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一场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其口号为“自强”、“求富”,目的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由于当时封建官僚的腐败无能,以及制度的不合理,使得这场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并不是没有好处,其促进了民族军事工业和民族企业的发展。


治大国如烹小鲜!因为每次改革的成功都得益于组织能力,环境因素,决策共识,规划管控各方面条件的时空共振的结果。洋务运动是受当时环境影响和制约,一步分知识分子有(施夷长技)共识氛围,由晚清名臣所倡导,算是有一定执行能力和号召度,所以其间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但缺乏统治者的统一鲜明的决策意志,使得其事件孤做一派,为局部性的追求。与当时社会体制,主导观念,民众知识见解,文明接纳,情绪意识都不匹配,无法形成变革的沖击波,快速维新的反应堆,再加上也无统一规划,基本上各自为政,更无从说全面性管控措施,制订循序渐进的计划了。属于拨苗助长的急迫性自救行为,故而只能昙花一现了。以此类推,宣统时改革,是有民众共识的环境,但统治层却无规划引导与管控的能力,措施,致使溢水无渠,最终只有水能覆舟了。


洋务运动会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一是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护满清统治,主观目的的反动性决定其必然失败,此时的满清腐朽不堪。

二是学习西方只学习技术,既只“师夷长技”,很明显,医病只能缓解病情,无法根除病根。

三是洋务派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规划,只是办了几个工厂,在社会上更没有形成一个振兴实业的热潮。

四是顽固势力的阻挠的破坏,当时的顽固势力是非常强大的,慈禧虽然支持洋务,但这种支持只是暂时的,因为慈禧的地位不稳,洋务派大都又是些实力派。

五是洋务派自身局限,他们热心洋务,但又不懂洋务,张之洞,李鸿章都是如此。


洋务运动是近代史上一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经验从而富国强兵的运动,它是清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教训中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最终没有成功,历史任何一次运动或改革注定要遇到很大阻力,它会冲击保守派或当权派的利益。经济改革没有政体的相应改革,也就是说没有政治上的保证,是无源之水,注定要失败。


师夷长技已制夷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这些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也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伏笔,这些思想没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体制的土壤。没有体制上的改革,只是不停的学习西方的技术,那就意味着洋务派永远慢一拍。没有了制度和体制上的保证,所谓洋务运动的结果就像李鸿章所说的裱糊匠,既然是裱糊出来的就是纸老虎了中看不中用。也许拿来对付国内的太平天国,捻军会有作用,当甲午战争来临,对改革更彻底的日本时,纸老虎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了。

靠洋务运动振兴中华,从开始就无法实现,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洋务运动,成的方面,领中国之先河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败的方面,没有学到科学的真谤,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洋枪洋炮只是科学的技,不是科学的本,义和团的洋枪洋炮不比洋人少,也不比洋人差,同样拥有洋枪洋炮的义和团在洋人面前变成了单边屠杀,义和团做得最出色的事情就是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大量杀了这样的中国人,同样的炮利船坚,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一败涂地,从这方面评价洋务运动,这个运动没有成功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于是清王朝同西方列强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清朝统治者由排洋、恐洋转变为媚洋;外国侵略者也认识到清政府可以作为他们奴役剥削中国老百姓的驯服工具,因而将对华政策由打转向了拉拢。清朝官员从西方引进军事工业,用以镇压国内民众起义,这就是最初的洋务运动。公元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而主持洋务活动最久的人物,则数李鸿章。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过去留学招商都算是师夷长技,现在应该逐渐往以制夷的方向发展了!


原始地址:/kepu/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