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蛋壳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问题挺专业的。BD了一下“蛋壳心理”的概念。

蛋壳心理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

孩子的蛋壳心理形成,我觉得一方面有先天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先天性格形成,多是自闭症儿童,或是有先天缺陷的原因。而后天形成的,必然时父母教育过于严格,或是过分溺爱,又或是有家庭暴力存在,导致了孩子从小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于是他会自然形成自我保护心理,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的形成。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作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舍不得批评和管教……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时,他不是勇敢地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

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的人,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为家长,不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孩子自信,内心强大,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强的面对,如果家人过于宠爱孩子,小时候总有家人包办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不尝试,没有经历过挫折,容易形成蛋壳心理。比如孩子参加劳动觉得累,不积极参与,父母指出来,孩子不高兴,还要哭闹,这样成了习惯就不知道担当,总为自己找借口。孩子小的时候得到了锻炼,自信坚强就不怕蛋壳心理。适当的体验一下劳动带来的收获,参加吃苦耐劳的活动,平时学习一些励志故事,让孩子有认识,性格

更加坚韧。


蛋壳心理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

这种心理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忽略了对孩子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父母对孩子的百般溺爱和过分娇宠是造成孩子蛋壳心理的最直接原因。有些父母事事包揽,对孩子有求必应,容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半点伤害。而又有些父母则什么都不管,孩子受委屈,被欺负了都任由孩子自己处理。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都不一样,一旦超出孩子心理预期,就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感谢邀请。现在的孩子心理如此脆弱,就如同一层薄薄的蛋壳那样不堪一击。常见报道:孩子负气离家出走,甚至走向极端结束自己稚嫩的生命,离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蛋壳心理的成因

(一)温室的效应

过多的保护和包办代替让孩子逐渐习惯在蜜罐里生活,慢慢成了没有毅力、耐心,情感脆弱且经不起半点挫折的蛋壳心理.

(二)高帽后遗症

即使再差的学生,教师也总是想办法对他不起眼的优点进行大肆夸奖一番,让他感觉到自己确实也不赖.可这种戴高帽却也会让学生脱离实际而飘飘然起来.

(三)自卑心作祟


所谓蛋壳心理,无非脆弱、敏感,遇见事情就会否定自己。

蛋壳心理是指的心理脆弱不健全的一种心态。

所谓的蛋壳心理,就是当受到外部压力时,产生对自己、对世界价值观的怀疑。——360百科

心理机制的形成,要看早期原生家庭监护人的陪伴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价值非常不能肯定,动辄否定自己,甚至容易对世界产生否定,可以推测:他的原生家庭,在生命早期对他的肯定是不够的。

本来人无完人,小孩子做事情,就有可能做不好,比如扫地扫不干净,出门忘了戴钥匙,刷碗把碗打了,这都是他成长学习中必然要经历的犯错阶段,不可能真正避免,能彻底避免也就不需要大人了。但是如果大人不允许这样的错误,孩子做错事情要被严厉的斥责,孩子没做错事情也会被再三否定。这样,孩子的内在自我一直在被否定,他的自尊心根本就建立不起来。他的内心,是缺乏力量和支持的。

如果一个孩子做什么事情总是遭到家人的否定,比如:小小年纪不准动,不准玩,不准疯跑,只准坐在那乖乖的,坐的时间久了也不对。左也不对右也不对。

有时候孩子做一件事情,比如把杯子放在桌子上,家长说:杯子放在桌子边缘是不对的,容易掉。放在桌子里侧家长又说:这是不对的,应该放在外面。总之做什么都不对。

久而久之,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困惑:我是不是很不好,不然为什么做什么都不对?孩子的内心是纯净的,他不会认为父母过于挑剔,只会觉得是自己不好。他会觉得:因为我很不好,所以总是被批评。

类似这样大大小小的事情多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始终建立不起来。如果大人始终很少给孩子支持和鼓励,相信他能做好一切事情,而是指责轻视,觉得孩子就是不行,孩子自然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见困难,很容易就会被触及到他脆弱的内在,“其实我很不好”,“我总是做不好任何事情”,他被否定习惯了,自然也会习惯的否定自己,甚至否定外在世界。

还有一种否定,是无原则的溺爱,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全部代替孩子来做。这其实也是在暗示孩子:“你自己不行,你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只有大人做才行。”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内心也是很脆弱的。而且,因为长期没有锻炼动手能力,他也没有经历过“尝试——失败——调整——成功”的过程,也会做不好事情。遇见这些失败,他脆弱的内心也承受不了。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还是要多接纳和信任孩子,用无条件的爱来支持孩子,相信孩子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内心得到支持多的孩子,他相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被承认的,内在的力量会强大起来,自然会坚强起来。但是!请记住教育这种事,赶早不赶晚,如果早期的伤害很多,后期都是在补救,既然是补救,就要付出双倍甚至是平方的的努力。不是当初打击否定一句,现在补偿一句鼓励表扬就行的,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的耐心。

愿我们的孩子都坚强勇敢起来。

天蓝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咨询经验,擅长青少年儿童,婚姻家庭情感的咨询,个人公号“天蓝姐”tianlanjie7864,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育儿、情感问题,关注我咨询我~~~


原始地址:/wenti/4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