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呀。他骑他的牛,我走我的路。只要遵守交规,爱护环境,管他骑牛还是骑象。现在是多元化社会,没啥大惊小怪的。
骑牛的行为古已有之,春秋时老子骑牛入函谷关最后得道成仙。后有隋代李密骑牛读书,一时也传为美谈。下面说说个人的看法
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可以
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家人家骑牛上学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一种正常的上学方式。在他们眼里这种方式就和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没什么区别。
亲近大自然,寓教于乐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致使我们忽略了身边的美好。骑牛上学让父子有更多的交流的时间,在城市交通状况瞬息万变家长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交流。骑牛上学即可以多亲近大自然有可以增进家长和儿女之间的感情。
我们应该以包容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不能以自己的世界观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前提是他没有违法、违背社会道德。
五四之后,国学受到冷遇,直至今天,有些国人依旧对国学嗤之以鼻,认为国学就是糟粕,但是,随着前些年国学热的潮流,国学重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可国学的价值,在国学中寻找精神的归宿。
报道中的这位父亲无疑是一位国学爱好者,在很多人看来,这位醉心于国学,让孩子骑牛或者骑驴的父亲仿佛活在博物馆里,很是可笑,但是,个人认为,如果孩子自己能接受,又不损害他人,这位父亲的做法就没有问题。
而且,我倒觉得这是位很有爱的父亲,而且是一位很有想法的父亲。
在中国古代的贤哲中,就有和牛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老子,据刘向的《列仙传》记载老子出关时有这样的描述:“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另外,多位贤哲在介绍老子或者《道德经》时经常引用这一故事。可以说,牛在中国文化中寓意深远。
另外,这位父亲让孩子骑牛上学并非出于求异心理,而是希望孩子和动物互动,并且会给孩子讲述有关时令以及动植物的知识,这更有利于孩子学习与记忆,对于父亲教授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只要孩子能接受,为什么拒绝这种既能体验,又能学习的教育方式呢?
所以,这位醉心于国学的父亲并非是出于领异标新的心态,而是沉浸于中华文化之中,希望通过行动来重新让国学活跃起来的有志之士,是希望能够为中国人重新找到精神归宿的士君子。
李里先生,人称“长衫先生”,在国学圈内也是一位有名望的人物,真名士者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只要不危害他人,只需随心而动便是。从这点上来看,他是一个不惧世俗目光的人,一如他平日所着的大都是一件长衫一样。
1、一个父亲的爱
因为其本人对国学、传统文化颇有精研,所以知道孩子的切身体验是学习感悟国学的最佳方式,而国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世间万物要有一种体认与感知,直接接触的方式无疑是最好的。
一个骑在牛背上上学的孩子,和一个坐在轿车上上学的孩子,对于动物灵性的体认无疑是不一样的。而坐汽车的机会现代多的是,还能有机会骑牛的,又能有几个呢?莫要说小孩子,即便是成人的话,能有这种体验的也为数不多。
从这点上看,这个孩子是幸运的,而其背后,实则是一位父亲对其深挚的爱。
2、世俗的眼光
我们对于不同于大众的事物,往往在感到怪异之余还会对其嗤之以鼻,认为是在作秀、搞怪,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与生活情趣,只要不是恶趣味、低俗趣味、不危害到他人,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包容,本就是一个文明社会应该有的素养。
就像现在很多“汉服复兴者”的遭遇一样,穿上汉服上街,难免会被许多人投来异样的目光,甚至指指点点。但首先这可是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啊!穿之,有何不可?其次,难道仅仅因为这衣服和现代大多数人每日所着不同,就该被排斥吗?
世界因百花绽放而精彩,人世,亦是如此,当西式新潮服装涌入的时候,我们能欢乐大度的接受,那么在面对自己传统服饰回归的时候,便不该悲观鄙夷的拒斥。“骑牛上学”这种出行方式,亦是同样的道理。何况,交警蜀黍对此也没有大加阻拦不是?可见并没有影响到大众正常的交通出行。
或许“骑牛上学”在当代社会的环境下的确不合时宜,但这里的前提,是重在一种体验,一种父亲顶着世俗的压力给与自己孩子的难得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