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当情绪爆发的那一刻,负责调控情绪的前额叶就会像个被掀翻的盖子一样被打开,这样就管不住人类的动物的本能,所以这时候,说话做事都是动物的本能,是没有理智的。
所以许多家长在情绪爆发完,大脑开始理智以后,对自己用语言甚至是行为伤害孩子后悔不已。
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养育孩子,乃至于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都很重要。
在这里分享几个方法:
1.暂停
当情绪已经爆发的时候,不要对孩子进行任何的教育,暂停住自己,告诉孩子你现在需要去冷静一下,然后一个人到另外一个房间呆一会,等自己冷静下来,再思考怎么和孩子沟通。
暂停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它会让你回归到平和状态。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养育孩子的工具,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到暂停区域冷静下,再和孩子沟通,你会发现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他也听不进你说任何话。
2.表达自己的感受
愤怒、伤心、害怕、火冒三丈等等这些感受是没有错的,不用去抵触和否认它,只是在产生感受后,表达感受的方式不当,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就不好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恰当情绪管理方式。如果孩子没有整理房间,你可以和他说,我很生气,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催你整理房间了。
2.爱
可能有人会觉得,哪个父母不是爱孩子的,你这是在说废话,当然,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你朝他大吼大叫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会是爱么?
有的时候,父母会忘记孩子本身和孩子的行为是应该分开对待的,当你生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因为孩子行为不当,把孩子和行为捆绑在一起,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做错了事,所以爸爸妈妈不爱我了。
当我们带有同情心的去理解他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愤恨的情绪降级了,自己的感受不同了,对待他人的方式也不同了。
当我们带着把孩子和孩子行为分开的意识到时候,会发现,带着理解孩子感受的心情去教育孩子的时候,情绪状态以及给孩子的安全的感受就不同了。
3.容许孩子犯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不要想着孩子什么都能一步到位的做好,犯了错,才有机会去思考怎么去改错,有了犯错改错的经验,才知道下次怎么做得更好。
情绪管理是一门终身必修的课程,家长和孩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情绪管理。
现代人,好多在外装着孙子,回到家里,就跟路怒症一个样,我的地盘我做主,容不得权威受到半点挑战。还有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要求孩子对自己要绝对的服从,因此,很容易就对孩子发火发怒。
我们看到的好多家庭悲剧,他们不爱孩子吗?不是的,他们爱孩子。但是在权威受到挑战时,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能说清,自己为什么就莫名奇妙地发了那么大的火,下了那么重的手。
家长们要是都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来对待,或者,就把孩子当做你的同事,甚至就当作你单位的下级,会发那么大的火吗?有,极少数。
要控制好自己对孩子的情绪,首先,要平等的对待孩子。其次,要时刻注意察觉自己的情绪,要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再次要正面思考问题,正确对待孩子的不同意见,理智解决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问题。
长期的坚持下来,相信能够逐渐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同样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当你在积极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了,你的孩子也会学会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去理解家长,学会去与家长沟通交流。
辅导作业,被气到心梗;责骂孩子,被气到血压飙升;孩子叛逆,被气到头懵。
很多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到处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认为只有方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你是否问过自己:“你的教育情绪健康吗?”
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的现状——急躁、焦虑、情绪化。
教育的情绪雷区
狮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沟通几乎没有。
想一下,你什么时候会说出令孩子特别难以接受的话?应该都是在生气的时候。
那你为什么会生气呢?是工作不顺?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压力?还是心中的执念?
你想用情绪告诉孩子:我很生气,这都是因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变了,我才不会这么生气,才会对你有好脸色。
孩子也许确实变得听话了,但暂时的听话只是因为恐惧,以后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
当你把心里积压的淤泥倾倒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吗?然而并没有因此轻松,反而还多了一份内疚和自责。
情绪化的表达是把双刃剑,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你辛苦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在这一声声吼叫中分崩离析的。
双标化
听到没有?不要再玩手机了!
作业写完了吗?还看电视!
这么晚了,还不去睡觉!
你怎么这么笨!
……
你这样要求孩子的时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机、看电视、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会说:“我是大人,我可以这么做,但孩子不能这么做。”连大人都无法自制的事情,你认为孩子会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恐怕就是:“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这恐怕也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你自己都不行,凭什么孩子就一定要行?
这句话表达的并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信任和鼓励,更多的是将自己完成不了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过且过,不想努力,丧失了自我,却对孩子如此苛刻。
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总拿着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还那么理直气壮。
焦虑感
每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时候,父母的负面情绪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瞬间喷薄而出。
不分青红皂白,揪着孩子一顿数落:父母为了你才买那么贵的学区房、为了你花那么多钱报培训班、为了你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父母为你牺牲那么多,你还这么差劲,你太对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给父母丢人。
这么用情感绑架孩子,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伴随着父母的焦虑而发生的,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东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这种焦虑感主要源于爱的自私,认为对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报就越多。
这种过分有条件的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可怕,对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从而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绪
学会表达情绪
动画片《狮子王》的开头有一段父子的互动:辛巴因为好胜而惹了很大的麻烦,险些丧命,但父亲却没有批评他,只是说:“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来他又告诉辛巴该怎么做:“只有在必要时、在别无选择时,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就是冒险。”
将情绪化表达,变为表达情绪。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平静地与孩子坦诚交流,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诚相待。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们只有将内心平静下来,对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吗,现在的孩子送给父母们一个“教主”的封号,意思就是“说教的最厉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成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国父母往往是“言传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说了一箩筐,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
父母们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却忽视了这些优秀孩子的背后,始终有以身作则的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你想让孩子专注地写作业,可你自己在写一份方案时还要时不时地刷手机;你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你想让孩子坚持练习舞蹈、绘画、钢琴,可你自己却连每天半个小时的健身都坚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人,首先你必须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要记住,你的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孩子的标杆。
平衡自己的内心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
你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快乐,因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希望和骄傲。
有条件的爱,并不可耻,这才符合一个人真实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愿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一直感觉心理很不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坦然承认有条件的爱,想想你为孩子而变形的身材、错失的升迁机会、耗费的大把时间……这些能换来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乐等等。
如果把教育变成焦虑,那么教育就成了一种负能量。承认爱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内心,大家都会更好过一些。
爱是有条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牺牲。
“你在做什么,妈妈叫你,你听不见吗?”
“再不好好吃饭就别吃了!”
“你看你,干什么了呀,又把衣服弄得这么脏!”
“你看你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叫你不要到处乱跑,被坏人骗走了怎么办!”
像这样的情景,家长在生活中肯定会经常遇到,作为家长,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总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想去斥责孩子,而不是换种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会在亲子关系中遇到类似的一些问题,并且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父母的情绪容易失控?心情签名
所谓冲突,就是说两方各自的需求不同,因此而产生对立。在生活中,我们所向往的生活,是没有冲突,很和谐的。但实际上,只要在关系中存在两个以上的人,就会存在一定的冲突。跟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是一样的,当孩子的思想行为与家长的想法不一致时,或是孩子的行为或观点与自己的期望不同,而自己又很想让孩子的所作所为都在家长的掌控之中,自然而然就产生冲突。
为什么家长会由亲子间的冲突发展成情绪失控?
许多时候,如果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一部分原因是源自于对孩子的不信任,觉得孩子这做不好,那做不好,不给孩子锻炼、尝试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管的过于宽泛,本是孩子自己需要负责的事情:比如,穿衣服,吃饭,整理书包等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又或是,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作为第三方的事。如果按照孩子自己的处理方式进行,最终他们会品尝到“自然后果”:穿衣服太慢上学会迟到;吃饭的时候吃不饱会饿肚子;不提前整理书包会忘带东西;两个人一直打架会受伤害。家长经常因为担心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而不停的唠叨或着急干涉,当家长介入而情况还没有改善时,家长的情绪炸药包就会被瞬间“点燃”,从而失控。经典美文欣赏
错误的沟通也是引起家长情绪失控的原因之一。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的表达内容不好,而是说话的语气、措辞、和沟通方式技巧不对,从而让对方产生排斥心理。比如,说孩子喜欢吃糖,还不喜欢刷牙,家人的出发点本来是担心孩子,一开口教导却成了:“你看你,不让你吃这么多糖,你非要不听话,还不刷牙,以后牙齿都掉光了看你怎么办。”像这样一些指责性的语言,能把对方的情绪“点燃”,引起孩子的排斥。
还有就是家长自身的一些心理及情绪变化。当家长的工作不顺心或心情烦躁的时候,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激发自己的情绪,各种不顺心和找茬就出现了;相反,如果你的心情很好的时候,孩子即使再闹家长也会觉得是可爱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自己揣摩孩子的心理,比如:“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小,在幼儿园会不会被欺负”、“孩子刚去幼儿园,也不知道饭好不好吃,能不能吃饱”、“我家孩子,学习不好,学个特长也学不好,以后什么也做不成怎么办”像这样的一些悲观设想,很容易让家长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开始干涉,带着“我是为你好”的头衔去责骂孩子,与孩子有所冲突。
出现这种情况,情绪快要失控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嘴,当想要出现冲突的时候,可以先回避现场,等情绪稳定下来再跟孩子沟通。
其次,当发现孩子的情绪不好时,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看到孩子的负面情绪,从而把自己的情绪“点燃”。
最后,家长应该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当与孩子发生冲突之后,等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后,家长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来找一个让双方都开心的解决方法,“怎样能找到一个让你开心,也能不让爸爸妈妈生气的方法呢?”可以让孩子先来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自己困扰自己多时问题。
作为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自由空间。给他们的自由空间越多,他们就越自律;越是尊重他们,他们就越尊重你,因为,亲情就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
最近经常听到父母说孩子不好管教,除了玩手机,打游戏,没有什么上进心,不说还好,一说火冒三丈……
有的父母说,我照顾她一日三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接送他不说,他玩什么我都给与满足,为何还这么和我对着干??
这个时候,父母要做到有效陪伴,要做到这几点喽……
1.在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不论是身体,还是思想都是变化非常大的时期,家长要接纳并理解孩子,这个时期孩子的情绪也许不太稳定,叛逆,当孩子遇到困难,困惑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度过,和孩子一起制定好学习计划,鼓励孩子,给孩子打气加油。!
2.现在孩子很多都是娇生惯养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舍不得孩子干任何事情,但到了初中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事情家长能放手的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3.初中的孩子一般都是在12到15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孩子慢慢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会向往自由,独立,追求自我,也不希望事事都过问家长!
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小的时候事事都是家长包办,就算现在有这样的想法,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去做,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帮助孩子,让孩子独立自主起来!
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小秘密,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个人时间,千万不能偷窥孩子的隐私,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对于孩子一定要少唠叨,多关怀,多鼓励,多夸奖,帮助孩子度过青春的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