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

已烹调过的历史。


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经历,你在读民族的记忆


古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


积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为个人发展提供借鉴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但也要活在当下。最主要的是要传承民族精神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尤其是读历史书,要择优选择名家推荐的书目等。


读历史其实是在读人情世故


人和事,和与战


所谓的历史,我觉得就是前人所经历的事,久而久之就成了历史,我们所读的历史,就是就是在读前人的故事,从他们的经历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并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读历史就是读人心


从哲学层面讲,就是回答门口保安经常提到的问题:

1.你是谁?

2.你从哪里来?

3.你要到哪里去?


分析当代社会现象的规律,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曾经的源头


约公元前2070年00:00夏启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进入家天下时代

约公元前1600年02:50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06:10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公元前770年07:51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春秋开始

公元前681年08:33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475年09:30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75年灭掉吴国

公元前453年09:44三家分晋战国开始

公元前356年10:20商鞅变法大秦帝国崛起

公元前262年10:54长平之战

公元前221年11:08秦灭六国秦始皇统一天下

公元前207年11:14秦朝灭亡楚汉争霸

公元前202年11:16西汉建立

公元前121年11:45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9年12:31王莽篡汉

公元25年12:37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公元184年13:35黄巾起义

公元209年13:44赤壁之战

公元220年13:48三国鼎立

公元280年14:10三国归晋

公元304年14:23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公元386年15:00北魏建立南北朝形成

公元420年15:07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南朝宋

不读历史怎知当下是经过多少战争多少鲜血才有今天的祖国繁荣昌盛


1.了解自己的祖先做了什么,吸取经验教训,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还是有很多值得总结的,2.培养一个人的历史感,一个现代企业,伟大的企业也必须具有历史感,像很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历史传承!


1.想从历史活得经验教训,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从来不会吸取教训。

2.读故事。人是历史的,也是故事的,从历史故事寻找自己的出处,以及搞明白自己的去处。


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和世界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记载于《旧唐书·魏徵传》中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话。不仅李世民懂得读历史的重要性,历来的文人学子们都会读历史,所以至今流传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借古喻今、以古励今。

读历史,读前人的经验和智慧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前人的足迹,从前人走过的路,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可以从中提取吸收智慧,避免走弯路。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就是一位熟读历史的人,在他的青年时期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那时他就畅游在书海当中,他尤为喜爱读历史书籍,这个爱好持续了一生,直到晚年对历史书籍还是爱不释手。他曾经通读《二十四史》,对历朝历代的兴衰治乱、文治武功皆有研究和体悟。毛主席非常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他指挥的诸多战事,在新的思维制高点上吸纳并综合了李世民“以弱胜强”、朱元璋“次第经略”的思想,形成“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原则。熟读历史,也使毛泽东深刻明白人民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提出“发动广大人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历史还总是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比如,拿破仑和希特勒,两者之间虽然相差了129年,但是者又存在着不少共同点。第一,两者都带令自己的国家一度成为影响欧洲的强国,且都有统一欧洲的欲望。第二,两者都有很高的领导能力,在各自的国家都是威望一度很高的人物。第三,两都作死去惹俄国,被拖入寒冬,兵力大减,,最后走向失败。在不论正义与否的前提下,假如希特勒熟读法国历史,了解拿破仑的成败,是否可能避免这个结局呢?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规律性,而读历史就可以使我们尽量去掌握这个规律。比如,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大力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曾经造成大量污染,我们就可以防微杜渐去避免他们曾经的错误,避免发展所付出的一些代价。

读历史,读古圣先贤的修身之道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希望有借鉴、有榜样。历史人物就是我们的借鉴和榜样。比如,我们学习孔夫子的“三省吾身”,学习关云长的忠义,学习曾国藩的自律……历史长河中那些闪闪发光的人物,就像一盏盏灯照到我们自身的不足,成为我们成长的标杆。


读历史就是读人心!


我们读历史有很多原因,但无非就是,对古人先贤的崇拜,想了解其生活的环境,想了解其一生传奇人生事迹。或者是想了解历史,增加自己的知识见闻,至少吹吹牛也好啊。亦或者是,想从古人身上学到点什么,不管是一身正气还是诚信正直智慧才能。再或者,研究历史文化,传承文明精神。

然而在我们读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到一些误区中。我们读历史到底是想了解历史真相,还是了解历史人物本身?我们到底是想知晓过去,还是批判人物是非?我们是想以史鉴今,还是去考虑因果论去做假设说如果?

现今网络上有很多人读历史说历史总是带着自己很强的感情倾向,当然喜欢哪个历史人物这无可厚非。但是为了站在这个人物的同阵营,而对其对立阵营诋毁谩骂等等行为,真的是在读历史是在爱历史吗?我想不是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历史,有人说刘备有知人之明,也有人说刘备笼络人靠的是假仁假义。但是我以为,我们读历史读《三国志》的时候,我们应该读的是那段历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而不是揣度古人,为了赚足眼球,刻意站在大众的对立面,创造一个离经叛道的说法,甚至将古人妖魔化。即使这是事实,刘备就是这样的人,但是那也不是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的。如果你非得说,那正是我们要避免的,那我无话可说,因为,你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思想去推断古人人品?非得站在腹黑的立场,才感觉历史是真实的吗?历史是连续的,是必然的,就像当年李傕控制长安城,献帝东逃,而后被曹操所救这件事。也许献帝只是想脱离李傕等人的控制,不想当一个傀儡皇帝。他东去也许是去找公孙攒,去找孔融呢?只是,历史就是历史,在献帝东逃路上,是曹操派人救了他。就像关羽丢了荆州,然后身首异处,进而导致蜀国衰弱,最后被曹魏彻底颠覆。

我们必须时刻清醒,不仅仅是做事情,读历史时也应该时刻清醒。历史没有什么如果,如果霍去病当年没有英年早逝,汉朝会怎么样?如果关羽没有丢荆州蜀国会不会统一三国?如果诸葛亮没有累死,蜀国还有没有希望等等。这些如果,只能够作为我们饭后谈资,茶后牛侃,上不得大雅之堂,也不应该是我们读历史的正确方式。历史是鲜活的人构成的,但是历史不是简单的对错,历史纵横交错又环环相扣。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件事情发生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理由让他不得不这么选择?而不是简单的说一句:贱人该死。

综上,读历史,我们要知道作者的思想态度,了解其叙述方式。其次要清楚自己读历史的目的,是了解历史还是钦慕古人智慧。再其次,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被作者的观点被旁人的观点左右,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最后,不要做假设,不要说如果,历史已经定格,一切的如果都是不切实际的想象,不仅偏离历史主线,而且所有假设如果都不科学不严谨,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的一部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故事代表着文化的传承,是非成败,功过千秋,太需要今人反思了。只有以史为鉴,才能确保我们不走弯路,才能确保中华儿女寻根前行。历史如指路明灯,而忘记过去则意味着背叛。


原始地址:/redian/1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