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汉语拼音检索汉字的新华字典出现之前,至少有两类检索汉字读音方法的字典存在。一种是国音字母检索,国音字母是借用汉字笔画组成的类似汉语拼音的字母,也按元音、辅音组成拼音结构,国音字母在初期的新华字典里并未取消,与汉语拼音共同使用。另一种字典的检索汉字方法就是反切注音,这个方法据说是从东汉开始使用至今。而东汉之前,大多是使用通假字了,就相当于现在不会写时写白字。
三字经,弟子规,还有私塾那些材料,都是为学字编的。
朗朗上口的,读多了自己字也认得差不多了,这些就像是现在要学的拼音,音标。回想下,是不是也是编成儿歌?
所有方法都是通的,不要这么僵化。打字的时候还有五笔字呢,很多不会拼音或是拼音不好的,不就用五笔打字么?
口传口授,最正的是模仿自然音,亦汉字原始音,如牛,牛nga,牛ngou,牛ngu都可以的,模仿牛叫声!汉字不是一个发音的,可以多个发音的,看那个模仿得最像,通假字同音的,如目=望=眸,广东人教小儿讲话就是用模仿自然音指某物,如鸡,鸡喈,,狗=犬=发音相同为其吠叫声,认半边发音,界=田介,介=割=分割
谢邀。拉丁字母拼音汉字之前,有注意字母,今八十岁以上人士使用。之前用切韵,即用两个字,前为声,后为韵。如刘,用流牛切。还有简洁之法,注为读若某。
汉字有:发音的声旁,有形象的像旁,有示意的意旁。只不过由繁体字上展示,简化汉字后消减掉了。
字的偏旁.侧旁.顶旁.底旁及四角旁,都为中间的意铺垫补衬的,所以是填九宫式。即:
口口口
口口口
口口口。
这是基本型,可减可添可变形的,这变化式称为易。
而,亻,丨,一,丿,等都是像又是音的,所以日本字的假名笔划是标音的。
而,氵,灬,艹,等都是像旁。
而,山,日,月,等是意旁。
而,皿,示,等是补垫。
凡此等等。
汉朝后失去先古字的识认式,才由朝庭令许慎组织人注《说文解字》的,虽可读识了,再改编免不了的,由是前古字具体咋样不清楚了,全由许慎领编的向下传了。
许慎给字发音用反切法标示出来的,用切法可读出不会发音字读念啥音声的。只不过更有效的还是师徒口传身授。
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谢邀问。“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古人是怎么认字的?”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糸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音韵学同文字学,训古学一样,是我国一门传统科学,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传统音韵学可分为:(一)古音学,(二)今音学,(三)等韵学。三个部门。古音学以《诗经》、《楚辞》、两汉时期的韵文为研究对象。今音学,以《切韵》音系为研究对象。等韵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古时期出现的一些韵图,这些韵图是根据三十六个字母和二百零六韵两相配合,制成了若干个图表。这些图表,能够用来阐明韵书中的反切,说明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系统。帮助人们识字辨音。除了传统的这三个部门之外,我们今天还要再增加两个部门:(一)近代音韵,(二)现代音韵。即:现代汉语音韵。
从中国古代的文字起源来看,最初的文字都是符号或者类似符号的简单图文,识字比较简单,但是文字成型后,至秦汉以前都是口口相传的,靠的是日常记忆。
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注音,这样便产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试,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例如“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直音法简单易懂,有时也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意字的情况,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反切法使用两个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声母,后面的为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声母、韵母、声调取出来之后一组合就是那个汉字的读音。(如懂字,得红切,用“得”的声和“红”的韵,组拼合就成了d+ong就是懂字读音。)至于更多的字,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拼音,但是还是有办法的。一是同音字,就是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称为“读若”、“读为”。儡,相败也,……读若雷。
口口相传,师父传授,以前必须跟着师父一个一个念。有了拼音后才可以自学。这就是中国祖辈对师父非常敬重的主要原因。因为你不跟他学你就不会。遇到师父也不会写的字,就用同音字代替,这就是通假字,也就有了古代的同音同义的规矩。
这个问题涉及到汉字诞生。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字在大汶口文化就有了,都是象形文字,例如前寨遗址的大口尊。大口尊外面就书写着一个象形文字。但是,也没确定是个什么字?更不知道如何发音?怎么唸了!
史前遗址出土的象形文字
这个情况告诉我们,中国字是先有了字,后有了发音。至于字的读音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又是用什么方法读的音?也就是说在没有汉语拼音时,人们是怎么认字的呢?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据有关资料,如何认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起初人们读音认字是在西汉末年。人们用两个字拼切成一个字音,这种方法给汉字注音,如“塑”字,“桑故切”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S),被切字的韵母的字音音调跟反切下字相同(u),那么这个字音就拼出来了,应读为“S”。
后来人们又用了许多办法读音认字。例如用拉丁字母;“切音新字”;“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字”等等。
规范的反切法
通过以上查阅资料,概括起来简单讲,在没有汉语拼音时候,我们学字读音方式有几种:
一是“直音法”。这是常用的,优点是简单易懂,缺点是只适合常用字,一旦遇到生僻字就没有什么用了。
二是“读若法”。也称“读为”“读曰”“读为”法。简单点说,就像我们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在旁边备注读音相同的汉字,便于记忆。这种方法扩大了“直音法”的应用范围,但是也有一个不足就是容易失去了准确性,唸几声的发音,却没有办法读清楚。
三是“反切法”。这种方法的读音与今天我们用的拼音非常相似。例如“鲁”字的注音就是“郎古”,你张大嘴巴重复读“郎古”,一遍两遍下来自然就发音到鲁,但是你要大声用心的朗读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意思。
以上这些认字方法都为我们以后形成“汉语拼音方案”打下基础,为逐步完善读音认字发“汉语拼音方案”起到了推动作用。
汉语拼音字母
后来,我国组建了文字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在过去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52年起开始自创字母。后来,因为效果不好,才决定采用了拉丁字母。1956“汉语拼音草案”发表,经过多次讨论、修订,于1957年国家正式批准推行实施。
谢邀。这个问题非音韵学专家难以说得很清楚。在远古时代是象形文字,那个时候认字的人很少,大概是看图结合口语对此物的呼叫认字的。恐怕很少有一个固定的声音,有的象形文字是否是一句话也未可知。随着文字的更加抽象化和更加丰富,后来就以同音字标音。再后来为了发音的准确,还配以切音、清浊、声调之法。发展到汉语拼音就到了很完美的时代了。外行话,莫笑。
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是私塾教育。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集中精力,使儿童能认识两千多汉字。
一、背诵初级读本。
开蒙后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龙文鞭彩》、《小学韵语》等课本,同时开始练毛笔字。教学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反复背诵认读。但效果极好,关键在于教材。
1音韵定位。古代童蒙教材均为韵语成文,符合了汉字能排列整齐、平仄压韵的特点,韵是古文化大门的钥匙。韵语是最古老、最有效的记忆方式。
2四字一句,受平仄压韵的影响,汉语组词是由二至四,所以除《三字经》外,所有的教材都是四字一句,既学字又学句,內容包含天文、地理、历史、农业、教育等,在学字时可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
3字不重复,《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共3100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2200个,生字数占70%,大密度的生字量,是现代小学课本比不了的。
用现代生理学、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探讨,一个个字教非常苯,而八字组句,四字组词,教材接音律排列后,记忆力可提高十倍,现在有些老师也在把难记的字编成顺口溜,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学时先整体输入,把课文背的非常熟练,对字形己了解六、七分,再拆开交,比较容易接受。
掌握了两、三千字后,开始读文章。
二音标,但汉字有几万,在文章中会遇到很多生字,当然老师会教。但也可用字典查看。当时沒有汉语拼音,在汉代开始用直音法,在《说文解字》里就是写明声若某,如拾,音十。但缺点是有些字找不到合适的字。就采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如刀,注到平声,将到的去声改为平声。
也可用反切法,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拼在一起,如昌,尺良切。
谢谢邀请!以前也有汉语拼音,现在的汉语拼音是用英文字母代替的,如“王”字,拼音字母是wang,以前的是汉字汉语拼音,x尢就是“王”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词典》内的“汉语拼音方案”里,有双重标注,既有现代汉语拼音也有古代汉语拼音,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