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是否缺乏对学生自制力的教育?

你好,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是山西大学公寓管理中心的管理员,三年的工作经验里,有一些感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首先,大学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是通才教育。不仅仅是课程安排,还有辅导员,跟公寓管理员,三位一体、全方位的教育。因此,在课堂上没有自制力教育的课程,在日常学习生活里,辅导员、公寓管理员可能承担的更多。

其次,大学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可以说就是半个社会。所以,在与同宿舍,同班的同学,或者学生会、社团的活动中,也是受教育的渠道之一。

所以,现在的大学不但不缺乏对学生的自制力教育,而且还是通过更多渠道更多方面的去教育学生。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给我点赞或者关注。


关于学生的自制力教育不仅仅是现在的大学所缺乏的,在过去的大学里,也是一样的缺乏,这是一个老旧的问题,却也一直没有得到校方的重视。

这些年,有关于学生做出极端行为的新闻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还是其自制力的不足!并且,大学生自制力的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在大学里需要展开,更关键的,应该是在其小学阶段就需要校方有系统性的展开;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后天性行为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9-15岁这个阶段的意识教育,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身心德智美体的教育施行得当,那么这个孩子以后的自制力与抗压能力都会有效提高。

故此,今天面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无盐想从小学阶段来讲讲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心理成长方面,需要正面的肯定。这里的肯定,指的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学生进行正面肯定教育,哪怕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的;不论多大的事,总能在它身上找到闪光点,而这个闪光点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着力去肯定的支点。有人可能会说,难道他触犯了原则性问题也要去肯定他么?不,无盐的意思是,不去批评他的过错,却要在他犯错的事情上找出可以肯定的某个点,比如一个学生本想把同学们的作业收齐,并送过去给老师批改,却一不小心将书本掉到了水里;这件事上,尽管这个学生的行为后果是极其让人失望的,但是他的动机却是正面的,老师就应当在他做这件事的动机上进行肯定性鼓励教育。

行为动机方面,需要调动其积极性。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则必不可少的需要让其更多的参与到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中去,记住,无盐这里所说的参与不是被动的参与,而是指主动的参与,比如说,班级要举行一次诗画比赛,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组织、策划并施行,从源头上就让学生自行参与进来,而不是由老师先定了规则再让学生被动的参与。积极的人,他的心态和抗压能力不会太差,也就是我们说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依赖于个人的一种习惯培养,如果这也依赖于大学教育,那个人还能做什么呢?

步入大学的人都已经是成年人了,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也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然就更知道该做怎样的努力。而自制力就是实现梦想不可或缺的一种自我约束,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显然就会因为无法坚持而不能够达成梦想,也无法坚持下去。

但自制力是一种习惯,是个人必须要养成的习惯,如果这个也需要大学教,那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侮辱,更是对大学教育的资源浪费。

大学是用来教授做人做事的,不是像小学一样给我们培养习惯的。自制力是需要在小学阶段形成,中学阶段进一步养成的习惯,不应该迈入大学了却还需要去培养什么自制力。

既然是成人,很多事情就不应该指望别人来提醒,来督促,而要自己督促自己,自己强迫自己养成很好的习惯,否则就是不成熟,就是带着未成年的思维进入大学,就是巨婴!

如果觉得自己的自制力不行,那就找一些自制力强的人,跟他们学习,跟随他们一起改变自己。再或者参加打卡训练营,让自己获得蜕变。

大学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这个时期无法养成更多的好习惯,那么这一生也将无法达成自己的梦想。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就对自己狠一点儿!


当今大学,学生自制力教育并不是主要任务。

一般学生上大学的年龄在18岁左右,18岁在法律上已经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绝大部分人已经有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了,此时再做自制力教育已经显得很鸡肋,因为这个时间段已经不是自制力教育的黄金时段。

再一个,自制力教育延长至大学阶段不利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会养成很强的依赖性,对今后毕业出到社会发展生活极为不利。

换句话来说,自己这一辈子的事情不能长时间依赖别人的监督,想不成长成温室里的花朵就必须自己去经历,无论是失败还是颓废,必须要靠自己醒悟,虽然醒悟的时间有长有短,但终究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将责任长期留给社会。


学生自制力不能等到大学才来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一个人的自制力受到遗传基因、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学校老师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逐步变成自身性格的一部分。到大学如果能有机会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也能得到一定的弥补。


原始地址:/zixun/52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