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诵经典要达到100遍,自古以来都是这种要求。康熙教育皇子的时候要求的是120遍,一遍都不能少,非要这个数,就算100遍之内背下来了,也要达到120遍。
假如你的孩子能够背下来《论语》。那你再听这样一个数据:一万五千多个字的《论语》从小开始背,读完100遍就是150万次舌头的运动,150万次神经网络运动的建立,而人小时候一秒钟可以有八千个神经元的输出。
所以从三岁开始背,三岁到五岁,进行150万次的这种运动,人的脑神经结构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个人的“硬件”就不一样了。中国古人背的十三经,总共是64万字,如果读了100遍,就是上亿次的神经元刺激。所以古时的科举考试,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取一两百个进士,那都是全国最顶尖的人才。他们的大脑跟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是不一样的。做宰相的,进翰林院的,做朝臣的,也都是从小做这种训练的。这样的人可以文可以武,比如说带兵打仗的曾国藩,是进士。李鸿章,也是进士。
说从唐朝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名人,很多都是进士、举人的这种水平。自科举考试制度建立,状元出了将近一千人,举人进士大概有百万人次,大家都是这么学的。所以说读书至少读100遍是一个规矩。现在读经的这种学习方式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吻合的,大家可以去尝试。
所以我也非常推崇文理兼备,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教育方式,还要推陈出新,把这些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易经》——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
《易经》16589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的字数是4934字。《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在《易经》的影响下,产生许多著作,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都离不开《易经》的思想,在《易经》的影响下,发展出道家、儒家、医学、甚至于兵法等等,那么,我们就跟在圣贤后面,也去喝源头之水,来读群经之源,万经之首,看到了那些著作对圣人有着深远影响!圣人以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该选择什么书读,那么,我们按照圣贤的指引,让孩子从高起点起飞!我们也让孩子读读《易经》!童蒙养正!!
《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约2000字,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所谓“器宇”即一个人的心量。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格局。
《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约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
《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科学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将海尔打造成世界知名企业;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书”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韵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0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是教育小朋友从小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和别人平等相处等,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与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以上这些国学著作,只是小小的比方,但是国学经典是越读越有韵味的!喜欢国学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哈!
谢邀,先来个装X点的回答,就是提高自己的逼格!子曰,温故而知心,可以为师矣!基本上好多时候,读第一遍根本不知道在说啥,好多时候都是对着注解在读,但注解一定正确吗?不一定吧!所以就要多好多次,而且是带着脑子去读!如果只是为了读而读,也有一点作用,就是当人们只是单纯的在夸夕阳好的时候,你可以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句话,死的,不变的知识带给人最大的好处,便是在活的,善变的世界不在温情的片刻,供给一些不变之中,悲悯的平静的温情!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得分开来看,实际上也就牵涉到如何学经典的问题。
第一,关于反复诵读经典有什么好处,我看一楼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忆的过程。记住了,是第一步,能运用,才是终极目的。如果连记住都没做到,谈何运用。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把知识记住了,才是学到了,反复实践练习运用,才是学会了。
第二,背诵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现在很多学校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每天早上读弟子规,三字经。试想,如果学生都不理解,读的东西,不跟废话一样了。
根据我自己的阅读学习经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加记忆,这个记忆是反复记忆,达到张口就来的程度,这样,经典就进到你骨髓里了,对你境界的提升,高度的提升,三观的改造,都有巨大的作用。
我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自己有切身实践,我从2015年开始,每天坚持背诵经典,先用了半年把老子背完了,又用了一年时间把论语背完了,现在正在背周易,这不是什么难以完成的任务,需要的是每天坚持背一点儿,然后,不断反复记忆,直到滚瓜烂熟。
如此,便能信手拈来,用经典指导人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老的箴言流传甚广,一直到今。那么书的真义真的需要读一百遍,甚至几百遍才可以参透吗?想来是不需要的。一个人的知识积累、阅历见识、思维体系、意识形态等等,在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不同,自然对事物的理解和见解也不相同。譬如,少年懵懂,读《道德经》能够通读下来就已不易了;人过中年,通晓世情,再读《道德经》就会有了一些体会。所以这里所说的“读百遍”非是同一时期去死读,而应“活到老,学到老”。我一个朋友说:“不读书时就像爬山,读书时就像身上背了飞行器,可不读书时又跌下来继续爬”。另一个朋友说:“书可以给我一个和现实并行的世界,既独立又相容”。他们都认为——读书是快乐的!
所以,朋友们,请快乐地读书吧!
最大的意义是,小孩子背的滚瓜烂熟,等长大一点慢慢理解其中意思,小孩子一定很难全部明白。
国学经典语言精炼,通常读一遍,无法理解其中含义,更无法记住,灵活应用,同样的句子,不同人或不同时间诵读,理解出的意思都可能不一样,所以多读是有意义的
我觉得,首先得确定什么叫国学经典。
其实什么叫国学,估计整个中国也没有一个人能确切的把它给说出来,说出来的结论,能够让所有人都信服。
国学,这个词语出现的时间不长。古代也有国学,古代的国学指的就是国子监学。这个跟我们现在讲的国学意义完全不同,所以说这个词语出现并不长。或者说是国学的引申义。我更倾向于把它定为是新的词语。
那国学都包括什么呢?有些人说弟子规,三字经。因为现在全社会都在学这个,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他并不是国学,他只是儿童启蒙读物。
也有人说国学是儒家经典,那么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因为,中国的文化,不仅仅只有儒家一家,还有释,还有道等文化,虽然释家是外来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我相信现在没有人认为释家是外来文化。
百度上的国学经典,也只是用举例子的方式来下定义。也没有确切说哪些就一定是,哪些一定不是。
国学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么什么叫做国学经典呢?这个问题就更加难了。
大家其实都一直在谈国学经典国学经典,读国学,学国学,真的详究起来,我估计真的是没人说得清。
按我本人的理解的话,我觉得国学里面,人们应该掌握的是道德经,庄子,论语。墨子,周易,心经。其他的如果你精力还有的可以继续。
小孩子的话,我觉得读龙文鞭影,千字文比较好。
这个不读书的人提出的没文化的问题,看上去还理直气壮似的!你的这个问题,就是说文化有什么用。文化在你身上,估计你也不会用。不会用就是没用。什么东西有用没用,都在于你是否去应用。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的东西,你能确定都有用?你能保证人人都会用?而用不上难道就可以不用上学?不建学校?不要读书?
不学无术,反倒怀疑圣贤。还以如此理直气壮的口吻来提问。暴露出你浅薄无知的修养。赶紧回去多读书。读懂了书再来提问。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得分开来看,实际上也就牵涉到如何学经典的问题。
第一,关于反复诵读经典有什么好处,我看一楼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忆的过程。记住了,是第一步,能运用,才是终极目的。如果连记住都没做到,谈何运用。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把知识记住了,才是学到了,反复实践练习运用,才是学会了。
第二,背诵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现在很多学校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每天早上读弟子规,三字经。试想,如果学生都不理解,读的东西,不跟废话一样了。
根据我自己的阅读学习经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理解加记忆,这个记忆是反复记忆,达到张口就来的程度,这样,经典就进到你骨髓里了,对你境界的提升,高度的提升,三观的改造,都有巨大的作用。
我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自己有切身实践,我从2015年开始,每天坚持背诵经典,先用了半年把老子背完了,又用了一年时间把论语背完了,现在正在背周易,这不是什么难以完成的任务,需要的是每天坚持背一点儿,然后,不断反复记忆,直到滚瓜烂熟。
如此,便能信手拈来,用经典指导人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一并不是真的让人读上一百遍,第二页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很多遍,从时间跨度和实际数量都没有硬性的要求。
所以这个问题就可以转换为:为什么要把国学经典那读那么多遍?
这个问题就显得正常一些了。多遍诵读,有助于理解啊。我们人类本身的认知规律就决定了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多次重复才能很好的掌握。就读一遍两遍,你确定你真的能读懂?
不光是国学经典,那些世界经典名著,经典电影,经典的单机游戏,甚至在你身边好久的某个人,都值得我们一遍一遍的体会。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他们值得不断的玩味,每一次接触,都会让人有不同的感触。
另一方面,经典通常包含着一个思想者半生的体悟,没有一定的经历,是不会引起共鸣的。当我们历经沧桑之后再去读少儿时期读过的经典,也许你会有更多的体悟。而此时你读过的经典,更像是一个陪伴了我们多年的朋友和长辈,见证了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相比于文学、历史经典的厚重感,国学经典更像是一个五味陈杂的世界,这里有立身处世的道理,也有仰观宇宙的感悟,还有鸡毛蒜皮的琐碎。这样的国学,是值得我们花些时间,多次体会的。
读诵经典要达到100遍,自古以来都是这种要求。康熙教育皇子的时候要求的是120遍,一遍都不能少,非要这个数,就算100遍之内背下来了,也要达到120遍。
假如你的孩子能够背下来《论语》。那你再听这样一个数据:一万五千多个字的《论语》从小开始背,读完100遍就是150万次舌头的运动,150万次神经网络运动的建立,而人小时候一秒钟可以有八千个神经元的输出。
所以从三岁开始背,三岁到五岁,进行150万次的这种运动,人的脑神经结构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个人的“硬件”就不一样了。中国古人背的十三经,总共是64万字,如果读了100遍,就是上亿次的神经元刺激。所以古时的科举考试,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取一两百个进士,那都是全国最顶尖的人才。他们的大脑跟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是不一样的。做宰相的,进翰林院的,做朝臣的,也都是从小做这种训练的。这样的人可以文可以武,比如说带兵打仗的曾国藩,是进士。李鸿章,也是进士。
说从唐朝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名人,很多都是进士、举人的这种水平。自科举考试制度建立,状元出了将近一千人,举人进士大概有百万人次,大家都是这么学的。所以说读书至少读100遍是一个规矩。现在读经的这种学习方式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吻合的,大家可以去尝试。
所以我也非常推崇文理兼备,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教育方式,还要推陈出新,把这些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易经》——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
《易经》16589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的字数是4934字。《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在《易经》的影响下,产生许多著作,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都离不开《易经》的思想,在《易经》的影响下,发展出道家、儒家、医学、甚至于兵法等等,那么,我们就跟在圣贤后面,也去喝源头之水,来读群经之源,万经之首,看到了那些著作对圣人有着深远影响!圣人以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该选择什么书读,那么,我们按照圣贤的指引,让孩子从高起点起飞!我们也让孩子读读《易经》!童蒙养正!!
《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约2000字,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所谓“器宇”即一个人的心量。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格局。
《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约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
《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科学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将海尔打造成世界知名企业;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书”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韵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0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是教育小朋友从小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和别人平等相处等,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与社会接轨的通行证,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以上这些国学著作,只是小小的比方,但是国学经典是越读越有韵味的!喜欢国学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