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
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
古时竹简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大量廉价纸张出现,竹简的地位被动摇。
东晋时期,官府下令废止简牍而以黄纸作书写材料,到南朝,纸代已完全代替了早先的简牍和缯帛。但是竹简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养成了人们自右向左的书写习惯。
此外,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来、从左到右方便。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
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古人写字没有桌子,是坐在地上左手抱着竹简右手写,写一点放一点,所以是从右往左,这样延续了下来。解放前横版的竖版的字都是从右往左念,现在很多老字号商家的牌匾有很多还保留从右往左念的格式,解放后把横版的字改成了从左往右写和念的格式顺序,仍保留竖版文字从右往左的顺序和书写格式。
有两个原因,1.古人以右上为尊,例如官员的晋升称为右迁。2.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是把字写在竹简上,竹简是用狭长的竹片做的,用绳索捆绑成册,写字的时候,右手执笔,左手展开,比较顺手,所以古人写字就从上而下,从右到左。
不知
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是从左往右,横向写字,一行写满接着下一行。但我国古代书写习惯完全不是这样的,是从右往左,从上到下竖着写。这是为什么呢?有几点原因。
1,最早是写在竹简上的
在古代很早的时候,没有纸张之前,人们都是书写在竹简上的,而工具大多是毛笔。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古人拿出竹简时候阅读的过程,首先是右手打开竹简的第一片,然后左右滑动竹简,一片一片的阅读。显然从右往左进行书写更利于阅读。
同样,在书写时,由于人类一般都是右手写字的,充当了无可撼动的地位。而竹简都是用线穿连在一起的,那么当右手执毛笔书写的时候,左右一片一片打开竹简,过程会非常的自然,而写完字的竹简会依次晾干。
在造纸术出现之前,那时候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竹简了,竹简是长条状的而且还是窄窄的,这就限制了书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的。然后那时候的人主要是右手拿竹简的,从用左手打开方便阅读,因此书写时从右向左。
2,汉字的书写习惯
众所周知,汉字属于方块字,书写时候的笔画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向右的。试想如果横着从右往左边写的话,前一个字的左半部分极可能被后一个字的右半部分侵扰,两者黏在一块,这样不利于文字的排版布局。而且汉字最后一笔的收笔差不多是中下、中右的。
3,和石头刻字有关
在竹简之前的人们是在石头上刻字的,要在石头上刻字用的是锤子和锥子。人们一般是用用右手拿锤子,左手拿锥子,左右手这样子分工的话,从上往下、从右向左成为一种比较便利的方式。
4,古人以右为尊
从出现文明开始,人们逐渐形成了以右为尊,以上为贵的思想观念。具体的反应在人们的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比如当官的升迁了,一般叫做右迁,而贬谪叫做左迁;当客人来了,比较尊贵时候,要将右边的座位空余出来让他们坐;还有就是自古以来就有“上厅堂,下厨房”,反映了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同样在书写过程中,也一样的道理,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从右往左的书写习惯。
以上4点原因,使得我们古人养成的书写习惯就是从右往左,从上到下。
书写习惯源于生活,的确古代是由于不像我们现在的纸张一般轻便简洁,那时在汉代时期竹筒已算先进一点的“纸张”了。竹筒的保存需要卷曲,再加上我们从古至今都是右手使用得多,摊开卷曲的竹筒进行书写的话。也只有向左摊开才方便我们右手书写,所以一直流传之久的古代就延续了这一习惯。
谢邀,如果从学术上来说,问题本身有些不严谨,古代并不是所有时代都是从右往左书写的,文字从出现开始就注重实用性的演变,书写的载体、书写的方式、阅读的方式都在考量范围之内,这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化的过程。我们在敦煌出土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历朝历代从左往右书写的文献并不在少数,甚至部分已经和现代的书写顺序完全一致。
甲骨文:左行、右行皆有
甲骨文可以认为是我们最早的文字之一,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大部分都是用于记录占卜过程和结果。由于仪式的重要性,甲骨文的刻制就显得极为庄重和重要,万万不能出错,因此每次刻甲骨文前都需要打好草稿、对文字布局有一定的安排,也就慢慢形成了统一的规范和格式。
比如左边从左往右读记录占卜原因,右边从右往左读记录占卜的结果。由于有些甲骨过于细长,也有了从上而下的记录方式,也就是说从上而下、从左而右、从右而左的书写方式都有,需要根据记录事项、所使用的材质进行的。
钟鼎文:从左往右
商周时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里面的铭文不少是从左往右书写的,主要原因是烧制青铜前需要先制作泥模再进行浇筑,那么青铜的铭文就必须浇筑前在泥模上雕刻,泥模非常软,在古代简陋的条件下如果从右往左雕刻,很容易导致将前面所雕刻的内容被手给擦掉,也就只能从左开始刻再换一行之后回来接着刻,具体可以参考马承源写的《中国青铜时代》。
竹简:从右而左,从上而下
竹简文只能形成从右而左,从上而下的方式,关键还是在于书写和阅读的便利性。为了保护雕刻、撰写的文字不至于磨损,那么保存竹简时必须保持文字面朝内卷起来,这时候以左边为头卷起来,还是以右边为头卷起来就大有讲究了。
竹简有一个外号叫尺牍,古代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尺寸。人的惯用手通常都是右手,刻简、书写同样习惯于用右手。那么竹简在卷起来的时候,从左往右刻时,右手边总是有一堆未能展开的竹简很妨碍书写,从右往左展开竹简就不至于有这方面的困难,右手书写、左手缓缓拉开竹简,更方便于操作。
可是有朋友也会说,为什么不能全部铺开再刻呢,这就需要从阅读习惯上来说。右手是惯用手,那么左手持简,右手拉简缓缓展开才是习惯的方式,那么右边就是文头。其实这也没有一定之规,毕竟纸张出现之后依然有从左往右书写的过程,主要还是悬腕不悬腕的过程。
其他从左往右的方式
西汉的皇后玉玺、江苏的摩崖石刻、莫高窟某个洞窟的《莫高窟记》、唐代韩夫人墓志铭等等都是从左往右书写的,历史朝代越古老,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式越多,只有到了明清两代才几乎绝迹,从阶层分布上看,古代从左往右书写的方式更多属于民间而非朝廷等官方,主要也是民间更容易传承较为古老的传统。
结论
从甲骨文、钟鼎文大都从左往右书写,战国、两汉时期的印章也是从左往右书写,北齐、粱燕时期官方资料也是从左往右书写的。从唐以后,才逐渐从官方到民间逐渐形成从右往左书写的方式。
竖写是自右至左。横写是是自左至右。好像是是古代的规律。
法天地运行之道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花两小时查找资料和实际操作,虽然费时,但我觉得值。
中国从远古的甲骨文始直至文字书写改革,为什么都是从上至下,从右向左书写呢?
书法家孙哓云在巜书法有法》一书中解释说,这是由于写字是由左向右转笔的“向背”造成的。她解释说;从甲骨文看出,当时的文字大都是均衡对称的,以转笔所见,这就是最早的“向背”。一个字左右转笔一次还原组成,写一字时,显然从左至右,正因为是右手执笔,古人习惯先左转,后右转。如若先右后左,笔头会遮住视线,不能观察毛笔右边的笔画,以求对称。
古人执笔先左转,再右转,结束一字时,显然是右转收笔,下一字起头又将左转。当右转收笔接左转起笔时,当然是往下顺手。当写完一行,要换第二行时,是在第一行的右上向顺手,还是左上方顺手?答案肯定是后者。所以,这种书写程序,习惯,都是出于转笔的顺手。
孙晓云女士以毛笔书写推断刀刻甲骨文,虽有点勉强,但从左向右书写习惯是一样的。
那么远古之人为什么不纵横乱刻,而是从上至下,从右向左排列,并且衍续了几千年呢?除孙女士的解释外,我再补充两点。第一,出于古人对天地的朴素认识,由高空向地面的排列。从右向左呢?那是出于人类手眼功能的进化和作用。第二,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破灭,阶级社会的产生,统治者对尊卑地位的规定十分严格,对尊右曾有明令,这也可能成为从右向左书写习惯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人为啥要从右向左写字,其实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包括为什么一定要竖着写字等等。其实有个事情很难想明白,在多行连续书写的状态下,写字时右手的位置会遮挡已完成的部分,甚至在墨水时代,会模糊书写或者搞脏衣袖,但是古人们依然坚持如此,还要在写字时提腕,左手托住右边衣袖。这样写字是偶然还是故意,或者故意折磨修炼心性?
这个事情,大约有几种解释。
一是古代习惯的延续。古人之所以竖着写字,与文字记载使用的材料有关,在造纸术之前,他们最早是在竹简木牍上写字,把长条的竹木串起来,变成一个册页,,所以“册”就是简牍的象形文字。打开册页时,当然是右手执端,左右托底,所以,为了阅读方便,书写也是由右侧往左侧开始行文。
二是汉字的特点使然。从汉字的特点和国人的生理习惯来看,汉字的结构笔顺,就是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如果变成从右往左,写左半部时,毛笔就要挡住右半边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为了形象优美,最终的定笔都在中下或右下方,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连贯。
三是以右为尊的礼法。汉字书写顺序,也反映了古人的礼法尊卑思想。古代制度“君臣父子”观,君父为上,臣子为下。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书写规矩从汉制,右为大,左为小(古代制度,明清反之),所以有“无出其右”的成语。
四是与古代篆刻有关。其实不仅在中国,古老的阿拉伯文、希伯来文,也都是从右向左书写的。据史料记载,这与古代人使用石头作为书写材料有关系,因为在石头上刻字,大都是左手拿钎,右手拿锤,刻字的方向自然是从右向左的,以此传递到毛笔书写,也就延续下来。
五是历史规矩的延续。中国是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形态,先人传下来的右起左行,成为故有的惯例,而国人都是对祖先持有谨慎敬重的态度,即使感到书写不方便,也从不想要变更,恭敬地遵从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进入,汉字书写形式才逐步改成横排、左起的形式。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很早时候人们使用简牍书写,由于竹子或者木牍是长条状,所以书写是竖着书写,又是从右边竖排往左排列,久而久之形成书写和阅读的习惯,就是从右往左书竖着书写了,一直延续几千年,直到上世纪50年代(应该是1954年)的文字改革、文字简化后才进行阅读书写习惯的改革,才有如今的从左到右横排书写阅读的改变。希望能帮得到你!网上搜集了一些简牍到现在的书籍图片,也算书籍演化过程的变化的图片,有不到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简牍
简牍
木版印刷
铅印
现代的电脑排版激光印刷
因为不影响看到写过的字,更不会墨水粘手上再染简牍纸张上。也就是为了顺序方便。
用毛笔,怕沾墨。
古人之所以从右往左写,与条件简陋,没有几案有直接关系:
没有纸的古代,多数时候是用竹简进行书写的。如果把竹简放在几案上书写,从左往右写或者是从右往左写都是可以的。这种情况,其实从左往右写更方便一些,因为从左往右写手腕就可以放在竹简上书写,既不用担心手腕把刚写好的字弄花,还不需要悬腕书写。但麻烦的是,要是没有几案(古时候条件很简陋,没有几案是很平常的事情),要是只能把竹简拿在手上书写的话,从左往右写就有问题了。我们通常都是用右手写字的,竹简只能握在左手里,这样就只能从右往左写了,要是从左往右写就行不通了。因为如果从左往右写,把左边的字写好之后,就得把左边那部分竹简卷起来握在左手里,这样就会弄花刚写好的字。相反,从右往左写的话,写好一部分字之后,左手就将握在手中未写字的竹简展开一些,让右手接着写,这样,写好的字就悬在空中,就会自然晾干而不会被弄花。这就是古人习惯于从右往左写的根本原因。
由此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关注中国简体字,下次接着聊。