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经济学家马光远说过,学区房是最公平的教育资源竞争,怎么看?

我不认为是对的,都是地产思维决定了这样理念。学区房,高的不是一点点,有些高得离谱。由于比价效应,相应房价也会提升,造成了教育优质资源向富裕阶层转移,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贫穷或者不富裕,不是孩子的过错。


为了卖房编造一些由头!上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你可能把你要上的学校周围都买一套房吗?学无止境,毅力也需要磨练,独立自主,才能走的更远……


老马只是别人安装经济学家头衔的代言人,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的论文没有呈现,没看到。建议他学习郑永年。做学问一般不抛头露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部分是成果让人认识了他。现在好多顶着专家头衔产品不断,但是好产品不多冷板凳不做不会有成果。


不完全认可马光远的观点,因为公平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每一项政策都有各自的利好和优劣,所以对于学区房而言有条件当然最好没有条件也没什么。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它是塑造一个孩子的灵魂,很多家长以为找到好的学区就可以解决掉孩子教育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是属于掩耳盗铃,更应该下功夫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对孩子灵魂的塑造,以及三观的形成,这一块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而不能完全依赖于选择学校。


一句话对与错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框架什么样的语境下来说的。马光远说这句话是在经济学的框架内来说的。经济学的根本在于交易,而理想的交易是最具有效率和公平的。这里他将学区房附带的教育看成一件商品,买家愿意为此付费,证明他认可这件商品的价值。从交易的双方来看,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对于双方都是公平的。

另一方面,抛开经济学,能够用钱的学区房相对于其他寻租方式确实是更能体现教育资源的公平。能单纯用钱解决的方式相对还是公平的。即使取消了学区房,只要名校还在,对于名校的需求还在,那么各种各样寻求入校名额的方式就还在,可能到时候就不单单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还需要权。可以预见,届时权力寻租的各方式一定会存在。


说他乱言吧,别人是大经济学家。要说他说的对吧,又不知对在那里。要说购学区房是最公平教育资源竞争吧,那显出的只是金钱的力量。


学区房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争夺,但这种竞争首先要以买房为表现形式。

1购房资格

买房首先就是要有购买资格,也就是所谓的限购问题。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想要在一个地方买房,首先要在这个地方有购房资格,没有资格就要依据当地政策,先获得购房资格后才能买房,纳税,社保,居住年限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获得购房资格的因素。

外来人口和本地常驻人口,在购买资格上就有相当大的差别,虽然各地早已通过人才政策放宽落户条件,降低购房标准等方式尽可能拉近差距,为外来人口买房铺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热点地区仍然不是有钱就可以随便买的。

2价格差别

至少在经济层面上讲,学区房并不是最公平的教育资源竞争方式,富人和普通人对学区房的使用资金本身就不在一个维度上,即使双方都有能力购买学区房,但在商品有限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竞价,从某方面说,在对学区房的投资额度上富人是没有上线的,而普通人即使掏空家底有时也不够。

从现金的房地产行情来看,学区房的价格普遍高于周边房价1/3左右,一些市重点省重点校的学区房,甚至是周边房价的两倍。

3时效性

买学区房的最终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校,然而上学毕竟是有适龄范围的,在到学龄时间点前提前购置学区房,才能达到购买学区房的目的。学区房的房主可以等,但是想买学区房的家长是不能等的。

一个是孩子越来越大,学龄之前必须买完过户,一个是不着急卖的房主,也即是说在学区房早晚得买这件事上,双方在学区房交易中就不平等。只要现有的学区政策不改变,即使学区房今年卖不出,明年照样可以高价交易。

综合来看,在购买学区房这件事上,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平等条约”,且这些问题将来仍然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难改变。鉴于学区房的特殊性,其存在本身就已经剥夺了大部分人的竞争资格。

每次学区房制度改变,就会不可避免的引发各种遐想。

特殊渠道,暗箱操作,递条子,找关系,攀亲戚,因学区房对口重点校的属性改变后,这些声音开始不绝于耳,从某方面来说,这是正常现象,只要不是100%买房就能上重点学区,哪怕有99%的概率,仍然会有人诟病那1%是不是有某些灰色地带。

对于学区房的竞争,本身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导致的,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资源分配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更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那么在将教育尽量均分的前提下,形成一种相对合理,能让普通人也能参与进来的分配措施,用以过渡就非常有必要了,而学区房制度恰恰起到了教育资源从弱到强发展过渡的使命。

在教育资源或任何一种资源,由弱到强,由少数派向普罗大众,由高端到平民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透明,更公平,更安心,虽然现阶段想要做到完美的公平合理透明,可能难度很大,但步子应该向前迈,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减少问题,消除疑虑。

按修改后章程实施的话,反而使大众增加了更多的问号,原来那种只要买到就能上学的安心也不存在了,也即是说学区房的问题可能在原地踏步,甚至往后退了些。当然,不排除后退是为了未来能更好的向前,或许是原来的路走偏了,退回来重新走上正确的路线,是为了以后能更有力的跨出坚定的步伐。

退一步来说,这次学区房制度调整会对今后造成什么影响,现在来看也未可知,但对于学区房的改革呼声却是由来已久,这次转变之所以造成热议,无非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学区房能够更加公平体现教育资源分割的一种心情,在转变已然成型,出现质疑声音的同时,各级监管部门就更应该做好监督实施政策工作,做到合法合规透明,以打消人们对于学区房制度变更的疑虑。

尤其是在一些关注度高的重点校入学流程上,应该做到步步走规程,一步一公示,让社会大众监督,打开大门让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每个结果都是如何得出的,每个步骤都是如何进行的,如果想要实质性推进学区房制度变革,就必须在起步阶段做到百分之一百。

万事开头难,但开好头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坚实的迈出第一步,后面才能大踏步的往前进,学校并不能代表学生的优劣,对于教育资源的竞争也不止于学区房。

上了重点校也并不意味着,未来能够十拿九稳的成才,没上过重点校的孩子中也出过不少天才,将孩子的教育押宝在一个学区房上,即不理智也不现实,教育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也并非只从学校中得到。

教育市场产业化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并非只有在学区房对应的重点校中才能获得,社会办学中也不乏很多非常好的教育机构,而一些头部教育机构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已经看到这点,一直深耕课外教育,对于一些国内甚至国际上重点校的学生来说,竞争范围早就不止于学校中了。

小结

学区房未来会如何变化,怎样变化,要从实践中一点点寻求解决办法,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靠改变一两个制度就将学区房的问题彻底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学区房的竞争本质源于教育,增加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范围,可以逐步解决学区房问题,这才是治标治本的方式。


你好,谢谢邀请。

应该说,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才是我国体制内最公平的竞争平台,而学区房是一条可以让普通百姓也能通过拼搏让下一代登上这个大平台的大道了,起码这条大道是相对公平的,因为每个只要满足了获取学区房的门槛,就有继续向上攀登的机会,实现低出身也能出人头地跨越层阶的可能性,让无数人看到希望。


学区房是寒门子弟唯一的上爬途径,假如没有学区房,都靠拼爹的手段,富豪阶层会越来越厉害,穷人永远没有机会,会影响整个社会稳定!


其实,学区房并不应该是最公平,但也应该是相对公平的,因为固定的学区房需要有实力的人才能获得,那么通过自己的实力,或者有意愿让孩子上好学校的人就可以通过买学区房来实现孩子的教育,但是现在取消了固定学区,买房不是唯一途径了,那么以后家长也会通过其他办法来实现了


学区房,是一种变相的公平,是在一定条件下无奈的公平。

公平是体现在以房子为标记,树立了一个标准,划出了一个道道,这样开条子的少了,走关系的少了,为想来上学的开了一条门路。

不公,体现在:

首先对买不起房子的一种不公。学区房动辙好几万的房价,不是普通人能附担起的,从而对普通人树起了一道壁垒。

其次是对其他不是优质教育学校的不公。大家公认的优质学校,开发商就能大把投资,学校福利就好,优秀老师就会汇集,其他学校就被虹吸。

现在开始实行的多校联动,是对这种不公的一种弥补,虽没有动其根本,但也有些成效。但愿以后有关部门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下动动脑筋。


学区房是寒门子弟唯一的上爬途径,假如没有学区房,都靠拼爹的手段,富豪阶层会越来越厉害,穷人永远没有机会,会影响整个社会稳定!

学区房的作用跟古代的科举取仕差不多,也是底层往上爬的工具!


这句话说得没法反驳,应为目前的教育是不均等的,也是教育的痛根所在。

发达地区的教育要优于欠发达地区,东部教育优于西部,城市教育优于农村。

要讨论为何产生这样的情况,网上专家学者的论文观点一抓一大把,我认为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近日经济学家马光远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在没有解决教育均等的情况下,多校划片本身意义并不大。学区房其实是教育公平的最后庇护所,没有关系的人,可以通过买学区房,让自己的孩子上一个不错的学校。多校划片之后,等于这一点公平都没了。你家孩子要上一个好的学校,要么靠运气,要么拼爹,舍此别无他法。千万不要告诉我,大家都会靠运气,你能想象领导家的孩子去差学校?

那么马光远说的话对吗?其实也不对,他说学区房是教育公平的庇护所,但是这个所谓的公平是通过真金白银,通过巨额的金钱来实现的。通过买学区房来上重点学校,不仅仅是拼爹,而是拼一个家庭的财富。用钱来买教育的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不过最好的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确实需要大价钱,出国留学不是也需要大价钱吗?所以说,没有绝对的公平。

不管划片还是不划片,领导家的孩子都不会去差学校。这一点我认同。

我相信国家早已近注意到这个情况,所以国家也在努力的调整方正政策,减小贫富差距,优化教育资源,开启网络授课等方式,教育的的方式方法在慢慢的改变,我相信最终会达到教育的公平。


教育资源是优质资源,学区房屡见不鲜,古今中外都存在,去年印度影片《起跑线》讲的是印度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美国的房价也与学区密不可分。总的来说,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严重不足的,所以造成竞争,包括现在某些城市实行的学区混合划片,依旧改变不了就近读书的现实,还是存在学区房的现象,只是相对公平一点,以至于房价不会太过于畸形。学区房在现在看来还是具有投资和居住的双重属性,是属于房产投资优质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理由一:儒家思想重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耳熟能详,尊师重教根深蒂固。每位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人们愿意为学区房而投资。

理由二:社区成熟度高套设施完善。学校的名气都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大多数都是位于中心城区,交通快捷生活便利,社区的成熟度也比较高,各种资源也比较集中。

理由三:居住投资双重属性回报率高。人们购买学区房,一般都是自己小孩就近读书,读完了之后再卖掉吃差价,或者是租出去,获得稳定的收益。只要重点小学、名牌小学不搬走,学区房的升值空间将十分巨大,当孩子几年毕业之后,房价往往还增值不少。


学区房是最公平的教育资源竞争吗?我个人认为是变相的公平。原因有如下几点。

1、对于公民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都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为什么有学区房的孩子才能享受,没有学区房的孩子就不能了?这还说是最公平的竞争吗?

2、为什么说是“变相”的公平?从表面上来看,比那些通过赞助费、权钱交易的形式、通过不正当的暗箱操作似乎更公平一些,也让招生更阳光,更透明。但是因为有了学区房的概念,让一些有钱人到重点学校招生区域买学区房,就可以让孩子进入学校学习。没有钱的孩子就没办法买房子,就进不了重点校学习,这不是“变相”的公平吗?

其实大家知道,重点学校就那些,全国孩子都能进重点学校吗?无论用怎样的办法,都无法解决受公平教育。所以最简单的一个办法,让所有的学校变成重点学校。意思是要做到教育均衡。

因为历史原因,我国造就了一批重点学校,现在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做到教育均衡。加大薄弱校的投资,解决教育设备,教育环境问题。再把优质师资均衡,提高薄弱校的待遇,吸引一批优质老师到薄弱校。尽量拉平校与校的差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


马光远可能是患有神精病,把教育推到产业化,造成了上学难的奇形教育环境;又让房产跟着学校跑,造了炒作房,变成了买房贵;教育改革,房产改革进入了死胡同。


学区房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产物。房子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让人们用来居住,而不是带有其他经济目的物品。而经济学家马光远只能说在经济领域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不是正确,只能说看我们的政策性。如果是一个有良心的教育专家或许会狠狠批判学区房这样的坑!

学区房存在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性。农村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最贫瘠的,工资低,生活交通不方便,待遇差,教学设施差,专业的师范生不愿意来。缺少好的教育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区。

2、教育管理部门的厚此薄彼。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设施,都会往最好的学校集中。然而最好的教育资源享受者,都是地方上层的子女集中地。普通人想要加入曾经很难,后期有了学区房的概念。

3、所谓学区房就是享受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现在的家长资源未来的人脉资源。很多家长为了能够进入特权学校,也就必须买到所谓的学区房,形成一种表面的资源平等。可现实是有钱人和上层建筑的资源共享。

4、学区房是在拼父母,拼爷爷奶奶的人脉和经济水平。学区房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我想问,这个公平在哪?普通百姓家庭和农村孩子就不应该享受教育公平?

5、学区房主要还是经济产物,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公平。学区房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买卖,而不是教育资源的公平竞争。我家附近的学校曾经是农村小学,由于城市发展,学校扩建成了学区,房价也应声而上。

学区房存在本来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对孩子的出身就有本质的歧视。从经济角度是盘活了经济,增加了资产流动性,可是从教育角度,这就是教育资源导致的阶层分水岭。


原始地址:/redian/3068.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