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要看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增肌还是塑型?如果想要增肌,个人感觉还是应该要力竭最好,用大重量少次数对肌肉进行强烈的刺激,可以有效增大肌肉的维度。一般个人的最大重量,能够做起来8到12次是最好增肌的重量。最大重量,做起来3到5次,会对肌肉的力量产生很好的作用。一次能做20以上,能够更好地塑造肌肉的线条。所以要看自己运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根据不同的力量进行运动训练。
又不打比赛,没必要每次都力竭,12-15次一般女生,男生偶尔超级组可以走个力竭,上重量。
低重复次数1-5次,用最大的重量,让肌肉承受最大的张力。中重复次数,高重复次数12-15次,也有健身达人说20次,都没有太大的区别,组数相加差不多就可以,特别是女生如果想练肌耐力。小重量多组数。
个人认为,每次力量训练的时候做到力竭!
为什么?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做了来了训练就是为了刺激肌肉。
那么做到力竭的目的也是为了超负荷的刺激肌肉,使得肌肉生长得到更好的效果!
而每次抗组做到力竭,还可以刺激到平常刺激不到的深层肌肉纤维。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我们么有做么有做到力竭的力量训练的时候,肌肉纤维只是受到了微笑的损伤,撕裂,而且更深层的就纤维很可能都没有刺激到。
而我们每次做到最大程度的力竭的力量训练的时候,会比米有力竭的训练对肌肉的刺激,损伤,撕裂要大得多,而后肌肉的生长速度,范围,也会比没有力竭的训练要更有效!
还又做到力竭的训练,在肌肉中会催生一些促进生长激素的化学物质,可以使得体内的生长激素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提高做力量训练的效率。
那么怎么样练到力竭?
每一次,每一组的力量训练都做到力竭是不对的,个人认为,因为你做第二组,第三组的时候,做到后面很多都是无效的动作,还很有可能因为过度力竭而导致受伤!
所以,建议合理力竭,递减频次。
1.一定要选择合适自己的每组次数范围
你应该只在使用一组能做8~20次的重量训练的时候,练到力竭。如果你使用一组做不了8次的重量训练,即使是做到力竭,也不是促进肌肉增长的好办法。
2.只在最后一组做到力竭
每次训练时,每个部位最好只选择一个训练动作练到力竭,而且,只在这个训练动作的最后1~2组时练到力竭。
3.知道自己的极限
虽然,练到力竭有很多好处,但即便是练到力竭的时候,你也必须尽量确保严格的动作规范。
4.有伙伴或专人陪同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练到力竭
研究发现,练到力竭,可以更好地促进肌肉增长。我们只需通过简单地分析肌肉增长的基本原理,就可以推理出来。
*当我们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会造成肌肉纤维有微小损伤。
*肌肉纤维的微小损伤和撕裂,以及随后的恢复和重建过程,是力量训练刺激肌肉增长的过程。
*练到力竭,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导致更多的肌肉微小损伤。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练到力竭与不练到力竭相比,可以更好地促进肌肉增长,肌肉纤维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会变得更粗。
*研究还表明,与不练到力竭相比,练到力竭可以使体内的生长激素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是因为,练到力竭,会使肌肉中产生一些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的化学物质,比如乳酸。
那么回归原题,每次要练到力竭吗?这个肯定是没有必要的。
肌肉增长修复是在休息的过程中,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营养,所以补给很重要。
根据个人的健身计划,练完大肌肉群一般都需要三天的时间甚至五天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人大肌肉群比如腿,是一周练两次,很难每个人都有空闲的时间能排成一个周期,那么你下一次练的时间可能会提前,这个时候上一次练还没有完全恢复,第二次就可以不用达到力竭的状态。
小肌肉群的恢复速度比较快,比如三角肌基本两天就能恢复,这种情况每次就可以练到力竭。但要不要练到力竭需要根据你的个人身体情况,再严谨的计划或者研究也是无法应对个人的临时情况,比如今天天气很差,练两下就心慌,今天心情不好,感觉力不从心,这种情况还是要量力而行。健身为健康,健康要健身,不仅要会健身,还要学着成为自己的健康专家,能够对自己身体状况做出评估,然后再行动。
我先说结论:需要力竭,本意是接近力竭最好,又因为我们很难达到真正的力竭,所以需要做到大众感受上的力竭。
我想各位撸铁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做力量训练时追求完全力竭是误区;只有足够接近力竭的组强度,才有理想的增肌效果。模型大概是这样的:
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现在,基于业内一些最新的研究和观察,我们对力竭的态度要转变一下了:以后不会再强调完全力竭的坏处,而是得多强调「偶尔力竭」的好处和必要性了。
概括目前与力竭有关的要点,包括:
完全力竭,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增肌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这点不变);
伪力竭现象: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真实做到力竭,即使他们想要做到力竭;
因为伪力竭现象的存在,能起到理想增肌效果的力竭空间,很可能要比我们之前认为的下移一块;
只有通过「完全力竭测试」,才能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组强度和力竭空间。
下面开始挨个详解。
一、为什么不再强调力竭的坏处?
首先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之前谈力竭的时候,都会强调力竭有害,而现在却转为强调其他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最新出现的一些研究证据和观察,让我意识到,真实的力竭其实是很少发生的。
关于这点,最主要的研究依据,是之前介绍「组强度」概念的文章中引用的BarbosaNettoetal研究[1]:160名有半年以上训练经验的男性训练者,在被要求用最大努力做平时做10下的重量时,平均做出了15下的成绩,其中四分之一竟然做出了19下以上。
除此之外,在另一个Zourdosetal.研究[2]中也观察到,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在1RM的重量下观测到9,或者更低的RPE值(也就是说,他们在1RM的重量下,至少能做两下!),这也说明了「伪力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说到「伪力竭」,我自己恰好也在前几天经历了类似的事件:因为上错了铃片,我用自认为5RM的重量,做出了6rep的成绩……(不过因为动作是杠铃卧推,这种错误倒是可以接受的)
有人可能会对「伪力竭」的普遍程度提出质疑,理由是健身房确实有很多人,在一组动作的做到最后几个rep时,需要人帮着才能举起来,这种组应该是完全力竭的,所以完全力竭并不罕见。
但其实这种「帮着做最后几下」的情况,同样无法保证训练者真的完全力竭了,据我个人观察,这种训练者往往对自己的重量并不熟悉,做陌生重量时,只是出于不习惯,或者纯粹是因为偷懒,才早早要求别人保护。
甚至在一篇关于力竭的论文中[3],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之前力竭的定义,是训练者没有「能力」再用标准的姿态做一下动作,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更理想的定义应该是训练者再做一下的意愿,没有突破疲劳和痛苦感受,言下之意就是说只要训练者的意愿充足,就有可能再做更多下。
总之,无论是研究证据还是实践观察,都使我相信,真实的力竭,在普通的健身爱好者身上是很少会发生的。既然如此,当然就无需强调完全力竭对增肌的坏处了。
这种「伪力竭」现象的发现,除了让我们无需再强调力竭的坏处之外,还改变了以往的认识和实际训练方式,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个老问题:每组到底应该差几下力竭?
二、到底应该差几下力竭?
之前我们给出的结论是差0.5-4下力竭(差0.5下力竭,就是说能用标准姿态做最后一下,但无法再做完整的一下),都是理想的增肌区间。
现在,结论是大致不变的,细微调整为差1-4下力竭。不过这个结论的依据,理由,和具体操作的方式,都要有较大的改动了。
首先,之前总结的差4下力竭说法,理论基础仍然是目前的研究证据,也就是说大部分研究都认可差4下以内力竭,是足够带来增肌效果的。
但直到伪力竭现象被重视起来,我们才反应过来——在那些做为证据的研究中,同样也很难保证实验对象的所谓的力竭,是真力竭,而不是水的。
那些与力竭有关的研究的设计,都没有采取特殊的手段,确保实验对象的力竭是真实的,尤其是实验对象为新手的研究,说实话我不相信新手能真正做到接近力竭。
而如果那些研究确实存在「伪力竭」的问题,那么显然的,能带来增肌效果的力竭空间,就会比之前估算的大一些,比如真实差5reps或6reps的空间,可能对应的就是那些研究中所谓的差3或4reps,应该也是足够带来增肌效果的。
从另一头看,之前我们说的「力竭容易带来额外的疲劳」说法,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个说法背后的研究证据中,力竭组是否真的达到力竭,同样是未知的。
比如经常被引用的Morán-Navarroetal研究[4],结论是力竭带来更大的疲劳,但实验方法并不能保证力竭是真实的,而作为对比的组,也是距离力竭很远的低强度组,并不是距离力竭只有一两下的那种「足够接近力竭,又不完全力竭的组」……
这块的逻辑有点烧脑,概括来说:因为实验的设计不足够精细,无法区分真力竭和伪力竭,导致我们只能区分「高强度组」与「低强度组」,不能区分「完全力竭」与「接近力竭」。所以之前的我们说的力竭的坏处,也完全有可能并不是力竭的坏处,而是高强度组的坏处。
……
扯远了,回到「到底应该差几下力竭」的话题:
现在我们有两个主要线索:
之前的研究证据,认为差0.5-4下力竭都是理想的;
之前的研究证据中,力竭很可能是掺水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理由说,真实的理想力竭空间,应该是比之前弱一些的。因为之前我们认为足以产生危害的力竭组,很可能只是强度很高的组(差0.5或1下力竭),而另一头,距离力竭比较远的组,可能离真实的力竭更远。
最终,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和我个人的推论:我认为距离真正的完全力竭,差1下到4下,是适合作为初始力竭空间的范围,另外作为变通空间,远离力竭达到5或6rep,也是在某些场合下值得尝试的范围(后面会介绍)。
三、完全力竭测试
整理上面两段的线索和结论,我们不难推导出这样一个观点:
对于中高级训练者来说,定期进行完全力竭测试,是极有价值的。
因为一来,你的目标是正式组做到距离力竭x下;二来,你靠直觉衡量力竭空间,恐怕会不准。
那显然的,只有进行完全力竭的测试,把某个重量下你完全力竭的真实rep数测出来,才好精准定位你真实力竭空间。
如果没有这个操作,你就不知道自己平时的强度到底是怎样,如果训练遇到问题(进展不佳,或疲劳程度太大),也没法从强度角度去排查原因。
那么具体如何做完全力竭测试呢?
最好只用技术简单的孤立动作或固定器械动作来做(比如二头弯举或缆绳划船等等),避免使用深蹲硬拉之类的复杂动作,一来因为复杂动作做到完全力竭的安全隐患非常大,二来也因为复杂动作有「弱肌群拖累强肌群」的问题,你测出来只是你最弱肌群的极限成绩。
做完全力竭测试,一定要全力全力全力发挥。对于具有一年训练经验以上的人来说,完全力竭的组应该是非常累的,尤其是腿举之类的下肢动作,如果你做完一组没有趴到地上,甚至还能立刻和人谈笑风生,说明你离真力竭还差很远。
当然,这种测试不能频繁的做,一来真是累得要死,二来中高级选手也不可能快速的增长力量,测太频繁得到的结果肯定没变化。我带学员一般使用2周或者4周一测的频率。
另外对于新手来说,因为训练系统性并不是特别特别重要,这种测试的重要性就不算高了,主要的价值只是检验增肌进展。
四、找到自己专属的力竭空间
从前,变形大师的增肌训练体系,对力竭和组强度的建议是很简单粗暴的0.5-4下空间(即RPE强度6-9.5)。现在,虽然建议的范围基本没变,但要格外强调一个新的概念:适合自己的力竭空间。
至于原因,如果你看了第一大段关于研究证据问题的描述,就能猜到:从前我们认为的力竭的坏处(主要是增加疲劳),很可能是高强度的组的坏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至少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差0.5下,1下,甚至2下力竭的强度,都有可能是不利于恢复的。
但就每一个具体的训练者来说,事实是怎样的,我们目前根本无法通过研究证据得到清晰的结论,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试。
试的办法也很简单,把总容量控制到相同,然后对比高强度和低强度的感受就行了。比如:
第一轮bulking测试较低强度,所有组选差4下力竭的重量(RPE6),持续至少8周,16周以上为佳(一轮bulking最好16周以上);第二轮bulking测试高强度,所有组选差1下或0.5下力竭(RPE9-9.5),持续时长与第一轮相同。控制好总rep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低强度组每周多做两三组。
然后对比两组的疲劳感受和进展:如果第二轮bulking的进展不弱于第一轮,并且疲劳感受要强很多,那么显然你更适合强度略低的组。
注意这种测试的前提,是你通过完全力竭测试,精确定位自己的力竭重量。
实践建议汇总
中高级选手要对各个部位使用「完全力竭测试」,找到自己的真实极限成绩。
力竭测试使用简单的孤立动作或固定器械动作,避免深蹲硬拉等复杂动作。
差1下-4下力竭,可以作为初始的强度范围。
出测试外,避免完全力竭。
用两轮bulking的机会,找到自己的适合的精准力竭空间,以此获得最佳的增肌进展,和最优的疲劳管理效果。
附新的力竭-增肌效果模型:
参考文献
1.Barbosa-Netto,Sebastião,andM.B.Almeida.“Self-SelectedResistanceExerciseLoad:ImplicationsforResearchandPrescription.”Journalofstrenhandconditioningresearch(2017).
2.Zourdos,MichaelC.,etal.“Novelresistancetraining–specific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scaleasuringrepetitionsinreserve.”TheJournalofStrenh&ConditioningResearch30.1(2016):267-275.
3.Steele,James,etal.“Clarityinreportinerminologyanddefinitionsofsetendpointsinresistancetraining.”Muscle&nerve56.3(2017):368-374.
4.Morán-Navarro,Ricardo,etal.“Timecourseofrecoveryfollowingresistancetrainingleadingornottofailure.”Europeanjournalofappliedphysiology117.12(2017):2387-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