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才是“国学”?

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传承至今,国学功不可没,什么是国学,其实那就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越是困苦艰难越是深刻的东西,上至庙堂文臣武将,乃至江湖墨客豪侠,下至荒领贩夫走卒,都会去遵循的东西,孝为先,仁义礼智信为后,之后便是德,个人愚见此乃国学之根本,。


这个问题比较大。可以写一本书了。简要回答的话,你要先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照核心思想,读几本各系列的书,就明白了。至于随便读几本书,或说什么琴棋、戏曲等等都只是某种表达方式或某种观点而已。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多读各种书,尤其是春秋战国即汉以前的书,自己总结,自然就明白了什么应该能叫“国学”。少受后人和别人瞎扯影响。


中华民族经典学问,流传千古而精神不衰的中国之智慧,简称国学,相对西方之学。


国学,真正的国学,是建立在首先要保证是人的最大前提。教妇初来,教儿婴孩。长大了,就很难教育了!拥有什么,都不如拥有健康和好后代。只有上代心身健康,才能生出并培养出健康的下代。现在的人,心身比以前更健康吗?!现在学校教育教了什么?!?知识传输所。其它的信仰丶道德丶家国情怀丶性格丶体质丶美丶劳丶养生保健有吗?!?!?![害羞][抠鼻][打脸][我想静静]厚德载物,非厚知啊!


“道”是国学,“德”亦是国学…


首先,要分清“国学”与“国粹”。目前,人们基本上都是把国学等同于国粹,这是一个重大误区,亟待改正。

国粹是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历史性的时代精华”。

国学则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活时代而形成的治国理念和优秀实践、社会治理理念和优秀实践、道德伦理观念和优秀实践、科学技术理念与工程创新等当代文明形态,其中包含着对国粹中思想和优秀实践的继承与与时俱进的发展。

当代的国学,必然又会成为未来国粹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时代的蒙学读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工艺、建筑、数学与数术方伎、音乐、舞蹈、戏剧、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思想、心理、信念、宗教、政治、伦理等,都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这么说来,国学是无所不包的了。的确,国学的内容包罗致广,但我们还是可以作一点分梳。大体上说,国学有四个层面。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学的ABC。例如称谓、谦词等,今天我们有的青年人闹了不少笑话,把“令尊”“足下”“家父”“内人”用颠倒了。第二是学术与技艺的层面,即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比较专门。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价值,培养人格操守,如何安身立命。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国魂与族魂的层面。

国学按传统图书与学术之分类有经、史、子、集四部,或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的诸路向。国学的核心价值在第三、第四层面。从清末留亡日本的志士仁人使用“国学”这一名称开始,国学的内核主要指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根本精神价值。

在国势日颓、民族危亡之时,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邓实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也。”

也就是说,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从近代仁人志士借助日本的“国学”概念,来应对西学开始,在他们心目中,“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面对东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他们试图以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

梁启超积极引进西学,然而对于国人鄙薄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却心怀忧虑。他说:“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凡一国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质。欲自善其国者,不可不于此特质焉,淬厉之而增长之……不然,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吾惧其得不偿失也。”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盲目崇拜古人转向盲目崇拜洋人,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是糟粕,中国百事不如人。

其实,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朝历代消化吸收了的外来各种文化。我们不能把国学狭隘化。第一,国学不只是汉民族的学术文化,它包含了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学术文化及其与汉民族的交流史。第二,国学不只是上层精英传统,还包括小传统,如民间民俗文化,各时段各地域各民族的传说、音乐、歌舞、技艺、建筑、服饰、礼仪、风俗、宗族、契约、行会、民间组织等,有如今天的某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国学还包括历史上中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文明的传入,西域学,佛学及其中国化,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内容与历史过程等,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必须明了,国学、经史子集等,并不是汉民族的专利,其中包含、汇聚了历史上多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资源,正所谓“一体多元”,“和而不同”。

前面我们说过,在国学的多层面中,最高的层面还是国魂,即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的方面,那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处。

其实,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陈寅恪说:“一方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等外来文化之真,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

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回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并列之一家学说。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目前对“国学”的说法是泛指,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综上,我认为真正的国学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国学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次捍卫。


传统留传文化就是—国学


国学,是中华几仟年文明智慧结晶,是中华独有的文化,外来文明无法企及,它包罗万象,涉及到各个领域,概括来说,中国的道教文化是国学最精华部份,如传统的中医养生知识,是全世界其它任何国家无法超越与模仿的深奥学问,正面临着断代与逐渐失传,这门学问没有很深厚的基础底塭,是很难学到的,中医与养生知识学成后,使人终身受益,我们的基础教育竟然将自己的国学拒之门外,面临失传,而强行全民学英语,这是一种悲哀!中华国学,毕生能精通某一项者,必定是当代奇才。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应该鼓励国学爱好者,深入发掘学习各种国学知识,不要人人都把毕生有限的精力,花费在无实用价值的课本上!


中国的经史子集也。


祖宗留下来的。如“孔子”“老子”“周易”的哲学思想。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有一本著作《国学知识大全》中说过: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典型的代表当然是儒家学说,古代的经史子集也是重要的代表。


一切与中国人思想有关的精神遗产都是,包括上古的鬼神崇拜。


从字面来理解就是国家文学,即中国传统文化。黄玉石先生曾经说过“国学”是正统学术和主流文化的总称,或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一些没有文字记载令人醍醐灌顶的经典言论。先辈们的“四书五经”等等比较为人所知的著作是“国学”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刻在很多人里的心里。我们的“国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力量还有一些传统的民族精神。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爱国精神,这不也是“国学”吗?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国学”,而且“国学”也不是局限于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现在很多先进的东西也是国学,比如说每天上课的课本知识、核心主义的二十四个字……这些也是我们的国学。

所以说我们不应该把“国学”捧得遥不可及,它不是象牙塔上的宠儿,只是有接近90%的人误解罢了。


从宏观哲学意义上说;从“阴阳学说”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文化演绎都是中华文化之学问。

其实,国学的内容相当广阔的,如: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学的表达方式、及各历史时段的时代性、各历史时期哲学理念的提出与发展等……。从阴阳哲学理念到诸子百家及儒释道的理念理论都是所谓“国学”的内容。

在总结“国学”的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式的逐字逐句的认识理解,要重在理念的提炼。提炼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用现代文学表达方式、用现代语言以精炼的理念发展出新的理论,用以: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


顾名思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就没特么“国学”这个词儿。这都是在封建迷信的高压下,硬捅出的词儿。

如果说到国学,那是哪个国啊?时间截点从哪分哪?

擦……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国学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人们表面上说的研究过去的文化,而是一种过去、现在、将来都要继续发展和应用的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在旧版《辞源》中,国学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所固有之学术也。这话虽简短,但却从某一方面揭示了国学之大用。季老认为,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国学,那将肯定是另一番模样,那样的世界只会更差,不会更好。

对于国学或中华文化,季老觉得,它包含了中国的哲学、宗教、艺术、道德伦理、乃至经营、管理等领域,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交流沟通的,也都属于国学。在这众多学科中,有不少到今天,依然在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国学还对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起着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他举例说,无论在中国封建时期(屈原、岳飞、文天祥)还是民国时期(闻一多、李大钊、鲁迅),只要有国学作为民间之支撑,其爱国热情就会非常高涨,民族也会异常团结。

对国学的特点的总结

1,重视传统道德

《白虎通》中,“三纲六纪”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哪三纲呢?即君臣、父子、夫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这里面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比如夫为妇纲,现代社会已经剔除了其中的糟粕,讲究男女平等),但却不能抹杀其中好的成分。好的成分在哪里呢?那就是一个社会要想发展、稳定,一定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社会中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会出现,并且占压倒性的优势。三纲六纪把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很好地规定了下来,维护了社会的良好运行,还展示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操。

2,在人本上,形成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步骤的人生理想模式。

格物就是了解事物,认识事物;致知就是找出规律,发现本质;正心即端正心态,修正心智;诚意就是意念要诚实,做事要实事求是;修身即把自己的身心修炼好,提高自身的境界和情操;齐家就是把家管理好,照看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和平天下这个不用讲太多,大家平时看电视或电影应该都已了解。有了这八个步骤的人生理想模式,我们的人生就有了依托,也就由此找到了意义所在。

3,强调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古人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意思就是说,礼义廉耻这四样东西是国家的四大支柱,是国家之根本。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讲究礼仪,仁义、廉洁,知道什么是可耻的,不应当做的,保有可耻心。当然,古代也有人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实意思上基本一样。这些都是中国人在经过社会实践及反面教材中总结和发展出来的,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以上三个特点是古代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学所要学习和精进的部分,弄懂了这三部分的内容,也就大体了解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对国学有了更好的认识。季老指出,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它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也非常突出,之所以这样讲,不是空穴来风,说说而已,而是一种历史事实。纵观国外的文化,从古希腊到古印度,尽管这些国家也有各自的道德规范,但是像中国这样内容丰富、年代久远、涉及方方面面的道德规范却很少见,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中国人注重“孝”,讲“骨气或气节”,这些随便拿出一个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道德应用,可以写出很多故事和篇章来。再比如基督教文化中重视“天”或“上帝”,佛教里讲的大部分是死后的事,像地狱、轮回等这类,实际上就是“鬼”,而只有中国文化讲人,说的是“人学”,其最根本注重的是人。

还有就是希腊人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东地区注重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则注重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文化的特点更多地是考虑社会的问题,非常看重现实的人生,人本身所具备的事物。

所以,季老断言,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中的这种伦理道德精华,在未来的21世纪,将会发挥更好更强的作用,对人(尤其是国人)的精神文化将会持续起到一种超乎寻常的伟力推动及潜移默化的生命之影响。


我们对国学的含义比较混乱。国学又叫国学文化、国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国族在发展历史过程中思创的学术文化体系,国族思创性是国学的本质属性。广义都国学文化分为学术文化(如语言文字学、格物学即科学技术、人文社会学、资生经济学、治世学等等)、艺术文化(如音乐艺术、文辞艺术即狭义文学)、生活文化(如爱情文化)等等。但是,狭义的国学仅指学术文化部分。

按照国学的思创国族,可以分为各个国家或国族的国学,比如中华国学、日本国学、印度国学、法兰西国学、英吉利国学、德意志国学、古埃及国学、古巴比伦国学、古希腊国学、古玛雅国学、古阿拉伯国学、古罗马国学、意大利国学、印加国学、俄罗斯国学等等。一个国家的国族人民在本国说国学,一般指本国的国学。比如华人在国内说国学,一般指中华国学。中华国学就是中华国族在发展历史过程中思创的学术文化体系。比如佛教是印度人思创后传入我国的,不是中华国学,而易学是中华国族思创后传到国外的,就是中华国学。

根据国学的主要文化是否具有国族原创性,可以把国学分为原创国学与衍生国学。原创国学又叫原生国学,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国族在最初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创的国学类型。比如中华国学大多数是中华国族原创的,所以中华国学属于原创国学。衍生国学又叫衍创国学,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国族从国外传入后再继续创新发展的国学。比如古希腊国学是由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华、印度、苏美尔、古埃及)文化传入地中海东北滨后再由古希腊人继续创新发展起来的,所以属于衍生国学。美利坚国学是最典型的近现代衍生国学。世界上真正的原创国学,现在还存在的,只有中华国学。

按照国学是否具有连续发展性,可以把国学分为续存国学与断存国学。续存国学是由国族原创后又连续创新发展的国学,如中华国学。断存国学是由国族原创并发展一段历史后又被灭绝的国学,比如古埃及国学、古苏美尔国学、古玛雅国学、古特里克国学。中华国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续存国学是中华国学。


原始地址:/zixun/3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