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恨铁不成钢!有点怒其不争的意思!刺激一下有好处!
通常说这话的老师肯定在不入流的大学里教书,我的母校正相反,本科生是宝,本科生是看不起研究生的,在实验室里导师的项目都是本科生为主力做的,当然本校本科生考上本校研究生的除外
本科生上课的内容主要是偏基础方面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保证的,因此,这些课程往往内容不会变化太快。有些老师是搞前沿技术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所以他平时工作中接触的内容更多的是一些研究生才有可能学习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本科生的能力还不具备,所以才会有如题所述的问题
无非有两方面原因
1.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这是现在大学课堂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自然积极性也不高了。
2.不排除有部分老师职业素养有问题,眼高手低
现如今的本科教育质量呈逐渐下降的态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专业知识过硬的老师,希望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可是学生不佳的学习状态,总是让老师感到失望,所以慢慢的老师便不再对教学工作像以前那样有较大的热情。
等到热情耗尽,也就不愿意再给本科生授课。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状况呢?
第一:社会舆论对于学生的误导
以前上高三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听过这句话:熬过了高三,大学就可以轻松的过四年了。
然而到了大学,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有一些人就真的以为可以尽情的松弛下来,享受大学时光了,甚至连课堂都不愿意去了。
试想一下,一间几乎没人的课堂,老师还有讲课的心劲吗?
第二: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
大部分的人去教室里上课,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就只是为了把那四十五分钟熬过去就行了,至于学到了什么,并不重要,因为考试之前,临时复习一下,六十分还是很容易考过去的。
因而大多数人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玩手机,睡觉的睡觉,根本没人在意老师的演讲,也懒得和老师互动。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老师讲的头头是道,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不讲,学生自己看书也可以获得六十分。
第三:学生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没有清晰的认识,盲目跟从
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点没有错。
但是作为学生应该认识到的一点就是:无论怎么样去全面发展,学习依旧是主业,所有一切的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主业去进行,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航道。
然而现实却正好相反,现在的学生以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恰恰是在课外,觉得学习只是需要应付一下就可以的事情。
这样的想法导致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件事情的时候,整体上积极性不高。
这种负面的情绪容易感染给老师,让老师产生懈怠情绪,甚至爱不上课堂,也就对授课产生了抵触情绪。
第四:考试制度太过于的宽松
六十分大吉的考试制度,以及考试内容的简单化,让太多的学生放松了对于学习的紧迫感,得过且过。
总体上来说,本科的教育环境,导致了本科生整体上的堕落,而这样的环境,进而也让老师丧失了对于教学的热情。
对于这个问题,从两点去刨析
1,老师本身问题,大学老师基本上都是教授,有的教授专带研究生搞科研,基本上不带本科生。偶尔带带专业课,但是学生还不知道含金量,都不听,或者不够重视,所以心寒。以他们的身价和科研成果给学生讲课是多大的荣幸,所以这类老师带有自身优越感。
2,学生本身的问题,大学生都是成人了,具有自我思考和判断力,能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再像高中初中一样需要灌输性教育,所以在大学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做自己喜欢的事,没人管你,但是不要挂科。老师也讲完就走,你们有问题就提,没问题老师就滔滔不绝讲下去,即使你们都在睡觉,老师依然自娱自乐。但是一般好的大学,基本上学生都是认真学习和听讲的,这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知识的尊重。一般差些学校,学生不听,但是老师很负责,所以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本着负责人角度去说几句,不屑给你们讲课。其实是好心,也是自我发泄,和对学生的唤醒。不要以为学生读大学了很了不起,是个本科生,其实还差的远。
如何定位老师的职业?不上课的老师还能叫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