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特别是一年级,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二,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当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之前我做的是跟播音有关的工作,或许能帮上忙。
首先,弄清楚朗读的要求。一般是有感情的,大声的,熟练的。
第二,拿到一篇课文应该怎么做?分段,分节,分句!分好之后,先看看每句,每小节,每段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有的话一定要注上拼音且熟记!
第三,理解大意。方法是从头到尾顺一遍文章,不懂的词语表达尽快弄懂。
第四,多次阅读。要有要求,没读一遍都要有进步,熟练之后,注入感情。
相信一定能成功!
作为在小学的讲台上站了二十多年的我,不敢说多么有资格,就是在孩子的培养上有一点点个人的想法,不找个人说一说,憋在心里不痛快。
我觉得孩子坚持每天都大声地朗读,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在我的班级里,每天的早自习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进了班级就拿出语文书来大声地朗读。朗读的要求是声音要尽量大一些,绝对不能小声地读或者默读;再一个要求就是读书的内容,我要求学生拿出语文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见到字就读,不管是课文还是课后习题,还是单元的要求,刚才说过,见到字就读出来。我是教小循环的,就是从四年级开始接班,教到六年级。假期除外,只要正常上课,每天早自习我都做这一件事情。在学生大声地朗读期间,我一直在巡查,查什么呢?看看谁的坐姿不正确,谁在假读,谁的声音不够大等等。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来说一件我小时候的事情吧。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开火车读课文,同学们都按照顺序读着。我就发现同桌的胳膊一直在发抖。我知道这是他的老毛病――怯场。终于轮到他了,他站起来磕磕绊绊地读了一小段。为什么说是磕磕绊绊地读呢?他的朗读水平实在太差了,连不成句,有些字也不认识。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当了老师之后经常给学生范读课文,最初也读不好。几年下来,我发现我的朗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我发现经历了这么两个阶段,从读得流利到读出感情,这绝对是层次的提高。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文不提前读熟,直接跟着老师上课,肯定与对课文的内容烂熟于心是没法比的。记得一次期末复习课上,有一道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关联词的阅读题,我到是不记得课文里写的是什么了,随口一问,大多数的学生张口对上了。我吃惊的是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正确。一问才知道,有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不屑地说,“老师呀,这课文我们都读了多少遍了,别说填关联词了,都快背下来了。”事后我对这件事做了详细的记录与反思,从此我更坚信坚持大声地朗读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其实孩子每天都坚持大声地朗读的意义远不在于这两点上。问题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坚持,而且一定是每次都是认真地朗读。“见字就读”也是不连续性阅读的训练,杜绝了孩子们养成猜读、顺读的习惯,使他们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虽然我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上,但我还是觉得养成每天早晨大声地朗读的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
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你认为呢?
辅导一年级小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最关键的是纠正唱读。
这也是一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最难改的习惯。比如他们读:小红帽要去外婆家了,一般这样读:小—红—帽—要—去—外—婆—家—了。纠正唱读,是达到正确朗读的第一步?
怎样纠正唱读呢?通过读书学习,结合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皮连生先生的研究成果,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要指导好三种读法。
1、词的读法。一个词个个字要连读,不要停顿。如:乌鸦、到处、办法。克服一字一顿的念字习惯,词要连起来读。
2、简单句读法。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以短句为主。可根据;“谁//干什么”的格式进行简单划分,然后指导孩子朗读。如下图:
读的时候谁和干什么要连读,它们之间要停顿。如:
先示范读,而后逐渐的让他们自己学着划分句子,利用连停的办法读。进而由读好一句话到一段话。如:一只乌鸦//口渴了,它//到处找水喝。乌鸦//看到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坚持常久,孩子读课文水平就会长进。
3、复杂句读法。一年级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长句子,可以用三分法。如:阿凡提//踢倒了//地主的花瓶。可以仿照简单句连停方法来辅导他们,逐渐掌握长句的读法。
通过以上几步,达到正确连读、停顿。基本可以纠正学生唱读。持之以恒,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如果你有什么好方法,欢迎交流。
老师要求孩子读课文是语文中很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朗读课文老师要求的还不是很多,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读准字音,认识更多的字词,达到一个会背的程度。其次就是分清段落,和每个段落都有几句话。然后就是有感情的朗诵课文等……
语文的关键就是阅读和理解,阅读理解的提升离不开平时语文课本的学习,比如说课文中字词的积累、语法的运用、有感情的朗读等等……
拿自家孩子读书来说吧!提前预习课文是每位老师都要求的内容。老师通常会让孩子提前把课文读五遍,为什么要读五遍呢?
第一遍就是为了让孩子读准每个字音,清晰的认识每个字词。
第二遍让孩子读顺,刚接触一篇课文,即使第一遍孩子能一字不差的读出,但未必就能读顺,第二遍就是让孩子能把课文很顺的读出课文。
第三遍读通,让孩子通过阅读能大致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的意思…
第四遍第五遍,孩子的记忆力一般都很好,读的多了自然也就逐渐记住了课文内容,就达到了一个会背的要求。最后就是让孩子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或者背诵了,一年级的孩子还小,有时候不知如何把握有感情的朗读?这时老师也会讲解,在家里家长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辅导…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题读百遍其义自解”,书读的多对孩子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语文课文经常会有要求背诵的课文,有的孩子特别害怕背诵,对于一篇课文不要仅局限于“背”,不要让孩子有压力的死记硬背,就让他多读,读的多了自然就会背了!
所以说:孩子如何读课文?首先为自己定个小目标,是读两遍、三遍、还是五遍?通过几遍的阅读孩子肯定就会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加上老师后期的指导,吃透这篇课文也就差不多了…
一年级孩子读课文要做到三个要求:
一、读准音。
一年级的孩子刚学认字,借助拼音读标准生字的发音是最基本的要求。
1、读准拼音字母的发音(如分清前鼻音和后鼻音)。
2、读准拼音的声调(区分四个声调的不同发音)。
二、读流利。
1、跟着老师或跟着光盘正确朗读。
2、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以上。
3、在读准音,多读的基础上开始流利朗读课文。
三、读出感情。
1、听老师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自己熟读课文,结合老师所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
一年级孩子读课文,总的来说要多读、熟读。
最新人教版的一年级语文,里面选择的课文都很美,建议孩子每一篇都大声诵读,直至背到滚瓜烂熟,随便拎一句出来就能知道上句是什么,并且能接出下句来。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增强孩子的语感。
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不知道一句话怎么才叫完整,多读多背课文里面的那些内容,是可以增加他们的语感的,以后碰到类似的话的时候,跟他脑子里熟记的那些一对比,他就会明白自己现在的这句话究竟有没有表达完整。
了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一年级虽然没有开始讲修辞,但是,一年级的课文里用了很多什么什么像什么什么之类的句式,一方面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今后写扩句或者造句的时候打下基础。
基础扎实还需增加课外诵读。
多读一些经典,并且会背诵,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在他这个时候还不会懂得,随着他知识的积累,那些曾经诵读过的内容会慢慢地融入他的知识体系,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融汇贯通。
一年级语文看似内容不多,似乎也没有太难的东西,却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养成读背的好习惯有益于今后的学习。
我是“苏小妮”,一位爱读红楼的老师,喜欢就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谢谢邀请!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对读和写都很陌生,孩子的认知主要靠机械识记,不要要求太高。一般孩子不会独立读文很正常,我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个。下面我就说说我的做法:
首先,我会范读给他听,让他有个大致的影响,引起兴趣。
其次,逐字逐句领读,通过读句识字。
最后,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反复诵读强化记忆。
新版的部编人教版语文书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家长们也很困惑,孩子才一年级就会读这么多字了?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多家长对课文的阅读很是头疼。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阅读困难的呢?我们先来分析分析,好对症下药。
原因之一,识字量少。很多家长觉得,小学之前包括幼儿园阶段,以玩为主,不要求识字写字。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孩子的识字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积累过程。很多家长在学前阶段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造成孩子一年级课本阅读困难。
原因之二,没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很多家长对孩子无限溺爱,很多原则性问题没有坚持,给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比方孩子觉得图画书不好看,要求玩手机,家长给了手机;孩子晚上十点钟不睡觉看电视等等,给孩子养成了坏习惯。
原因之三,没有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部分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在学校全靠老师,教不好是老师的责任。我们家长多赚钱为了孩子以后好好生活。对孩子的教育属于散养放养的形式。
当然,有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在这里,给家长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各位。
首先,要求孩子坚持每天晨读。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此时,孩子大声朗读,有利于对生字词语的积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坚持指读。很多生字孩子们还不认识,用手指指读,虽然速度有所下降,却能够让孩子对每一个字有深刻的形象,加深孩子对生字词语的认识理解。
第三,要坚持课外阅读。选一本孩子喜欢的课外书,让孩子自己阅读,孩子在兴趣的指导下,虽然不一定会认识所有的字,但是能大概读懂故事情节。随着孩子需要的积累,也会对孩子的课本阅读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第四,要坚持亲子阅读。千万不要要求孩子每天自己阅读,要求孩子自觉很难。成人都很难做到,更何况孩童。父母是最好的榜样,和孩子一起阅读,既培养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细心的读者,可能都看出了我在每一项建议里都加上了“坚持”两个字。凡事都需要坚持,孩子的学习尤其如此。阅读学习是个水磨功夫,希望孩子们能坚持,持之以恒才是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