一个和孩子固定的一段专属时光非常重要,比如,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陪孩子讲一段睡前故事,或者晚饭后一起出门遛弯……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有意识的跟孩子说,这个时间是妈妈和你的专属时间,妈妈别的事情都不做,就专门陪你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持续的固定陪伴孩子,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人的关注和爱!
高质量培养孩子,这个高质量只是形容你在培养孩子过程当中所用到的手段或者方式方法!并且高质量是比较概念化的,什么才叫高质量呢?说不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
其实我们的重点不是在于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有多么的高质量,内心里面更看重的是通过高质量的培养能达到一个我们所想要的效果和目的!
换句话说只要达到了这种效果和目的,那么我们的培养就是高质量的!
如果认同我这个观点、那么要达到我们所想要的那些效果和目的呢!个人认为以下几点都比较普世。
1、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担当;
3、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4、培养孩子学会善良和勤奋;
还要补充一下,培养孩子并不是只有工作之余、而是贯穿于我们的生活,要不然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比如你对工作的态度是热情、认真负责、或者理性干练等等都会给孩子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职场妈妈,如果又担任了一定职务,既要做“拼命三郎”,又要做“好妈妈”,说实话,真的好难!
但决不能因为工作忙而为自己找到不陪孩子的借口。如果忽略孩子,我们努力工作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色彩。
要在工作之余高质量陪伴孩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走出陪孩子就是仅仅是守在孩子身边的误区。我们可能看到过这样的情形,家里成员都在,孩子玩孩子的,爸爸或打游戏,妈妈或追剧,这样的陪伴是无效的,孩子仍是孤独的。
2.陪伴孩子就是参与他的世界,特别是年幼的时候,参与他对世界的探索、思考,认真回答他的问题。而逐渐长大时,尊重他的选择。即使是他需要安静时,可以同在屋檐下,大家相安无事,做好自己的事。
3.多与孩子聊天,可以了解他的动态,知道他的喜、他的怒、他的不愉快。分享你的工作、烦恼,让他与你共情。
4.出差也可以电话、语音、视频,拉近空间距离,保持日常的互动连贯性。
5.利用周末时光,多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体会生活美好的多样性。
最近复课,儿子的情绪很不稳定。
时而亢奋,时而低落;一会儿吵着要去学校,一会儿又说不想见到同学……于是,六一期间我赶紧放下诸多职场书,精读了一本教养孩子的书籍——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库克教授夫妇合写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开学前,老师嘱咐我们说:成绩不重要,一定要帮孩子梳理好心理。
其实这次疫情,大人尚且偶尔心慌,焦虑,心里没底……更何况处处以家长为范本的小朋友?
所以,这小孩的心理,究竟该怎么梳呢?
幸好我找到了这本《儿童发展心理学》。
大概是看到作者不仅是4个孩子的父母,同时还是学校的心理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副校长。库克夫妇有着常人很难积累的,与各种孩子相处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专业的理论知识,相信一定能帮我解决眼前的难题。
01让“养孩子”像查字典一样简单
与传统畅销书不同,这本书更像一本心理学系的教科书。
书中以各个发展阶段为线索,详尽地讲述了孩子从母亲怀孕到青春期结束的所有身体与心理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了产前发育、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童年中期和青春期。
在每个阶段,作者又依次带着我们去关注孩子的生理、认知、社会情绪3个方面的发展。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但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养育孩子。
即使你当了许多年的家长。
因此,这本书特别适合有孩子、准备要孩子的朋友们常备。
遇到问题拿过来查一查:这个阶段,这个方面,孩子情况属于什么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02比身高体重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定位好孩子所处的阶段,你更看重书中讲述的哪个方面呢?
是有关身高体重的生理发育?
还是会了多少汉字,加减乘除运算是否熟练的认知水平?
亦或者在遇到问题时,他是否能自我平复,不慌不乱地解决呢?
也许是因为从小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儿子的吃穿用我很少精挑细选地过问。总觉得到了岁数,就该长这么大了,稍微高一点、矮一点,都是基因决定的(哈哈,有专家别拍我哈)。即使天天补钙片,也管不了多大点事。
因此,从个人角度来看,我更关注最后一项,也就是【社会情绪】的部分。
在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方面,家长的引导方式与技巧,对孩子来说,非常关键!
记得有一阵,儿子每天晚上会突然坐起来哭闹,嘴里嘟囔着,还叫不醒,活活急死第二天还得上班的大人!
“你别哭了,有什么事不能白天时跟妈妈直接说吗?非得大半夜地用这种方式吗?你倒是醒醒啊~”
困急眼的我冲着孩子吼起来,而回答我的,只有更猛烈的哭闹。
事实证明,用大人的沟通方式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完全行不通!
那该怎么办?
03没有不哭闹的孩子
虽然在和儿子斗智斗勇的路上,我时常感觉筋疲力尽。
但看过这本《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竟不禁感叹自己的幸运。
看着能独立读书,身体健康没毛病的儿子,我暗暗对自己说:不就是偶尔闹个脾气嘛。谁还没有任性的时候?
别光听那些“别人家孩子”的故事,现实中本就没有不哭闹的孩子。
重点是,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该如何抚慰和引导,才能帮助他走出这次低谷,并且在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上,学会自我调整。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引导情绪和引导行为。
1、引导情绪
孩子不能像成人,能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最近,我表现不乖,是因为幼儿园的新环境,让我压力很大。”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背后,还有个叫做情绪的东西,更不要说用语言表达出来了。
这就需要我们来做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问题。
比如,孩子因为来闷在家里,不能出去玩,乱发脾气。这时我们可以和他说,现在的这种感受叫做“生气”。而在生气的背后,是没有实现愿望的“失落”。经过这样的引导,我们的孩子就会有一张“情绪清单”,上面写满了他自己经历过的各种情绪。
这时,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张清单上的词语没有好坏之分,认识它们、表达它们就好。
下一步,就该帮助孩子从不同的情绪,发展到合理的行为了。
2、引导行为
同样都是愤怒,有的人会爆发出来,有的人则会默默的生闷气。
因此,当孩子出现“哭闹”“不听话”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适时地提醒他想想:
除了现在的做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呢?
注意,这时一定要把改变的重点放在行为上,而不是刚刚打了标签的情绪。
没有错误的情绪,只有不恰当的行为。
就说这次复课,很多孩子出现了焦虑,喜怒无常的情况。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我们可以这样和他沟通:
我理解你现在心情,妈妈刚复工时,心里也是忐忑的。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跟我没理由地发脾气。所以,现在我想请你想一想,除了刚才的行为,你还能做点什么来帮助自己不焦虑呢?
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相信孩子一定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压。
今天,我只跟你聊了自己在养育孩子时,最关心的【社会情绪】部分。在这本《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还有更多有关孩子养育的,各种方面发展的指导与讲解。
感兴趣的话,不如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惊喜。
毕竟,没有人天生就是父母。在养孩子的这条路上,你我都还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