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了困难时,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了解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发出的信号。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爱急躁、生气、哭闹、发脾气,这是孩子在向我们发出信号,说明他们在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缺乏积极的应对方法。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做一个分析,也就是要判断孩子遇到的是什么困难,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这样才能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真实情况。一些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在家里的表现是两个样的,所以在和孩子了解情况的同时,也要和老师沟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确定问题的所在,结合在家庭中对孩子学习活动的观察,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技能,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少唠叨,不指责。这一点,我们在前文有过叙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家长不能一味地指责,一开口就是“你看谁谁学习怎样,你看人家多努力”,“你怎么不好好学”„„不停地唠叨孩子,最后,家长唇干舌燥,问题也解决不了,孩子情绪也受影响,更没有心思学习。所以,此时家长千万不要指责孩子,而要采取具体的措施,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帮助孩子逾越遇到的困难,使他战胜自己,重新找到自信。
第四,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责任心。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责任心,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学习责任心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从点滴事情做起,培养孩子对学习活动的责任心,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父母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应尽的责任,从而帮孩子树立责任意识。
第五,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问题。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教育孩子不能逃避困难,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比如,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故事,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家长也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在工作生活中对待困难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建议,教儿童一些克服困难的办法,最后由孩子自己实施,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正面开导,科学面对!
一定要告诉孩子,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先冷静下来,引导他想办法解决。等困难解决了,他就会发现,原来困难并不可怕。遇到困难时在那里怨天尤人才可怕。所以,下次再遇到困难时,他就会迎难而上。其实,困难也只能欺负弱者。
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正好朋友的孩子在玩拼插玩具,技术不太熟练。爸爸在一旁引导:“你看,这里要对上。”
孩子听了有点不高兴,把爸爸推开,坐到离爸爸远一些的位置去玩。
奶奶在一旁尴尬地冲我笑笑:小孩,遇到问题耐心解决吗!
孩子越听越烦,手上的玩具好像故意跟她做对,怎么都插不好。爸爸看到又开始说了:“我教你一下,你很快就学会了。”奶奶也在旁边附和着“对啊。
我在旁边看着,安静地观察着孩子,我看到她慢慢嘟起小嘴,尝试插了几次以后,终于崩溃了,她把玩具往地上一扔,“哇”地哭起来。
爸爸一看着急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啊?哭什么哭?”奶奶马上接上:“别哭别哭,奶奶教你。”
孩子一听更急了,把扔在地上的玩具使劲踩了几脚,哭着跑了。
爸爸和奶奶你一言我一语地跟我讲着,这个孩子就是抗挫折能力弱,一点小事就动不动哭啊闹啊地发脾气,不管怎么说,根本没有用,下次遇到困难还是这样。
和我关系非常铁的同事,家里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加之学习负担又重,还要补课,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兴趣班,怎一个“累”字可以形容。为此同事对孩子管的非常严,孩子到了叛逆期,也开始出现了“反抗情绪”。
就因一次犯错,同事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也许是话赶话,父子二人就吵起来了,随后同事没有忍住情绪打了儿子一巴掌,谁知儿子二话没说,就夺门而出走了。同事也傻眼了,也为自己刚才自己过激行为感到后悔。妻子的一句话让他赶紧清醒过来:快去找娃呀。随后同事给我拨通电话,请我帮着一起把娃找回来,顺便给我做一个思想工作。幸好的是,孩子并没有走太远,就在小区对面的公园里委屈独自流泪。
我给同事夫妻说:“你们先回家等着,我和孩子单独聊一会。”随后,我并没有给孩子讲什么“严是爱、松是害”的大道理。我就指着公园里的一颗大树,“你知道这颗大树,为什么可以张这么高吗”,孩子回答:“不知道。”随后,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我定义的“小树成长法则”。一颗小树从小长到大,并不是很容易的,除了阳光、水分、养料等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得修剪。就是树在成长过程中会长一些歪枝斜叉的,工人师傅就会阶段性的给他们修剪修剪,只有这样它才会长高长大,或许会成为栋梁之才。假如我们给小树会开口说话的话,我们拿着大剪刀给它修理歪枝斜叉,小树肯定会喊“疼”,甚至还会骂我们不讲道理,好不容易长出来的枝条被你们剪了。假如我们不给它修剪,它就不会长高,因为横枝乱生。在我的引导下,孩子最终明白一个道理:拒绝修理的树苗长不高,不愿接受批评的人长不大。
随后,我把孩子送回家,父子相互谅解,并对他爸说:叔叔随口就能来的道理,你咋不会讲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犯一定错误。摆在我们面前一条实事就是:我们做父母的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迟早还在会长大,需要独立面对生活。所以,我们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小道理,引导孩子的悟性。这样总比剑拔弩张的效果要好。
我是家庭教育咨询师,关注我,很高兴为你解答。孩子遇到困难,该怎么引导?孩子从小父母就要引导孩子解决困难,挑战困难。首先是解决困难。当孩子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解决的时候,孩子可以求助工具或者他人。总之要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成长中面临的困难。比如要喝水,打不开瓶盖,打不开,那就不要喝了。这样孩子就会自己动脑,打开瓶盖。比如要进门,打不开门,让他自己想办法打开。要穿鞋,不会系鞋带,自己想办法。那样从小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任何困难,都让孩子自己动脑子解决。孩子就会养成一个解决困难的习惯。也就不会畏惧困难了。
除了解决困难之外,还要引导孩子挑战困难。引导孩子挑战困难,可以多给孩子讲伟大人物战胜困难的故事。当遇到一件事情非常困难的时候,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告诉孩子这件事情非常困难,别人都不会做,敢不敢挑战?当孩子战胜困难之后,那就大加表扬。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他也就自然的喜欢挑战困难了。
个人觉得可以观察孩子的状态,确定有困难了可以试探性的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得到孩子的同意后,一起研究困难点,一起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权给孩子,家长起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如果孩子暂时不愿意接受帮助,可以鼓励他寻求解决办法,并告知他爸妈或者老师都愿意随时帮助他。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想表达的意思是,孩子遇到困难想放弃,该怎么引导?其实不光孩子,就是成人也是的,遇到困难的在大多数时候也都是想放弃。因为困难会使人沮丧,没有信心,那么儿童时期正值孩子心理成熟期,家长究竟该怎么引导呢?
一、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遇到困难就想放弃:
各位爸爸妈妈,回想一下,你们有没有在生活遇到这样情况,当孩子把某些事做得很糟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总是想冲上去帮忙,或者迫不及待的要去纠正。这样做其实很可怕,因为会破坏孩子独立探索一件事过程,它会慢慢让孩子形成一个定性思想,我什么也不做好,需要爸爸妈妈帮助才行。
造成这一情况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它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反复努力尝试某个事件却都以失败告终,那么他就会停止尝试
二、孩子面对困难一般会怎么想
通常来说孩子面对困难时往往会有三种心理活动,如下: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解决困难,为了躲避焦虑情绪我就不面对困难;
我不确定能不能解决困难,但是我如果试了没有解决困难那就证明我不行,我不能证明我不行所以我要害怕困难;
为什么要不害怕困难,面对困难能给我什么奖励?
三、为什么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呢:
1、家人的过多保护::
客观来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不少家庭将孩子看得特别重,几乎把周围风雨全部挡住了,让孩子们成为了“温室果的花朵”,因此当孩子一旦面对来自学校或者社会压力困难时,就会显得没有办法,十分被动。
2、家长要求过于严格
家长对于孩子期望过高,因此孩子有任何错误往往都会招来父母特别严厉指责,因此使得孩子一旦面对错误的时候,就产生放弃心理,这样可以避免自己被骂。
3、孩子的自尊心过强了
这种孩子一般从小到大都比较优秀,强大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失败,因此当看到困难时,他们就想放弃,因为这些困难可能影响外界对他们的看法。
四、家长该怎么办:
1、帮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述,孩子失败后可能出现三种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往往使得孩子无法准确认识到困难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这时候家长不妨将失败归结在内在的、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上面,千万不要说他们能力不足,这样才好开展第二步。
2、调低目标,使得孩子压力变小: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因此当家长觉得孩子目标太高的时候,不妨帮孩子调低点,先获得一点小满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件事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过程大概是什么样的等等,使得孩子压力变小。这样才能使他们调整策略,开始新的尝试。
3、多坚持一分钟,可能结果不一样
除开孩子,其实成年人社会里也是一样,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多坚持一分钟,可能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4、该放弃时就一定要放弃
看到这里,你一定很奇怪,不是为了避免放戏我才进行了前面那么多准备,为什么到了这里就要选择放弃了。这是因为需要孩子学习变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全才,孩子在音乐不行,可能体育就行了,这样做是避免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
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M.E.P)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最后想说的是,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让孩子明白,有些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父母不可能帮助自己解决有所有问题,而这些心理素质的陪养有时候需要父母的松手,有时候让孩子在挫折里多呆一会也未必是坏事,相信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正如泰戈尔所说过一样,我们一路走过的世界,其实都是经过生活中的挫折滋润的。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人的智慧已然告诉我们: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很多时候,父母把自己当做万能的,更见不得孩子被困难阻挠,于是事事包办,殊不知经历困难才是有利于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
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呢?
实际上,关于困难,是我们的一种主观判断,困难程度也会因人而异。很多时候,有些小小的困难,其实孩子稍加努力就能办到,但他们往往会求助爸爸妈妈,这时我们只需要一些鼓励的话让他们再努力一点,或者让他们再想想其他办法等。
但如果经由家长判断,孩子是不可能完成的困难,我们则可以给孩子说再三尝试,如果一定办不到再求助爸爸妈妈,然后一起去完成,父母一定不要直接帮着做,要孩子也一起参与跨过这个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当父母引导孩子时,一定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去做,而是采取侧面提点的方式,让孩子去思考、领悟你的想法。你可以引入一个孩子喜欢的故事来讲解,也可以打比喻说如果是爸爸妈妈,可能会先怎样怎样等等,方式方法很多,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