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是历朝历代最差劲的,这个差不多就是事实。为什么延续了那么长时间,因为一项被骂了一百年的制度,八股取士。
毛主席对明朝皇帝评价很低,说只有开国两个不认识字的太祖太宗还不错,其他全是昏君。
我觉得呢,明太祖是个创造性很强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有好有坏,功过参半。永乐皇帝嘛,和隋炀帝杨广差不多,要不是他老爹定下的制度有效,明朝肯定像隋朝一样死在二世。
以后的皇帝,一个个生长于深宫,每天接触的人都是太监宫女,这些人识字就不容易了,哪能带给他广阔的视野?明朝皇帝的外戚也都一个不如一个,皇权是加强了,可皇帝完全的被弱化了。
运气好的皇帝赶上个好一点的太监头,能够知道点外面的事情。运气不好的皇帝简直就是睁眼瞎子,哪有能力治国呀?
至于明朝国祚绵长,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朱元璋痛恨官吏,治国从选官制度开始。为了减少科举中的舞弊,他制定了八股取士的制度。
八股,就是那个年代的标准化考试,今天时髦的叫法叫客观题。这样主考官做手脚的机会救大大下降,考试变得空前的公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明朝的普通寒门子弟有了一条爬升通道,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明朝造反的都是不识字的农民,没有陈胜吴广那样的官吏,也没有黄巢洪秀全那样的知识分子。
李自成只是驿站的一个被裁撤的驿兵,手底下人多不识字,就一个牛金星好一点。李岩?估计没这人。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真的想成大事,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没有知识分子参与的一切谋反活动,都是小打小闹。
李自成根本没有什么纲领,就凭“迎闯王不纳粮”就得了天下,可见明朝不是亡在造反,而是亡在盘剥太重,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明朝没有你们想象中的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和宋元那样世界级的商业大帝国相比,明朝差远了。否则也不用拼命剥削农民了。
明朝是内阁制,这制度现在很多国家还在用,内阁制下皇帝可以不干事,清朝是强权统治,高压政策,培养的是奴才,那种制度好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明朝是内阁首辅制度,整个官僚架构已经完善,皇帝就算几十年不上朝也没什么事。国家机器照样正常远转。
明朝皇帝无所谓好坏而是定型,从太祖成祖制定国策后,后代萧规曹随
一个皇帝的好坏只能说私人的人品,而你如果从一个皇帝政策的制定执行,人人民幸福,兴国安邦
这里面说下子,以正德皇帝为例,历史评论后很差,为什么?根源是其私人好恶已经影响到国家层面,比如其好色,仅仅只是征召秀女入宫算了,因为这个是自愿的,但是其派太监下江南为其掠夺民女,为什么用掠夺,就在于太监的强行,当时荒谬的一幕是,为了不被强行选走,很对人凑和着嫁女
再比如正德信奉道教,也仅仅是私人好恶,但是为此花费大量资金为其修建宫殿,就不是私人问题
所以评价明朝皇帝就从其私人好恶有没有影响到普通百姓
历史上为什么是明的灭亡始于万历,就在于万历为了和群臣赌气,故意对于很多重要岗位置之不理,所以网络上关于明朝皇帝即使不上朝也不影响朝政运作是错误的,不是现在就是明朝遗民老也提到,因其故,而人才缺失,明朝士人是学习八股文,八股文是敲门砖,到实际应用中学习需要前辈提携和指导,而万历做法导致人才断层
全面提过明朝不在乎皇帝好坏,实际上就是嘉靖,就是万历,群臣和皇帝对着干,很成功,核心就在于四个字,祖宗家法,不要小看,明朝所有皇帝的法统就来自与他
因为太祖成祖,已经制定的政策,才是明朝灭亡根源
时移势易,比如地方宗室问题,比如卫所制,比如贱籍制度,路引
这些制度导致明财政紧张,贱籍制度导致明工匠制作火器马虎,质量较差,同时这个制度也是明商业发展的阻碍,包括路引,无自由哪开资本主义
也就是说个人认为明朝无所谓皇帝好坏,因为制度他们的老祖宗已经实行好,后代没能力也没魄力推翻,因为古代宪法法统就是祖宗家法
这里面专门提一个皇帝,万历,万历因为不喜欢朱常洛而喜欢福王,倒是对其教育包括其孙子都很差
第二就是提到的皇帝私欲有没有影响国家的例子,以万历为例,因为宠爱福王,将国家盐税茶税收拍,盐引给予私人,福王将淮盐引入洛阳,为了自己卖淮盐,严令洛阳周边不许销售河东盐,而河东盐是守边军队的重要军饷是一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万历也有功,援朝抗倭初期战事是不利的,内阁决议撤并,多年不管事的万历一句话够绝,坚决打下去,才有了万历三大征
简单说,明朝因为周边环境远好于以前朝代,到永乐之后实际上进入大多数年份的和平时期,而一个皇帝的好坏在于政策,而太祖成祖已经制定完备的政策法规,所以明朝皇帝个人好恶只要在不影响国家百姓,实际上是无所谓
你应该问为什么现在全是清朝的电视剧,一个刘罗锅都家喻户晓,而于谦王阳明却又很多人不知道
都懒得去解释和回答,有这个想法的人脑袋都是有病的。中国资本主义发芽就是在那个朝代,中国最刚的王朝也是那个朝代,差点这个时候走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也是这个朝代。明朝的倒霉,不过就是因为他运气不好,外患内忧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农业大绝收,刚好在这资本主义萌芽,然后对农民进行盘剥的阶段。别以为一个满清颠覆了汉人政权,就说这个政权不行。满清只不过是捡了一个漏。
现在有明粉、清粉,估计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所谓的清粉提出来的。
明朝皇帝算是历朝历代中最突出的存在,有喜欢角色扮演的,有喜欢炼丹的,有三十年不理朝政,有可以靠木匠工夫养活自己的……这些皇帝自然谈不上称职,不过,明朝能存在这么久,自然有它的道理。
首先,这些不称职的皇帝,它的出现是一个间断的,并非连续,在这些不称职的皇帝之间,有出现过勤政的皇帝。
明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昏君是成化皇帝朱见深,此人性格文弱,没有什么治国之道,在他的统治下,朝廷纲纪混乱。
不过,之后继位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在位期间,长期勤于政务,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朱佑樘之后为朱厚照,这个皇帝好角色扮演,经常给自己封各种官,十分贪玩。
在接下来,就是嘉靖、隆庆、万历三位皇帝了,嘉靖沉迷炼丹,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不过隆庆皇帝在位6年,勤于政务,且先后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为内辅,使得明朝焕发出新气象,后人称之为“隆庆新政”。
万历之后,也是两任不称职的皇帝,先是朱常洛沉迷酒色,后是朱由校专爱木匠活。
在这些皇帝统治下,明朝已经积重难返,即便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想有所作为,也是回天无力。
明朝能有276年的寿命,从皇帝的层面看,前期皇帝治国有道,且持续时间较久,就给后世皇帝留下了可以胡作非为的资本,再加上中间出了几任明君,能有这么久的寿命也合乎情理。
再有,嘉靖、万历为何敢不上朝?在于明太祖废了丞相,之后确立起的内阁无实权,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拿嘉靖来说,他虽天天炼丹,不过朝廷的格局他都看在眼里,他维持着各个权臣间的制衡,朝中大事,也得到他的批准。
明成祖之后,还有两任很有作为的皇帝,为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两人前后在位十年,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使百姓生活富足。后世将其称为“仁宣之治”,可以与西汉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而明朝的皇帝之所以会落下不靠谱的名声,除了有些皇帝确实不靠谱外,还离不开清朝统治者的丑化歪曲,这也影响了我们对明朝皇帝的印象。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明朝皇帝那么差,甚至还要在“差”的前面加个“最”?事实上,其实明朝的皇帝与其他朝代相比,有没有变得更好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没有变得更差。
(首先我声明,我不是明粉,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我们现在人要了解古人,只有通过史书。要了解明朝的事情,当然要通过有关明朝的史书去了解。可是现存的明史是有问题的,遗憾就在这里了。
现在传下来的明朝史书,都是清朝政府编修的。(除了谈迁写的《国榷》,因为没有刊印不为人知而侥幸得以保存。)清朝很注重民间舆论和自己的形象,遗憾的根源就产生于此处。
清朝毁掉了以前的明朝史料,对民间所藏的明朝史书更是严禁。清朝对于毁掉明史,真的是下大力气去做。杀起人来毫不手软,所有私藏和传播清朝明朝史书的人都被杀了。其残酷程度,绝对不次于清朝堂上极为血腥的的“文字狱。”
清政府允许流传的明史,都是清朝指定人去编修的。俗话说,端人家的碗要受人家的管。何况,有文字狱的先例。编明史的人不傻,为了俸禄和人身安全。什么该写,什么该隐瞒,心里清楚的很,谁都不愿因为修史书受到灭顶之灾。于是,就开动手中的笔,尽力写出有利于清朝形象的史书。
(明朝被黑的不只是皇帝。)当然,为了强调清朝皇帝的英明和正统,自然对明朝皇帝是要重点去黑一下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史书里,明朝皇帝个个都有问题。要么无能到可笑,要么失德到无德。
明朝皇帝真实情况,我们很难得知了。但是,只要我们稍微有点头脑,便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
比如,按史书所言,明朝皇帝个个都有问题。那么,我们不妨想一下。人手的五根手指,尚且有短有长。明朝那么多的皇帝,难道就丝毫没有可取之处吗?这明显不符合逻辑。
再如,明史记载皇帝对大臣多么的苛刻,以此来衬托清朝皇帝对臣子的宽宏。可历史上的事实如何呢?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官员以当场顶撞皇帝为荣。似乎不在朝堂上跟皇帝吵一次,便不好以读书人自居。皇帝对大臣的无礼顶撞,也常常采取忍让的态度。比如,以清廉闻名于世的海瑞,曾经把皇帝大骂一顿,皇帝气的吐了血。海瑞还是安然无恙,高官得做。试想,清朝的大臣,有胆量骂皇帝骂到吐血吗?
再比如,万历皇帝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却以为立次子继承大统有违礼制为由,竭力反对。万历皇帝多次与大臣斗志斗勇,连罢工都用上了。始终不能博得大臣的同意,无奈之下只好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同样的,清朝的皇帝能在大臣面前这样委屈吗?
显而易见,明朝皇帝绝对不想明史中的那样差。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明朝皇帝是被清朝黑了。这其实显示出清朝皇帝的心虚,觉得自己的统治缺乏正通性。
清朝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除了文字狱和黑明朝,还做过很多奇葩的事。
比如乾隆皇帝,为了在当时文化届刷存在感,显示自己的“文化自信”。疯狂的在各种字画文物上盖印章,留言写诗。你要有文采,有艺术造诣也行。乾隆没一首诗为人称颂,艺术方面也拿不上台面。偏偏乾隆乐此不疲,硬要狗尾续貂。到现在,收藏届还对乾隆此举厌恶不已。
除了清朝皇帝没有文化自信,整个政府也没有自信,小族临大国之态尽显。比如满清入主中原后,害怕有朝一日被汉人赶走。就封禁东北,不许人们进入向东北地区。为的是若失了政权,就重回东北老家去。可见,清朝统治者就没把关内当成家。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清朝修的明史是有问题的。我们读的时候,是万万不能尽信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