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励孩子面对困难?

疫情当前,很多人难免陷入焦虑,乱了阵脚,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也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但是正如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这场疫情总会过去,我们的生活也会恢复正常。

面对疫情,除了学会科学应对,在心态上也要乐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内曼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能送给儿女一项能力,请认真考虑乐观主义。

困境面前,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太需要乐观了。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半杯水的故事》吧,故事讲述了两个口渴的人,其中乐观的人得到半杯水后高兴地说:“还有半杯水呢。”悲观的那个人则失望地说:“唉,只剩下半杯水了。”

同样半杯水,因为喝水的人的心态不同,半杯水在他们眼里的价值也就截然不同。

心理学家在长期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乐观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更可能发挥出高水平、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在体育运动等方面也表现得更出色,同时还能显著提高自己的社交影响力。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呢?

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自己的女儿背诵课文时,她就充当评审的角色,“哇,第一遍,错了两个词,继续加油,耐心指数一级”“第二遍,只错了一个词,很棒哦,耐心指数二级”,就这样重复十遍,孩子的耐心指数达到十级,背诵也十分完美了。

妈妈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一轮轮颁奖,用欢呼、用眼神、用一个写了“你很棒”的小纸片,每一次鼓励与肯定,都是一次乐观的现金支付,投奔着孩子而去,孩子在自己的挫折和忍耐中,感到深深的自我满意。让他相信自己无论怎样,都能很好地背诵课文。

所以啊,家长们,与其教孩子功课,陪孩子学习,不如先教会孩子乐观主义的心态,让他不管去往哪里,都带着坚定和自信上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一项实验,发现“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就是说,人或动物会为不可控事件而不断遭受挫败,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进而丧失信心,放弃努力,陷入无助和绝望。这种悲观无助的心态还会感染、影响他人,使其他本没有挫败经验的人也产生无助感。

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的乐观性格有着重要的熏陶和启蒙作用。

有一部经典的电影《怦然心动》,就是对乐观的最好诠释。

电影里女主一家很穷,买不起房子,连修草坪的钱都没有,但是她的父母特别乐观友善,女主的幸福指数特别高。

男主和女主是邻居,但是男主家的情况却和女主截然不同,男主家里很有钱,但是他爸每天都很严肃,黑着一张脸,挑剔又刻薄。所以男主很羡慕女主,羡慕女主家里的氛围很轻松,每天都很开心,一个笑话都能笑半天。

这提醒我们,生活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父母在日常言行中尽量不要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悲观情绪传递给孩子,当我们希望孩子乐观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到乐观。

下面这五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培养乐观的心态。其实,有时候在培养孩子乐观精神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孩子这里获得乐观的启发。

跟孩子之间养成“没关系!”的口头禅。“没关系”可以让孩子放下负面的情绪,以开朗的心态面对更好的明天。

和孩子来一场没有输赢的运动比赛。运动可以很好地舒缓孩子的情绪和压力,并在运动中收获乐趣和自信。

常给孩子一个鼓励的拥抱。你的一个轻轻拥抱,传达给孩子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加油!爸妈爱你。”

教孩子常向别人伸出帮助之手。乐于助人可以帮助孩子感受自己对别人的意义,并在过程中收获快乐、感动和对自己的肯定。

和孩子一起画画听音乐。艺术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艺术也是对乐观人生的一种演绎。人生是美妙的,如果能让孩子亲耳听一听,亲手画一画,或许能最直接的让孩子感知乐观。

罗曼·罗兰说过: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作为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父母,完全做到宠辱不惊,乐观到对突如其来的困境与挫折没有任何负面情绪也是不可能的。

唯一能做到,或者说更容易做到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即便是命运开了玩笑,悲痛、伤心之余,也能够有说有笑,依然对生活抱有期待。

如果你还在恐慌焦虑,不如赶紧乐观起来,要知道,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孩子。




一个孩子面对困难的态度,可以看得出他对于自我的肯定,他的自信心以及受挫能力。

当孩子面对困难时,作为家长你要做到:

1.要肯定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妈妈知道,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有些困难。”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理解。而不像有些家长,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只会一味地指责“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胆小。”

2.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受挫能力。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最缺乏自信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要急于让孩子解决困难。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可以用讲故事或者举例子的方法,讲有关自信心的故事,或者说一说自己小时候遇到困难的经历,告诉孩子面对困难不要害怕,只要你有信心,就一定会克服。

3.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当孩子具备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时,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分析困难、解决困难了。家长可以请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为什么会觉得难?难在哪里?如果是你,你想怎么做?等等。家长也可以根据困难给出孩子几个建议,让孩子从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4.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选择面对困难并且解决困难之后,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告诉孩子,要相信自己,其实你很棒!




作者:程涵悦

我给孩子买过不少小礼物,他们大多不太感兴趣,对于他们而言,物质生活已经太过富足了

当一直拖拉作业的孩子在我不断的肯定与方法指导的过程中第一次把所有的作业都按时完成,我送了他们每个人一张“奖状”

仅仅是将废弃的试卷裁成几片,在背面空白处写字,我的字也不是印刷体

上面写的是“拖延症初步治愈纪念奖”,以及署名“你们的好朋友冰墩墩”

我真实地看到了所有孩子脸上无法压抑的、明朗而灿烂甜美的笑容

其实,我很震惊,因为这真的只是非常普通的小纸条

事后,我思考了下,孩子们高兴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他们喜欢“奖状”的形式,这是一种认定,即使“奖状”很简陋,但是我很郑重

其次,他们喜欢自己的行为被以书面方面陈述并肯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是专属于他们的关注与嘉奖,特别是他们以努力克服困难后

因此,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鼓励孩子要有仪式感,更重要的是看到他们内心对于真诚肯定的需求,如此自然能够让他们体验得到幸福,也能促进他们进步




以身作则




讲故事的方法试试!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一直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标,父母对孩子的劝说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父母也是孩子人生道理上的重要的榜样,家长不仅要适度的劝说教育,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而逆商,即逆境商数,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那么,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做父母的如何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呢?

首先得帮孩子正视困难,如果孩子比较懦弱的性格,就要不断鼓励,这样的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要告诉他“现在虽然做得不好没有关系,我们要勇于去尝试,我可以陪着你一起去做”。当孩子在开始行动并做出了一点点成果,就要肯定他,并对他说“对你做得非常好。”这样他就有了更大的信心,继续做下去。

与孩子站在一起,面对困难,打败困难。与孩子共同分析困难的核心所在,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孩子在高一,英语成绩总是不理想,,也天天刷题,貌似很努力,但却没好结果,于是就想放弃;那么父母就和孩子坐下来,分析试卷,发现其实文章根本没看懂,原因在于单词量太少,好了,问题的症结找出来了,下一步充实单词量,成绩一定会上升。困难就解决啦!也可以回忆孩子曾经战胜困难的案例,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以达到战胜困难的目的。




不同的年龄段,孩子面对的困难都不一样,我认为在孩子不同年龄段都应该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让他独立经历一些事情。




生活中,当孩子赢时我们便微笑并大力奖励,而他输时,我们却未给予正面鼓励,而是表达出很可惜的样子。有时还会给孩子打击,让他跟同龄小朋友相比,我们以为这样能让他知道自己输了,希望以此激起他的斗志。殊不知,一个从没真正体会过赢的孩子在面对输时,哪有重新站起来的斗志。结果我们的态度无形中让孩子有了很大的压力,有了输的恐惧,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觉得输是耻辱的。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输不起的性格!在失败之后不能正确面对自己,不能调适自己的心情,甚至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认为自己很笨,便建立起一种消极、悲观的信念,进而一蹶不振。

作为家长,对孩子适当的正面肯定是必须的,当他面对挫折时,应该鼓励他支持他,帮他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当他对挫折抱有“盼望,转机”,自然也就输不起了。其实,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输,一个赢得起的孩子才能输得起。

1、让孩子充分体会赢的感觉

和孩子玩游戏时,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先放低水平。随着孩子的情况,让他先赢几把,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有赢的成就感,喜悦感,自然孩子赢了多次后就不在乎一两次的输。待时机成熟,他掌握了方法后,便提高水平,一路引导他动脑,专注。这样,孩子即便输了,也会对结果释怀,认为自己输的理所当然,从而增强他的抗挫能力,能更好地立足于风云变幻的时代。

2、让孩子明白过程更有趣

人生如一场比赛,不可能永远是常胜将军,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享受了这个过程。每次游戏结束后,不管孩子输赢,问问孩子:“你玩得开心吗?”告诉他享受整个游戏带给他的快乐,真正体会到“享受过程”比“赢得胜利”更重要。

3、改变自己,与孩子共情

作为家长,可能因为焦虑太在乎输赢,故而,要先让自己放下焦虑。在游戏时,当孩子输了,知道他已经很难受了,便不火上浇油,而是与他产生共情,对他说:“孩子,你已经尽力,专注地投入其中了。妈妈知道此刻你的心里很难受,但是每个人都是这样,会赢也会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你努力就好。”这样孩子觉得我们理解他,自然就淡化了输的情绪。

4、按规矩来,输了要学会认输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游戏中有输有赢,一定要按规矩办事。当孩子有一手臭牌时,告诫他:“不要期望这局会赢,面对不利的现实,不妨退一步重新审视局势,这手臭牌你有几分获胜的把握?如何出击才是最佳的选择?”通过这样的解释,孩子有了认同感,懂得了输并不可怕,其实只是给对方一个台阶,给自己一条退路罢了。




下定了决心勒紧裤头开始减肥,但是每当上午11:00时,下午3点一刻左右,总会有一双特别有诱惑力的魔爪,夹带着零食,向你伸来。尤其到了夜深人静,肚子里仿佛花果山的猴子猴孙开派对似的,吵闹个不停,直到你把各种零食拿出来,喂饱了他们,它们才肯罢休。于是你感叹道:减肥的道路——我实在是太难了。很多人认为吃零食会发胖,也会这么做:

误区一:饿了,我忍—忍—忍,到下一顿再吃吧?

很多童鞋都自认为自己“守得住繁华,也耐得住饥饿”,可是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嘴巴说不要,可当我们食欲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欠缺的状态,忍到了下一顿,我们的生理欲望会集中爆发出来,填补之前的空缺,于是到正餐阶段,我们的胃口大开,从而影响了之前的减肥的阶段性战果。一吃又回到解放前。

还有一些童鞋觉得,“饿了,我马上睡觉呗,在梦里什么吃的都有”,可是饥饿会导致我们失眠,甚至诱发胃肠道的健康风险。有句谚语“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就是说,身体肠胃,过饿,过饱,我们的睡眠都会不踏实。

误区二:饿了,喝水管饱,我喝一大杯水吧。

很多减肥的童鞋觉得,饿了,喝大杯水,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其实不然也。喝水只能暂时性的缓解饥饿感,让胃有饱腹感,但是胃里仍然是空的,这样做是非常伤胃的,而且,喝大量的水会加速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需要能量的提供,反而会越喝越饿。

误区三:饿了,听说水果热量低,就多吃点水果吧。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是我们平时重要的营养来源。但是隐藏在甜蜜水果背后,还有各种“糖”,“糖”与食物的热量值息息相关。这边通过饮食控制了热量,那边却通过水果补充回来了,水果越甜,热量越容易超标。最后,对于我们之前的减肥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不同的体重基数和个人的饥饿程度,在保持总热量恒定的情况下,可以在三餐之外,安排2-3次的零食加餐。其实也就是常说的少吃多餐。少吃多餐,把能量摄入分散到全天,少吃以避免每顿摄入过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多餐避免饥饿感带来的进食欲望,从而既不饥饿又不长肉。同时利用两餐之间空挡,还可以补充营养缺失;吃点东西能够更好的补充体力和精力,工作效率也能更有效。

营养加餐与正餐之间至少相隔两小时左右,高蛋白低脂肪、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是好选择。这种食物饱腹感强、热量低,但量不宜过多,热量控制在150千卡左右为宜,以不影响正餐食欲和食量为原则。千万别选蛋糕、曲奇饼干等高糖、高脂肪的零食作为加餐哦。




我觉得最好的鼓励是家长做出榜样




在鼓励




鼓励。




原始地址:/tuijian/6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