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一个不到八岁的孩子天天玩paid,后来视力出问题了,听说是视网膜脱落了。我们家手机电脑都不安装游戏,也不安装软件市场的东西,她想玩也没资源。就算我需要下某软件,我安装完了会清理掉软件市场。家长不玩孩子才不会玩。
偶尔玩可以,但是要适度,要有自制力。
别的不说,首先对视力损害极大,可能会过早近视。
尤其是手机,其次是ipad之类,然后是电视。
跟孩子好好沟通或者加以限制,先学习再玩,每天限制时间,以半小时为好。
长时间不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孩子的眼睛容易引发疲劳,长时间、近距离观看平面内容,即所谓的“长、近、平”或“平面固视”是诱发近视的主要成因。
建议家长合理的规划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尽早对孩子进行远视储备。
那我们日常生火种如何保护已经近视的眼睛呢?
第一,减少长时间、近距离平面固视,注意双眼间歇性休息,多做3D视觉训练、九眼位护眼操,增强睫状肌调节灵敏度,晶状体变得更富有弹性,缓解视疲劳,改善视功能,打破平面固视,防控近视。
第二,学习科学的用眼知识,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三,减轻课外学习负担,保证阅读书写时有充足、柔和的光线,提供适宜高度的桌椅,保持正确的坐姿。
第四,多做户外运动,要保证有足够、有效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平均2小时左右、每周累积14小时左右。
第五,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频率,保障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第六,营养均衡的饮食,控制甜食、油炸食品的摄入量,少喝碳酸饮料。
第七,无论近视程度如何,建议每6个月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一次视力,同时进行验光检查,全面清楚地了解眼睛的真实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1.看电子产品过多,扭曲孩子价值观。动画片其实是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判断力的。一些以成人视角制作的动画片,故事情节和场景虽然搞笑,但有的也过于暴力,有些画面用夸张的感官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缺少判断能力,就会接受和模仿。
2.看电子产品过多,分散孩子注意力。电子产品对孩子的感官刺激比较大大,称为硬刺激,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东西,被吸引住而忽略了现实生活。由于电子产品中各种游戏画面转换很快,孩子不会去调整和思考,导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
3.看电子产品过多,破坏孩子沟通力。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父母由于很多原因没法陪伴孩子,长期陪伴孩子的反而是电子产品。当然,什么都是有两面性,有好也有坏。不能完全否定电子产品的作用,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开发孩子智力,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但是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
大话精神,一个专注于精神心理疾病的公众号。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发展确实有负面影响,这里体现在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健康状态等多方面。
人都有惰性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有电视可以看,有五花八门的声光互动可以观摩,不需要思考都可以知道故事在讲什么,那么孩子自然会越来越不愿意去拿书来看,而当孩子将更多的时间给予了电子产品,那么自然而然可以留给阅读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
1.电子产品可影响视力,造成肌性视疲劳
12岁之前,孩子的视力处在不断发育完善期,视力状态处于不稳定时期,眼睛调节机能十分脆弱。这时,任何增加用眼负担的行为和不良刺激都会影响视力发育。ipad之所以被称为少儿视力的第一杀手,是因其色彩明亮鲜艳,视觉刺激比较强烈。近距离、长时间使用这些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发育不利。孩子眼球长时间不断地注视、追随、快速不断地调整,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肌性视疲劳,导致近视。有时还会出现刺激性症状,如长时间盯屏幕对孩子眼睛泪膜不利,导致干眼症发生。
2.电子产品可影响骨骼,不利于脊椎发育
孩童的骨骼、肌肉每天都在成长,帮助孩子发育的最好方式就是运动。而沉迷于电脑、手机、ipad,电子产品可影响性格,易形成单向思维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互动和交流更能帮助他们完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小孩子应该多和同龄人在一起玩,多参与户外活动。这些交流让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相反,长期对着冰冷的电子产品,进行人机对话,阻碍了亲子之间、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容易形成单向思维模式,不仅交际能力逐渐落后,性格的常熟也更加缓慢。
3.电子产品可影响心理,易分散注意力
心理的成长离不开对真实世界的正确认知。只有将孩子置于现实世界中,才能在成长中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而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利。有的家长甚至用ipad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换取一时的清净。长期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孩子,心理也会与现实脱节。而一旦错过心理成熟最好的时机,后期将很难弥补。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很大健康隐患。专家表示,两岁前的孩子不可接触电子产品,学龄前的孩子每天玩电脑的时间建议不超过20分钟。长时间坐着不活动、不注意坐姿,且保持低头姿势,极易对孩子骨骼和肌肉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长时间的玩电子产品对孩子肯定会有影响,但都会产生哪些危害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一项调查发布了这一结果。
多动症: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的新理由
香港大学医学院在2011年起对近700名幼童进行一项追踪调查,观察他们从5岁到9岁的表现。最近该调查发布了结果,显示孩子们幼年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越长,日后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超重、特别是多动症(香港称“过度活跃症”)的机会都会增加。
在这里,多动症与使用电子产品频率的关联,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部分之一。
“注意力不足多动症”(ADHD)的基础症状是注意力不足,具体表现则包括上课不听讲,很难坚持做某一种学习、游戏或玩耍;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坐立不安,经常奔跑,严重的会影响到课堂秩序,无法和同学相处。
多动症孩子的家长往往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学业受影响,或者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随着类似症状的多发,就连一些幼儿园老师都能发现某些多动症儿童的早期症状,并催促家长及早诊治。在约束自己方面,单纯的顽皮孩子比多动症患儿强得多。
近视、肥胖、不合群这三大毛病,是滥用电子产品的必然结局,即使不需要统计数字也能想出来。而港大这项研究结果则怀疑,电子产品还对脑神经系统造成了额外的影响。港大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叶柏强说:
“幼儿园阶段,正是孩子的脑前叶——影响是否有多动症的地方——发育得最快的时候。我们怀疑,也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可以影响儿童,特别是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脑神经系统发展,增加长远患多动症的风险。”
港大去年以问卷调查7000多名小学生,当中多达75%每日使用电子产品多于2小时,这一时长远超过美国和北京的同类统计。孩子们平日平均会花3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假期时更多达7小时。
今年7月,香港卫生署以问卷形式访问1328名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发现婴幼儿平均约12个月大时,已经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到了小学,每日上网多于3小时的小学生,由2014年的2.6%大幅增至13.1%,超过30%的小学生因上网而放弃外出活动,或减少睡眠。
这些调查都犀利的指出,家长自己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是孩子有样学样,也滥用电子产品的主要诱因。要想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家长必须以身作则。
然而,随着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界限越发模糊,要在回家之后就果断的远离屏幕,对都市打工仔几乎成了奢求。家长们也都会尽力挑选不占用业余时间的工作,或者在哄睡家人后自己起来熬夜等等。
另外,尽管有多种家长控制软件,但全功能终端还是很大可能会被孩子破解,而只能用于课堂教学的终端,则并非每个学校都会配备。也许这就是某些专门用途的“学习机”仍可大行其道的理由之一。
从1902年相关症状最早被发现开始到现在,对多动症的定义、诊断、治疗方法一直在不停的变化,也始终有人认为这不是一种病,而是精神失调的一种表现形式。
认为多动症非疾病的理由包括:这种病在幼儿中出现的概率实在太大——国内从1980年代开始部分省市报道的患病率为2%~8%(《中国中药杂志》30卷,13-18期);通过非药物治疗也可以让部分患者康复;等孩子长大了,大部分会“不治而愈”。
然而包括DSM-IV在内的主流意见,仍认为严重的多动症可以被诊断为疾病。区分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的一种界限,就是看它是不是严重影响了你的社交,工作,学习和生活。
对此有担心的家长,最好还是及时求助于正规、专业的医生来诊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早在2004年就有青年人群“电子血栓”的病例报道,因当时发病率低和检测手段限制未引起公众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各种手机游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子游戏玩家也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已超5亿,PC游戏用户也近4.8亿人,而全球活跃游戏玩家更高达22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3,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电子游戏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的手中最爱,“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悄然成为潜伏在他们身边的致命杀手。
(网络图,仅供参考)
我们以往知道:适度的休闲游戏可以缓解疲劳,放松身心,从上述病例,我们更知道长时间坐卧玩游戏则对身体危害更大,很有可能被下肢深静脉血栓“锁定”,并可能最终发展成致命的肺动脉栓塞。年轻人尚且如此,老年人风险更高。
在此,我们建议游戏一族不要过于沉湎指尖上的快意情仇,应勤做屈膝曲踝,避免长卧久坐,至少2小时起立活动一次,使“下肢深静脉血栓”防范于未然。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医学科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