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方面没有什么的年龄限制,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当然越早开始越好。孩子小可能不一定明白自然教育的意义,但是也不妨碍自然教育的进行。我相信即使是不懂不明白,但是在孩子的记忆深处还是会内化成孩子的心里的。从小接触自然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可以逐步对孩子进行深入的教育。
任何年龄阶段都可以,不同阶段的方式都不一样。
在家阳台布置上一些盆栽,陪孩子一起去记录和观察,这也是自然教育。
只要你意识到自然教育的意义,就马上行动。
孩子的自然教育,无论年岁大小,从现在开始最好。
孩子自出生,便有自我对世界的感知。孩子越小,对世界对自然的感知越纯粹,也许愈发接近大自然的真正智慧呢。
“孩子小”这种借口并不成立,凡事不要因“孩子小”便推脱。孩子的成长就是靠自己对世界对环境的认识,逐渐形成稳固的个性,正是因为孩子小,才更应该多让他们感受世界本来的样子。从小的接受和理解才更容易塑造温和、波澜不惊的性格。
记得曾经和一位探险家聊天,他对孩子的教育还是颇有心得。儿子一岁多便开始和父母环游世界,到亚马逊雨林捕过鳄鱼,到非洲草原看过角马大迁徙,到悬崖上荡过秋千……这些十足“危险”的经历,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形成了从害怕到勇敢、从叹为观止到理解生命的干邑的印象。一次融入自然之旅,远比书本和屏幕来的更形象具体,印象深刻。
自然界的循循善诱教会孩子的是大气,是博爱,不是小家子气的个人利益。在自然面前,个体,太渺小。
据我自己的经验,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了,这个时候就可能自然而然的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当然也包括自然教育。
带孩子走出去看公园里花花绿绿的植物,告诉孩子花朵的香味,并试着让他闻,告诉孩子美丽的鲜花和可爱的小草,能让人们心情愉悦,但是践踏或者攀折、采摘,会破坏这种美好。小花小草会失去生命,人们也不能再欣赏。这认为这是最简单最容易的自然教育之一。
从宝宝降生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父母”,但在养育宝宝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还仅仅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困惑,太多的疑虑,太多的误区,太多的不知所措……很多时候,宝宝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问题,而我们却常常对此浑然不觉。因此,要扮演好“父母”这个角色,我们一样需要学习,需要改变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观念,或者一些因为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原因而长期沿袭的错误观念与做法,和宝宝一同成长.事实上,早教并非单纯地教,而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品行、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即自然教育所讲的生存能力。
所以,儿童生存能力的成长才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根本目的是教给孩子赢一生的生存能力。
然而,我们现在大部分家长根本理不清这些问题,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老师做了什么,老师的教育怎么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循循善诱,孩子有没有吃好、喝好……而真正关心孩子成长发展的家长却寥寥无几。
就像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妈妈,当她看到孩子在录音机前自学英语,而我们的老师在一旁并没有干预太多时,她质问道:我家孩子自己在学习,你们老师没做什么啊……
试问,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灌输好,还是让孩子养成自学的能力好?在传统教育导向中,妈妈越忙、越积极,老师越努力、越有爱心,则说明家长和老师越负责任,越敬业。而结果却截然相反--孩子完全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方法,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儿童的成长。
当然,我们所讲的儿童的成长并非单单指知识的成长、技能的成长……而是包括品德品行、与人沟通交往、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等在内的能力,即生存能力的成长,我相信,如果我们以孩子的素质提升、生存能力的成长为导向,将其作为衡量的核心,我们的教育效果会更加理想。我们成人往往如此,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关爱行为评价流于表面,喜欢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
于是,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管着孩子:追着孩子喂饭;给孩子洗内衣、袜子;租房陪读;给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我们对孩子百般呵护,小心照顾,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家里怕丢了……然而,有一天我们发现:孩子越来越像一只宠物,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知道什么是自信、自强、自立……
爱很重要,但爱并不是万能的。高尔基说:爱孩子,连老母鸡都会爱自己的鸡雏。如果我们仅仅给予孩子过分的爱,便混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自然教育,由袁去病博士创立。基于生物遗传动力反馈簇理论体系,自然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孩子,如何释放孩子潜在能量,如何在适龄阶段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的完整方案,解决儿童培养过程中的所有个性化问题,培养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培养生活的强者。
自然教育着重品格、品行、习惯的培养;提倡天性本能的释放;强调真实、孝顺、感恩;注重生活自理习惯和非正式环境下抓取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只要教育好家长,孩子就自然能被家长教育好,我们把所有的矛头都对准孩子,这简直是笑话,所以成人继续接受再教育势在必行。
个人觉得孩子接触自然越早越好,可能是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山环水绕,小镇就建在林子中,孩子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
宝宝刚三四个月外面天气好了就会带着去森林公园散步,那时候他还不会表达,但是可以从孩子明亮的眼睛看出,到户外活动让他很开心。孩子大一些冬季可以带出去滑雪打雪仗,体会寒冷中的欢乐,夏天活动更多,带着去森林里采蘑菇,挖野菜。只要你有时间带着孩子出去,他就会变身成为一个发现达人,一会看见奇怪的花草,一会看见奇怪的虫子,一会又去追一只漂亮的鸟,你跟在后面负责安全提醒和回答孩子们奇怪的问题就可以。
因为从小就能接触到奇妙的大自然,孩子看的书籍也会这方面的多一些,他会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和冒险因子,而且很有爱心,知道无论花草树木还是各种动物都是有生命的,需要去爱护。从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家长就应该多领着孩子接触大自然,去到有花有草有树的地方,让孩子多晒太阳,多呼吸新鲜空气,大自然里的负氧离子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可以去到大自然里观察花开花落,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孩子可以在大自然里奔跑、放声欢笑,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觉得自然教育越早越好,宝宝一出生就可以开始引导,从身边的生活开始。
周末陪孩子去动物园、或者短途游、多接近大自然。这样对于大人也是放松,对孩子也是培养,而且在家里也是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的,比如天文,买个天文望远镜,多看看星球,都挺好的。
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孩子,满耳听到的是噪音,满眼看到的是光怪陆离的色彩,家长们可以用周末或节假日去山间水边走走,让孩子们亲眼观察田野是如何向人类提供粮食、蔬菜和水果的,森林是如何向人类奉献木材和更为宝贵的新鲜空气的,江河湖泊是如何向人类供应水源以及鱼虾等水产的,大山是如何向人类敞开自己的怀抱呈献上无价的矿藏的……由此,孩子们不仅会学到许多书本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巨大“感恩”之情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油然而生。
我的老师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就常常抱着孩子在户外散步。那是初春时节。我们大西北的初春即使太阳高照也是天寒地冷。那天,天还飘着小雪,我偶遇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她抱着自己几个月的宝贝正握着孩子的手让孩子感受雪落在手心的感觉。告诉孩子“雪花”。让孩子感受风吹,看云朵······我当时看到这些,觉得特别美好。现在自己从事了幼儿教育也是非常赞同当年老师的做法。自然教育其实从孩子出生就可以有,没有说那个年纪最好。因为自然教育贯穿着我们每个人地一生。
我提倡在孩子几个月时就可以让孩子接触自然教育。风吹过孩子的脸,雪落在孩子的指尖,雨水打在孩子的头发上······每一个第一次都给孩子不一样的感知觉。包括现在很多成人喜欢旅游,追随自然。都证实这人类对自然的向往。
我觉得越早越好吧,时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带孩子呼吸新鲜的空气。
带孩子走进自然,也会为家长和孩子打开话题最好的方法。可以从树的品种,聊到一年四季树木的变化,再到什么样的树是生病了,怎么治疗。
什么样的虫子会飞,它们是吃什么的,它们一般都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家族是什么样的。它们最怕的是什么……
抱着孩子出去,告诉孩子什么是树荫,有了树荫,可以帮我们遮挡太阳,我们就不会那么热了。
即使很小的孩子,跟他讲这些,他都会听懂的。
让孩子也有认识自然的过程。
我家孩子是在大概一周三个月的时候,那会儿他刚会走,我偶尔带着他去公园的沙土地上玩,每次都弄的满手是土,不敢让他玩太长的时间,怕他着凉!到了两周后我就经常带他接触大自然了!在小区的沙堆里、路边的花坛都是他爱玩的地方!
我认为孩子多大开始自然教育要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状况来看,有的孩子适合一周就可以了,有的孩子得到两周后。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更有着天生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对话,在他们的眼里小草是他们的朋友,蚂蚁是他们淘气的伙伴。
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贴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吸引着富有好奇心的孩子。
正常来说,孩子出生以后,就可以开始训练孩子的五官,让他走进自然,获得更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孩子,身心放松,获得更好的品质。
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家庭来说,孩子头三个月,都不会带孩子出门都在家里。这样也没关系,只要不强迫孩子去做事,正确地引导孩子把旺盛的精力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我们可以在家里给孩子,看闪卡训练孩子的视觉能力。
给孩子放音乐,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
给孩子做空气浴,帮助孩子提升皮肤的触觉能力。
那孩子想要咬手的时候,不要阻止她,孩子在开发自己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