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聊天都是用的文言文吗?

中国古代人是不会用文言文说话的。这里有个语言,文字发展的顺序问题,全世界现在普遍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创造,文字符号也是人类的创造,而且语言的创造早于文字符号的创造。当我们今天问,中国古代人是用文言文说话吗?的时候,无疑会转变成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文字符号时人们会说话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没有文字符号前,人类已经会说话了,据专家说,人类的语言起源于200多万年前。


文言文只是书面写作用语,平时生活中,还是用白话文。

“语文语文”,“语”是指口语,“文”是指书面用语。

文言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书面语。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加上口语的变化复杂,所以才有书面语的出现,更有利于传播。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更节省资源(那时候还没有纸张,多采用竹简、丝帛作为工具,价格昂贵),如非必要的文字一般都采取删除的手段以节约空间。后来当纸张发明出来之时,这种写作已经成为习惯,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了。

在文言文学习当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词语活用的现象。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形容词等等。举个例子,我们问一个人三餐如何,白话一般直接讲“你吃饭了吗?”而文言文就是说“饭否?”这里把“饭”作为动词,指吃饭。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也是为了写作的方便便捷,用最简单的话表达出白话文里长长的一段。

当阅读多了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开始接触文言文时,会有一段适应过程,到了高中会好很多。大学时,看到文言文,大部分还是可以根据积累理解到大概,所以,不是很困难。老师讲的阅读文言文的六大方法也很有用。留、删、补、换、调、变。可是灵活运用下。

以上。(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古人应该都是用文言文交流,最典型的就是《论语》一书,其中记录着孔子说的话,都是其弟子在孔子逝世后根据他所说的话编写整理而成的。

从而看出古人说话应该是用文言文。文言文作为汉语早期比较成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当时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因为,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官方的表达了,所说的话在我们现在看来难以理解,但是对天天用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古人来说,就熟能生巧啦,对他们来说,和现在的白话文没多大区别。也不难理解

时代在不断改变,所有的语言都是在发展中,说不定将来我们现在所讲的白话文可能就被取代了,换了更加简洁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现在已经拍生出来了许多词汇,比如屌丝,酱紫(这样子)难受香菇什么的

需要总会朝着最简单,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现在的语言,无论是对古人。还是对未来几十年后的人来说,都可能会是很难理解的


不是啊。

古代的时候,因为记载文字的东西都是竹简、甚至石板,体积大质量大字也大【当时最好的是牛皮做的记载材料,但经不住一个字“贵”】,携带和使用等都极为不方便【当时学富五车的五车竹简换成现代的纸,不知道能不能装够半车】。所以当时的人就发明了文言文,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意思。等到纸的工艺进步到一般人都能用时,这种文体都用了几百年了,再加上独尊儒术以来诞生的崇拜古代的思想,老是就得古代的东西高级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文言文在封建社会变成了一种文人自视高人一等的标志。

真正说话不会有那些问题,一般用最好理解的方式解决,所以说的是白话文【当然,不是现在的普通话。】


文言,文,文言文是写在纸上的。从朱熹的一些信来看,也夹杂着一些白话文,并不完全是文言文。我认为古代文人平时说话是不可能全说文言文,文言文是写在纸上的;我们看《三国演义》《水浒传》那里面应该来说和平时说话没有很大区别。还有各地的方言,绝对不可能按照电视剧里面的用普通话


看今知古,现在的口语与书面语也不是完全相同啊。我这回儿打出“的”字,别人读“de”吧,而我说的时候会发“di”音。即便是老北京话与书面语也有一些差别吧,但是,口语与书面语总体应该是大同小异的。

今天读文言文之所以觉得难懂,主要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就好比现在的网络用语,说“东东”的越来越多了吧,多年以后,“东西”这个词会不会让后人觉得难以读懂呢?我侄女给我发微信,非得把“可爱”打成“可耐”,几十年后,“可爱”这个词会不会消失呢?还有“大姨妈”啦,“囧”啦,这些词的意思不正在发生变化吗?

还有一些人误用导致的语言变化,比如“凯旋”本身就是胜利归来的意思,但是有些人非得说“凯旋归来”。无形中误导了许多人,用来用去把“旋”这个字归来的意思给淡化了。

古代的“妻子”指妻和子,大概也是这样被误用,把“子”的意思给淡化没了。从双称变成了现在的单称。

再就是外来语言的介入,使词汇越来越丰富,人们的使用时,选择的余地不断扩大,有些词语使用率降低,甚至淡出。就像“话筒”被称“麦克风”,“非处方药”称作“otc”导致不同时代的文章难以读懂的局面。


简单来说,是不会的;就像我们现在的演讲稿和说话不一样是一样一样的!

文言文的发展是伴随书写方式和载体改进而改进;最早是龟甲,龟甲能写几个字;所以必须言简意赅;金文,在金属器皿上也是刻不了几个字,竹简,丝绸等等;都是不方便,不能多写字的;这也是造纸术为什么被称为4大发明之一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欧洲的大学,有清谈的习惯;就是一个教授带着一群学生在吹牛,海阔天空的聊天;没有书。欧洲造纸术比较迟,一个修道院只有一本书,或者两本.....做不到人手一本。所以欧洲文明发展的慢,没有书写的困惑;(没有地方写,白布和丝绸太贵)导致他们书面语和口语差距不大,也乐于表达。

这个也可以解释为,我们民族有点太早熟了;早熟的孩子都腼腆,这个可能也是造成我们民族比较含蓄点的原因吧;


过去的读书人什么四書五经都属于文化,不读自然科学。古时由于文字记载的困难,最早甲古文丶后来竹刻、丝帛,用字简练、甚至一字深含多意,逐渐形成文言文体,只有读书能读懂,也逐渐形成文人间交流的语言,从中也顕露文化和才气。三国、水滸等小说虽属白化文,也比生活中语言简练的多,也应属于书本语言。那么古代人的生活语言究竟和现代人差多少呢?古代的东西只能从载体上來证明。据说,宋代苏东坡留下了几篇生活语言,和现代人基本一样,当然现代一些詞汇肯定没有。就像我们和台湾人,虽然隔绝了几十年,我们的生活语言,除一些地方语以外都是相通的。


只有知识分子才用,而且比较少用。并不是当时的主流语言。比较常聊的是方言,和当时的通用语。写书比较常用,主要原因是,木简太难刻了。纸也比较贵,字还写的比较大。为了节省资源,就用了文言文。那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也体现了自己文学上的高超,让人觉得高人一等。


因时代而异,文言文基本延续的是秦时的语言,从秦至今,口头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的,但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在正式文本上一直到白话文运动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故而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距离越来愈大。古代的口语离现在越近,也就越接近现代白话,如《红楼梦》就是白话小说,但可以看出和现在的口语还是有区别的。


50万年前有了北京人。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应该与人类同期存在。三千多年前,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开创了中国的文字史。所以中国的文明包括“语言”和“文字”,合称“语文”。

语言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交流工具,越简洁越好,越白话越好,所以中国的语言是白话。

中国的汉字最早不是拼音文字,是有一个漫长的造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子有限,需要用简单的字符记录复杂的语言,所以形成了一套文言。再由于古代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文字只掌握在贵族手中,春秋时孔子才开放对平民的教学。所以“文言”作文文字记录工具并行于“语言”。

一直到民国时期,我国的知识分子提倡白话文。就是把白话写成文字,让能识字的人就能看懂了文章。

所以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说白话的。


我认为文言文,故名思义是文章里用的文字,古人说话应该接近现在的白话文,白话就是人们说话的语言。为何古人创作出文言文,因文言文简洁,省字,在表达上比较深刻。这对于古人非常重要,一古时文字少,有些话还没创造出字,二古人在竹板写字,书的重量和体积大,必须表达简练才方便人看。在帛上书写,特别昂贵,需要节省。有了纸后,文章才向复杂发展,但也没有脱离文言文,只有诗词,歌赋,戏剧向白话文发展了。如果读得文言文,就会感觉文言文的美。比如薄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变成白话文后就缺乏了原文的一些味道。


简单一点的说是这样的,我站在一旁听浙江人说话几乎听不懂半句的,…………………………我又站在福建人的跟前侧者着耳朵拼了命的听两个福建人说话,也是不大听得懂,已后我又接触了几个福建人,听他们说话,好像听懂了不少。但他们告诉我他们说的是福建普通话费了,如说家乡话的话,我还是会一句都难听懂的。但只要问一问他们简单的几个字,他们告诉我后,我还是能天听懂不多几句福建话的。总之比如河南话,四川话几乎没有一句难住我的。我们县的话也不是太多地方的人可以全部听懂的,但比起南方话要好懂得多。我想,假如叫一个欧洲人听懂中国好多地方的土话,或者叫一个越南人听懂我们那里的土话,就像人能听懂鸟语一样难了。好像这样说是有些过分的,假如那个欧洲人和越南人此前在中国留学了5年了,他依然还是那样难以听懂中国各地方言的。古人我认为说的就是我们中国各地的方言的,我认为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想研究古文也不过如此而已,不必研究中国人古时候说的是不是我们现在正在说的如今这种话。研究这样的东西连读点科普读物都不如,……………………以我的愚见,古代人说的就是各地的方言,因为陕北那里的话我就听见好多都是古文言文的少部分。这一点意义都没有了,真不如科学书籍能较多的打动人心且还有意义。我又听说我们老家那里有人会训鸟兽,不传外人,只传自家后代而自家后代怕丢人不学他的那个本事,逼得他没办法也想传外人,自是要叫学费的,其实他也不好意思向学徒要钱,但你不沾亲带故又不想花费钱财就想得到本事怕没有人和你答腔的。这样消磨时光不比研究什么古汉语的这个问题强的多吗?


有一个时期,很多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人物说话都是文言,作为一种流行现象令人哑然。另一个倾向,一些人评价演员饰演伟人的标准,不是看他是否演出了人物的性格,而是看他说不说人物的家乡话。我想问,你看的外国影视作品,那里面拿破仑、林肯、列宁都是说他们家乡话吗?把他们的话翻译成中国话,影响你对人物的欣赏和理解了吗?三国演义的作者,还要让书中人物各自说北方话、四川话和江南话吗?


肯定不是。文言文在古代是书面语。词语语法都是有规矩的。

而聊天用的需要类似于今天我们的白话。只是有的词语现代人不用了,然后又加入了很多新词语。其实有很多地方方言还保留着过去的词语。我们济南方言里有个赛,说挺赛的。就是挺有意思的。这就是古代白话文的保留的体现。不过这个词是来自于元代的蒙语。

要知道古人白话文什么样子,看看明清时期的评书话本和小说就知道。呢上面基本都是当时的白花了。


肯定不是,中国太多的地方,有太多的方言,而这些方言肯定是很多很多年前就形成的。所以古人说话和我们现在的地方方言说话差不多。但是写在纸上的文字用语就不同了。就比如说,你去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的人都是说着本地方言,但是那里的村长在写一些证明,或者文件的时候,就会用书面文。现在的书面文和以前的书面文有点不同。但是平时说话肯定是用本地方言,所以现在的地方方言和古代当地的地方方言差不多。古人也是说方言。


文字是随着口语的发展而发展的,按这个逻辑,越早的文字就越接近口语。

佐证就是【诗经】,在我们现在人读来诘屈聱牙,但《诗经》大部分记录的民间的歌谣,所以我们现在看起来晦涩的字词当时是官民通用的,也就是口语话的。

文字的演变过程大约是随口语化……游离于口语……接进近口语,好像世界各地语言文字的演变都这样,我觉得造成这样的原因,开始有文字时,语言词汇并不丰富,随着阶级的固化和语言词汇的极大丰富而文字载体的限制(中国在一段时期只能用竹子而西方用羊皮),文字开始游离于语言,而随着阶级的模糊和科技的发展,掌握文字的群体越来越多,文字慢慢又接近口语。

但无可否认的是,文字自从游离了语言后,就独立存在,与语言拉开了距离,包括我们现在的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完全是独立于口语的,简单的试验就是,你读文学作品给文盲听,就算再平民的文字,人家也蒙瞪。而对于对中国文字有一定学习的人,你就是用文言文进行语言交流,也完全没问题。

简单的总结就是:文字做为一种装逼方式,在逼格差不多的时代,可能就是语言的记录,随着逼格的各自造化,文字就成了逼格高的与逼格low的群体的识别衡量度。至今没有消除。

所以,没必要太在意,你真搞不懂文言文,那就静静地看着人家装逼就行了,几百上千年来都是如此啊。


唐朝之前用文言,之后开始用白话,我觉得是受到东西两晋南北朝胡人入主中原的影响导致的,白话是非常优秀的语言,短小精悍组织合理结构性强,是一门十分科学的语言,亚洲文化圈就是建立在文言之上,后来神州倾覆,东亚小国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字语言不再吸收中原文言。如果抛去典故历史有关的词汇,文言文字系统的学习难度大大低于普通话,日本的大学也有专门的文言教学课程,就是为了传承古典汉语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以小中华自居看不起大陆,因为大陆官方放弃了文言,古典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语言文字归根结底是信息的载体,之所以使用文言文,是因为古代记录文字的载体实在是太稀少了。古代用石碑,竹简,兽皮,布料等等。制作困难,不便携带,难以复制,切可书写文字很少,因此必须使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用最少的字数记录需要表达的信息。而现在造纸技术发达,更何况电子信息技术大规模普及,所以只需要用最容易阅读和理解的方式记录信息就好了,没有必要再专门搞一套语法来做书面文字。


汉语,三千个字就能满足日常所有需求,英语单词得上万!这些能肯定的,那么让我们动点脑子推论下,一个汉字四种发音作为日常交流,那么是否存在第五种第六种发音呢?还有很多字我们平时完全用不到,为什么会被发明演变出来呢?联想到古代有一些特殊职业,是否假想一下,第五类发音用于祭祀或者军事加密,只能有少部分人能懂,用于特定的对象来沟通,以此类推,第六类发音则趋向于神文,咒语一类的。如果假设成立,那么所谓的推行白话文,破四旧,反迷信是不是就有点别有用心了,是在害怕什么吗?


原始地址:/zixun/1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