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纵观儿童发展里程碑,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会有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探索欲望,而这些探索欲望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好动,爱折腾,舔玩具,吃手,咬自己的围兜,拆玩具等等的行为。

因为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所以他们出现的频率和捣蛋的方式都不同。

那孩子的这些行为在预示着什么呢?我们需要去了解行为背后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不能一味的阻止。如果遇到孩子表现出一些你认为不妥,或者说有潜在安全/破坏性隐患的行为,请因势利导。

1.尽可能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

请你尽可能的把孩子的生活排列的有规律,让孩子有事可做,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做不相干的事情。

比如使用视觉提示中的日程表策略,把孩子在家的时间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依据执行的顺序排列起来。增加对儿童的视觉上的提醒。

2.给孩子提供一些替代性的活动

如果你很想找到孩子某个行为的产生原因,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对策,那可能就要先观察以下的几种情况。

首先一天或者连续几天观察孩子同一个动作出现的频率次数,其次观察孩子在什么场景出现的比较频繁。最后观察孩子在做这些行为时的感受是什么?一段时间的记录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出现这个行为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原因给出适合孩子的策略。

比如他是在开心的时候会做,还是无聊的时候,那动作消失又是因为什么。然后下一步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些替代性的活动。比如孩子喜欢跳,那就准备一个可以跳的区域,家用蹦床,或者指定的地垫。

如果孩子觉得单纯跳很无聊,也可以设计含大量跳跃动作的游戏活动,孩子肯定会很喜欢的。这样你就可以把一个你可能会反复重复很多次的“不要再在沙发上跳!”的命令,真正转化为一个对孩子来说,有效可执行的策略。

3.诠释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那你就需要提前做准备,不要等孩子出现了行为再去满足孩子。比如孩子在自己玩的时候,如果你有空,可以主动走过去陪伴孩子一起参与活动,递给孩子一个玩具,诠释孩子的目前在做的事情“呀你做的是一朵红色的花呀,真好看”。让孩子感觉到爸妈在关注他,让他觉得安心,把精力能更多的投入到他手上的工作中。

就算孩子表现出一些危险或者不恰当的行为时,先不大声地喝止孩子,家长平静快速的走到孩子身边诠释孩子的行为:“你想跳一跳呀!你看小球也想和你一起跳跳”,一边说一边拉着孩子去当下行为符合的地方进行这项活动。同时这个时候,多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许会比你口头的阻止要来的缓和和有效得多。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关注我,学习更多专业育儿知识!




不用特意树立,从自身做起,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做到,所谓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抓住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帮助孩子培养规则意识,可以事半功倍。

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大约在两岁半。这时候,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模棱两可。

在生活中,可以简单的制定一些规则,大家一起去遵守。要让孩子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如果破坏了规则就要收到对应的惩罚。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规则意识。




教会孩子遵守规则,其实是教会他远离危险,教会他公平竞争,教会他用最基本的处事原则与人交往,教会他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父母一定要知道,成人是孩子成长的软环境,只有当我们自己时刻清晰规则、遵守规则并且有规则意识时,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真正遵守规则,那么在您跟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时候,我们有几个建议。

不断重复规则

在2岁以后,家长可以慢慢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了,但在我们给孩子建立规矩的时候,经常会遇见孩子忘了你给他制定的规矩,结果就是你很生气,孩子哭得很委屈。孩子的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在6岁以前,孩子记忆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机械记忆,通俗理解就是死记硬背,比如小时候一些家长经常会让孩子学习背唐诗,孩子们并不能够理解诗词的含义,但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在大脑中留有一个印象,才记了下来。所以,当我们跟孩子立了规矩之后怎么来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呢。所以在跟孩子商量好规则之后,要跟孩子不断地重复。

形式大于内容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6点可以去吃饭,8点可以读绘本,9点可以洗漱,不妨给孩子建立一个时刻表,可以用漂亮的彩纸给孩子做成一张张小贴纸,到了时间点就把这个贴上去。孩子重视的是这样一个形式感,同时,孩子也遵守了我们跟他一起建立的规则。

过程大于结果

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可能更看中结果。比如,我们特别希望孩子在玩好玩具之后,可以收拾玩具。我们看中的是孩子收拾好玩具这个结果,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收拾东西的过程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地方式和他们一起收拾玩具,增加亲子互动;另一方面,父母可以示弱,请求孩子的帮助,引导孩子参与到收拾玩具的过程中。

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号。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树立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血淋淋的老虎咬人事件,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因为小小的争吵事件,一位女游客在猛兽区下车,结果被老虎直接拖走咬伤,她妈妈为了救她,被老虎咬死了。明明在动物园里到处都是禁止游客下车的警示标语,游客在入园前也签订了安全协议。但是事件中的女游客却无视这些规则,自己承担了相应后果的同时还连累了自己的母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给孩子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规则意识的养成,关系到整个人生轨迹的运行。从小小的下棋时落子反悔为了赢得胜利,到上学时作弊为了取得好成绩,到最严重为了利益做出一系列违法行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等等都是因为尝到打破规矩的甜头,然而家长没有及时纠正导致的,所以可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小孩的规则意识?

1.给孩子看的一些日常生活规则教育短片、图书

小孩的成长过程是学习求知的课程,小孩子都色彩丰富形象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所以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通过一些以动画形式传播的教育短片、图书,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且此类短片和图书最有利于孩子的长效联想记忆。

2.父母以身作则

一个孩子的性格和品行,80%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只是辅助性的。小孩子在家的时间是最长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要首当其冲,为孩子做个榜样,言传身教。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交起,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不能轻易反悔等。

3.在实践中培养规则意识

从生活中小事做起,订一个规则,比如早上几点要起床,吃饭前必需洗手,吃饭不能挑食等,针对自己孩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培养孩子守规则的时候同时纠正坏习惯,孩子执行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则的时候要及时制止,并适当给出惩罚,让孩子记住。

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家长要有耐心,因为规则意识是重要且必要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美德与品格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案例:从幼儿园接芸芸出来,妈妈突然想起今天的菜还没有买,就对芸芸说:“芸芸,陪妈妈一块去买点菜吧!”。没想到芸芸说:“不行,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回家,这是规则,你定的!”这是妈妈上个星期给芸芸制定的一个规定,因为芸芸放学后总喜欢去公园或儿童乐园玩。而且上个星期芸芸得了轻微的感冒,所以妈妈为了防止感冒恶化,就给芸芸定了这条规则,并已经执行了一星期了。没想到,她此时确实搬出了这个规定。

妈妈,你定的规则,你也要遵守!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一、孩子以为规则是必须需要遵守的

孩子从父母、老师那接受各种规则,并根据规则判断自己的行为。在3岁左右的孩子看来,来自父母、老师的规则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必须要遵守的,不然就要面临惩罚。

二、孩子对待规则是很认真的

一开始孩子是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这就需要父母老师制定一些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馨育儿说,如果孩子认同了这种规则,并养成了习惯,就会很认真的去执行。

三、受父母言行的影响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不仅从父母那里学到规则,而且也在观察父母是不是在遵守规则,并加以模仿。如果父母言而有信,则孩子也会说话算数;如果父母都遵守不了制定的规则,那孩子也不会遵守的。

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一、要和孩子协商,一起制定规则

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可执行性。不然指定的规则过于苛刻,孩子根本完成不了,就不好了。而且,规则一旦制定,就一定要共同遵守下去,不能因为其他事而终止。当孩子或父母没有遵守规则时,就一定要受到惩罚,不能有例外。

二、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

父母平日里做人做事,要言出必行。给孩子制定的规则,父母首先就要遵守,孩子看到父母都严格遵守了,他也会自觉遵守的。而且指定的规则要始终如一,不能朝令夕改、虎头蛇尾。当孩子感觉有哪些地方不合理时,可以开家庭会议协商更改。

三、定期检查,及时表扬和提醒

要形成一种监督和奖励机制,充分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就要受到惩罚,不能逃过惩罚;当孩子遵守规则并表现良好时,可以表扬和奖励孩子;当孩子想要放弃或要违反规则时,要及时提醒孩子遵守规则。

四、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则

父母制定规则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点。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协商着制定规则,削减孩子的抵触情绪,保护他的自尊心。也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则,对他自身有什么好处。我们制定规则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为了羞辱他们的。而且,刚开始制定的规则不能太多,免得孩子完不成。

另外三岁之后是宝宝比较重要的时期,是孩子身体的快速成长期,同时也是宝宝开始培养识字的最佳阶段。当然学习这种东西不能强迫宝宝,容易让他对学习产生反感抵触,导致以后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兴趣。一是尊重孩子兴趣想法,多陪伴他,通过玩的方式让他喜欢上学习。搜索【猫小帅学汉字】应用有惊喜哦,比如:我家闺女喜欢抢手机,我就根据她的喜欢,效果非常赞。里面很多冒险故事,教宝宝识字,还有游戏巩固。




就像一个外星人来到了地球,孩子对掌管着他们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的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和界限一无所知,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他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操练,经过尝试、犯错、反省、纠正等一系列的过程,来将这些规范和界限内化,帮助他们与这个现实的社会和平相处。

因此,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必然和必要的步骤,但是,父母对于孩子违规行为的态度和反应,却决定着孩子能否顺利地渡过这一段学习过程,最终将这些规范和界限内化,学会与这个现实的社会和平相处。

1.让孩子体验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故事1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妈妈去接格格,发现格格正在看悠悠玩她新买的一套芭比娃娃。格格说:“让我玩一会儿吧!”但是悠悠不同意。格格就说:“明天我给你带最好吃的巧克力,是我爸爸从美国买回来的。”于是悠悠就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提醒格格:“你答应给悠悠巧克力的,别忘了!”格格打开罐子才发现,只剩她最喜欢的一块牛奶巧克力了。“这是我留着自己吃的,不能给悠悠,”格格说。“好吧,我尊重你的选择,”妈妈说。

到了幼儿园,悠悠向格格要巧克力,格格随口说,“巧克力没有了,我明天给你带牛轧糖吧!”悠悠同意了。

第三天,格格又忘了给悠悠带牛轧糖。悠悠很失望,也很不高兴。后来,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悠悠在开小汽车,格格说:“让我开一会儿吧,我明天带小马宝丽给你玩!”悠悠说,“不要!你总是骗人,我才不相信你!”

遵守承诺是一项很重要的社交规则。而格格不遵守承诺的自然结果就是,失去了同伴的信任。通过让孩子选择,让他们自由地犯错,然后让他们亲身体验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带来的自然的后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自然结果指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由于孩子的行为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结果。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午贪玩不吃午餐,下午就会饿;如果下雨天不穿雨鞋,脚就会湿乎乎的很难受;如果用完胶棒不盖好,胶就会干了没法用;如果你总是说话不算数,那么朋友们就不再相信你。因果关系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法则。

比起说教、惩罚等,亲身经历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对成人和儿童来说都是最为快速有效的学习方式。无需别人提醒或强制,我们谁都不敢对咆哮的狗、壶里冒热气的水、滑溜溜的冰面和高高的台阶掉以轻心,因为我们可能曾经被咬过、烫过、滑倒或摔倒过。

当孩子违反规则或侵犯别人的界限时,就应该让孩子体验到不良行为的后果。把孩子从他犯错的恶果中拯救出来是无益的,只能让他继续做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你这一次救他,下一次还是必须再救,你的拯救只是加强他的恶性循环罢了。

2.让孩子体验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逻辑结果。

故事2

妈妈有事去张阿姨家,淘淘要跟着去,妈妈向淘淘告知一些规则,如不能打扰大人们说话,经过允许才能动别人家的东西等,淘淘答应了。但是到了朋友家,淘淘随便乱翻别人的抽屉,还总是爬到妈妈身上问这问那,妈妈匆匆地和好友道别,平静地带着淘淘回家。第二天,妈妈去串门,淘淘又要跟着去,妈妈说:“今天不行。”淘淘问:“为什么?”妈妈说:“因为你上次在张阿姨家翻他们的抽屉,还总是爬到妈妈身上问这问那,打扰我们说话,所以我决定不带你。”淘淘说:“我保证这次一定乖乖的。”妈妈说:“下个星期我们可以再试一次,但是今天不行。”

在张阿姨家翻抽屉,打断别人说话的逻辑结果就是,不能跟着妈妈去串门。逻辑结果不会自然发生,但是与孩子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逻辑结果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成人的协助,会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虽然逻辑结果的发生需要成人的干预,但是,它具有客观、非个人色彩和非报复的特征,不同于惩罚。如果成人的态度坚定、友好而实事求是,没有任何个人情感的投入,并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聪明的父母设计的逻辑结果应该有以下特征:

◆与孩子的行为有关。

例如:

l不肯穿游泳衣的结果是:不能去游泳。“这里的规定是必须穿着泳衣游泳,所以今天下午你只能做些别的事情了。”;

l在马路上轮滑的结果是:在短时间内,半个或1个小时,不能玩轮滑,而不是不准吃冰激淋。“你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在操场上玩轮滑,所以我认为你今天不打算玩轮滑了。”

l玩沙子的时候故意把沙子撒在外面的结果是:负责把沙子扫进沙池,然而才能接着玩,而不是罚站。

l不肯洗手的结果是:不能吃水果,而不是被骂懒惰或不乖。

◆非常尊重孩子。

虽然逻辑结果的发生需要成人的干预,但是,它具有客观、非个人色彩和非报复的特征,不同于惩罚。如果成人的态度坚定、友好而实事求是,没有任何个人情感的投入,并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例如:

l在墙上画画的结果是:有一段时间内他将不能用蜡笔。“因为你没有按规定在纸上画画,所以我觉得你还不知道使用蜡笔的正确方法,这个星期我会收回蜡笔。”而不是父母愤怒地大声训斥,然后把蜡笔扔进垃圾桶。

◆合理的、不过份的。

例如:

l在暴晒的天气下拒绝戴太阳帽的结果是:,而不是禁止出去玩。“看来今天你只能在树荫下玩了。”而不是“今天一天你都在家呆着!”

l如果因为看动画片上床时间晚了的结果是:“哎呀,已经过了9点了,今天没有时间讲故事了。”而不是“这一星期你都不许看动画片!”

◆及时的。

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体验自己的选择或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我就说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吧,我家孩子现在8岁,这一路走来我感觉在小孩3,4岁的时候,她有啥毛病的时候一定要纠正她,决不能心软,第一次特别重要一定要让孩子服软了,往后还好管点。




我觉得应该从家长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榜样!




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很重要




其实不用长篇大论,家长先做到“说到做到”,比如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睡前一定讲个故事。孩子自然而然会有遵守约定的意识,家长再加以引导和督促规则意识很容易建立。




原始地址:/resou/6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