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症怎么治疗?

如果你在减肥,那肯定是过度节食导致的。调整饮食,不要一味的少吃,应该均衡营养,多吃蛋白和维生素类,蛋白质饱腹感很强,维生素补充营养,相信我,瘦身也要科学,也可以瘦的很快乐。


暴食症在医学上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但却不同于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的疾病。患者极度怕胖,对自我之评价常受身材及体重变化而影响。经常在深夜、独处或无聊、沮丧和愤怒之情境下,顿时引发暴食行为,无法自制地直到腹胀难受,才可罢休,暴食后虽暂时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之焦虑感又促使其利用不当方式(如催吐、滥用泻剂、利尿剂、节食或过度剧烈运动)来清除已吃进之食物。克服暴食症在临床上一般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而心理治疗作为暴食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行为减重治疗等等方法。在临床上对于暴食症的治疗需要分阶段进行系统的治疗。对于初期一般建立健康的饮食规则非常重要,减少贪食来控制体重非常重要。如果患有暴食症,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不及时治疗,暴食症可能成为一种慢性疾病,并严重危害健康。这种病症的治疗都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药物治疗。这个治疗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心理和医学双方专家一起制定全面的治疗计划,在治疗过程还需要家庭的配合。


您好

暴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希望通过对进食障碍的介绍,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暴食症。

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是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当今心理治疗领域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关注人们扭曲的思维模式和导致非理性思维的内在信念。CBT将精神动力疗法和行为治疗相结合,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使得外显症状得到缓解,行为得到改变。

2、辩证行为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DBT)最初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后被广泛用于其他心理疾病的治疗,如进食障碍。“辩证”指的是允许完全不同的两种想法存在,因此在DBT的治疗中,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并充满改变的动力。

3、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FamilyTherapy)提倡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解释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这种治疗方法普遍应用于青少年进食障碍患者群体。

在治疗中,治疗师会协助家庭成员发现家庭互动中的沟通模式、冲突解决模式、消极情绪应对模式等等,并且明确每个成员在家庭系统中起到的角色,进而分析进食障碍出现的原因和目的。如孩子出现厌食症其实是为了抵抗父母的过度管教;孩子患有暴食症目的在于消解父母的离婚危机,把父母的注意力从婚姻关系转移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上去。

家庭治疗主张任何一个个体的问题都需要从整体系统中寻找原因,孩子的很多行为是“功能性”的,因此需要通过分析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来找到发病根源并进行改变。

4、接纳与承诺疗法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强调对于想法和情绪不评判的接纳,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目标。

近些年来,ACT被用于对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中,帮助人们接纳自己的身体意象。例如用想法游行(ThoughtParade)的方法,让参与者想象自己的想法被写在卡片上,有一群人在拿着自己的卡片在街上游行,参与者的任务就是观察这些游行的卡片,例如我很胖、我的肚子很大等等,只要看着就好,不需要相信也不用采取任何行动。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患者不评判地接纳自己与肥胖有关的想法,而不是用盲目地节食来应对这些想法,与此同时,自己依然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不要被这些想法阻断自己达成目标的努力。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好的营养其实是那些自己珍视的东西,比如知心的朋友、温暖的家庭和有趣的工作等等,这种疗法的核心在于澄清患者的生活目标和方向,而非被不理性的想法所困扰。

5、正念进食觉察训练

正念进食觉察训练(Mindfulness-BasedEatingAwarenessTraining,MB-EAT)认为过量进食,尤其是暴饮暴食,是调节不良的结果,包括情绪调节、认知和行为调节和生理调节的紊乱。

正念冥想便是在训练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提高对自己自动化行为模式的觉察,并且摆脱功能不良的反应。与此同时也帮助患者觉察到更加健康的应对方式。

在训练中,患者会进行一些迷你冥想(Mini-meditation)的练习,让患者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短暂空隙来锻炼自己的觉察力。还有一些与进食相关的引导性冥想,帮助患者用不评判的态度关注自己与饥饿、满足和贪食欲望的感觉、想法和情绪。此外,还加入了身体扫描、自我放松和正念行走等练习,来增强患者对自己身体线索的感知。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昨天有人问一个问题,“一吃就停不下来,吃饱了还想吃,怎么解决?”

她平均一周3-6天的训练量,应该是个对自己身材要求蛮高的健身达人。

她觉得自己的问题出在吃上面。

这里面有很大的误区,问题的根源应该在观念才对。拥有何种观念,便会做出何种行为。

像我,就不可能一周去健身房锻炼3-6天,然后再遵循严格的减脂/健康饮食方案吃饭。以前做很多阻抗训练的我,基本只在家做俯卧撑或单杆等自重训练,没有严格的计划,吃也不讲究,麦当劳肯德基随便吃。所以我既享受健身,又很自在,从来没有心理负担。

但别人却很刻板,觉得我作为“健身达人”,一定非常“自律”,高热量、“不健康”的东西,如可乐、蛋糕都不吃。她们也觉得坚持运动很痛苦,其实我要有一天不运动才会觉得难过呢。

无论健身或饮食,都是为我过上美好生活服务的,怎么做要适合我的性情,这才是健康的做法。不能反过来,为了规律健身或者健康饮食,做一个“自律”的人,而去压抑本性,让自己生活得很辛苦。为了实现减肥的目标,是要有必须的努力和克制,但不能过分。

大多数减肥者都忽略了这一点,她们往往选择牺牲生活的舒适和乐趣,牺牲的尺度还非常大,有时甚至达到了痛苦的程度。人的天性毕竟是追求享乐,逃避痛苦的,当持续压抑自我之后,人的心态就会改变,变得令人匪夷所思。

前几天新闻报道的每天喝10瓶可乐催吐的女孩,就是这种情况。

正常的减肥观念除了关注运动和饮食之外,还需要考虑身体状况、休息、心理、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而唬弄小白的鸡血口号“三分练、七分吃”将减肥局限在一个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让无数初学者误入歧途。

不可否认,“管住嘴、迈开腿”这样的口号好记又方便解释,故能流行起来。但是脱离现实的观念,又有什么用?就等同于你妈和你女朋友掉河里先救谁,我为什么非要眼睁睁看着我妈和女朋友同时掉河里?

现在非常流行给这些口号圆谎,长篇大论地解释热量、营养等等的重要性。在相关内容的狂轰滥炸下,绝大多数减肥者都掉进了其中的陷阱,渐渐就默认它们是唯一的真理。其实,它们都是“伪君子”。

我以前为了显摆自己的学识,在一个减肥群里告诉别人:

“减肥就是要制造热量差,消耗大于摄入就能减肥。”

“抑郁你就去跑步,去运动好了。”

“暴食?你一定是给自己找借口!”

“减肥,管住嘴、迈开腿!”

“三分练、七分吃,营养很重要啊!”

……

我说过很多这么傻逼的话,当时就有人怼我,我还觉得人家在装模做样。

从理论上,我说得确实有道理,但人可不是按书本生活的。人的观念与行为,不可能像理论那般完美。所以,当你选择按照理论来生活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如前述暴食的健身达人。

好笑的是,当我们正在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莫名跳出来喊了一句口号。可见这种观念,多么深入人心。

人为什么会暴食呢?

按理该饿吃饱停,但这种常态是在身心合一的前提下。我们的身体有一套基本的运行规律,它不受人为意识的控制,所以昏迷、睡觉等失去自我意识的时候还能正常运转。人因身体变化而起心动念,饿了就吃,好吃的喜欢吃,吃不到的会惦记,不喜欢吃的会反胃,这是本能。

你想减肥,但你的观念已经是“管住嘴”了,所以饿了不吃,好吃的不敢吃,不喜欢吃的强迫自己吃。此时人就开始精神分裂了,身体向左,意识向右。减肥初期,意识会把身体管得死死的,饮食还在计划之内。

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身体,就逐渐积压了对食物或某些食物的空虚。日子越久,黑洞就越大,身体对食物的渴求将超过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你会开始想念食物,想念令你快乐的种种美味,甚至无时不刻都能想到吃的事情。但是为了减肥大业,你必须忍耐,必须坚定地管住嘴。

然后有一天,稍微有一丝动摇的你,心想就吃一点点。结果却吃个不停,你慌了,想着明天一定要管住嘴。而身体似乎能知道你的想法,拼命吃,吃饱了也停不下来。

这就是暴食的一个大概过程。

因为暴食发生得很隐秘,所以它让人措手不及,想解决也无从下手。十个减肥者大概有九个暴食的吧,有人可能叫它情绪性进食或贪食。基本上,暴食的人会周期性地发作,而且发作间隔会越来越短。毕竟,管住嘴越厉害,亏欠身体的就越多。

那要如何解决暴食的问题呢?

问题出在观念上,所以必须从观念下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首先要远离传播“管住嘴迈开腿”、“三分练七分吃”这种喊口号的信息源,包括健身达人、营养师、医生之类的。甭管谁,有什么专业背景,都不靠谱。别迷信营养学了,那套理论根本不符合现实,参考可以,不能当真。

你需要一些新的内容去覆盖旧的观念,关于减肥、饮食、运动、生活等等,都需要刷新认知。《减肥不是挨饿而是与食物合作》是一本专门写给暴食者的书,提供了很多靠谱的建议。

这个过程可能不太容易,比如我的一个学生跟我练习好好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前进。但她遇到点事,看了两天网文,心态就又炸了。再加上这年头虚邪贼风忒多,唯恐天下不乱,操弄人心情绪的营销号多了去,不得不防。所以,需要一点耐心,静待花开。

再来就是配合行为做一些改变了。如前述健身达人,每周3-6练,为了什么呢?这样的生活真的快乐吗?

不得而知,但我以前在规律的健身之余,周末也会出去骑车、晒晒太阳。健身/减肥是为了给予我们快乐,而不是剥夺我们的快乐。运动,不应该是一种义务,或不得不为的任务,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须用力,顺其自然,留有余地、留有余力、留有余兴。

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学会感知自己的身体,恢复该有的知觉。放慢速度,将你的意识投注于身体,就能慢慢找回来。比如,当你走路的时候,感觉你的脚趾、脚踝、膝盖、手臂,让它们进入你的意识;当你呼吸的时候,感觉你的肩膀,颈部,腹部,观察它们的变化。你会发现,身体有着很多不为我们知晓的秘密。

这是一个向内求的过程。当你习惯了向内求,就会发觉那些空洞的口号是多么可笑,也不再需要由营养师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吃才合理。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天赋,做到。

如要让心镜澄明,我们要做的,不过就是把镜子上的灰尘拂去罢了——且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也不能说是暴食症,只是怎么控制自己不要吃那么多东西吧!最开始是因为想要好的身材,觉得自己应该控制一下体重了,就开始少吃东西。开始的几点还比较顺利,后面想吃东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上秤称体重,让重量告诉自己不要吃东西。更多的时候,就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看书、看电影,让自己忘记吃东西这件事情。更重要的是,身边的人吃东西,我一般都不会去看,一旦你看了或者闻了,自己就控制不住了。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了,你就看看吃播,享受一下视觉上的美食。在自己觉得坚持不住的时候,吃一些平时特别喜欢吃的东西,获得短时的满足,可以帮助你接下来不吃东西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觉得称体重和照镜子,你可以直接发现自己身材的变化。有好的身材,就会选择保持它了,就不会暴饮暴食了。


谢邀!

暴食症有很明确的临床标准,首先得明确一下,您真的是暴食症吗?还是属于其他进食障碍?

美国精神学会把暴食症(bingeeatingdisorder,BED)定义为反复发作的暴食症状并伴随强烈的沮丧感,个体在进食时通常感觉失去控制,进食大量食物。

但与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nervosa)不同,暴食者不会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如呕吐、使用导泻剂、过度运动等。

同时暴食症还有其他特点,如进食速度比平时快得多、一直吃到感觉不舒服为止、当生理上觉得不饿时也会进食大量食物、因为吃得多,觉得难堪而单独进食、暴食之后,会厌恶自己,表现出抑郁、内疚和明显的悲痛。

根据《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五版(DSM-V)的诊断标准,平均来说,暴食发作的频率为一周至少一次,且持续3个月。

此外除了暴食发作的平均频率达不到一周一次或者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而其他都符合暴食症的诊断标准,这种暴食行为被划分为其他特定的进食障碍(otherspecifiedfeedingoreatingdisorder)。

暴食症多发生在年轻的成年人群、女性群体、大学生群体以及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

世界健康组织对14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暴食症在全球的发生率约为1.4%(0.8%~1.9%),发病的平均年龄约为23岁。

在西方,暴食症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一般人群的终身患病率(lifetimeprevalence)接近3%。

国内以2103名青少年为样本的进食障碍调查研究发现,0.7%的青少年符合暴食症诊断标准。暴食症多发生在年轻的成年人群、女性群体、大学生群体以及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

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暴食发作频率相似,但男性较少为之苦恼,因此达不到暴食症的诊断标准。

知网数据库中有一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大三女生暴食症的个案分析研究,这是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供您参考

【患病经历】女生从小就偏胖,对自己的体型很不满意,一直想减肥,坚持了两个月的节食减肥以后,从原本的110多斤,瘦到了80多斤,自己觉得挺开心的,感觉自己比以前好看了。不过,她对自己的身材还不是特别满意,感觉自己身上还是有很多肉,所以还想继续减肥。每天都吃的很少,几乎不吃主食,晚上基本上都选择不吃。另外,宿舍有个胃不好的女孩,怎么吃都不胖,该女生于是就老是想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胃坏掉。如果胃坏了的话,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不用担心会长胖。半个月前有一天晚上九点多的时候,该女生跟平常一样,上完晚自习回寝室,感觉有点饿,于是跟之前一样,冲了一杯稀稀的麦片,喝完后,还想喝,犹豫后,又冲了一杯稠的麦片,喝了后,更想吃东西了,就又买了一袋方便面,吃完了还想吃,又吃了卤煮,还有……,从那以后,她几乎每两天就会暴食一次,自己觉得特别恐怖,也很害怕。

【诊断】暴食症初期。暴食症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进食速度比正常人快;

(2)要一直吃到撑得难受为止;

(3)觉得大量进食很难堪,故经常单独进食;

(4)不饿的时候也会进食;

(5)大量进食以后感到恶心、内疚和抑郁。并且在6个月以内,每周至少出现2次暴食行为。

注:在具体诊断的时候,时间限制无须这么严格。研究表明,患有暴食症的人伴有高抑郁、低自尊、社会适应能力差和工作绩效低表现。该来访者虽然没有达到6个月,但是暴食频率超过1周2次的底线,所以倾向于按照暴食症初期或者暴食症早期的诊断结果。同时,来访者自知力完整,没有出现任何的精神病性症状,所以判定属于心理咨询范畴。

与神经性厌食症的鉴别诊断

将神经性贪食症与暴食症进行比对,我们发现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一个单独的时间里,可以吃很多的食物,食物摄入量大于正常人在类似时间和环境下的进食量,且不能控制自己。

同时会重复不适当的行动以防止体重增加,比如:自我引吐或者自我催吐,滥用导泄剂、利尿剂等药物,主动禁食,或者突然增加活动量,或者活动量激增。

发生这些行为的持续时间平均至少为每周2次,持续3个月,内心冲突是变形的,而且患者的自我评价受到体型和体重的极大影响。

该案例中来访者出现暴食症状的持续时间为半个月,时间较短,且内心冲突是常形的。暴食症只是一个症状,但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疾病,该来访者只是出现了症状,并未达到疾病状态。

对该女生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来访者处于青春期末期,处于该时期的女孩,会比较在意自己的体型和外貌,并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而且她从小就偏胖,这一原因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2)社会性原因。与父亲的交流少,甚至会主动回避和父亲的相处,母亲对其期望高、要求严格,该女生感到压力较大,和弟弟的关系也很糟糕,亲子关系处理不好。

(3)心理原因。该女生对自己的体型和体重过度在意,并将其作为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胖就是不好看,别人会不喜欢自己,而瘦就是美的,别人会认同自己,存在不合理信念。性格比较敏感、内向,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看到别的女孩子比较瘦的时候就决定不吃饭,当看到室友的胃坏了怎么吃都不胖的时候,又开始暴食想把自己的胃弄坏。与他人的交往减少,甚至会回避与他人交往,感到自卑。对自己要求严格,凡事追求完美。

鉴于该女生暴食发生的频率是两天一次的极端情况,又是出现的初期,干预的关键性和两天一次的危险性因素,心理咨询师制定了两天安排一次咨询的特殊模式,最终获得了较满意的恢复效果,主要咨询过程和方案如下:

1.咨询的主要过程。

通过认知治疗的技术模式和行为治疗的技术方式改变来访者暴饮暴食的行为方式,促使其能恢复正常的进食行为。

咨询过程首先通过积极关注、共情等咨询技术来巩固和咨询者之间的咨询关系,例如对她能够按时来到咨询室进行表扬等。在了解来访者出现的一些症状的同时,也要对来访者的经历进行一个了解,从而帮来访者分析出暴饮暴食的原因。

其出现暴食症的渊源无外乎通过饮食来达到内心对于安全的一种追求,这是人的本能,进食带来的愉悦体验,使得来访者获得一种内在的满足感;

第二,对于美的追求是很多女孩子的天性,而社会文化助长了这种追求,又是骨感美,又是好女不过百,大大助长了女孩以瘦为美的社会认知;

第三,完美主义情节;第四,暴食的过程也是对压力释放的过程,压力比较大而缺少释放渠道的人,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2.解决方案。

第一,来访者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认识自己的容貌、体型;认识自己的性格、情绪;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认识自己快乐、压力,认识自己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正常的生活,还是减肥;是恢复饮食正常,还是继续节食;

第二,让来访者进行深度的自我反省,反思自己内心的原始追求,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布置一次咨询后的作业,让来访者在一次暴食之后,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做深刻的反省,并记录下来;

第三,通过分析,让来访者认知到自己跟父亲的交往症结所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四,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对自己进行约束,比如,明确每餐的时间,每次吃饭不超过10-15分钟;坚持跟朋友一起吃饭,把自己的钱包、饭卡委托朋友代管等等。

3.咨询的主要目标。

每次对该女生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进展状况进行规范,想方设法增强该女生的自信心。同时对该女生由于身材问题而产生的自卑情绪进行改善,并改变她现在所面临的一些焦虑紧张的问题。

该女生所面临的不合理信念发现和确认的过程,有助于她了解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帮助她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为了使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得到初步改善,可以帮助她建立自信心,并克服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回避性行为。

4.结束和巩固阶段。

经过沟通,咨询师和来访者对咨询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回顾,可以帮助她进一步体会在咨询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对于来访者获得的进步,咨询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并引导她进一步将该认识稳定下来,并且应用到生活其他领域当中去,通过不断地完善来访者的自我人格,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提高她的内在满足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欢迎亲们点赞加关注并参与讨论哈!

参考文献

[1]吕振勇,郑盼盼,ToddJackson.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01):55-65.

[2]张建兴,陈捷.认知行为疗法对暴食症的个案分析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07):130-134.


很多人也经常来私信我,怎么走出暴食症,其实暴食症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只是因为现在很多人不了解暴食症,以为暴食就是贪吃嘴馋,所以才错过了关键的缓解周期。

暴食症是一种病态,但是却不是绝症,就像感冒了一样,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暴食倾向,真正发展成暴食症的诱因,主要还是因为对自己身材太过于在意,非常追求完美,还有情绪上面的波动,社会压力等等。

想走出暴食症,必须看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暴食,有的人是节食减肥,有的人是情绪压力,有的是从小有心理阴影,然后用食物来寻求安慰,每个人的原因不同,所以没办法给出标准的解决方案。

说两个点,心理和生理,心理找出暴食的出发点,生理方面再合理搭配饮食,需要找专业人士去帮助自己早点走出来,少走弯路。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暴食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暴食症文芳老师”,详细咨询一下,早点弄清楚,早点重视,恢复正常,祝大家早日康复。


对暴食症患者来说,食物成了一种替代物,起到了自体客体的功能。食物对他们来说有非凡的意义,首先食物能够给他们安心的感觉,这个感觉应该是一个人给予的,但是他的生活中,或成长经历中缺少能够给于他这种安全感的人,并且他对周围的人不敢有奢望了,食物是他可以掌控的,这是他偏爱暴食的一个原因吧。其次,他往往缺少情绪表达和控制能力,因为没有得到好的客体支持,他对情绪的容受性也比较差,出现焦虑或愤怒时候进食可能也起到了缓解情绪压力的作用。

暴食需要非常系统的治疗,最关键的就是提升患者的自尊水平和情绪控制能力。


关于暴食症,我想回答这个问题。2017年从春到冬初,我整整暴食了将近1年的时间,今天我把过程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正在暴食的小天使们。

暴食症是一种饮食疾病和心理疾病,其症状主要是过度进食无法控制,而且暴食患者往往是在独处,深夜或者心情极度焦虑和愤怒的情况下,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减肥控制热量的摄入,最后导致一发不可收拾。

有的人暴食后会采取措施,例如催吐,吃泻药来阻止体重的增加,不管怎样,对身体的伤害是极其大的。

2017年的我不管是事业还是家庭都发生了一些很不顺心的事,压力越来越大,心情也越来越抑郁,然后我找到了暂时救赎我的办法,暴食,并开始恶性循环。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晚上六点我开始暴食,一直暴到12点,这期间尽管我已经很撑了,已经食不知味了,但还是止不住的往嘴里塞。

暴食后,胃极度难受,心情也极度低落,我牙也没刷就躺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早晨起来,照镜子时,我被镜子里的人吓到了,全身浮肿,特别是脸,浮肿加苍白,像个女鬼,我哭了,我厌恶自己,恨不得去死,我发誓明天一定不要再放弃,但明天依旧如此。

心情不好的我,那一年很少回家,即使回到家也很少说话,和父母顶嘴,甩脸色(在这里,我真的很想跟他们说声对不起)。

元旦休息回家,父母的小心翼翼,什么事都顺着我,我几乎能感觉他们的讨好。节后,我要有了,爸妈出来送我,看着车窗外的他们,突然鼻子一酸,眼泪掉了下来。

回到宿舍,眼泪顿时决堤,我真的是嚎啕大哭,不知哭了多久,我只知道嗓子都已经哑了,渐渐恢复过来,回头想想才发现我失去了很多。

我对自己说:你这次真的要放下了,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都已经过去了,没事慢慢来,不要怕。

于是我从网上买了书,买了字帖,买了我最想学的滑板,选了一个我最喜欢的本子来记录我每天的点滴。

从元旦到现在我已经基本痊愈了,脸上因暴食留下的痘痘现在只剩浅浅的痘印,有时候照镜子看见这些痘印也不会自卑或者难过了,我告诉自己,这是代价。还好,一切不算太晚。

2018我想活成我喜欢的样子,我想好好的爱父母,好好的陪他们。


暴食症怎么治疗?

暴食症,并不是人们理解的没有节制的贪吃,而是一种强迫症。

一般来说,某次比较饥饿的时候,心情还有点烦,正赶上遇到一件很棘手焦虑的时候,不知怎么办,非常难受,先吃了点东西,就好受点了,就形成条件反射。以后一遇到某些不顺利,焦虑的事情,就通过吃东西缓解焦虑。

首先清楚这个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知道焦虑对人的影响,通过学习深呼吸,肌肉绷紧放松等缓解焦虑,进一步学习暗示放松训练,只要能在那些以前焦虑的场合,不焦虑了,就不会吃东西。另外,还要注意培养自信,内心强大起来。


感谢平台邀请,首先纠正一下,临床上一般称之为“贪食症”,属于饮食障碍。

这种病比较少见,不像同属饮食障碍的“厌食症”发病率那麽高,相同点是一般女性比较多见。

还是举一个案例吧:

患者女性,25岁,身高约1.56米,体重80公斤,中专学历,系某县城小学的一名教师,据患者自己说:

一年前,因失恋出现食欲大增,当时自己的体重也就40多公斤。

每次在学校食堂吃饭后,老是还觉得饿,不好意思再在食堂打饭就跑到外面的小餐馆接着吃。如果还是感觉饿,就换一家餐馆接着吃。

据她自己说,最多的一天,单纯主食,她就吃了有4公斤。

就这样,体重一天天在增长,她才意识到自己这是不是一种病态,于是来我院就诊。

因为正好是暑假,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治疗,出院时病人体重已下降到55公斤。

临床上见到的几例贪食症患者都是女性,而且都与失恋等感情挫折有关。

这在心理学上很好解释:

病人的高级需要受挫,从而导致其低级需要亢进,是一种“补偿作用”;

感情上有失落感,这是她无法把握与控制的,但低级需要的满足,吃与不吃,是她自己可以把控的。

所以,对贪食症的治疗,单靠个人努力摆脱的确很难,一般都需要在住院条件下运用一些强制性手段,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一般均可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暴食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对自己的不接受。

发生暴食前,常常压力很大,而很多的压力来自于给他人和自己提了很高的要求。有些是学业上,有些工作上,有些外形上。

接受自己不是个天才,接受自己不像他人、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优秀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

越是对自己接受不了,越是会对自己提高的要求,结果自己达不到,更自责自卑,导致更期望用优秀和完美来证明自己。这容易形成个恶性循环。

食物,尤其甜食是有减压的作用,因为压力越大,吃得就越多,有些人导致压力肥。

体重增加因此而自责,由此控制自己不吃少吃,但食欲这个本能太强大了,饿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暴食了。

如此恶性循环。

因此打断恶性循环最核心的点是不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学着接受自己的平凡,学着接受自己做不到想像的那么优秀。

因此学着接受自己,和自己和解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感谢邀请。

贪食症的特征是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有些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也会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极端的措施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进食障碍。

贪食症近年来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大多暴食病人都反应,暴食可以缓解情绪,在暴食的过程中可以什么都不去想,可以避开压力,不再想对食物和体重的控制,这也让她们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自我,宣泄自己的情绪。但是很快积极的情绪很快就会改变,由于对体重及体型以及不良进食行为的担忧,也会产生更重的内疚感和自卑感。

由于贪食症病人能认知自己的行为不正常,这也意味着大多数的贪食症患者愿意配合治疗,也能够认识到该问题的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研究表明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减少56%的暴食行为,而使用安慰剂疗法只能减少11%。也有一些病人因为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中断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这也是最早用于治疗该症的方法之一。主要是为患者了解暴食的危害及正常饮食的益处,制定有规律的饮食计划,计划好3餐,及合理的加餐。也要使用行为认知疗法改变病人对体重及体型的过分关注,纠正病人的歪曲认知。这一方法对一些有强烈治愈信念的病人,短期内预后效果很好,但是在治愈后,患者的生活出现应激事件时,复发概率也较高。

人际关系疗法:这种疗法着重于改善人际关系而不涉及其他的治疗主题。很多贪食症病人缺乏自我价值感,常常感到自己是被忽视,因无法控制进食行为,自觉一无是处。研究表明提高自我的价值感,理论上可以较好的帮助病人摆脱贪食困境。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也有助于分散病人的精力,有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也可减少病人吃的过多关注。

森田疗法:有研究表明森田疗法适用于非神经性的贪食症病人,其治疗的关键时控制病人的呕吐行为,从而间接改善病人的贪食欲望。很多病人的想法是,我虽然吃了,只要吐掉,尽量吐干净,就是安全的。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短期的药物治疗、认知治疗,综合这两种疗法的治愈率较高。

有一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饮食已经是一种病症,或者患病却不敢去治疗。因此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至关重要,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解惑。


原始地址:/tuijian/47061.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