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不焦虑的父母?

其实很多时候不想焦虑,也想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交流,但是实际上真的做不到。

有的时候熊孩子,真的让人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气,不是顺我不焦虑,我不焦虑,就真的可以不焦虑了。

现在大人不仅要面对社会的压力,还要面对学校的压力,现在都提倡家园共育,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完成的,工作忙点,回家还要陪孩子做手工,学画画,做作业,有的时候真的让人很崩溃。

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吧。




现在的家长都或多或少有点焦虑,担心这担心那,遇到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就高度紧张,想让孩子成为这样那样的人,也想让他做这样那样的事,就变成由焦虑引发的控制孩子,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其他家人。

焦虑源于害怕,总是为没有发生的事而忧虑,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人写下最近忧虑的事情,而这些被人所担忧的事情基本都没有发生,所有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为没有发生的事而担忧,转移注意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应对焦虑,不妨学会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独立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多腾出点时间给自己,不能因为孩子而失去了自我。




为人父母,培育孩子,首先要自己能够心理健康,放下对孩子过多的期待,学会如何做人。否则,自己时常焦虑、时常反复,并且不思进取,心理状态紊乱,怎么能够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我的一个经历:我的孩子上初中时,我为他购买了一百多元的足球,没玩儿几天,发现足球破出了一个洞,闲在那里了。

我问孩子:“怎么会这样?”孩子说:“与同学踢球时,同学不小心踢到了钢筋尖儿上。”

我问孩子:“这怎么办啊?”孩子说:“同学答应了要分几次赔偿,因为同学家庭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我与孩子从心理层面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要求他今后要珍惜物品,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不要让同学赔偿了,因为同学家庭困难。

我比较注重这类在心理、在人品、在行为方面的以身作则来培育孩子。通过生活中许多类似的事情,使孩子能够从这些基本的品性品格方面得到培养,进而带动他健康成长,形成各类积极、包容等的良好品行和行为。

所以,要做不焦虑的父母,父母要能够不断的学习和完善自己,从基本的待人处事上下足功夫。

在做人方面,父母要能够有志向、有恒心,在做事方面能够有头有尾,说到哪做到哪,有执行力、有行动力。

在处事方面,父母要能够与人为善。正如周易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良是一种发在内心的不忍,长年累月,这种气质会沉淀在生命里,也会印记在孩子的生命里。

从根本的方面说,我们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很平常的智商,我们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期待过多、期待过高。我们养育孩子的最根本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则最佳。

而且,平时总是焦虑的父母,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如你的要求时,就会容易动怒甚至打骂孩子,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自信心。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学习对象,父母如果总是焦虑,孩子也会焦虑,就容易不自信,

培养孩子,使他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指导、鼓励和认可。

高焦虑的父母导致了高焦虑的孩子,从而导致不自信的孩子。所以,我们想要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做父母的自己要首先能够心理健康,学会如何做人。




我是一名生命教练,这类议题我遇到很多,听听我的分享,你也可以做不焦虑的父母。

首先,分析下作为父母地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焦虑的本质是:期望一切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式发生。那我们的期望是什么?不外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总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所以也就导致了不会按照我们的期望去运行,我们的焦虑情绪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一、摆正我们自己的心态,不要拿孩子的成功来验证父母的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通过要求孩子做什么来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比如说孩子优秀了、被人夸了,我们就有面子;孩子如果按照我们要求的做成功了,似乎表明我们是对的;把孩子教育的很听话,似乎表明我们自己很有办法。说白了,我们有那么多的期望,都是因为把我们把自己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

二、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因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个比喻比较形象,像养植物一样养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一粒种子,需要我们去栽培它。但是种子和种子是有区别的,有的是蝴蝶兰、有的是狗尾巴草,还有的可能是仙人掌。既然品种不同,个性就不同,开不开花、什么时候开花都是不同的,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有的打开方式。如果对着一个狗尾巴草非要按照蝴蝶兰的方式养,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接受孩子之间有本质的差异,就少了一些对人生的怀疑

三、除了上面两点心态层面的改变,再给大家一个技术层面的小技巧: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你家的“宝贝”、用正向的语言给他做心理暗示。因为在宇宙中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定律叫“吸引力法则”,它像万有引力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核心就是:你想要什么、吸引什么,他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但是它会忽略“不”。所以,在生活中,你要多去欣赏你家宝贝的行为,而不是总是要求他们“不要做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玩手机放不下的时候,你要说:“我知道手机可以给你带来轻松和快乐,我也相信宝贝你会很自觉地再玩儿5分钟就会去把作业完成哦!”。当他真的做到了,你也要给予肯定:“我就知道,宝贝是一个自律、严格遵守时间的孩子。”当你不断地肯定他,欣赏他,你就会不断吸引哪些你期望的现象来到你的身边。

综上,想要做不焦虑的父母是有方法的,让我们一起实践吧。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建议,也欢迎留言或关注我进行互动。




容易焦虑的父母怎样变淡定?

育儿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源于对宝宝现状或未来的过度担忧。过度焦虑不仅对自己的身心不利,焦虑情绪也会传递给宝宝,使宝宝受到不良的心理影响。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生活和健康方面的问题,让人担心的事情无处不在。育儿焦虑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实是育儿知识储备不足,对生长发育情况和养育方法不确定性导致过度担心,再加上父母自身的敏感个性,就很容产生焦虑。尽管适度的育儿焦虑能够促进亲子关系,但如果过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对亲子双方的身心发展都不利。

那么,避免育儿焦虑首先要储备足够的育儿知识,通过图书或网络找到相关资讯。同时要注意从海量信息中甄别,把实用、准确的信息消化吸收,这样在面对相关问题时才能熟练应对。另外一定要明确,宝宝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要总是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否则越比会越焦虑。

再有,要认识到宝宝不良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别给他乱贴坏标签,否则很容易为此焦虑。比如,当宝宝开始表现出某些攻击行为,当他开始试着反抗你,这些都是每个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宝宝出现攻击行为,说明他开始表现出交往的需求,他喜欢说不是因为进入反叛期,是自我意识的启蒙。在这些看似不好的行为背后,都有着积极意义,是宝宝在不断成长进步。

关注芝麻育儿专注于0-8岁孩子家庭在健康、养育、教育方面的需要。芝麻大的孕育问题,关注我们就有答案!




孩子已经进入高三,照理说这个时候孩子的成绩大方向已经成定局,作为父母,也不必要太焦虑了。

孩子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到高中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十来年的学习生涯中,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意识基本已经养成。

不知道你的孩子成绩怎么样?假如说他成绩还不错,甚至非常好,那你大可不必担心,孩子成绩好,那么他自然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他学习的时候,你或许没有注意到,所以不用去过度约束和焦虑,让孩子自己安排,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安排好吃穿用度,有空的时候找他聊聊天,偶尔关心一下他的学习。

又假如说你的孩子学习并不好,然后即将进入高三,他还不知道学习,暑假里整日玩手机看电视,那么,父母看到了,肯定是担心和不安,因为接下来一年将是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年。

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叛逆时期,他如果不爱学习,父母真的不好过度地去管束他和唠叨他,更不能骂他了,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会变得更加叛逆,父母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的跟孩子试着去沟通,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总的来说,这个时候孩子成绩好或不好,基本已经成为定局,如果成绩好也不用父母去管,如果成绩不好父母也管不了太多了。

所以想开一点吧,没有必要焦虑,也没有必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一切顺其自然,该关心的还是要关心一下,如果孩子考不了好的大学也没有关系,并不是每个人都要靠学习才能有出路。




进入高三,已经成人了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负责任,作为家长可以适当的放下一点,让他自己去决定以后的生活。




谈下为人父母的几点个人感受:

1、要避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犯错,首先得把个人的生活打理好。

个人工作、生活、夫妻关系没处理好,心态难免失衡,对待孩子的错误会缺乏包容心,往往孩子犯了一点小错就大动肝火。这时需要冷静后反思,问题出在自已身上。

相反,个人心态平和了,孩孑犯了再大的错,个人也能理智对待。同时,孩子也会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很多事不用说孩子就能做得很好,即“身教大于言传。”

2、沟通

有机会时和孩子的沟通,了解一下现阶段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孩子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纠正?同时,让双方都了解彼此内心的想法,增加情感互信。

3、给孩子确定生活的底线,而不是远大理想。

在这个问题上,夫妻双方对底线的标准意见要统一,否则孩子将无所适从。比如:不可以撒谎(对坏蛋例外);不可以随便骂人;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等等。

而对孩子将来做什么,让孩子自己将来去决定,父母引导、鼓励好孩的兴趣即可。望子成龙的想法只会人为扭曲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给孩子带来意外的伤害。

4、条件充许,给他(她)生个伴。

虽然现在一些大城市养育子女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一起长大的玩伴起的作用是父母替代不了的。比如学会平等对待、相互包容理解、相互竞争等等。

现在的父母大多不是独生子女,对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的问题上缺乏上一代的经验传承,而等到孩子的问题显露出来,可能已经失去了最佳改错时机。

总之,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做到重视、用心,相信自己能把孩子教育好,也相信孩子会成为最好的那个人。

父母少一些焦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多一份阳光。

(注:图片来自网络)




这主要还是我们家长自己的问题,在如何看待孩子上出了问题。

关于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值得我们所有父母认真读一千万遍。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的诗很优美,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独立的生命个体。

平等的独立的生命个体!一定要建立这样的认知。可能最开始很难接受这样的观点,毕竟我们在作为儿女时,我们的父母并不是这样对待我们的,所以我们先入为主的不会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独立的生命个体。

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反复不断的强化。在事情中强化。到某一天真正能平等对待孩子,如同对待一个朋友一样,如同对待一个没有丝毫利益关系的陌生人一样,那就ok了。

平等对待孩子,并不是不爱孩子,是更合理的爱,更正确的爱,是更智慧的爱。

希望上面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狂卷之下,父母几乎‬无处‬安放自己‬的焦虑。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说过:“你是个什么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个人觉得这是对教育的本质最简洁的描述。仔细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也就没那么焦虑了‬。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好和孩子的关系。

要跟孩子‬建立一段好的关系,从来都是知易行难。如何做到呢?

关键就两点:

1.情绪稳定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父母情绪稳定,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孩子能真正感受到爱和温情,充满能量,快乐成长。

2.尊重

这是父母们都懂的废话。

落地到一个点上,就是不要轻易的否定孩子。

否定让孩子首先感到的是挫败。接下来就是抵触和反弹,父母说的再正确,孩子也不会接受。更严重的是,经常被否定的孩子,要么暴躁、易怒,要么自卑、懦弱。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每个生命在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具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精神胚胎。”。

每个孩子注定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父母何不顺应孩子的个性特点,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只要孩子心里有爱,眼里有光,独立向上。父母的教育就足够成功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对孩子成长的必经环节缺乏耐心、坚持和等待,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时,父母就会急燥、发脾气。其实,一个人要改变是有过程的,第一步要自己意识到需要改变,第二步才是采取措施促成自己改变。所以每个坏习惯的摒弃和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时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父母要树立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榜样。鼓励孩子向父母提意见,如果父母也有坏习惯,可以跟孩子约定一起改正。父母先做个好的表率,孩子才会积极地模仿。

2.做到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表现,学会放慢脚步,淡化孩子的问题。因为每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家长所要做就是正确的引导和启发,然后静待花开。

3.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给孩子贴消极的心理标签。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慢得象蜗牛!”、”狗改不了吃屎!“之类的。而是对孩子换一种表达方式,如”你今天的文章立意非常好!”、“你今天比平时做事效率高了很多,真棒!”。这样做可以强化孩子进步的动力。

总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每个人要改变自己、塑造自己都是很难的,贵在坚持,只要多点耐心,多点执着,学会等待;作为家长,就是能够在孩子最需要我们支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边,给他们信任和鼓励,给他们坚持的信心和力量,相信量变终会质变。




顺其自然,不要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跟孩子增加学习压力,儿孙自有儿孙福。读书是一个人的天赋。只要把你孩子吃的,穿的,用的管好就行了,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行了。人只要想开了就不焦虑了。




原始地址:/wenhua/6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