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趣味性,学校推荐的书就像工业化流程打造的知识体系,容易束缚人的思维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也变了。学校也可以试着改变创新啊,增加一些新作品新类型。双方都要去看为什么,怎么解决。
如果可以选,小孩子选吃零食的应该多于选吃饭的,因为美味与营养相比,前者更诱惑人,看书也是如此。怎样把经典的书籍在孩子小的时候以耳濡目染的形式推介给孩子才是家长应该思考的。
太文艺,爽点低,无共鸣,逆反心。
时代在进步,思想也会不同,所喜欢的也书籍也会不同,这也叫代沟。
1、课外就要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就好了。出这种推荐数目一方面是老师想当然,学校推荐的书是有内涵、有深度,一本红楼梦就可以开个红学,但是这种深度的书真的不适合做课外读物,课外有那么多时间去专研吗?(个别事例不做抬杠)
2、这中间还有政治正确,不推荐高大上的,难道推荐玄幻网络小说吗
学校推荐的书目都是经典书目,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却依旧沉淀了下来。孩子们不喜欢学校推荐书目,是因为现在的诱惑太多了,大家喜欢网络小说,喜欢网络游戏,喜欢综艺节目,经典书目与之对比反而丢失了光彩。应该加强引导。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在经典中领悟人生,学习知识,熏陶品格,培育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真正的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淬炼,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恐怕教育部推荐的经典距离学生和时代太远了吧!阅读是极具个人色彩的行为,强迫不得,所以,要在书目上动脑筋,推荐真正的符合年龄特点和时代特色的书籍!
不是有个故事嘛:退潮了,沙滩上有一些小水窝,里面留下了一些鱼,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一条一条的把它们扔回大海,旁边的大人说:不要扔了,谁会在乎一、两条小鱼。”男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说:“这条在乎,这条在乎……”
同样的道理,学校推荐书目,肯定从各个方面来考虑,如是否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但大人的想法怎么能代替小孩子,小孩子看书,他可能只是单纯的喜欢或不喜欢!
1叛逆心理2学校推荐书刊有限制性
除了本身的趣味性可能与自己选择的稍有差距外,对于“被教育”的心理抗拒是关键原因。
我小时候喜欢古诗词,能背上千首。一旦某一首列为老师规定的必背篇目,我就不再喜欢了。除了上课检查其余时候决不再看。
成年后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是因为在学校和老师的这个体系里,学生“被教育”。没有人问学生的意见和爱好,只是告诉你什么好什么应该学,,什么书要读读了还往往要写“主旋律”的读后感。这种被动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迅速成长,个人价值观在形成。对于与自己站在对立位置的学校体系最容易产生抵触。
因此,不论推荐书目怎样,都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自己是被强迫的。从而将这种抵触情绪迁移到书目上。
不排除有部分是为了利益,但是有很多书其实还是很有用的,以前上学的时候觉得老师推荐的书都很无聊,看不下去,现在才发现有的东西真的很有用,可是现在却没有时间去慢慢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